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制闊別已久,為何戰國中期的燕國還能再度實施?

2020-12-23 騰訊網

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 ———《韓非子 說疑》

禪讓制度是我國原始社會時期實施的繼承制度,簡單來講就是要從整個部落聯盟當中選擇聖賢的人來繼承部落首領的位子,我們通常所講的堯舜禹就是如此進行首領傳承的。

但是自從大禹建立夏朝之後,禪讓制度也就被擱置了起來,取而代之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度,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世襲制度,在那之後公天下也就變成了家天下,不再在整個天下尋找德才兼備的人繼承統領的位置,而是在一個家族內部進行權力的傳承。

而從那開始,世襲制度也就貫穿整個華夏古代歷史。不過凡事皆有例外,禪讓制度也曾經再度被實施過,那是在戰國中期的燕國。當時燕國君主燕王噲企圖將自己的王位讓給丞相子之,因而導致了燕國大亂,最終燕王噲成為了一個連諡號都沒有的喪國之君。

這樣的行為可謂是讓人啼笑皆非的,那麼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禪讓制為什麼會在戰國中期的燕國上演呢?這還要追溯到燕王噲本人,的性格特點。

一、好賢行仁的理想主義者—燕王噲

燕王噲是一位非常仰慕上古虛名的君王,他企圖通過自己實現一種「讓賢」的體制,也就是說想要改變世襲制度,像堯舜禹一樣把權利讓給真正德才兼備的人。同時想要通過這樣的行為讓自己明垂青史。

其實燕王噲不僅有這樣的想法,還對於想法付諸了諸多行動。他平時的生活作風比較簡樸,不荒淫奢靡,並且厲行節儉,體恤民生,愛惜民力,提倡耕作,這樣的做法像極了一位明君,像極了一位聖賢君主,但是燕王噲這樣的做法卻是建立在自己理想化的認知上的。

他對於當時的外部環境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不知道燕國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危險境地之中,只是一味的想要從基礎民生入手,想要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聖賢局面,這一點大概類似於孟子所說的王道,從百姓的養生喪死等各個方面入手,建立一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安穩局面。

或許放在太平盛世裡,燕王噲還能算作一個合格的君主,但是在戰國時代,他卻並不合適,而且他對於臣子的統御能力極差,識人能力不強,過度的好賢行仁讓他失去了對時代的嗅覺,對於君主集權並不敏感,到最後甚至企圖通過禪讓王位來進一步表現自己仁德,表現自己超越堯舜禹的功績。

君主有了這樣的想法,禪讓制的推行也就有了一個實施的必要基礎。

當然,如果只是君主有想法,臣子卻無意的話,那這樣的行為可能還無法推行,但是好巧不巧的是,燕王噲的上上對象子之卻是一個極其有野心的人。

二、子之的野心

子之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當時已經位居燕國的丞相之位了,在一個諸侯國內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同時,燕王噲實施的是一種基礎的民生政策,表現出來的是過度的仁義道德,在這樣的君主之下,丞相的權力之大可想而知,這樣的人慾望和野心都會漸漸地膨脹,而當這樣的野心遇到了燕王噲的有意禪讓後更加顯現了出來。

所以子之很好地迎合了燕王噲崇尚上古虛名的心靈,表現出了一種與燕王噲極其相似的政治觀念,至少燕王噲是如此認為的,子之給他營造了一種會將他的政治觀念繼續傳承下去的假象,所以燕王噲對於組織越來越信任。

但其實子之才過其實,他之所以能夠在燕王噲面前表現出過人的才能只是因為他偽裝了一種與燕王噲極其相似的政治觀念,這其實是一種極力迎合君主的行為,為了得到君主的賞識,怎樣的陰謀權屬都在所不惜。所以說者有心,聽者有意,禪讓制的推行也就有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但是如果僅僅是燕王噲和子之兩個人的意願恐怕也無法直接退行,畢竟雖然君主有著對國家的絕對統御權利,但是君主的決策還是會受到朝堂上諸多大臣的影響的,如果燕國的臣民極力反對,這件事也很難實施。

但是無奈的是,因為政治傳統的原因,燕國國內不僅沒有大力反對,反而還形成了一個極力勸說燕王噲推進禪讓制的團體。

三、制度之殤

燕國是一個極力推崇王道政治傳統的國家,在這樣的環境中,燕國其實並不具備著像其他諸侯國一樣的集權形式,君主的地位不像秦國那麼絕對,國內也沒有一套完整的行為規範以及發展體系,這樣的燕國在某種意義上與原始社會是有類似的地方的,而沒有進行制度改善的它也並非完全推崇世襲制度,只是因為世襲制度是時代發展的潮流,是當下所有國家都在秉承的政治傳統,所以燕國也並未對世襲制度有過想法,但是這不代表燕國僅僅只承認世襲制。

在政治傳統的影響下,燕國對於禪讓制度並不排斥,畢竟王道的觀念推崇的就是德才兼備的聖人統治,這一點與禪讓制是有相似之處的,所以這種思想在燕國發生並不會像在其他國家發生一樣受到極力的反對,燕國的民眾或許談不上支持,但是也絕對不會大力違抗,這就讓禪讓制度的推行受到了大量的阻力。

同時,這種思想也影響著燕國朝堂的臣子,這些人本身就不反對禪讓,但如果再有一個巧舌如簧的人進行勸說,那麼風向就會大有不同了。這個人就是蘇代。

蘇代是著名縱橫家蘇秦的弟弟,對於遊說藝術的把控淋漓盡致,所以由他為核心在燕國聚集了一個極力勸說燕王噲推行禪讓制度的團體,輪番對燕王噲進行轟炸。

蘇代說:堯舜禹是上古時代的聖賢君主,但是相比於堯舜,禹的名聲相對較低,原因就是因為堯舜實施的是真正的禪讓制度,但是禹只是禪讓制度的受益者,在他之後將權力傳承給了自己的子嗣,這樣的論證可以說極大地符合了燕王噲對於聖賢的推崇和依賴,也漸漸地壓垮了燕王噲心中最後的防線,在自己主觀性格和身邊客觀條件的影響之下,燕王噲最終還是將王位禪讓給了子之。

小結

所以我們通過上述的敘述來看,禪讓制的之所以會在燕國實施是有諸多因素導致,有燕王噲本身的性格特點原因,他對於聖賢的尊寵符合推行禪讓制度的基礎標準,讓禪讓制的推崇有了主觀條件。

再者,因為燕國一直以來推崇的政治制度的原因,燕國上下對於禪讓制度並不反對,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壓低了平民百姓的輿論力量,讓燕國不至於因為繼承制度的改變而導致內部混亂,繼續為禪讓制度的推行增加的可能。

此外,丞相子之的野心勃勃讓他極力去迎合燕王噲,並且暗地裡組織了遊說燕王噲推行禪讓制度的團體,在這諸多條件的聚集之下,燕王噲身體力行的踐行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將燕國的王維禪讓給了子之。

但是讓燕王快沒有想到的是,子之對於好賢行仁的政治理念只是表面的尊寵,他的目標不過是權利而已,可當其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參考資料:《韓非子 說疑》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燕國為何實行禪讓制?真的被忽悠了嗎?
    戰國時期,燕國發生了一件令諸侯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燕王噲不顧眾人反對,將位置禪讓給了相國子之,為了使子之能夠順利執政,燕王噲還在背後幫忙,那麼燕國為何實行禪讓制?真的被忽悠了嗎?燕王噲實行禪讓制的原因及影響①燕王噲為何實行禪讓制被相國子之算計子之是在燕王噲三年任職為相國,出任相國後,子之就喜歡玩弄權術,大量培植自己的勢力。
  • 燕國為何不能強大?固守王道放過齊國,實行禪讓制,咬住趙國不放
    導語:戰國時期,燕國為何不能強大,並被秦國滅亡?從迂腐地固守王道放過齊國,反覆邦交之道,實行禪讓制,咬住趙國不放等角度進行剖析 戰國時代的歷史可以說是華夏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最不可缺失的一個時代,這是一個亂世紛爭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空前爆炸的時代,在這一個時間段內,各個國家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同時各個國家之間的發展方式也是層出不窮,因此,戰國時代是華夏歷史文明發展進程當中,比較具有研究價值的一個時代。
  • 戰國時期,燕國的強盛,為何只維持了燕昭王一世?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從社會大環境、崇尚上古和臣子角度,分析燕王噲為何實行禪讓制
    其實不然,從社會大環境、燕王噲崇尚上古虛名以及臣子推波助瀾等角度,分析燕王噲為何實行禪讓制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穩定發展,必須有適合這個國家發展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整個古代歷史社會的發展進程當中,大的社會性質變遷其實只有三次,一次是從原始社會步入到奴隸制社會,一次是從奴隸制社會步入封建社會,而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就是從封建社會進步到了社會主義社會
  • 燕國弱小,為何存國時間卻最久?其實原因很簡單
    由此來看,只有燕國是一脈相承的。那麼為什麼最為弱小的燕國能夠成為存國時間最久的諸侯國呢?這其實與燕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它採用的存國政策有關。因此,少有國家會對燕國採取重大的軍事行動。而且燕國與戰國曆程中先後強盛起來的大國都沒有直接相鄰的土地,戰國前期的魏國、戰國中後期的秦國,這兩個國家與燕國之間距離遙遠,出兵燕國的難度很大。
  • 維舟:禪讓制是諸子百家「古為今用」的政治記憶
    孔子在《論語》中只是稱美泰伯讓國,但沒有稱美堯舜禪讓,韓國學者樸炳奭在《中國古代朝代更迭》中總結髮現,「到了戰國中期,堯舜禪讓之說大佔勢力,有鼓吹有實行的,而讓國之說就退了下去」。即便是戰國初期《莊子》中所稱許的人物,也不是禪讓天下的接受者,而是不受天下、逃而避之的高潔隱士。
  • 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是一個笑話?燕王噲:我是上了子之的「當」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中尤其是儒家是極其吹捧禪讓制度的,而在現實政治中,一些諸侯國也試圖用這一理論,探索自身發展的模式,但真正付出實踐的只有燕國的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了大臣子之。既然這一理論被一些士人吹捧,當禪讓事件在實際中發生的時候,為何有人認為這次禪讓是一個笑話呢?
  • 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
    及至發現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匆忙任命觸子為將,率領全國軍隊主力渡過濟水,西進拒敵。結果,當吳國聯軍進攻時,齊軍一觸即潰,遭到慘敗。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見臨淄孤城難守,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在攻下齊國都城臨淄之後,樂毅又攻佔齊國70多座城池,也即五國伐齊,達到了基本上佔領齊國疆域的效果。
  • 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呢?
    燕惠王本就埋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在此背景下,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那麼,問題來了,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春秋戰國時期存活最久的國家,越國有1900年
    春秋戰國時期存活最久的國家!1,越國,1900年2,薛國,1500年3,衛國,907年4,燕國,822年5,齊國,823年6,楚國,817年7,秦國,563年(秦朝15年)8,韓國,173年9,魏國,178年10,趙國,181年戰國七雄在前篇詳細講過,但是春秋戰國時期存活最久的其實並不是秦國,也不是戰國七雄,而是另外幾個國家,其中存活最久的是越國,前後長達1900年。
  • 燕王姬噲禪讓在君王世襲的戰國時期是一種愚昧之舉
    導語:戰國時期,燕國曾發生一件震驚七國的大事,第三十八代燕王竟禪讓燕國相邦子之,將傳承百年的王位拱手相讓,這在爾虞我詐、君主集權的戰國時期無疑是一股"清流"。但是,姬噲並未因自己的無私而被當作聖人,反而成為了燕國的罪人。
  •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的八百年諸侯國,為何後期屢戰屢敗?
    不過,若以國家長短而論,燕國當是戰國七雄中,唯一一個延續了八百年的正式諸侯國。有如此淵源之過,至戰國末期時卻不能領袖群倫,反而在戰場上頻頻失利,究竟為哪般呢?獨一無二的燕國。戰國七雄中,燕國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如果從國家政權延續上看,齊、楚、燕都延續了八百年。
  • 戰國時期,為何燕國是最弱的一個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大動亂時期,也是大變革時期,經過了春秋時期的各國相爭的混亂局面,到了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兼併性質更濃,統一的意願也更強,最後呢就有了我們所熟知的戰國七雄齊、楚、韓、燕、趙、魏、秦。
  • 燕國大敗於朝鮮,糾集五國伐齊。為何燕國這麼強?它不是小丑嗎?
    嚴復 《救亡決論》:「天下理之最明而勢所必至者,如今日 中國不變法則必亡是已。」戰國期間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變法。魏有李悝變法,吳起改軍制,成魏武卒之威;秦有商鞅變法;楚有吳起變法;韓有申不害變法;齊有鄒忌相齊;趙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 戰國七雄,齊國與燕國關係?齊國兩次攻佔燕國,田單火牛陣
    導語:戰國七雄,齊國與燕國關係?齊國兩次暴打燕國,樂毅五國伐齊成功復仇,田單火牛陣戰國七雄中,燕國是最弱小國家之一,並且地處於東北邊陲與中原諸國軍事交流比較少,但是燕國與齊國是鄰國,齊國強大後先後兩次攻打燕國,而燕國趁齊國衰落後聯合五國伐齊,最終給齊國致命一擊。
  • 同樣是被齊國消滅,為何燕國能復國,宋國卻沒能復國呢?
    通過五國伐齊,齊國遭到重創,雖然有田單成功復國,卻還是走向了衰落,乃至於在戰國後期失去了存在感。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國伐齊後,被齊國消滅的宋國,卻沒能成功復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中期,齊國消滅燕國、宋國後,為何之後燕國能復國,宋國卻沒能復國呢?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血統最純正的戰國七雄,曾上演2樁冠絕古今奇聞:無間道和共和制
    燕噲,在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並不是一個顯眼的名字。同樣,作為戰國七雄的燕國,也並非是最強的國家。然而,正是這個名聲不顯的北方燕國,卻是承自周朝數百年,血統最純正的戰國七雄。由於地處北方,燕國一直不被其他國家重視,但就在這樣的一個神秘的國度中,發生過兩件冠絕古今的奇聞。
  • 回到戰國初期,倘若你是燕國國君,怎樣做才能使燕國變得強大?
    以燕國的體量,讓他們統一六國,實在是為難他們了,畢竟差距在哪兒擺著。回到戰國初期,燕國的實力其實還算可以,倘若仿照後來的秦國,統一天下並非完全不可能。戰國初期,韓、趙、魏、秦等國讓利於民,將之前的100步一畝變成了240步一畝,保持稅收不變,這極大促進了百姓勞作的積極性,國君受到百姓的擁護,國家糧食產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倘若燕國也這樣做,再及時引入先進的生產工具、方式,一樣可以強大。第三,大力吸引外國人才。
  • 燕國改革——燕王噲禪讓
    戰國時期燕國地理位置 燕國——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代商而立,分封天下,其弟召公封於燕地,血統高貴,出生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