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的變遷——用家庭檔案溫存時光

2021-01-19 騰訊網

四代人的七十年

——我的家庭檔案

文 /

陳益

父親一生清儉,留給我的遺物中有十幾種鄉鎮志。其中的《錦溪鎮志》,父親擔任主纂。錦溪原名陳墓。1987年,政府啟動編寫鎮志工作。因為父親對本地情況了解較多,被任命為編纂辦主任兼主編。他覺得很榮耀,也很有緊迫感。完全是巧合,鎮志編纂工作由我弟弟(時任黨委宣傳委員)分管,而清代《陳墓誌》也是由陳氏父子編纂。這父子修志的巧合,一時被傳為佳話。

父親陳以敏任主撰的《錦溪鎮志》

翻開《錦溪鎮志》,我發現扉頁間夾著幾張泛黃的聘請書。最早的一份,是1950年9月吳縣人民政府聘請父親為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屆第三次會議代表的證書,聘書上署有縣長傅宗華的名字,縣政府的方形印章依然鮮紅。次年11月又有一份父親任第一屆第五次會議代表聘書。另外,還夾著一張《陳墓鎮私人診所簡況表》複製件,估計是編纂鎮志時收集的,父親捨不得丟掉,留在手邊。他有個習慣,比較重要的資料都會珍藏起來。

父親陳以敏的幾份證書

父親從小跟著當小學教師的祖父和伯父讀書,十六歲開始在布店當學徒,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寫得一手好字,寫文章也是自學的,堅持了一生。遷至城裡定居後,父親決定編纂一部陳氏家譜。各方收集資料後,初稿就寫了一年多,他覺得不太滿意,又作了一些修訂,後來因住院手術被迫中斷。病癒後,再次修改補充,並讓我潤色,才列印成冊,分贈給在江蘇、上海、四川的親屬們。無疑,他的家庭檔案意識,給了我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的書桌裡,始終保存著幾份政協委員證。最早的一張頒發於1984年5月2日,當時我在文化館工作,很光榮地成為了崑山縣政協第七屆委員。此後連續當了七屆,一直到2012年。政協委員最初是三年一屆,後來改為五年一屆。崑山縣也變成了崑山市。這些政協委員證成為我伴隨崑山這座城市不斷成長的象徵。

(左)陳益的幾種證書

(右)華師大江南文化研究院聘書

我還保存著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證、裝了滿滿兩個櫥櫃的獲獎證書、厚厚的十幾本手稿和一堆U盤。我的業餘寫作之路起始於散文和小說,繼而轉向文史研究。崑山傳統文化底蘊十分深厚,顧炎武、歸有光、朱柏廬,崑曲,美食,水鄉古鎮,玉峰三寶,給我提供了寫不盡的題材。事實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也很需要文化的支撐。我出生於1949年9月,是新中國的同齡人,卻每天快樂地敲打鍵盤,不知老之已至。

回首一生,我們這些老三屆,是很特殊的一代,高中未畢業就下鄉插隊當農民。為了彌補學業缺失,與書為伴成了我無法解開的情結。我還算是幸運的,後來的工作始終沒有離開書,讀書、寫書、藏書、評書、編書……在寫作和閱讀後酣然入夢,成為一種常態。硯田耕耘,很多人不屑,在商品經濟大潮洶湧時尤其如此。而我卻樂在其中,從來不敢虛擲光陰。甘坐冷板凳,種豆得豆也喜,種瓜得瓜也悅。與共和國同齡,意味著要不斷地跟上時代步伐。尤其是這四十年,改革成為最熱門的詞彙,誰都該有脫胎換骨的勇氣,我努力追趕著。

書架上擺放著這些年出版的六十幾種書籍,發表、收錄我作品的書刊報紙,還有多年來與姚雪垠、餘秋雨、陸文夫、陳丹燕、隱地、中由美子等作家、翻譯家交往的信件、照片、文章,佔據了整整一面牆。我想,這點點滴滴的資料,對於我只是家庭檔案,卻反映新中國文壇的發展,折射社會生活的不斷變遷。比如我的散文《十八雙鞋》,記錄了普通人的母愛與親情。自1981年6月發表以來,多次獲獎,併入選三十幾種中外文學選本。最近,日本《世界の子供たち》雜誌又將編入作品選集。我深刻體味,時代的演進會改變貧苦,而真善美是永恆的、超越國界的。

《十八雙鞋》入選《世界的孩子們》傑作選

我平生最大的願望是讀書,「文革」中無奈失去機會,作為心理補償,便盡一切努力讓女兒接受最好的教育。她畢業於蘇州中學,考取上海外國語大學,又去往德國慕尼黑大學留學。我始終妥善保存著她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全部成績報告單及獲獎證書。憑藉這些資料,加以公證,不必考試她就順利地被慕尼黑大學錄取了。在國外她勤工儉學,在西門子公司打工、做翻譯、賣書、教漢語,先後翻譯出版了七種兒童小說,在《萌芽》等雜誌發表散文。我們的來往信件,MSN上的聊天記錄,都作為家庭檔案仔細保存著。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她是怎樣經受磨礪,一步步走向成熟。

外孫朱喻辰作品入選《嘗試集》

轉眼間,外孫辰辰十二歲了,讀初中預備班。他所在的學校大膽嘗試了語文課教學,倡導文言文寫作。辰辰以文言文翻譯了普希金的童話《漁夫與金魚的故事》,老師評價還不錯,選入了學校編印的《嘗試集》。一百年前胡適嘗試用白話寫文章,讓書面語和口頭語保持一致,一百年後我們嘗試用文言寫文章,讓現代人和古代人心靈相通。這樣的嘗試,將促使孩子們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辰辰的這個資料,無疑也被收入家庭檔案。

如果說,父親一輩迎來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我們一代趕上了改革開放,女兒這一代就是改革紅利的受益者,外孫一輩就更不用說了。他們自小生活無憂,環境安寧,讀書、工作、結婚、生子,幾乎都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他們的幸福生活含金量,無疑遠遠超過了前輩。

我常常想,什麼時候真正空閒了,就把所有的家庭檔案作一番整理,然後以四代人的七十年為主線,寫一部回憶錄。從一個家庭細胞看新中國七十年的巨變,顯然是很有意義的。

相關焦點

  • 七十年 我們的家丨388本家庭檔案記錄背後的家國變遷
    在河北灤州有這樣一個普通家庭,他們把幾十年來家裡的點滴變化,以家庭檔案的形式保存記錄了下來。通過這個家庭日常的柴米油鹽,就可以看到普通的個體生活,在祖國70年發展變遷中,所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是河北灤州一個普通的六口之家。要說起這家人的故事,就要從78歲的駱宗明開始講起。退休幹部 駱宗明:我有一個寶貝,這個寶貝就是這個小紅本。
  • 梁正:書包的變遷【改革開放七十年徵文】
    小小的書包,裝著夢想,裝著秘密,也裝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孩子上學,家長都會帶孩子去挑一個喜歡的書包,各種造型,各種圖案應有盡有。可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多數孩子上學背的書包是用剩下的布料或舊衣服改制的,能背上軍綠色的帆布包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兒。
  • 【檔案學習】歡迎圍觀我們家的「家庭檔案」
    駱宗明是灤州市一名普通退休幹部,從1959年開始,他一直保持著記錄家庭大事小情的習慣。剛參加工作時,每月工資26.5元,如今每月退休金5341元;過去買自行車、手錶、縫紉機等要鄭重其事詳細記錄,如今買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大件商品已不再作為家庭重要支出項目,記載更多的是外出旅遊、養生保健、捐資助學、上老年大學、參與琴棋書畫活動、參加老幹部宣講團等事項……小小「家庭檔案」,既承載著一個普通家庭生活變遷的記憶,也記錄著國家發展騰飛的軌跡。
  • 從40年時光變遷中感受奮鬥的幸福
    「時光博物館」就是在讓參觀者打撈改革開放40年來的時光記憶。 改革開放40年,不僅是國家跨越發展的40年,也是家庭生活變遷的40年,更是一個人在國家奏響的主旋律中拼搏奮鬥的40年。經歷過改革開放40年的國人,對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都會有深刻感受,也都會對過去的生活深刻銘記。
  • 關於徵集常山老舊物件、家庭檔案等的公告
    徵集對象:全縣各鄉鎮(街道)、機關單位、人民團體、民主黨派、企事業單位及個人保存和收藏的常山老舊物件、家庭檔案。徵集時間:本次集中徵集自2019年6月起至當年12月底止。以反映常山歷史文化、人居生活的各種老物件及各類家庭檔案。
  • 開通113年 青島公交見證城市變遷
    檔案承載著服務當代開啟未來的重要社會職能,而公交歷史檔案更是濃縮了一座城市公共運輸的發展變遷。6月27日上午,青島公交首屆歷史檔案展暨青島公交勞模工匠展廳啟動、青島電車博物館開館儀式在青島公交集團市北巴士第一分公司舉行。
  • 尋找老物件裡的舊時光!《好客山東——居民生活變遷展》展品徵集
    過往時光,承載著我們的悠悠往事;回首翻看一個個老物件,無言地記錄著歲月崢嶸;一張張老照片,承載著一代代人的美好回憶。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種代表性實物見證了山東社會的發展變遷。在那個年代,黑白電視機是一個家庭最昂貴的奢侈品;在那個年代,縫紉機陪伴一家人走過無數的春秋冬夏;在那個年代,算盤解決了繁雜的計算統計。一張老照片,一段老記憶,一個老地方,一些老故事......這些,無不承載著燦爛的精神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物證,見證了社會的發展變遷。
  • 沂蒙山:一個普通家庭的記憶檔案
    □新時報記者 錢歡青  這是來自沂蒙山區的一個普通家庭的記憶檔案,1980年開始留存的家庭老照片一如著名作家石鐘山所說,攝影師高鐵柱,用這本《沂蒙山:一個普通家庭的記憶檔案》,「超越了自己這個小家」,「高鐵柱是在通過自己的視角表達我們的記憶。共同的記憶會喚醒我們對生命、生活的認知,同時反映我們當下的思考」。  故鄉和親人是我們這一生永難割捨的情感,也是我們常常留戀駐足回望的理由。高鐵柱這本《記憶檔案》讓我們又重新凝望故鄉,看到時代變遷中,一個普通家庭的艱辛和幸福。
  • 日本攝影師用10年時間,為家人拍出溫馨的日常照,溫暖了時光
    這些在歲月長河之中,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日常瑣碎,陪伴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才是真正的美好時光。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日本攝影師用了10年時間,為家人拍出溫馨的日常照片,溫暖了時光,也驚豔了一眾網友的視線。他用最簡單的相機,拍出了最真實的日本普通人的家庭生活,看起來格外的接地氣,沒有過多的專業修飾,反而純真的令人感動。如圖所示,簡單的老式一戶建裡面,在傳統的榻榻米上鋪著一層報紙,帶著老花鏡的爺爺,和滿臉認真的奶奶,正在一起操持著家務活,洗菜擇菜,烹飪時光。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瞬間|我眼中的七十年:致敬,那些「埋頭...
    編者:七十年,龍江大地發展波瀾壯闊,猶如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而攝影,用光影定格了無數難忘的瞬間。它們是時光之河中泛起的一朵朵浪花,也許微小,或很平凡,卻真實紀錄了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為生動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各條戰線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新風貌,東北網與黑龍江省攝影家協會聯合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系列影像《瞬間|我鏡頭裡的七十年》。
  • 身殘志堅:陳世業一家的脫貧檔案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而扶貧檔案是在扶貧工作中形成的對國家、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形式和載體的歷史記錄。在今年打贏脫貧攻堅戰之際,讓我們一起走進豐順縣潘田鎮填江村,一同翻閱村民陳世業一家的「脫貧檔案」。
  • 2019北京藍色港灣時光博物館有什麼好玩的
    五大主題體驗區採用沉浸式體驗的方式,圍繞70年來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文、教等方面的變遷,與觀眾進行深度互動。  歲月交通局裡,遊客們坐上了上世紀50年代的公交車,認真觀看著70年公共運輸票據的變遷。在「歲月車票」的字裡行間,感受中國交通的飛速發展。
  • 70年變遷|家用交通工具的變遷,市民出行更便捷
    《出行變遷 交通工具從「人工」到「智能」》說起家用的交通工具,在這70年裡我們的交通工具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自行車、摩託車到如今的家用汽車,其中汽車所採用的能源也發生著變化,從汽油、柴油到天然氣、甲醇汽油、電能等新能源。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展,我們對出行的要求更加科學、綠色。
  • 青島公交113歲啦,全國「最老」公交線路展出百年老檔案
    這是青島公交線路自1907年開通以來首次展出這組歷史檔案,其中涉及的時間跨度之廣、檔案之全,在國內公共運輸領域都比較罕見,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理論研究價值,彌足珍貴。此次公交歷史檔案展共分為公交百年檔案、勞模歷史資料、電車歷史檔案、公交舊票據展四部分,展出展品800餘件,其中還包括了許多從未公開的珍貴歷史檔案首次對外展出,集中展現了青島公交歷經百年在艱難中前行發展的光輝歷程。據《青島市志》關於全國首條公共汽車線路開通的記載,是青島市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也是全國首條公共汽車線路,距今已有113年。
  • 用鏡頭記錄時代變遷 綿陽幫扶幹部堅持3年為彝族村民拍全家福
    時光匆匆,照片可以定格美好,見證時代的變遷。彭濤是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派駐涼山州美姑縣合姑洛鄉沙洛村的幫扶幹部。2020年彝族年前夕,彭濤照例帶著相機走村串戶,為彝族村民拍攝全家福,這也是他拍攝全家福的第3個年頭。
  • 獻禮國慶 輝煌印刷七十年成就展在秋分日隆重開幕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19年9月23日,由中宣部印刷發行局指導,中國印刷博物館、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主辦的「輝煌印刷七十年成就展」在中國印刷博物館三層專題展廳拉開帷幕。展覽為期1個多月,分為創建與探索、改革與開放、繁榮與發展、融合與創新四個單
  • 塵封數十年,盛宣懷檔案後,神秘「唐檔」公開
    歷經十年整理,《上海圖書館藏唐紹儀中文檔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含上圖館藏唐紹儀中文檔案文件2000餘件,涵蓋範圍自1868年至1934年,時間跨度達六十餘年。 他波瀾壯闊的一生牽涉到中國近代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與歷史變遷,為維護中國主權、推進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貢獻。直至1938年9月30日,在寓中被軍統特務刺殺身亡。
  • 七十年初心不改 「小人物」也有「大能量」
    伴隨著祖國的成長,她的黨齡如同年輪一般一圈一圈地畫出她精彩的人生,沒有轟轟烈烈的偉大事跡,只用七十年的堅守向我們真切詮釋她的「初心」, 用七十載的付出向我們證明「小人物」也有「大能量」。平凡中孕育偉大。售票本是一件簡單的工作,但是在左春秀的眼中,「讓旅客少等一分鐘,不找錯一分錢」就成了她天大的事。左春秀用自己行動告訴我們如何在平凡的工作中實現偉大的價值。
  • 上海70年的城市變遷都濃縮在這兒了……
    70年風風雨雨,70年城市變遷。即日起,70幅精選自上海市各區檔案館的珍藏照片,正在仙霞路328號城市憶空間內展出。新舊光影對比的呈現方式,清晰地展示了各區在交通、經濟、商圈、生活等方面的變化。嘉定區從農田縱橫到高樓林立嘉定區的城中路段早已今非昔比虹口區虹鎮老街從「滾地龍」到現代社區的變遷楊浦區舊上海市圖書館曾被作為同濟中學校舍如今它已作為楊浦區圖書館重新開放
  • 我讀︱《納粹掌權》:德國選舉的七十年前和七十年後
    在2017年一次在德勒斯登的公開演講中,霍克竟然公開宣傳:柏林市中心猶太人紀念碑是「恥辱的紀念碑」,公開號召重新認識納粹德國的歷史,認為納粹時代的罪惡被過度放大了。七十年前,納粹黨也正是從圖林根州地方選舉起步,第一次正式進入了當時德國政治體系,進而在短短數年間席捲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