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史:由盛轉衰的見證,杜甫筆下「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亂象流離

2020-12-22 谷大粒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事實上用如何誇張的詞彙來形容杜甫都不過分。我國古代傑出的詩人如過江之魚數不勝數,人傑地靈底蘊深厚的神州大地孕育了無數人傑,而如屈原、杜甫這般既有才華又有人文關懷的,我尤為敬佩。

也唯有如此崇高的品德,杜甫才會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佳句,當然有人會說這是杜甫流離失所的感同身受,這是一方面,但如若換做他人,想必是自哀自怨,哪兒還有心思為底層百姓的心酸發聲。

在文學史上,杜甫更為人熟識的是他的「詩聖」美名,「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詩文傳唱四方,與李白合稱「李杜」。不過,「詩聖」杜甫的詩歌也有著美名,世人多以「詩史」贊之,這是因為杜甫的詩歌中多描述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真實,以憂國憂民的態度記錄著自己的家國情懷。

事實上,杜甫出身官宦世家,青年時期的杜甫生活在無憂無慮的開元盛世下,「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所以說,經歷了興衰變故的杜甫能夠不感傷於個人得失而是著眼於「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思,就這一點而言便是人格魅力的展現。

天寶六年(747年),由權相李林甫主持的一場「野無遺賢」的科舉鬧劇使得士子們皆落榜,杜甫便過起了「長安居大不易」的十年困苦客居生活。天寶十四年(755年)歸家省親的杜甫,在家門口便聽到了哭泣聲,原來是小兒子餓死了。即使社會的黑暗腐朽與個人仕途生活的不順也打不倒杜甫,反而堅定了對於困苦大眾的關注,人文關懷在這一過程中一點點的溢於言表。

同年又爆發了安史之亂,亂象流離而杜甫仍執意前往報效君國,卻被叛軍俘虜萬幸有郭子儀救世才躲過一劫。此後,杜甫的正直惹怒了肅宗,「三吏三別」正是被貶途中安史戰亂對於百姓流離的所見所聞。

「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即《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新安吏》中官兵不顧及百姓意願強徵兵丁的行為是杜甫所反對的,但是當時平叛安史之亂便不得不用這種特殊手段,因此杜甫也非迂腐固執之人,反而表示理解卻也勸慰道:「送行勿泣哭,僕射如父兄」

《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在這兒悽苦的老婦與氣勢洶洶的小吏便形成了強烈對比,三位兒子不是正在江場便是陣亡,家中只有襁褓幼孫與剛翻牆逃離的老翁,不過這山野老婦還是選擇了報效國家「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或許有人認為老婦是為了代夫從軍,但也體現了這裡邊樸質的家國情懷。

《潼關吏》則是描述了被勞役的士卒草草了事,詩人叮囑修築潼關需得謹慎憂患,一旦失守便直逼洛陽、長安。杜甫的家國情懷再一次體現了,囑託道:「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在楊國忠催促下,倉促出戰,靈寶一戰兵敗被俘,丟失洛陽)。

《新婚別》即新婚燕爾卻又深明大義的妻子鼓勵丈夫保家衛國,「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既有著對於丈夫的依依不捨又懂得家國天下,這種家國情懷方是我華夏屹立不倒的緣由。

《垂老別》中老翁的「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因此決定毅然決然的「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本想著悄悄地離開不忍老伴分離之苦,那成想老伴還是知悉了,哭倒在了路旁,唉這便是時代的無奈。「人生有離合,豈擇衰老端。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無家別》中戰場老兵歸家後,眼前卻是一派殘破亂象,「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家鄉早已面目全非,老兵只能悲戚之餘自言自語道無人可別、無家可別的悽苦。「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只有奔赴疆場再一次拼殺以慰父老家國才是當下之能。

「詩聖」杜甫的詩歌真切感人至深,對於底層百姓的悽苦無奈有著崇高的人文關懷,以深沉目光報以同情。杜甫本饑寒之士,保全自身尚有氣無力,然而卻心懷濟世之心。「詩史」既反映安史之亂後由盛轉衰的大唐百姓的悲涼,也是杜甫人格魅力的升華,是「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崇高理想。

相關焦點

  •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指什麼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 詩聖杜甫三吏三別
    詩聖杜甫三吏三別三吏三別是詩聖杜甫的代表作品,分別為《 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 新婚別》,《 無家別
  • 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在黑大唐嗎?你想多了
    杜甫,當時人,誰知道有這麼個人呢。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也不是他坐在自己的別墅裡,聽朋友說。而是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戰爭給大唐王朝帶來的傷害。乾元元年底,杜甫從華州跑了,到洛陽、偃師去探親,杜甫這輩子和李白不同,對家人很眷顧。
  • 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在唱衰大唐嗎?他有沒有忽視大唐的積極面
    底層老百姓寧可聽聽那些豔詞、兒歌,也不會拜讀杜甫的大作。特別是「三吏三別」這種高級產品,你看裡面的用典就清楚了,得是多高的門檻。02.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寫給誰的文以載道,寫給君王;獨抒性靈,寫給自己。「三吏三別」既是寫給君王又是寫給自己。當然文人士大夫的圈子肯定也要流通,否則也不會傳到現在。
  • 杜甫在《望嶽》之後,真的「凌絕頂」了嗎?
    杜甫在《望嶽》之後,真的「凌絕頂」了嗎?最近備課在備杜甫的五言律詩《望嶽》,這首詩緊緊圍繞詩眼"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再到想像中的俯視。表達了詩人對泰山的喜愛與讚美之情以及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 用一首詩就寫盡了唐朝興衰,也就只有杜甫能做到,被譽為七絕之冠
    杜甫被譽為「詩史」,是因為他的人生線條一波三折,呈現出極為動蕩的起伏狀態。前33年,他都處於漫遊時期,少年意氣風發,遊歷天下,結交名人雅士,其中就包括李白。長安,讓杜甫的仕途夢徹底破碎,在這裡他看清了朝廷的腐朽、官場的黑暗,尤其安史之亂後,他更是目睹了百姓遭受的苦難,所以他便踏上了流亡之路,步入人生的第三階段。這時他的詩風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寫出了經典的三吏、三別。但是,杜甫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主要來源於人生第四階段:西南漂泊。
  • 杜甫一生顛簸流離,卻也寫出了一首歡快自在的七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後人尊稱他為「詩聖」,與「詩仙」李白合稱「李杜」,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的一生有多半時光都在顛簸流離,歷經磨難,備嘗艱辛。他生活的時間恰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又因他出生於世代「奉儒守官」之家,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一直都非常關注。仕途的不順,戰亂帶來的他跟隨百姓們流離失所,更讓杜甫能夠深入社會,真切認識到現實的黑暗和百姓遭受的苦難。杜甫的詩調大多沉鬱頓挫,通過他的詩篇也能反映出大唐王朝由盛轉衰,這一歷史過程中的時代風貌和社會動蕩。
  • 詩人杜甫無視大唐社會積極面,寫下三吏三別,有被大唐百姓噴嗎?
    唐朝不僅經濟是在當時的世界上最厲害的,它的詩歌文化也深深影響著後世,像李白,杜甫這樣有名的詩人都是出自唐朝。在李白在世的時候唐朝正是繁榮富強的時候,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強平安,於是李白的詩歌就比較的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
  • 走進「三吏」、「三別」,看「憂國憂民」的仁愛杜甫
    他飽含憂慮、甚至飽蘸血淚的筆墨,不僅是他一生坎坷的真實寫照,也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現實映照,更是一種仁愛精神的傳承和廣大。這種「憂國憂民」思想和仁愛精神,既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支點。所以,杜詩是史詩,是一種愛國情懷和仁愛精神的代表。
  • 杜甫:有一說一的現實主義詩人,心繫大唐卻窮到餓死
    王季思教授在《古典文學略述》裡說,翻開杜甫的作品集不難看出,杜甫本人對於安史之亂前後的盛唐做了詳細的描寫,這也正是他的詩被後世稱為「詩史」的原因之一。01被餓死的詩人杜甫是盛唐由盛轉衰的見證者,在他筆下盛唐時期百姓的生活是「小邑(yì)猶藏萬家室」
  • 公共基礎知識:杜甫筆下的「三吏」「三別」分別是什麼?
    12、杜甫筆下的「三吏」分別是什麼?13、杜甫筆下的「三別」分別是什麼?14、巴金所著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15、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與評論專著是?下列情形可能發生的是:(  )A.南北朝貴族婦女去佛寺禮佛B.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玉米C.周武王穿著鐵製鎧甲伐紂D.秦朝兒童春天放紙風箏【答案】A【解析】A項,佛教是東漢年間傳入中國,南北朝是佛教最興盛的時代,所以A正確;B項,玉米是明朝由拉丁美洲傳入
  •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什麼都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文化雜感文|褚延鋒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詩人,他們取得的詩歌成就是我國古代不可逾越的高峰。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崇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的代表作作《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合稱「三吏」、「三別」,是千古傳送的名篇,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杜甫的詩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
  • 除了李白杜甫沒想到還有他!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官場上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 從遠望泰山到春夜喜雨,幾首唐詩,寫盡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juàn)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猛烈的秋風吹走了杜甫家茅屋上苫蓋的茅草,茅草飄飄悠悠居然飛渡過江,有的掛在高高的樹梢上,有的沉到了水塘之中。南村的孩子也來搗亂,他們見我年老體衰,公然當面抱走了茅草,跑到竹林中不見了蹤影。我口乾舌燥,喊都喊不出聲,只好回來後獨自倚著拐杖嘆息不已。
  • 未來講堂|杜甫《絕句二首》其一 誦讀:廖菁
    點擊收看絕句二首︵其一︶作者|杜甫(唐) 誦讀|廖菁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作品賞析撰稿人|馮傾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又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與李白合稱
  • 杜甫詩名句45句,句句對仗工整,膾炙人口,掌握30句是詩詞高手
    杜甫,唐朝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有「詩聖」之稱,與「詩仙」李白並稱「大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的詩多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經歷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過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他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的困難生活的同情。
  • 詩聖杜甫生平詳解, 最著名的20首詩. 作者/羽戥.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徵》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 前「藍委」: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
    陳學聖在3日再度提及,這是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的開始,因為已經碰到了民眾切膚之痛。陳學聖在3日播出的政論節目《新聞面對面》中表示,自己曾經提及要換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結果遭到大家攻擊,但這次他要大膽預測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捐1000萬片口罩出去時,就是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的開始。
  • 未來講堂|杜甫《絕句》誦讀:吳俊全
    未來講堂|杜甫《絕句》誦讀:吳俊全 2020-09-30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