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中中
這年頭最能燃起人熱情的,不是站在大海面前大吼三聲奧利給,而是看直播賣貨的主播們表演。
熬過了雙十一的尾款人尚未鬆懈,主播們自然也不敢休息。頭部頂流如李佳琦的敲鑼聲都快喚不醒沉睡的消費者們,普通主播就更加需要另尋出路,比如說學會表演。
就這個賣力演技,奧斯卡欠他的可能還不止一座小金人。
近日,一段「爭吵式賣貨」直播視頻在網上走紅。視頻中男主播在賣貨時,一名女子突然闖入直播間「阻止」男主播賣貨,女子沒能阻止男主播把一條1600元的鑽石項鍊壓價成98元虧本大甩賣。雖然沒了「鑽石」,但至少這番演技也值郭敬明的一張S卡。
正所謂換位思考,現在這種流行的衝動直播風,無非也是為了刺激消費者衝動消費。主播和觀眾一起攜手衝動,主播負責熱情,觀眾負責消費。
只是主播們熱情似火賣力賣命的時候,有人悄悄潑了一盆降溫的冷水。
目前「直播打賞將設置冷靜期」這個話題在微博上有1.5億閱讀量,大部分網友的評論都是一片贊同「早該冷靜冷靜了」。
10月28日,直播電商與短視頻發展年會上傳來消息:網絡直播打賞行為將迎來兩部行業規範——《主播帳號分級分類管理規範》和《直播行業打賞行為管理規則》預計年底前出臺。
兩部行業規範的出臺,主要目標就是為了重點解決目前網絡直播中存在較大爭議的激情打賞、高額打賞和未成年人打賞三大問題,將為用戶設置「打賞冷靜期」。
早該冷靜下來的直播打賞,它們的野蠻生長時代即將迎來終結了嗎?
打賞冷靜期,
誰是最需要冷靜的人?
直播打賞究竟有多不冷靜,三天兩頭就登上社會熱點的相關新聞就是最直接的說明。
這些熱點頭條甚至連標題格式都很統一。「00後」女孩打賞主播65萬;9歲男孩刷父親信用開1.6萬元為主播打賞;海南12歲小學生打賞主播花掉環衛工母親4萬辛苦錢……
孩子小手一點,家長傾家蕩產的新聞並不罕見。 / unsplash
從標題強調年齡這一點就能看出,這批衝動打賞的「主力軍」受害者們,不少是壓根沒有經濟來源的未成年人。
獨立的成年人尚能打落牙齒和血吞,把一時衝動造成的苦果獨自慢慢消化。而未成年人們卻把這份衝動過後的災難現場留給父母承擔,也因此發生無數觸目驚心的家庭悲劇。
2017年《瀟湘日報》曾刊文《孩子砸鍋賣鐵賞網紅是誰之過》,新聞中家住上海的孫女士發現自己銀行卡上25萬元血汗錢「不翼而飛」。再三追問,原來是13歲女兒小卞承認自己偷用家長手機,打賞給了網絡男主播。而小卞父母都是外來務工人員,每人每月收入不到5000元。
看著《魔幻手機》長大的成熟90後們都難逃電子產品的誘惑,更何況是在高科技環境下長大的新一代。/ 《魔幻手機》
南都新業態法治研究中心發布的《直播平臺未成年人年消費機制測評》報告顯示,根據50個新聞媒體的公開報導作為觀察案例,發現年齡最小的打賞用戶僅為5歲,年齡最大的為17歲,打賞消費金額高達65萬元。未成年人的打賞消費觀已經遠遠超越其本身所能承受的責任能力。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或許並非無計可施。
今年5月,最高法在國新辦發布會上,發布《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就提出:未成年人參與網絡打賞行為無效可以退還。這相當於設置了一個「後悔」通道,減少家長的損失。
但這遠遠不夠,畢竟防沉迷系統已經相對完善的各大流行遊戲,依然是「小學生隊友」的天下。設置打賞冷靜期這個操作,只是規範打賞亂象漫漫長路中的第一步。
主播的千層套路,
成年人也難逃
在直播界中,被誘導衝動消費的成年人情況同樣相當普遍。
據《北京日報》報導,一國企員工於某迷上了直播打賞,為了在直播間裡維持「慷慨多金」的形象,他先是向銀行舉債,最後竟動起了歪腦筋,挪用公司貨款785萬餘元打賞主播。2020年7月,順義法院一審以挪用公款罪判處於某有期徒刑11年。
侵吞公款打賞主播這種不可取行為,於某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央視新聞截圖
起初,於某隻是通過觀看直播排遣寂寞,但漸漸地,直播成了他生活中舉足輕重的部分。從隔著屏幕默默觀看到不斷為心儀主播刷禮物打賞,於某在直播網站逐漸成為了「出手豪爽」的「大佬」。
很快,於某與其關注的一名女主播越走越近,對方被他的「慷慨多金」吸引,兩人逐漸發展為男女朋友關係。於某也對此倍感滿足,「每天都感覺自己輕飄飄的,就跟吸毒上癮一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想在直播界混出名堂當高手,就得有面子和金子。要當至高無上的人上人,就得衝上「榜一」。
當「燒錢」的大佬,這種英雄本色只存在於電影裡就好。 / 《英雄本色》
顧名思義,榜一就是指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在直播間中,給主播打賞最多的人就是「榜一大佬」,可以享受許多「特權」,例如加主播微信私聯、和主播親密互動等等。
學生們想拿第一名可以依賴學習能力,而成年人想在直播間裡當榜一,只能靠「鈔」能力。如果遇上當紅主播,鈔能力分分鐘還會被背後的深套路所埋沒。
最常規的是,在各大直播平臺的官方活動中,贏得名次的主播會得到平臺的資源支持,比如曝光度等,想拿到這些獎勵的經紀公司便會在比賽中為自己的主播刷禮物。
前秀場流量主播的智嘉向媒體揭露過直播間的打賞內幕。主播和公司籤約後,為了在活動中得到更好的資源和名次,公司往往會給籤約主播瘋狂刷禮物。「三五千塊錢一個的『城堡』『火箭』就像點讚一樣瘋狂刷。」
和喬碧蘿一起出圈的「榜一」大佬豪哥,甚至患上了火箭PTSD。
這些負責刷禮物的水軍,還會把自己偽裝成「土豪」,給眾多圍觀的粉絲製造一種「這個主播有土豪包養」的感覺。更有甚者,經紀公司會在一個直播間內安排兩個「大佬」互鬥,比賽給主播刷禮物爭當榜一,吸引圍觀粉絲站隊跟風刷禮物。
今年熱度最高的直播間,不得不提7月26日晚周杰倫的快手直播首秀。
當晚周杰倫直播首秀共計收到約2.2億快幣打賞,折合人民幣約2200萬元。打賞榜前4名總計貢獻了1.8億快幣,而這4名「土豪」都是來自快手直播一哥辛巴的團隊。
辛巴團隊之所以如此高調並不是因為他是周杰倫的忠實粉絲,而是用「榜一」向其他人示威:快手是我們的主場,我才是快手一哥。
無論是榜一,還是榜二、榜三,都不過是直播業內人的玩具。
在成熟的直播產業鏈面前,普通人傾盡鈔能力換來的「榜一」只是頭部流量的營銷手段。不如認清現實,當一個沒有超能力的平凡人。
直播打賞需要「無理由退貨」
現階段關於直播打賞外界最核心的爭議,就是打賞本身到底是消費行為還是贈與行為。
關於這個問題,YY創始人李學凌在《網際網路上的打賞文化》演講中說過。
「打賞是什麼?就是我給你錢,我很高興,我沒有覺得自己損失了什麼。因為我喜歡你,我才會打賞你。我經常跟美國人談論打賞的模式,他們是很難理解的,我告訴他們就是donate(捐贈),他們就明白了。」
如果將打賞行為認定為贈與,從法律上來說贈與人有「任意撤銷權」,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前可以隨意反悔。而目前那麼多激情打賞的案例顯然不符合「贈與」性質,激情打賞的用戶沒有可以撤回打賞費用的權利。
激情打賞的成本太低,低到容不下思考的時間。 / unsplash
但如果認為是消費行為,則主播與觀眾之間存在合同關係,主播提供表演服務,觀眾支付對價。那麼激情打賞,也就有了是否屬於合同法中「重大誤解」這一情形的爭議。
為直播打賞設置的冷靜期,發揮的更多是潤滑劑作用。在規避法律上關于贈與財產權利轉移時間問題的爭議同事,也有利於讓用戶在一個相對理性和平等的狀態下,做出是否打賞的決定。
「比如你的打賞頻次和金額超過設定的閾值,平臺就會進行提示,建議用戶冷靜一下。」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秘書長瞿濤介紹,為了規避激情打賞設置的冷靜期,目前平臺做的也只是「建議」。
爾康的表情包,同樣能提供冷靜期的「建議」功效。
作為國內最早涉足直播市場的公司之一,長期以來直播打賞都是快手盈利的大頭。當時快手最出圈的宣傳語是「看見每一種生活」。
在直播元年2016年,快手還是一個不少人質疑為「低俗、簡陋、粗糙」的APP,為博眼球不計代價。
不久前快手帶著IPO招股書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申請,正式按下港股上市按鈕。看見生活的快手,將沿用已久的宣傳語變成「擁抱每一種生活」的底氣。
正如快手CEO當年對質疑的回應,「快手上的內容是真實世界的投影,真實世界裡沒有那麼多光鮮亮麗。」
同樣,當直播間拋下火箭遊艇城堡愛心,再卸下各種美顏濾鏡特效功能,或許這才是最能讓用戶冷靜下來的真實冷靜期。
參考資料
[1] 直播「激情打賞」將有冷靜期,但這還遠遠不夠 | 光明網
[2] 直播打賞冷靜期,能讓直播打賞冷靜下來嗎? | 新榜
[3] 直播打賞設冷靜期,「一夜暴富」將與主播說再見 | 三易生活
[4] 直播打賞,早該冷靜冷靜了 | 澎湃新聞
[5] 直播打賞也要設冷靜期?這可能是柄雙刃劍 | 南方周末
[6] 主播曝「直播打賞」套路:400萬元流水只有5萬是真的 | 中新經緯
[7] 小女孩25萬賞網紅男主播誰之過? | 瀟湘日報
[8] 他挪用公款785萬打賞主播,然後...... | 北京日報
[9] 鄭爽情緒崩潰,快手破圈艱難 | 中新經緯
[10] 快手終於動手了 | 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