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戰國時期,燕國曾發生一件震驚七國的大事,第三十八代燕王竟禪讓燕國相邦子之,將傳承百年的王位拱手相讓,這在爾虞我詐、君主集權的戰國時期無疑是一股"清流"。但是,姬噲並未因自己的無私而被當作聖人,反而成為了燕國的罪人。姬噲禪讓,燕國並未如他所想一般在賢能之人的領導下變得強盛,反而因為禪讓而引發國內戰亂、民不聊生,甚至在敵國兵臨城下之際,都難以做出任何反抗。燕王姬噲禪讓之事從此成為了歷史各代君王學習的反面教材,自戰國時期燕王姬噲禪讓後,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時期中,再也沒有任何以為君主自願做出禪讓王位一事。姬噲禪讓初衷是好,即希望通過將國家託付給賢能之人,使得國家強盛,但他錯就錯在忽略了整個時代的大背景,違背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最終遭到了歷史的報應。
1. 中國的禪讓制
禪讓最早起源的原因是因為人類弱小,為了種族的生存,必須選出足夠優秀的領導者來帶領族群的生存。在當時並沒有合適的選舉方式,禪讓便應運而生。但是當生產力進步到一定水平後,人類私慾開始膨脹,為了得到權位開始私下相爭,派別林立,這顯然違背了禪讓的初衷。在君主制確立後,禪讓制便被廢除,以後的禪讓皆是讓位者的無奈之舉,即那時的禪讓只有禪讓之名,而無禪讓之實。
中國傳統的禪讓分為"外禪"和"內禪"。外禪即指將權位讓給與自己異性且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外禪的後果實質上就是朝代更替,一般通過外禪後的失權者下場都十分悽慘。而內禪是指將權位讓給與自己有著血緣關係的同性血親,一般不會導致朝代更替,而讓位者也被稱為"太上皇",一般可得善終。
中國從古至今的學者對待禪讓制的態度一直都是褒貶不一的。有人讚賞上古時期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之事,將之奉為政治神話,並將禪讓之人看作聖人,紛紛效仿,如燕王姬噲。也有諸多學者對禪讓制持有強烈的否定態度。戰國末期儒家代表荀子曾言禪讓制:"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即荀子對堯舜禹的禪讓傳言的合理性都持由懷疑態度,更不可能去認同禪讓制。法家代表韓非子也曾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在韓非子看來禪讓的實質與奪權篡位沒事本質區別,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罷了。
2. 姬噲禪讓的歷史背景
戰國中期,地處七國東北邊緣的燕國與其它六國的政治文化少有接觸,也從未進行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因此實力羸弱,被其它六國尤其是齊國虎視眈眈。魏國通過變法成為七國中第一個崛起的大國,但是盛極必衰,國力有所衰退。而先前表現平平的齊國,在齊威王勵精圖治的改革下,走向富強。齊宣王時期,齊國國力達到頂峰,並且開始企圖謀取近鄰燕國。
燕國由於被六國邊緣化,國家局勢十分平靜,但也因此缺乏人才,領導者不思進取。燕王姬噲即位後,開始意識到燕國的落後與緊張的外部局勢,於是開始決心變法改革。
3. 燕噲禪讓的歷史經過及結果
燕文公時期的縱橫大家蘇秦死後,其弟蘇代被姬噲重用。而燕國相邦子之深知蘇代被姬噲所深信,因此與蘇家聯姻,將蘇代綁到了自己的船上,並向蘇代闡明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兩人近乎籠絡了燕國朝廷中近七成的重臣。除蘇代外,子之另一得力幫手便是燕國大夫鹿毛壽。鹿毛壽以口才出名,時常能夠在對方不經意的情況下扭轉對方心意。鹿毛壽上船後,經常給姬噲送去有關堯舜禹因禪讓而被成為上古聖人的文章。
一天朝野之上,燕國大臣們依照往日商朝商議國事。恰逢蘇代從齊國遊歸,在朝廷之上大肆誇讚了齊國都城臨淄的繁華。聞言的姬噲不禁感嘆到齊國的國力強橫,而齊宣王田闢疆也勢必稱霸。席位上的蘇代和子之相視一笑,蘇代接著對姬噲笑道齊宣王不可能稱霸,接著說道,齊宣王不信任自己的臣子,賢能之人無法聚集在齊國,齊國自然不可能稱霸。姬噲聞言連連點頭,並且稱讚自己的燕國相邦子之,將官印盡交子之。就這樣,蘇代與子之慢慢磨著姬噲的心,讓其堅定自己不如相邦子之。
數月後,蘇代與子之見得時機成熟,便向鹿毛壽通信。一晚,鹿毛壽與子之以商議國事為由,與姬噲夜談。子之向姬噲用誇張般的語氣訴說著燕國鄰國的強大,以及燕國正處在巨大的危險之中,並且還搬出了歷代燕王苦心經營的典例。這一連串的話語,讓得姬噲心如遭雷。姬噲悲痛得面向子之與鹿毛壽,問其應當怎樣才能挽救燕國。
鹿毛壽便又向姬噲說起了堯舜禹禪讓的神話。結果,姬噲做出了一個令世人震驚的決定,禪讓子之。從此姬噲隱退,子之攬大權於一身,在朝堂之上清除異己。
姬噲禪讓後,太子姬平與燕國大將軍市舉兵反抗子之,燕國便陷入內亂之中,幾天之內,燕國都城血流成河,但是內戰依舊未結束。這時齊國齊宣王暗中送信於姬平,說齊國願意幫助姬平奪回王位,齊國便有了正當理由派大軍前往燕國邊境,這未後來燕國被攻陷埋下了禍根。
有了齊國在背後撐腰的姬平再度集結死黨與市被率軍攻打子之,但卻為想到,市被竟叛變趁姬平不備大敗姬平軍隊,而齊國也沒有向姬平伸出援助之手,最終姬平戰死。
姬平戰死後,齊國以為報燕國太子之仇,剷除篡權小人為由,攻打燕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燕國人民早已厭惡長時間的內亂,並且對於新王子之恨之入骨,因此面對來襲的齊軍,不僅未曾反抗,反而大開城門歡迎齊。就這樣齊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攻佔了齊國絕大多數土地。沒過多久燕國都城,子之的守軍被攻破,子之被齊軍所捉,後來被燕國百姓所殺。而燕噲則死在王宮之中。以英雄自居的齊軍不久後便對燕國百姓露出了獠牙,燕國便開始了長達3年的屈辱之史。
4. 姬噲做出禪讓的原因分析
1. 姬噲為人過於天真,輕信讒言,信奉神話。在對待子之、蘇代和鹿毛壽時,姬噲並未冷靜分析其話語的可靠性,而是選擇盲目信任,最終導致災禍。
2. 子之等人的陰險狡詐。子之等人有意篡權,並且為之做出了詳盡準備,仔細分析了姬噲的性格特點,並為之制定了針對性的策略。
3. 燕王姬噲與太子姬平之間的關係不和,給了子之等人可乘之機。太子姬平一直反對其父親將大權交給子之,而姬噲又無比信任子之,因此兩人時常就此時爭吵。子之抓住之一弱點,在姬噲面前評議太子的缺陷,使得姬噲更為相信子之。
4. 齊國的過於強大。身為齊國鄰國的燕國,在面對強大的齊國而自己卻十分弱小時,姬噲便急於改變現狀,以至於失了理智,從而做出禪讓決定。
結語:
姬噲禪讓初衷是好,但錯在其想法太過天真。姬噲一心想要向古代先賢學習,成為一代聖人,但卻沒想到自己無知的想法給燕國帶來了巨大的災禍。禪讓終究是被時代所遺棄的產物,我們只能學習其理念,吸取經驗,但卻不能將其拾起拿到新的時代使用。姬噲要想使燕國變強,完全可以效仿魏國、秦國實行變法,廣招賢能,而不是有依賴之心,將大權完全交予他人。並且從另一角度出發,姬噲也是一個貪婪的人,一個妄圖沽名釣譽的人,以為自己只要將王位讓出就可以成為一代聖人。禪讓制固然美好,但那只是存在於空想中的烏託邦,在現實中根本不適用。對待過氣的制度,我們理應持有的態度是批判繼承,吸取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