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杜甫無視大唐社會積極面,寫下三吏三別,有被大唐百姓噴嗎?

2020-12-22 夏目歷史君

我們國家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家,五千年的歷史出現了服裝文化,傳統習俗文化,詩歌文化等等。

當然在一些文化出現的時候可能會面臨當時人們的吐槽和質疑,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被噴,而這種現象在現在是最為常見了。

其實不僅是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在過去的朝代裡面也有很多這樣的人或者現象出現,接下來就要說一說我們國家非常繁榮的一個朝代——唐朝。

唐朝是一個讓百姓能夠很長一段時間平安的朝代,這樣的朝代不僅得益於它英明的君王,也得益於朝廷上下民間裡無數有才的官員百姓的智慧。

唐朝不僅經濟是在當時的世界上最厲害的,它的詩歌文化也深深影響著後世,像李白,杜甫這樣有名的詩人都是出自唐朝。

在李白在世的時候唐朝正是繁榮富強的時候,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強平安,於是李白的詩歌就比較的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

而杜甫在世的時候唐朝幾乎已經走向滅亡了,在戰爭的影響下百姓民不聊生,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所以杜甫的詩就非常的傷感。

在杜甫剛出生時唐朝還是國力強盛的,他憑藉著自己的才華當了左拾遺,但是從他的詩詞裡面可以分析出來他是一位敢怒敢言的人,就是因為他這樣的性格。

在他向皇帝進諫的時候說的話太直白惹怒了當時有權力的人,皇帝就把他貶到了當時的華州去做司功參軍。

不久之後就爆發了影響深遠的安史之亂,當時他處在離朝廷遙遠的華州,但仍然想著國家的安危,整天想著怎樣去減輕百姓的負擔。

在乾元元年的時候,杜甫去到了洛陽探親,一路上他看著那些因為戰爭沒有地方住的人們,當時他一邊痛斥著戰爭對人們帶來的無窮無盡的災難,一邊感慨那些為了保衛國家忍辱負重和安史叛軍鬥爭死去的英雄。

一時間百感交集就創作了非常有名的「《三吏三別》」六首詩,這幾首詩深刻寫出了百姓的苦難,和自己一直飄蕩在外,就算面對戰爭也無能為力的無奈,甚至自己的女兒都被活活餓死。

這六首詩可以說是杜甫流著淚寫出來的,他見過唐朝繁榮富強的時候,經歷了「開元盛世」的盛唐景象,當他看到了這樣的慘狀,心裡和曾經的狀況比較一下,就像是兩個世界一樣。

而這六首詩沒有寫別的,寫的正是當時百姓們因為沒有地方住,和家人分別心中難過的心情。

這六首詩裡也有一層意思,當時杜甫被貶,自己本人沒有一點力量去幫助這些百姓們,於是他只能把希望放在平定叛亂的軍隊上,自己寫這些詩希望能讓朝廷明白從而早點讓百姓們回到以前的狀況。

自己的愛國之情沒有辦法用行動表達,只能把它放在詩詞裡面。所以從杜甫經歷了這麼多和他自己本身的性格來看,他希望用這些詩引導人們不要放棄相信朝廷會打贏這場仗,是從來沒有無視大唐的積極一面的,更不會被連顛沛流離的百姓噴。

相關焦點

  • 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在唱衰大唐嗎?他有沒有忽視大唐的積極面
    杜甫的「三吏三別」,根本就不是寫給大唐百姓看的,大唐百姓想噴也沒得噴。安史之亂後,大唐從巔峰被打到谷底,朝中宦官當政、地方軍閥遍地。這時候,還有什麼積極面可言,大唐百姓看了杜甫的詩,也會感同身受,因為終於找到人能代言內心苦悶了。01.
  • 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在黑大唐嗎?你想多了
    現代很多人以為杜甫在唐朝是那種影響力巨大,一呼百應的牛叉人物。如果杜甫的小侄子想去長安,他能靠面子讓小侄子一路綠燈,一路上好吃好喝好照應,有人問這是誰?別人都會說:這是大詩人杜工部的親戚,你們需要好生照應。會這樣嗎?
  • 詩史:由盛轉衰的見證,杜甫筆下「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亂象流離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事實上用如何誇張的詞彙來形容杜甫都不過分。我國古代傑出的詩人如過江之魚數不勝數,人傑地靈底蘊深厚的神州大地孕育了無數人傑,而如屈原、杜甫這般既有才華又有人文關懷的,我尤為敬佩。
  •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指什麼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 杜甫抨擊唐王朝社會黑暗,為什麼被稱為現實主義、愛國主義詩人?
    如果人生到此結束,對杜甫的蓋棺定論就是:成長於大唐和平年代,曾被政治風波波及,游離於權力中心之外,憂國憂民,以文字抨擊各種社會不公。 其他就沒了,和平年代無法考驗人性,也無法充分證明面臨生死選擇時是否能夠初衷不改。
  • 大唐的浮華盛世下,百姓卻奄奄一息,他用文字為歷史記錄這一切
    此時的唐朝雖是繁榮,但統治階級早已奢靡腐朽,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史之亂的爆發,只不過是帝國衰敗的開啟鍵。社會矛盾尖銳、藩鎮割據的危機,早已侵蝕王朝,只待最後的爆發。大唐是封建王朝最為繁盛的階段,它的文化無與倫比,給後世留下的唐詩更是瑰寶,杜甫便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位。
  • 詩聖杜甫三吏三別
    詩聖杜甫三吏三別三吏三別是詩聖杜甫的代表作品,分別為《 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 新婚別》,《 無家別
  • 狂人李白:給我一支毛筆,我能slay整個大唐
    尤其是大唐開元天寶年間,100年內,那些如群星般璀璨的詩人逐一登場。今天,我們就聊一下,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的詩人們。背井離鄉的詩人們公元705年,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逝。那年,5歲的李白開始發奮讀書。十年後,開元三年,岑參出生,同時,15歲的李白憑藉文採遠近聞名,開始結交社會名流。
  • 用一首詩就寫盡了唐朝興衰,也就只有杜甫能做到,被譽為七絕之冠
    長安,讓杜甫的仕途夢徹底破碎,在這裡他看清了朝廷的腐朽、官場的黑暗,尤其安史之亂後,他更是目睹了百姓遭受的苦難,所以他便踏上了流亡之路,步入人生的第三階段。這時他的詩風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寫出了經典的三吏、三別。但是,杜甫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主要來源於人生第四階段:西南漂泊。
  • 杜甫平時低調,關鍵時候寫首得罪皇帝的詩,40字就有兩個千古名句
    真的能用上為人低調這個詞的大詩人,大概只有杜甫了。如果按人物性格來看,杜甫頗有點兒如今的IT技術男的感覺。他為人話不多,行事穩重,看見好友李白做人太張揚,他還專門寫了句「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來勸他。不願飛揚撥扈,就是杜甫的性格。但再悶的技術男,到關鍵時候該出手時,也還是得出手,杜甫也一樣。
  • (散文)華之:大唐瘦客
    一千多年前,大唐的天空應該也是這樣的吧。我寫的大唐,是杜甫的大唐。是歷史天空曾經光芒萬丈而後又逐漸散為流霓隱入黑暗的那一段。生逢盛世,盛極而衰,對一個人和一個國家的命運來說,都是不幸的,但對於一個詩人,卻是幸運的。
  • 人生有三把鑰匙:接受,放下,改變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詩聖杜甫以及他所寫的《三吏三別》背後的故事。在唐朝璀璨的詩歌星河中,李白、杜甫二人無疑是最為耀眼的雙子星。而其中最為著名的「三吏三別」,與其說是詩歌,不如說是一幅記錄百姓悲苦的巨型畫卷。公元747年,唐玄宗詔告天下,「通一藝者」可到長安應試。杜甫從小便有詠鳳之志,這次入京,亦是躊躇滿志,胸有成竹。
  • 詩人淚腺發達有何用?
    這幾個淚腺發達的詩人,真是傷了心地哭,而且還都哭出了些名堂和東西。2最喜歡哭的詩人是杜甫。他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感時,恨別,為自己,為百姓,為英雄,為國家,時時,處處,都在哭。「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 杜甫: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老人名叫杜甫,字子美,時年59歲。1時光的車輪迴到59年前,公元712年,那時的大唐四夷賓服、天下安定、民生富庶。在長安城,有一位年輕人接過權柄登基稱帝,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這一年,在河南有一個杜姓人家的嬰兒呱呱墜地,他生於北方豪門——京兆杜氏,可先祖可追溯至西晉名將杜預,祖父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審言。
  • 安史之亂中,那些著名的詩人們下場如何?王維比杜甫李白都幸運
    因唐朝皇帝都喜歡對外交流,所以唐朝無論在經濟、社會、文化還是藝術方面,都呈現出了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在詩、書、畫、樂等方面湧現出了大量名家,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等等。唐朝對外交流示意圖安史之亂帶來的深重影響然而,隨著唐末的一場聲勢浩大的爭權叛亂,無數百姓、詩人甚至朝廷官員都遭受迫害致死,大唐基業毀於一旦的同時
  • 我的大唐我的詩:10位大唐著名詩人的小傳,數十首經典唐詩的串燒
    如果說把唐代稱為詩人的朝代,相信反對的人不會太多,大唐名詩如雲,天才詩人也不在少數,但如果從這些詩人中,選出十位你認為最優秀、最有代表性的,你會選誰?我相信一千個人會有一千個標準,也會有一千種答案,而對於《我的大唐我的詩》的作者胡維先生,就比較率性,他以個人的認知和喜好,選出了10位頂尖的大唐詩家聖手,而人家更牛的是,在查閱了三十多種古籍、五十多本專著、百餘篇論文後,寫出一本有趣又生動的書籍:《我的大唐我的詩》。這是一本讓人長知識的詩人小傳合集,也是一本不錯的唐詩讀本。
  • 杜甫:有一說一的現實主義詩人,心繫大唐卻窮到餓死
    01被餓死的詩人杜甫是盛唐由盛轉衰的見證者,在他筆下盛唐時期百姓的生活是「小邑(yì)猶藏萬家室」在這種自顧不暇的情況下,杜甫仍不忘當初為官的初心,心繫百姓生活冷暖,然而世態炎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由此可以看出,這盛唐的沒落,早就埋下了伏筆。
  • 杜甫僅用一首詩,便寫盡大唐40年興衰,區區28個字,承載歷史巨變
    「詩聖」杜甫是唐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大多反映社會面貌,描述民間疾苦,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故有「詩史」之稱。杜甫一生波瀾起伏,命運坎坷不平,有幸生在了,卻不幸「開元盛世」趕上了「安史之亂」,既目睹過盛唐繁華,也親歷過國破家亡,所以,他的眼中有滄桑巨變,他的筆下有歷史變遷。
  • 走進「三吏」、「三別」,看「憂國憂民」的仁愛杜甫
    作為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杜甫的「三吏」、「三別」比較有力地體現了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思想和仁愛精神,在杜甫詩歌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乾元二年,杜甫回河南舊居探親,寫下「三吏」、「三別」,而這一時期,正是杜甫最艱難、唐王朝最艱難的時候,因此,「三吏」、「三別」客觀的記述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故具有「詩史」的偉大意義,從中也可以直接看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和仁愛思想。
  • 大唐國勢漸走漸衰,詩人命運載浮載沉——讀《長安客》
    時至今日,誰要說自己是個詩人,恐怕並不能得到太多青眼。無它,在講究效率的今天,詩「沒有用」。即便在詩人與詩歌燦若群星的大唐,詩人的命運也很尷尬,他們總抱著「經世濟民」的熱望,但當政者總把他們當作消遣,這種消遣,還得在權貴們生活愜意的時代,詩人們的生活才能得到一些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