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導】據外媒4月30日報導,最近,有位音樂家在上海的一座公園內表演二胡。弓在弦上小心翼翼地划過,然後他擰緊琴弦,調節音準。不久,他就沉浸在那令人難以忘懷的樂曲中,公園裡小鳥的鳴叫為其伴奏。
在中國各地,人們經常會看到公園裡的老人在演奏一種兩弦樂器,這種樂器在英語中經常被稱為「斯派克小提琴」。不同尋常的是,在上海表演的這位音樂家是位外國人。
在2月,傑裡米•莫耶(Jeremy Moyer)發行了他的第三張個人專輯《中國自行車故事》。作品中加入二胡和秦琴等元素。秦琴是中國三弦琵琶的其中一類。
莫耶是在安大略省的一個小鎮上長大的,他會演奏小提琴和彈奏鋼琴。但他十幾歲時為了學吉它放棄了,這一舉動經證明對他是有幫助的。
他說:「通過自學吉他和演奏我喜歡的歌曲,重要的是我發現可以通過耳朵學習。」他能找出和弦並且憑聽覺記憶演奏。
莫耶在1990年作為一名志願者在中國臺灣門諾教堂(Mennonite church)做了一年的志願者,並在一所盲人和殘疾人的學校裡幫忙。他回憶道:「那裡到處都是寺廟,音樂家們在裡面演奏,有業餘演奏家,也有專業音樂家。」
因為在法國和南美洲待過一段時間,他已經對民間音樂產生了興趣,他的興趣被隨處可見,隨處可聞的樂器——二胡所激發。當他住在臺中時,便向當地的二胡老師學習。
當他1996年回到臺灣時,他發現,臺灣的椰子殼小提琴即柯子賢,它主要用於地方戲曲和寺廟音樂中。給他介紹了一位名叫張世東的當地民間音樂家後,堅定了他對中國音樂的興趣,二胡不僅是對小提琴的延伸,也不僅是一種新奇的東西。
莫耶說:「我在想一個民間音樂家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從小就在拉二胡,所有歌都記在了腦子裡。張世東就是這樣的人,我的人生在遇到他後發生了改變」。
子女和孫輩從未認為張世東是一位音樂家——他一生都在郵局工作。當時的莫耶只會說基本的普通話,而張先生只會說臺灣方言和日語,因此與張先生交流幾乎是不可能的。莫耶說:「他教的方法從來沒有提到過任何技巧。他先演奏這首歌,然後我模仿他的演奏方式。他有一種理想的聲音,我必須經常和他一起演奏,才能達到那個效果。」
1997年,莫耶的第一張專輯《中國民歌》在加拿大錄製且發行。莫耶用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讚頌張藝謀。他說:「有一段時間,我感到很尷尬,因為演奏技巧很簡單。但現在我喜歡它內在的精神,回想起來,它真的體現了我從張先生那裡學到的東西。」
直到2004年,莫耶來到上海,才開始正式研究中國樂器。他從2000年就開始為二胡作曲,並且在幾個專業二胡演奏家的指導下,他有了很大的進步。
莫耶的第二張專輯《Mangoes from 2009》在很大程度上強烈反對正式的二胡研究。這張專輯在上海錄製,此時,莫耶是上海朱家角世界音樂中心的音樂家。專輯中有很多歌曲給人以拉丁的感覺,而非中國特色。「這是一個水果籃,在建造錄音棚的時候,我加入了用不同樂器演奏的曲子。」莫耶解釋說:「我練習二胡這麼多年,已經厭倦了,只是想彈吉他,所以有一些歌曲,比如巴薩諾瓦的曲目。」
他最新的音樂冒險大約在同一時間雲南大理的一家理髮店。與其它樂器一起掛在牆上的是一把定製秦琴。」莫耶說:「我對這種樂器很好奇。不過,這些天,很難找到秦琴,且周邊樂器做工粗糙,價格低廉,聲音不妙。」
然而,這秦琴不同。它配有五聲系統,需要用琴撥撥弦。琴撥則是由山羊角做的。「它有一個不同的聲音,當我學會後就喜歡上了那種聲音。雲南有很多少數民族,那裡的音樂家們對好聽的聲音有不同的理解。」後來,他從理髮師那裡買下了秦琴。
他解釋說,他有一個具體的想法,想為他的新專輯做些什麼。專輯中加入有特色的秦琴和其它各種弓弦樂器,如:二胡。「它將我自己的作品和有濃濃中國特色的樂器在結構上結合起來。」
他說,當他點評外國人演奏中國樂器的時候,當地人通常會表現地很不屑,還反駁道聽起來不夠「有中文味道」。
「我的音樂中有很多中國傳統民樂的元素。從很多方面來說,它是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和鄉村民間樂器和傳統習俗的一種慶祝或致敬。但我的聲音整體上講依然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種中國合奏能像我的作品這樣。」(實習編譯:李婧 審稿:李宗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