滯留印度老兵王琪54年後歸國連吃7碗家鄉面

2021-02-08 環球網

在北京短暫停留後,11日17時55分,當飛機緩緩降落在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滯留在印度50多年終回祖國的老人王琪終於踏上了家鄉的土地,王琪老家四代人60多位親屬到機場接機。

王琪的侄子王永禮感慨:「今天我們全家四代人來到這裡,迎接親人從印度歸來,幾十年的願望終於在今天實現了。」按照安排,12日王琪和家人將在親屬的陪伴下前往老家乾縣薛錄鎮薛寨南村,為父母掃墓,同時看望在老家生活的親人。

不用引見與親人見面抱頭痛哭

王琪與大哥一見面就抱頭痛哭,親人久久相擁而泣。哥哥不住地安慰:「不要哭,回家鄉了……」在他與家人合影留念時,仍緊緊握著兩位兄弟的手。在這個舉家團圓的夜晚,這位飽受思鄉之苦的老人終於與親人團聚。晚6時10分,圍滿了記者和各方人士的貴賓廳突然一陣騷動。在侄子王英軍等親屬的簇擁下,滿頭華發的王琪踉蹌著走了進來。沒有經任何人介紹,王琪就和迎上來的哥哥王致遠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隨後是壓抑而感人的號啕大哭聲……

84歲的王致遠一邊撫摸著弟弟王琪的頭髮,一邊哭著喊道:「我以為這輩子再也見不到你了!」年近80歲的王琪此時就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弟弟,他緊緊地抓著哥哥的肩膀,抽啜著說不出話。

倆兄弟抱頭痛哭足足一分鐘後,王致遠這才鬆開弟弟,一邊抹著眼淚一邊給王琪介紹旁邊的另外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每介紹完一個,都會抱頭痛哭。

「我們先坐了兩天汽車到新德裡,然後再坐飛機來中國。」從故鄉到異鄉,從青年到白頭,離開祖國50多年的王琪鄉音已改,漢語表達不甚流利,口中一聲聲「感謝」和「高興」顯得格外清晰。

得知王琪已從印度啟程後,王琪的大哥、二哥激動得徹夜未眠,11日王琪的大哥一早上換了3套衣服,猶豫著不知道穿哪套去接弟弟。王琪的一位同學劉仲清(音)說,王琪是他們初中班級裡唯一的團員,「他還動員過我參加團組織。」

胃口大開連吃七碗手擀澆湯麵

早在印度時,王琪心念陝西乾縣老家的手擀麵,終於在54年後的今天,在元宵節,他的心願得以實現。

據了解,王琪在乾縣老家的親屬帶來了手擀麵,請酒店工作人員煮給他吃。

據酒店工作人員透露,老人一口氣吃了7碗面,坐在旁邊的兒子吃了三碗面。「可能老人好些年沒用過筷子了,他先用勺子吃,後來才改成用筷子。」

王琪的老家陝西省鹹陽市乾縣薛錄鎮薛宅南村早早地就掛起「歡迎王琪回家」的標語。為了迎接哥哥回家,王順把一直為哥哥王琪留著的小屋重新粉刷了一下。

王琪的侄子王戰軍則表示,他們已將祖上墳墓修葺一新,只等著王琪回鄉祭祖,另外還為他打掃騰挪出了房屋,供他和子孫居住。

王琪的另一侄子王英軍稱老人回國後有些水土不服,血壓不穩定。其兒子、孫女由於出生在印度,吃不慣中餐,他們正在想辦法聯繫印度餐。由於生活習慣不同,老人的兒子、孫子上廁所都成問題。

事情緣由老兵迷路滯留印度54年

1963年,年僅24歲的中國工程兵王琪在中印邊界地區的樹林中迷路,後被印度軍方以「間諜罪」關在監獄裡達7年之久。出獄後,他常年生活在印度的偏僻鄉村,交通阻隔,音訊難通。

近年來,在接到王琪求助後,中國外交部和中國駐印度使館一直高度重視此事。在核實王琪的中國公民身份後,中國駐印度使館於2013年為老人頒發了為期10年的中國護照,並自那時起每年向其提供生活資助。

11日中午,記者接到一位老先生的電話,他說自己叫王祖國,今年80歲,是王琪當年所在部隊的排長。據王祖國回憶,當年中印邊境環境非常艱苦,氣溫最低時低於-20℃,軍用水壺必須裝在大衣裡面,否則就會被凍破。

王祖國說,王琪失蹤後,全營曾組織戰士搜山尋找,前後尋找了一個星期但都未果。「當年王琪失蹤後戰士們把他的衣物等行李專門打成捆保留了好久。後來儘管戰友們都先後轉業復員了,但這些年大家都沒有忘記王琪,相互聯繫時都會打聽是否有王琪的消息。」

綜合新華社、央視、華商報、法制晚報

相關焦點

  • 滯留印度54年的中國老兵在元宵節回鹹陽了!
    在元宵節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滯留印度54年的老兵王琪回家了!
  • 滯留印度54年的中國老兵,因迷路誤入印度,被迫在印度娶妻生子
    人世雖然漂泊, 或隨遇而安,或顛沛流離,但人在暮年,總是會想起那一方家鄉的水土。在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彎家鄉的明月,即使千萬般變故,也會無意之間牽動思家之愁。有一位滯留印度54年的中國老兵,因迷路誤入印度,被迫在外娶妻生子,他在外流落這54年間又有著怎樣的酸甜苦辣呢?
  • 陝西一名老兵,因迷路滯留印度54年並娶妻生子,2017年才成功歸國
    曾經,有這樣一位中國老兵,他在邊境執行任務的時候不慎迷路,邁出了中國之境,誰也不會想到,這位老兵在出境後,足足花了54年才回到了中國!當他再次回到這片熾熱的中華大地時,他早已兩鬢斑白,無人相識了,就如同《回鄉偶書》中的可憐老人。 這名在印度迷失了54年的老人,其名叫「王琪」,是陝西鹹陽人。
  • 滯留印度54年終回國!這位中國老兵回家第一件事是……
    11日,近期頗引人關注的中國老兵王琪,在滯留印度54年後終於順利回到了家鄉陝西鹹陽。
  • 期盼丨中國老兵滯留印度54年為何回不了家?背後故事曲折……
    最近,一位中國老兵的遭遇一直牽動著大家的心。他叫王琪,今年78歲。他已經在印度生活54年。
  • 陝西一老兵因「迷路」滯留印度54年,並娶妻生子,2017年才成功回國
    在陝西,有一個老兵,他就經歷了一次艱難的回家之旅。因為歷史的緣故,他滯留印度,但他心念家鄉,始終想要回家。然而,他的回家之路卻漫長,到了54年之久,等到2017年才終於回家。
  • 1963年中國工兵誤入印度,2017年攜印度子孫回國,54年經歷了什麼
    2017年2月,一位來自印度的中國老兵王琪,在中國的網絡上迅速躥紅。2月11日,滯留印度54年之久的王琪,帶著兒子、兒媳、孫女以及一個女兒一行五人回到中國,隨著他的歸來,一段被塵封了54年的歷史也被揭開。1962年12月,中印戰爭已經結束。
  • 老兵滯留印度54年,預計今日回國
    日前,印度外交部通知王琪全家辦理印度公民護照。王琪和兒子計劃2月10日乘飛機返回中國。他說最想吃家鄉的手擀麵。1963年中印戰爭後,王琪在森林迷路,被印方抓獲被以間諜罪入獄7年,後被安排在印度偏僻農村。
  • 老兵王琪今日前往老家掃墓 兄弟相擁淚流滿面
    在北京短暫停留後,11日17時55分,當飛機緩緩降落在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滯留在印度50多年終回祖國的中國老人王琪終於踏上了家鄉的土地,王琪老家四代人60多位親屬到機場接機。  王琪的侄子王永禮感慨:「今天我們全家四代人來到這裡,迎接親人從印度歸來,幾十年的願望終於在今天實現了。」
  • 被困印度54年的中國老兵,因迷路誤入印度,無奈娶印度女子為妻
    可能大多數的人都無法感受到被迫背井離鄉,獨自一人在異國生活幾十年的感覺。在我國有這樣的一位老兵王琦,偶然的機遇進入印度,被迫滯留了54年的時間,在當地結婚生子,對於自己的祖國家鄉非常的想念,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回歸祖國。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
  • 中國兵王王琪,滯留印度54年,最大心願是希望全家能回到祖國懷抱
    戰爭期間,許多戰士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來到邊疆戰場上,然而,戰爭結束後,許多人卻未能重返祖國。有一次,一位中國兵王意外地被困在印度地區,這之後的五十四年裡,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和家人一起回到祖國的懷抱。那這個兵王到底是誰呢?為什麼他會被困在印度呢?
  • 中國老兵在印度:壯士暮年兮難回故鄉
    中國駐印使館人員探訪滯留印度老兵王琪一家人(BBC)王琪接受媒體採訪時還透露,同村還有另一名中國老兵劉樹榮,他來自重慶江津。
  • 失蹤了54年的鹹陽老兵突然出現 背後的心酸誰能彌補?
    就在中國人今年春節闔家團聚之時,一名年逾八旬的中國老兵還在印度農村苦苦盼望著回國看看親人——日前,這名中國老兵的故事經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後引起國人高度關注
  • 我是一名中國軍人,有一天,我終究要回到我的家鄉
    1944年,抗戰進入最艱難階段,楊劍達放棄了富足的生意,加入中國駐印軍。加爾各答上萬名華僑歡送他們50多人入編駐印中國遠徵軍。楊劍達加入的是新38師,這支由孫立人率領的隊伍,一路勢如破竹,沿著新開闢的史迪威公路,從印度打到緬甸,然後在中國邊境與境內反攻的遠徵軍勝利會師。戰爭結束後,楊劍達和許多老兵因為厭倦戰爭,脫離部隊滯留緬甸,期待有一天國家太平之後再回家過日子。
  • 30年,450多地,吃了3000碗面,評出了他心中最好的15碗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坂本一敏往返中日兩國,花30年時間,走遍450多個城市和地區,吃了3000多碗中國面。他總穿著攝影師專用的馬甲,背一臺相機,拿一本小簿子、一支筆,吃到哪裡,就拍到哪裡、記到哪裡。你也來看看,自己家鄉的那碗麵條上榜了沒?01「十大湯麵」、「五大乾麵」各地麵條擂臺爭霸老爺爺特別喜歡的蘇州湯麵,是到老字號朱鴻興吃的。
  • 遠徵軍老兵時隔70年回到家鄉[圖]
    第一次落淚:  接到傳遞鮮花  昨晚7點40分,隨著重慶航空公司的航班緩緩的降落在重慶機場,在機場出站口等待老人回家的我市20多名關愛抗戰老兵的志願者,早早的就拉起了橫幅,等待老人走出機場口。   昨晚8點14分,87歲的李高才被重慶航空公司的空姐緩緩用輪椅推出機場。
  • 蘭州的那碗牛肉麵
    這個早餐習慣的終止,是在離開蘭州之後,而發覺自己對於牛肉麵摯愛的程度已達至濃烈,也是在離開蘭州之後。家鄉,實在是一個很神奇的詞語。身處家鄉時,樣樣都習以為常,離開家鄉後,每樣與之相關的事物都備感珍貴。只是,那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和家鄉的人,都是現實生活中難以遷移和複製的。
  • 成都必吃的18碗面
    脆臊拌勻後均勻的分布在麵條上,每吃一口都能感受到油脂完全脫去後的爽脆,搭配淡淡的調味相得益彰。吃麵時澆上一勺豌豆鋪在碗底,被高溫的湯底一激,植物和動物的鮮香物質瞬間碰撞,煮爛的豌豆則化沙混入湯底,沒煮爛的耙豌豆又增添了這碗面裡面另一分柔和有嚼頭的口感,實在是絕妙。
  • 這個日本人來中國吃了3000碗面,評出了他心中最好的15碗
    原創 外灘君 外灘TheBund他花了30年走過中國450多地只為尋找心中最愛的那碗面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坂本一敏往返中日兩國,花30年時間,走遍450多個城市和地區,吃了3000多碗中國面。他總穿著攝影師專用的馬甲,背一臺相機,拿一本小簿子、一支筆,吃到哪裡,就拍到哪裡、記到哪裡。
  • 9種面型!網友說:能連吃三碗……
    始創於1915年的蘭州牛肉麵,被蘭州人長喊TA為「牛肉麵」「牛大」,以「湯清者鏡、肉爛者香、面細者長」的美味著稱。最近刷爆蘭州各大自媒體平臺的一家牛肉麵館推出了鴛鴦牛肉麵,可謂是別出心裁了。近日推出後,每天賣超過100碗,很多市民驅車1個多小時專門趕來「打卡」嘗個鮮。對於這種創新,從事牛肉麵行業十餘年的麵館負責人坦言,希望牛肉麵能有更多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