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樂器與傳統建築
放眼世界,各地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遙遠的歷史長河中,催生出了不同的文明。在服飾、語言、音樂、建築、文字、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會各不相同。然而東西方的音樂文化貌似也都跟各自建築風格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呢~⊙∀⊙,從樂器外觀便能發現端倪!🤔🤔
先看中國🇨🇳,中國古典樂器琳琅滿目,幾乎每一件都是。那就從很多人都很喜歡的古箏開始吧——
一眼看過去,有沒有發現古箏上的琴碼跟中國的傳統建築的鬥拱所用的工藝非常像呢~~琴碼是支撐琴弦並且把琴弦的震動傳導到面板上面的重要部件,是聲音的橋梁。鬥拱也是一樣的,要把屋頂的壓力通過這些拱的部件傳導到柱子上,是重力的橋梁。兩者都需要承擔較大的壓力。古人把這種使用在建築上的優秀結構靈活地用在了箏上,可以說非常有智慧眼光!既兼顧的美觀又考慮到了力學結構!!
接著我們再看看我們的民樂「小提琴」——二胡。二胡的音色非常優美動聽,音色悽美婉轉可謂一絕,在中國樂器中的地位可不是一般的高!同樣的,在胡琴身上,也能夠看到我們眼熟的建築結構的形象。
這種多邊形的結構,在胡琴上被廣泛的應用,幾乎成了二胡的典型結構。是不是跟這個柱子下面的石墩子很像啊?哈哈~這其實也是跟我們的審美觀有關係的,可能是中華兒女對這些多邊形結構比較情有獨鍾吧~~從樂器製作角度來說,這種結構相比其他的結構,蛇皮蒙上去的貼合面能夠更緊密,更穩固。對音色應該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下面我們請出東方持國天王的法寶——琵琶。
琵琶這件樂器可以說是再普遍不過了,即使玩過,也肯定見到過,聽到過。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描寫的便是琵琶那豐富的表現力。
琵琶傳統古曲《十年埋伏》《霸王卸甲》等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也無不令人折服!近些年又有很多很好的曲子被創作出來,這一樂器魅力四射,幾乎無人能都抵擋得住!
典型的琵琶琴頭有牡丹琴頭跟如意琴頭,其實琴頭跟我們傳統建築的上面的蝴蝶瓦貌似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想,琵琶剛從西域穿入中原的時候的型制肯定不是這樣子的吧~被同化之後更有我們的味道了~
也不單是東方,西方歐洲的傳統樂器,跟他們的建築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例如巴洛克經典樂器——豎笛
它的型制就與許多的歐式欄杆、扶手相同,甚至我曾經在網上翻看視頻時,就看到有豎笛演奏家使用倍低音豎笛演奏音樂,則在下方評論區便有網友調侃道「沒想到樓梯扶手也能演奏出那麼優美的音樂」,哈哈!當然這是笑談了。但這種使用高超的車工技術製作的樂器,造型典雅樸素,一直從16、17世紀保留至今~
最後就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號稱「天使的樂器」的——
豎琴。豎琴歷史極為悠久,演奏出來的音樂如行雲流水,音色清澈纏綿,造型也典雅大方而且異常地好貴華麗。說它是「天使的樂器」則是因為在許多歐洲的古典油畫中,經常有描繪天使在天堂撫彈豎琴的形象出現~豎琴引人注目的應該就是它那根豎著的柱子了吧,簡直就跟歐式建築的柱子的縮小版一模一樣~
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人,同在一個時空的人們,多多認識,多多了解。必然能擦出絢麗的火花!世界也就是因為有了各種的不同,才變得豐富多彩!!😝
聲明 : 圖片均源自網絡
作者 : 蒙楓凜然
文案 : 蒙楓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