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統最純正的戰國七雄,曾上演2樁冠絕古今奇聞:無間道和共和制

2020-12-14 漫夜譚

燕噲,在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並不是一個顯眼的名字。同樣,作為戰國七雄的燕國,也並非是最強的國家。

然而,正是這個名聲不顯的北方燕國,卻是承自周朝數百年,血統最純正的戰國七雄。

由於地處北方,燕國一直不被其他國家重視,但就在這樣的一個神秘的國度中,發生過兩件冠絕古今的奇聞。

第一件,發生在燕國第三十八代國君——燕王噲身上。

燕王噲作為周武王親弟弟——周召公的直系後代。生來就身懷一種崇尚先賢的品德,而這種品德日積月累,最終釀成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理想。

可惜他生錯了年代,否則成為一代聖王也不是不可能。

而在混亂的戰國時期,和平本來就是奢侈的概念。被趙國和齊國環伺,燕王噲對燕國的未來憂心忡忡。

試圖用自己的方式達成燕國的和平。

最終,為了踐行理想之路,他做出了一件震驚天下的舉動。

都說古之聖賢莫過於堯舜,為什麼呢?

難道只是因為他們賢明,愛民,兢兢業業治理國家?不,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他們對於王位的更替,都選擇了一種平和過渡方式——禪讓。

這種制度開啟了共和制的雛形,但並沒有持續多久。大禹開創了夏朝,封建制具有必然性地在歷史上出現。

為什麼禪讓沒有繼續下來呢?

歸根究底,在於中國人對於血脈的崇尚。同時,文明的邁進,也滋生了野心和私慾。

誰不想將權力交給自己的後代?誰不想讓自己的王朝萬古不朽?

於是乎,禪讓制必然只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理想主義。

而且,堯舜禪讓只存在於古老的傳說中,至今學術界都沒有確切證實這一制度真正存在過。

然而,在自詡血統最純正的燕國,在理想主義者燕王噲身上,這種傳說中的聖王美德,竟然真實地再現了。

燕王噲在位時期,顯著的人格特徵為好賢,仁政,但也有一個鮮明的缺點,在政治上相對懦弱,從來沒有過稱霸的野心。唯一期望的只是燕國的和平,這一目的甚至要遠高於富強。

可能是出於年邁和不自信,在晚年時,燕王噲在大臣的慫恿之下,竟然真的將王位禪讓給權臣子之。

這一舉動看似是一樁仿效先賢的美談,實際上是一種極為愚蠢的舉動。

自夏朝以來,嫡系繼承王位,已經根深蒂固。王位旁落往往伴隨著流血和殺戮,其根本原因在於這會觸動正統和貴族的利益。

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外姓,根本不考慮太子和貴族的意見。不出意外地點燃火藥桶,在王族血脈中引起巨大的反彈。

燕王噲渴求一生的和平,並不來自於外地入侵,而是被自己親手葬送了。

沒過多久,燕王噲的田園生活還沒有接近尾聲。

太子與子之的矛盾徹底爆發。殊不知,在這鷸蚌相爭的背後,早有一位老謀深算的漁翁,等待著收取最後的勝利果實。

太子和子之的奪權之戰,以太子失敗,子之慘勝告終。原本就不太強盛的燕國,經過這一輪的消耗,再也經不起戰爭的折騰。

就在這個時候,齊國出兵燕國。在短短的時間內,攻破了燕國國都,搶奪燕國的財富,奴役燕國的人民。

燕王噲看到這一幕,在絕望和自責中死去。他理想中的共和制,最終化作歷史的泡影。

反觀秦國,則採取了截然相反的發展路線。

君權的高度集中,民智弱化到達了極點,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從血與火中脫穎而出,最終一統六合。

共和制和君主制之爭,在混亂的戰國時期高下立判。甚至可以說,這種制度根本不應該存在。

由於齊國的入侵,飽受苦難的燕國人背負著血海深仇。

燕王噲的庶子燕昭王,在烽煙未熄的國家繼位。作為一個庶子,他比父親和太子要更有志氣。儘管國力孱弱,但從來沒有放棄過復仇的渴望。

也是因為復仇的怒火熊熊燃燒,燕國的第二樁奇聞——無間道上演了。

比起梁朝偉在無間道中的潛伏,燕昭王招攬的一位賢能,為了替燕國復仇,整整在敵國潛伏了二十八年之久。

這位無間道中的主角是誰呢?

便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鬼谷子的高徒之一——蘇秦。

關於蘇秦的事跡,歷史更加關注於他發起的合縱抗秦的事跡,佩戴六國相印,成功將秦國擋在函谷關外十五年之久。

可謂一場奇蹟。

但很少有人關心,蘇秦為何而死。

對於蘇秦這個人物,歷史上一直聚訟紛紜。本文,咱們只取一種學說,來訴述他無間道的一生。

在合縱聯盟破裂之後,蘇秦因為那張伶俐的嘴皮,受到了多方抵制。沒有人肯重用於他,哪怕是燕王都不再給他官職。

不久之後,蘇秦便得罪了燕王,去齊國做了客卿。

但在此後的二十八年中,他都做了些什麼呢?

他勸齊王大興土木,搞垮了齊國的經濟,而且說服齊王滅掉了宋國,搞得軍隊死傷慘重,疲憊不堪。

而齊國的舉動引發了諸國的不滿,燕國趁此機會,說服多國組成聯軍。由大將軍樂毅率領,連破齊國七十多城,險些一舉滅掉了齊國。

燕國終於完成了復仇,但其中功績最大的臥底蘇秦,卻一直沒有得到該有的榮譽。

直到他在齊國死於刺殺之後,更多的其從事反間活動內幕才爆了出來。但燕國人好像並不為此領情。

蘇秦為了什麼用二十八年,來幫助燕國復仇。歷史並沒有給我們留下確切的答案。

但不得不說,這場距今千年之遙的戰國大戲,比香港電影無間道還要精彩得多。

對此,您有什麼意見呢?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聽音樂賞鑑古今,從《春秋戰國》看紀錄片《中國》裡的歷史
    大片的畫面質感、精緻走心的服化道和實景拍攝,讓這部紀錄片一下子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紀錄片從春秋戰國講到新時代,追溯中國上古三代和中國神話,採用全景的方式,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通過生動逼真的影視向演繹,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歷史書籍呈現人前,讓更多人,再次深入地了解中國,了解歷史。紀錄片首篇便從孔子的春秋時代開始講起。
  • 在戰國七雄之中,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長,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短?
    比起其他諸侯國,韓國在戰國時期就是打醬油的存在,還是那種時不時就坑隊友的那種,終於在公元前230年,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中,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藺相如劇照享國「時長」第七名:齊國——165年齊國,是戰國七雄之中享國時間最短的國家,說到這,大家可能都不太相信,因為在大家的印象裡,齊國是西周開國功臣姜尚的封國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名列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有一個特殊的成員,韓國。這個國家從立國之初到被秦國滅掉,從來沒有取得過讓人亮眼的成績,更沒有主導過戰國的局勢。那麼,這樣的一個國家,他為什麼能夠命令名列戰國七雄之一呢?經常聯合起來對周邊發動戰爭,所以雖然依靠韓國本身的國力在戰國七雄中是吊車尾,但是有魏國趙國兩個國家幫襯著,他也能牢牢地坐穩戰國七雄的位置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韓國有點類似於二戰結束之後的法國。第二,軍隊的戰鬥力還不錯。
  • 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是現在的哪裡?
    在我們從小學歷史課本就開始背的中國古代朝代口訣中,就有一句「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史學界通常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劃分春秋和戰國,而在戰國時期,雖然有諸多國家,最後形成了以「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大國爭霸的歷史階段,史稱「戰國七雄」。
  • 漢族血統最純正的姓氏有哪些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在以前清朝比較注重血統純正,在秦朝就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說法。血統姓氏高不高貴?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黃帝後裔,都很高貴!我們知道,漢族本身就是由很多民族融合而成,在漢代定型後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很多民族,如鮮卑、匈奴、烏桓、突厥、契丹、蒙古、女真、百越、苗蠻、戎羌等。
  • 談古論今,環京七雄對比戰國七雄,歷史驚人的相似
    作為環京的房產行業從業者,每每研究環京七雄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戰國七雄。近段時間,特意研究了一下戰國七雄的歷史發展軌跡,發現歷史是驚人的相似。環京七雄:涿州、固安、永清、廊坊、香河、大廠、燕郊。戰國七雄:秦、楚、魏、趙、齊、韓、燕。
  • 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好的諸侯國是哪個?
    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好的國家是哪個?地理位置最差的諸侯國又是哪一個?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好的諸侯國應該是秦國和齊國,而最差的就是韓國。但是,就韓國來說,在三家分晉後分得的疆域是最小的。因此,這成為韓國成為戰國七雄最弱小諸侯國的重要原因。
  • 戰國七雄地圖,值得收藏!
    戰國七雄之燕國。燕國是七雄裡最沒存在感的國家。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春秋時期,燕國孤懸在北,和中原只有一次接觸,還是向齊桓公求救。等到了戰國,直到中期,燕國才再度登場,而且,還是以鬧出禪讓笑話、被齊國完全佔領的悲劇面貌登場。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當年戰國七雄的「首都」,現在是什麼樣子?
    因為一來,戰國的地理劃分,為後世的王朝命定國號提供了依據。在元朝之前,中國的大多數封建王朝,其國號依據都和戰國七雄的國名息息相關。二來,在風水領域,戰國的地理格局,和天上的星宿互相對應,成為風水定位的有力依據。可以說,不論是在朝廷層面還是在民間領域,戰國對後世影響力都巨大。那麼,戰國七雄的首都,現在是什麼樣子?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 當年戰國七雄的首都,現在是什麼樣子?
    因為一來,戰國的地理劃分,為後世的王朝命定國號提供了依據。在元朝之前,中國的大多數封建王朝,其國號依據都和戰國七雄的國名息息相關。二來,在風水領域,戰國的地理格局,和天上的星宿互相對應,成為風水定位的有力依據。可以說,不論是在朝廷層面還是在民間領域,戰國對後世影響力都巨大。那麼,戰國七雄的首都,現在是什麼樣子?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存在哪些大國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獨立於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雄
    經過春秋近300年的兼併戰爭,到了戰國時期,天下主要強國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史稱戰國七雄。當時天下除了七雄以外,還有一些相對薄弱的一點國家,比如衛,魯,宋,越,滕,巴,蜀,鄭等。但是還有一個神秘的國家,史料記載很少,但是卻與戰國七雄中的四強抗衡,與七雄相比,亦無遜色!
  •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雄?
    戰國七雄 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末期(東周滅亡前夕)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為姬燕、嬴秦、子楚、田齊、韓、趙、魏,合稱為「戰國七雄」。
  •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戰國七雄傻傻分不清楚
    周朝和春秋戰國的關係,在《中國歷史朝代歌》中就描述的很好,「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朝代,分成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細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段。至於七國,是指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秦,即楚齊趙魏韓燕,史稱戰國七雄。
  • 戰國七雄地圖
    到了戰國時期,僅剩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並稱為戰國七雄。韓國是七國裡面的弱國,只有在韓昭侯在位執政時期,國家兵力比以前有所增強,當時一段時間也沒有侵略者。韓國在戰國時期,位於河南省西部地區中部的一些區域,再加上山西省的東南部。趙國是華夏族,是在北方建立的諸侯國。
  • 戰國七雄的都城是今天哪些地方?
    點擊上方 山居西奈 關注我戰國七雄是一個已經過去了2000年的概念了。
  • 戰國七雄地圖,秦國勢力最大統一霸業
    說到戰國七雄,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戰國,公元前475年稱之為戰國,那麼戰國七雄是哪七國呢,戰國七雄哪國的勢力最大呢?
  • 戰國時期除了七雄以外,還有哪些主要的諸侯國?
    說起戰國歷史,大家往往會直接想到「戰國七雄」,即齊、楚、秦、燕、趙、魏、韓。那麼戰國是否就這七個諸侯國逐鹿天下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除了「戰國七雄」以外,戰國前期還有三十餘個其他諸侯國,今天夜讀史書就來羅列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