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姬噲禪讓在君王世襲的戰國時期是一種愚昧之舉

2020-12-23 狗娃說歷史

導語:

戰國時期,燕國曾發生一件震驚七國的大事,第三十八代燕王竟禪讓燕國相邦子之,將傳承百年的王位拱手相讓,這在爾虞我詐、君主集權的戰國時期無疑是一股"清流"。但是,姬噲並未因自己的無私而被當作聖人,反而成為了燕國的罪人。姬噲禪讓,燕國並未如他所想一般在賢能之人的領導下變得強盛,反而因為禪讓而引發國內戰亂、民不聊生,甚至在敵國兵臨城下之際,都難以做出任何反抗。燕王姬噲禪讓之事從此成為了歷史各代君王學習的反面教材,自戰國時期燕王姬噲禪讓後,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時期中,再也沒有任何以為君主自願做出禪讓王位一事。姬噲禪讓初衷是好,即希望通過將國家託付給賢能之人,使得國家強盛,但他錯就錯在忽略了整個時代的大背景,違背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最終遭到了歷史的報應。

1. 中國的禪讓制

禪讓最早起源的原因是因為人類弱小,為了種族的生存,必須選出足夠優秀的領導者來帶領族群的生存。在當時並沒有合適的選舉方式,禪讓便應運而生。但是當生產力進步到一定水平後,人類私慾開始膨脹,為了得到權位開始私下相爭,派別林立,這顯然違背了禪讓的初衷。在君主制確立後,禪讓制便被廢除,以後的禪讓皆是讓位者的無奈之舉,即那時的禪讓只有禪讓之名,而無禪讓之實。

中國傳統的禪讓分為"外禪"和"內禪"。外禪即指將權位讓給與自己異性且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外禪的後果實質上就是朝代更替,一般通過外禪後的失權者下場都十分悽慘。而內禪是指將權位讓給與自己有著血緣關係的同性血親,一般不會導致朝代更替,而讓位者也被稱為"太上皇",一般可得善終。

中國從古至今的學者對待禪讓制的態度一直都是褒貶不一的。有人讚賞上古時期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之事,將之奉為政治神話,並將禪讓之人看作聖人,紛紛效仿,如燕王姬噲。也有諸多學者對禪讓制持有強烈的否定態度。戰國末期儒家代表荀子曾言禪讓制:"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即荀子對堯舜禹的禪讓傳言的合理性都持由懷疑態度,更不可能去認同禪讓制。法家代表韓非子也曾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在韓非子看來禪讓的實質與奪權篡位沒事本質區別,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罷了。

2. 姬噲禪讓的歷史背景

戰國中期,地處七國東北邊緣的燕國與其它六國的政治文化少有接觸,也從未進行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因此實力羸弱,被其它六國尤其是齊國虎視眈眈。魏國通過變法成為七國中第一個崛起的大國,但是盛極必衰,國力有所衰退。而先前表現平平的齊國,在齊威王勵精圖治的改革下,走向富強。齊宣王時期,齊國國力達到頂峰,並且開始企圖謀取近鄰燕國。

燕國由於被六國邊緣化,國家局勢十分平靜,但也因此缺乏人才,領導者不思進取。燕王姬噲即位後,開始意識到燕國的落後與緊張的外部局勢,於是開始決心變法改革。

3. 燕噲禪讓的歷史經過及結果

燕文公時期的縱橫大家蘇秦死後,其弟蘇代被姬噲重用。而燕國相邦子之深知蘇代被姬噲所深信,因此與蘇家聯姻,將蘇代綁到了自己的船上,並向蘇代闡明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兩人近乎籠絡了燕國朝廷中近七成的重臣。除蘇代外,子之另一得力幫手便是燕國大夫鹿毛壽。鹿毛壽以口才出名,時常能夠在對方不經意的情況下扭轉對方心意。鹿毛壽上船後,經常給姬噲送去有關堯舜禹因禪讓而被成為上古聖人的文章。

一天朝野之上,燕國大臣們依照往日商朝商議國事。恰逢蘇代從齊國遊歸,在朝廷之上大肆誇讚了齊國都城臨淄的繁華。聞言的姬噲不禁感嘆到齊國的國力強橫,而齊宣王田闢疆也勢必稱霸。席位上的蘇代和子之相視一笑,蘇代接著對姬噲笑道齊宣王不可能稱霸,接著說道,齊宣王不信任自己的臣子,賢能之人無法聚集在齊國,齊國自然不可能稱霸。姬噲聞言連連點頭,並且稱讚自己的燕國相邦子之,將官印盡交子之。就這樣,蘇代與子之慢慢磨著姬噲的心,讓其堅定自己不如相邦子之。

數月後,蘇代與子之見得時機成熟,便向鹿毛壽通信。一晚,鹿毛壽與子之以商議國事為由,與姬噲夜談。子之向姬噲用誇張般的語氣訴說著燕國鄰國的強大,以及燕國正處在巨大的危險之中,並且還搬出了歷代燕王苦心經營的典例。這一連串的話語,讓得姬噲心如遭雷。姬噲悲痛得面向子之與鹿毛壽,問其應當怎樣才能挽救燕國。

鹿毛壽便又向姬噲說起了堯舜禹禪讓的神話。結果,姬噲做出了一個令世人震驚的決定,禪讓子之。從此姬噲隱退,子之攬大權於一身,在朝堂之上清除異己。

姬噲禪讓後,太子姬平與燕國大將軍市舉兵反抗子之,燕國便陷入內亂之中,幾天之內,燕國都城血流成河,但是內戰依舊未結束。這時齊國齊宣王暗中送信於姬平,說齊國願意幫助姬平奪回王位,齊國便有了正當理由派大軍前往燕國邊境,這未後來燕國被攻陷埋下了禍根。

有了齊國在背後撐腰的姬平再度集結死黨與市被率軍攻打子之,但卻為想到,市被竟叛變趁姬平不備大敗姬平軍隊,而齊國也沒有向姬平伸出援助之手,最終姬平戰死。

圖七 齊宣王

姬平戰死後,齊國以為報燕國太子之仇,剷除篡權小人為由,攻打燕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燕國人民早已厭惡長時間的內亂,並且對於新王子之恨之入骨,因此面對來襲的齊軍,不僅未曾反抗,反而大開城門歡迎齊。就這樣齊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攻佔了齊國絕大多數土地。沒過多久燕國都城,子之的守軍被攻破,子之被齊軍所捉,後來被燕國百姓所殺。而燕噲則死在王宮之中。以英雄自居的齊軍不久後便對燕國百姓露出了獠牙,燕國便開始了長達3年的屈辱之史。

4. 姬噲做出禪讓的原因分析

1. 姬噲為人過於天真,輕信讒言,信奉神話。在對待子之、蘇代和鹿毛壽時,姬噲並未冷靜分析其話語的可靠性,而是選擇盲目信任,最終導致災禍。

2. 子之等人的陰險狡詐。子之等人有意篡權,並且為之做出了詳盡準備,仔細分析了姬噲的性格特點,並為之制定了針對性的策略。

3. 燕王姬噲與太子姬平之間的關係不和,給了子之等人可乘之機。太子姬平一直反對其父親將大權交給子之,而姬噲又無比信任子之,因此兩人時常就此時爭吵。子之抓住之一弱點,在姬噲面前評議太子的缺陷,使得姬噲更為相信子之。

4. 齊國的過於強大。身為齊國鄰國的燕國,在面對強大的齊國而自己卻十分弱小時,姬噲便急於改變現狀,以至於失了理智,從而做出禪讓決定。

結語:

姬噲禪讓初衷是好,但錯在其想法太過天真。姬噲一心想要向古代先賢學習,成為一代聖人,但卻沒想到自己無知的想法給燕國帶來了巨大的災禍。禪讓終究是被時代所遺棄的產物,我們只能學習其理念,吸取經驗,但卻不能將其拾起拿到新的時代使用。姬噲要想使燕國變強,完全可以效仿魏國、秦國實行變法,廣招賢能,而不是有依賴之心,將大權完全交予他人。並且從另一角度出發,姬噲也是一個貪婪的人,一個妄圖沽名釣譽的人,以為自己只要將王位讓出就可以成為一代聖人。禪讓制固然美好,但那只是存在於空想中的烏託邦,在現實中根本不適用。對待過氣的制度,我們理應持有的態度是批判繼承,吸取經驗教訓。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是一個笑話?燕王噲:我是上了子之的「當」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中尤其是儒家是極其吹捧禪讓制度的,而在現實政治中,一些諸侯國也試圖用這一理論,探索自身發展的模式,但真正付出實踐的只有燕國的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了大臣子之。既然這一理論被一些士人吹捧,當禪讓事件在實際中發生的時候,為何有人認為這次禪讓是一個笑話呢?
  • 燕國的亡國危機,燕王姬噲的禪讓鬧劇,燕國子之內亂事件的起始
    隨著歷史的滾滾車來來到了戰國時代,在諸侯列國中存在感最弱的燕國卻也發生了這麼一件與田氏代齊異曲同工的大事。燕王姬噲竟然打算效法堯、舜將整個燕國禪讓給國相子之。面對目瞪口呆的諸侯列國和燕國臣民,人們都有一個巨大的疑問。
  • 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子之,燕王噲:孔子教的我。孔子:這鍋我不背
    公元前316年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這時候已經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後開始強大。其他諸侯國也陸續變法。地處北方的燕王噲也重用子之為相國變法。但就在這一年,已經立國700多年的燕國諸侯王燕王噲竟然把王位「禪讓」給了相國子之。注意了這不是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武力奪取。而是燕王噲主動把王位讓給了子之。
  • 戰國時期燕王噲效仿堯舜,禪讓王位給子之,為何最終成為一出鬧劇?
    此後,燕王噲的雄心壯志一落千丈,對於朝政也不再熱心,悉數交由子之打理。子之實際上成為燕國的王了。可是,子之卻不甘心只當實際上的燕王,還要做名義上的燕王,於是就暗地裡繼續鋪路。 子之與蘇秦、蘇代兄弟關係很好,又有姻親。一次,蘇代出使齊國後回到燕國,燕王噲問他齊王有稱霸的可能不,蘇代說沒有。
  • 燕國改革——燕王噲禪讓
    戰國時期燕國地理位置 燕國——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代商而立,分封天下,其弟召公封於燕地,血統高貴,出生純正。
  • 燕王噲為何會實行禪讓
    公元前316年,戰國中期,生死存亡成為各國的第一要務,燕王噲謀自強,實行變法——禪選舉賢能之人來治理國家,效仿上古時代的禪讓制度。那燕王噲為何會選擇堯舜讓賢之道,而其他六國紛紛加強王權?
  • 燕國最有「理想」的君王,姬噲!拱手相讓自己的王位
    燕國最有「理想」的君王,姬噲!拱手相讓自己的王位。 姬噲,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八任國君。 在位期間勤勤懇懇的為著燕國謀發展,不貪圖享樂,更是勵行節儉,反對奢侈,提倡耕作勞動而「苦身以憂民」的君主。
  • 燕王噲禪讓玩過火燕國大亂,燕昭王力挽狂瀾,樂毅創下蓋世奇功
    導語:在戰國七雄中,論綜合實力排名,韓國最弱,燕國次之。可是要論國家的歷史,燕國當仁不讓排名第一。燕國立國非常早,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封自己的弟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這也是燕國歷史上的第一任國君。從公元前1044年立國,到公元前222年滅亡,燕國國祚長達八百餘年,在整個周王朝中可謂是超長待機。
  • 從社會大環境、崇尚上古和臣子角度,分析燕王噲為何實行禪讓制
    熟悉歷史的人都十分清楚,無論是在封建社會,還是在奴隸制社會皇位的傳承都是依靠世襲制度來完成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嫡長子繼承制,但是燕國卻是一個例外,它所實施的並不是單純的世襲制度,而是在世襲制度當中也摻雜著禪讓之的影子,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燕國中期,燕王噲大亂燕國的事情出現。
  • 禪讓制闊別已久,為何戰國中期的燕國還能再度實施?
    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 ———《韓非子 說疑》 禪讓制度是我國原始社會時期實施的繼承制度,簡單來講就是要從整個部落聯盟當中選擇聖賢的人來繼承部落首領的位子,我們通常所講的堯舜禹就是如此進行首領傳承的。
  • 燕王噲效仿聖賢禪讓王位,燕國遭受滅頂之災
    公元前320年,燕國太子噲即位,燕王噲崇尚儒家學說,特別是對堯、舜、禹的禪讓行為非常仰慕。當時的相邦子之勤於政事,善於監督考核屬下官員,得到燕王噲的賞識和重用,「國事皆決於子之」。
  • 對比戰國時期的趙國、燕兩次國君禪讓,是鬧劇還是策略?殊途同歸
    戰國七雄,燕王噲禪讓王位給子之戰國中後期,燕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雄峙華北,以強大的軍事實力長期與北境匈奴抗衡。諸侯國合縱抗秦,燕國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在公元前318年的修魚之戰中,秦軍大敗五國聯軍,燕國由此元氣大傷,不得不尋求國家內部的恢復和發展。
  • 都是和平禪讓,燕王噲引發內亂,宋高宗與乾隆皇帝為何得以善終?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一位君主主動禪讓了王位,但是這位君主沒能與宋高宗以及乾隆皇帝一樣得以善終,而是死於內亂,整個國家也因為這場內亂而元氣大傷。這位君主就是先秦時期燕國的君主燕王噲。燕王噲之所以與宋高宗、乾隆皇帝的結局大不相同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 春秋戰國那些因為奇葩原因而死的君主之燕王噲
    燕國開國之君——召公見賢思齊,他們的功績學起來很難,禪讓於賢還是比較容易的嘛!燕王噲這麼想的。燕王噲說起來也是一個受害者。當年蘇秦作為燕國奸細在齊國也為燕國作了不少貢獻,後來雖然被發現後被處死,可他的族弟蘇代依然被齊王重用。從某種關係來講,蘇代和燕國的關係也不淺。
  • 燕王姬噲禪讓,這件事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戰國時期,燕國演繹了一場禪讓,燕王噲崇信權臣子之,再加上身邊人不停鼓吹,終於在公元前318年,燕王噲決定將王位禪讓給子之。之前成功的案例,只能從上古三皇五帝時期去尋找了。或許是太急切於擺脫燕國國小力弱的現狀,或許太迷戀上古太平盛世,總之,燕王噲心甘情願將祖宗基業,拱手讓與子之。
  • 一個立志效仿堯舜的燕王噲是如何將燕國帶向一條不歸路的!
    (夢歸秋塵:第89期)背景公元前320年,燕易王去世,太子姬噲繼位,成為燕國第三十八任國君。燕王噲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崇信儒家的禪讓制度,特別是對唐堯禹舜的禪讓制度非常仰慕。同時,相國子之也是一位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他利用燕王噲的心理去迎合他,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和野心。並且當時燕國國內已經形成一個以蘇代、鹿毛壽為主的派別,他們經常鼓動和勸說燕王噲實行禪讓制。於是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燕王噲搞了一次「合乎時宜」的禪讓活動,並把權力交給子之,自己北面稱臣。
  • 戰國時期,燕國為何實行禪讓制?真的被忽悠了嗎?
    戰國時期,燕國發生了一件令諸侯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燕王噲不顧眾人反對,將位置禪讓給了相國子之,為了使子之能夠順利執政,燕王噲還在背後幫忙,那麼燕國為何實行禪讓制?真的被忽悠了嗎?為了得到更多的權力,子之讓其姻親蘇代去遊說燕王噲。蘇代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擅長捭闔之道,懂得揣摩人心。蘇代先在燕王噲面前講述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事情,並暗示相國子之就好比管仲,有能力富國強民,稱霸諸侯,建議燕王「舉國而歸之」。
  • 效仿堯舜,傻傻很天真的燕王噲,如何被組團忽悠失了江山
    天真的燕王,單純的燕王,很快就被陰謀家惦記上了。這個人是燕國的相邦,叫做子之。子之實際上是個比較有能力的相邦,治理燕國也多有建樹,所以深的燕王噲的信任,被委以國政。子之培養自己的黨羽,建立起一個以他為中心的政治利益集團,這個集團只有一個行動綱領,就是如何忽悠燕王噲,讓他把王位讓給子之。那麼忽悠燕王噲需要幾步?答案是分三步。
  • 他學習堯舜禪讓王位,意圖強國,結局卻讓人唏噓!
    禪讓是統治者生前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分為「內禪」與「外禪」,分別指讓給同性人和異性人。歷史上最為人熟知就是堯舜的禪讓傳說。除了堯舜,在戰國時代,也有一個君主有過禪讓的行為,但是結局卻讓人唏噓不已。戰國,是繼春秋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期的霸主戰爭,周朝時代的諸侯國逐漸減少,至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逐漸形成戰國七雄的格局。其中燕國就是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316年,繼位三年的燕王,將王位禪讓給了自己的國相子之,燕王噲本意是效仿堯舜,將國家交給賢能的人去管理,強盛燕國,但結局出乎燕王噲的意料。
  • 燕國君臣的一場鬧劇,使得五位雄主捲入其中,直接改變戰國格局!
    「禪讓」,是指統治者在活著的時候將首領的位置讓給別人,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統治權力轉移的一種方式。起初是堯舜禹等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首領交接權力的方式,進入封建社會後,慢慢變成為了權臣逼迫君王改朝換代的方式,不過,後來的禪讓多是君王迫於無奈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