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音樂賞析 之 九大傳統民族樂器,感受國樂之美

2021-03-01 國圖藝術中心
中國是一個禮樂之邦,音樂文明源遠流長。數千年的音樂文化陶醉了一代代中國人,同時也留下了較為完備的音樂理論,如三分損益法等理論的出現早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這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寶。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藝小編將為你呈現中國古典音樂之美,與我一起,探尋傳統樂器,品味古典音樂之美。

宮(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古樂五音,我國五聲音階中不同音的名稱,類似現在簡譜中的1、2、3、5、6。即宮1(Do),商2(Re),角3(Mi),徵5(Sol),羽6(La)。

最早的「宮商角徵羽」的名稱見於距今2600餘年的春秋時期,在《管子•地員篇》中,有採用數學運算方法獲得「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的科學辦法,這就是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

《樂記》中表述: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

《史記.樂書》記載: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宮動脾而和正聖,

商動肺而和正義,

角動肝而和正仁,

徵動心而和正禮,

羽動腎而和正智。

音樂在古代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興衰,大家可能不理解,怎麼音樂能左右一個國家呢?其實,樂器與音樂會傳播人們內心世界,也會反映當時社會特定的文化背景,也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的內心感受和思想狀態。音樂有很深的內涵,從一個人彈奏的樂曲中可以體會到這個人的個性和修養。

宮商角徵羽的演奏離不開樂器,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器樂藝術十分發達的國家,樂器按照各自使用的物質材料分為八種類別: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稱為「八音」。樂器分為五類:吹,拉,彈,唱,打擊。表演方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合奏,一是獨奏。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傳統樂器包括少數民族傳統樂器遠不止這些,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下面為大家列舉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樂器及奏樂,讓大家在百忙之中感受一下中國古典音樂的洗滌,陶冶一下情操。


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壎是閉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壎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有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投擊獵物時,石上空腔由於氣流的作用而產生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於是早期的壎就產生了。

壎在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現在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壎市場上不常見)。亦稱「陶壎」。以陶製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笛子,是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笛。音域一般能達到兩個八度多兩個。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在民族樂隊中,笛子是舉足輕重的吹管樂器,被當做民族吹管樂的代表。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在民族樂隊中,笛子是舉足輕重的吹管樂器,被當做民族吹管樂的代表。

排簫,傳統吹管類樂器,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是距今3000年的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排簫是把若干支同種材質的音管,用粘接、捆綁、或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們結合成一個整體樂器,在音管的內部用蜂蠟或軟木塞堵住,吹奏時,氣流從吹口上方滑過,撞擊對側的內管壁,氣流在音管的內腔震動,產生了樂音,由於蜂蠟、軟木塞的位置不同,氣流在音管內的震動周期不同,所以氣流的震動頻率不同,因而就產生了不同的樂音。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漢族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 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中華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宣布,中國古琴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考古發現最早的古琴,為2016年在湖北棗陽郭家廟,出土的周朝曾國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將我國有實物佐證的琴史提前約300年[10]。

中國古琴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傳說炎帝在沁源景鳳羊頭山下「黍定黃鐘」,發現了音樂,炎帝神農氏又「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

琵琶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彈撥樂器。經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趨於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演奏技巧、表現豐富的樂器。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於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或玳瑁)等材料製成的假指甲撥弦發音。琵琶採用木製或竹等製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

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

古箏,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古箏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盛行於陝西、甘肅一帶,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書秦始皇時,曾描述了中國傳統箏歌的生動場面:「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乎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結構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稱之為琴碼)、琴弦、前嶽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嶽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嶽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釐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撥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樂使用外,在民間也流傳。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又杜佑的《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後,用於隋唐燕樂中的印度樂,至宋代隋煬《樂書》中仍繪有當時存在的多種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後失傳。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拉弦樂器之一。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暘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鑑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並發明了二胡揉弦,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範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編鐘,大型打擊樂器,編鐘興起於夏朝,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中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1957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編鐘13枚演奏的東方紅樂曲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響太空。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是笛子的思念;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是箜篌的傾訴;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是琵琶的纏綿;

一聲雍門淚承睫,兩聲赤鯉露帑祝,

三聲白猿臂拓頰,

是古箏的傳情……

那麼,說到古典名曲你能想到那些呢?

是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

還是疏朗開闊的《平沙落雁》?

明天,藝小編將為您盤點中國古典十大名曲。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本文文字、圖片來自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酷狗助力國樂「出圈」,釋放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魅力
    近日,由酷狗直播、酷狗直播學院推出的《國樂大師課》第二季圓滿收官。該節目由酷狗與廣東衛視《國樂大典》攜手打造,以「廣電+網際網路直播」相融的形式,向大眾傳遞民族傳統國樂文化的魅力。同時,上線「2019中國原生民歌節」的一些列民歌、傳統音樂等等活動,為戲曲、民歌、傳統音樂搭建全新的「文化空間」。在線下,酷狗以新潮的方式演繹國樂和國風文化。今年五月,酷狗再度攜手螢火蟲動漫,舉辦動漫音樂嘉年華,並圍繞國風文化擴展「音樂+動漫」的跨界模式,推出Cosplay賽、短視頻大賽等多樣玩法。
  • 樂器碰撞只是開始,《國樂大典》第三季如何讓傳統文化也嘹亮?
    電視創新創優需有「新視角」經典電子風遊戲音樂《魂鬥羅》除了融合了各種民族樂器,還加入了吟唱等都再次讓人驚豔;女團歌曲《YES!OK!》也在「爆裂鼓手」王宇航的創新改編下,加上中國鼓、鑼、銅響等傳統樂器,厚重與時尚在這種「反差萌」中相互成就;經典民樂《康定情歌》則加入了說唱、舞蹈、情景化表演等元素,耳膜衝擊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強的視覺震撼;「陳依妙戰隊」也以音樂劇的編排方式高能演繹《秋意濃》,音符也從那些情景中變得越加生動。國樂變年輕了,那電視節目呢?
  • 芳華十八將回歸傳統 打造民族樂器巡迴博覽
    芳華十八將回歸傳統 打造民族樂器巡迴博覽2012年07月29日11:34來源:信息時報謝奕娟移動用戶發送HNZB到10658000,訂閱河南手機報。早報+晚報,每天一角錢。談到「芳華十八」的現狀,方錦龍表示,樂隊新近編排了一組新曲目,其中有英國歌手阿黛爾的《Rolling in the deep》、《最炫民族風》和《忐忑》等,也有柴可夫斯基、格裡格以及取材於道教、佛教音樂等古色古香的音樂。「我們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踩著時尚,一條腿崇尚傳統的回歸,尤其是今後,『芳華十八』的演出將更加注重傳統。」
  • 中國傳統樂器簡介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音樂文明源遠流長。當古典音樂流瀉而出的一剎那,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在心中流淌的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是冬雪,也是千古的生命。       二胡,中國傳統拉弦樂器,構造簡單,被稱為「中國式小提琴」。一根琴杆頂天立地,兩根琴弦連接東西,在悲涼和抒情中演繹著天地的絕唱。
  • 指揮家沙丁執棒新年音樂會 大同國樂帶你感受民樂之美
    12-18 19:49:40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12月28日,「珠江大同國樂借鑑西方交響樂團編制架構、以中國民族樂器為基礎的民樂團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重慶大同國樂團正是以弘揚民族音樂、傳承民族文化為宗旨成立的。四年來,這支雲集本市眾多民樂演奏家和優秀音樂人士的樂團持續活躍,廣受關注。自2015年起,大同國樂團新年音樂會已成為重慶民樂界一大盛事,今年已是第四屆。「中國民樂有著不輸於西洋交響樂的魅力,我們希望更多人走近它,欣賞它。」
  • 算盤當樂器、鵬城傳國樂,方錦龍民族民間音樂周開幕
    福田區文體名人、 國樂藝術家、樂器收藏家、當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方錦龍作為音樂周創辦人、總策劃,自2013年以來在深圳已舉辦了數十場音樂會,也出席了許多不同的藝術活動。每年一度的音樂周,既是一場方錦龍進一步打造深圳成為民族音樂前沿陣地的國樂盛宴,也是一個方錦龍和新老樂迷朋友之間歡快、溫馨的藝術嘉年華,每一年,方錦龍都請來全國、全世界各地的名家、名樂團加入到這場歡聚。
  • 國樂大師方錦龍:把傳統包裝好,就是現代
    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出品的原創音樂作品《照亮》,為本次活動拉開序幕。《照亮》由原創音樂人方頌評作曲、編曲並參與演奏,國樂藝術家、樂器收藏家、當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方錦龍擔任主奏。《照亮》展示了以中國民族樂器為主的9種稀世樂器,主奏樂器為五弦琵琶,特色樂器為發源於楚地的楚箎、古琴、簧、簫、印巴風琴、日本的尺八、義大利的鋸琴、古希臘的拉弦樂器等。世界性的民族樂器的合奏獨特地闡釋了「照亮」主題,致敬人類命運共同體底色下的全球抗疫鬥爭。
  • 白居易通樂理,中國也有「三拍子」 國樂大師方錦龍:用音樂解讀傳統...
    映象網訊 (記者 秦雯 陳偉然 文/圖)4月17日下午,第十二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上,國樂大師方錦龍以《我的國,我的樂》為題,分享了多種不為世人所熟知的中國傳統樂器,並向現場觀眾演奏了《憶江南》、《十面埋伏》等國樂經典。新鄭是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誕生地。
  • 助力國樂文化「出圈」,《國樂大典》迎來「巔峰之夜」
    「國樂」的弦外之音普及民樂知識,創新傳播國樂文化,《國樂大典》不只是一場音樂盛宴,還是廣東衛視作為主流媒體加強文化自信的典型節目,更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樂器的一次重要傳承。《國樂大典》的意義和價值早已超越了一檔文藝節目的簡單範疇。開播以來,《國樂大典》集結5位尋樂人劃分戰隊,帶領15支樂團上演激烈角逐,創新演繹近百首經典作品。
  • 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你知道幾個?
    音樂,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形式,而音樂的創作,就要用到樂器,我們知道外國有吉他,有鋼琴,這些也都是在世界比較流行的,那你知道我們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都有哪些嗎?古琴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代表。古琴音域寬廣,音色低沉。古人稱其音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古琴的常見樣式有仲尼式、伏羲氏、落霞式、蕉葉式等。古琴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與五臟對應,可治癒疾病,非常神奇。著名曲目有《廣陵散》、《梅花三弄》、《鷗鷺忘機》等。主要產地揚州和蘭考。
  • 順德之夜迎來紅爆網絡的國樂大師方錦龍,圈粉!
    如果你觀看了這場《順德之夜》,你會了解到,8800年前,中國有種樂器叫「骨笛」;  如果你觀看了這場《順德之夜》,你會了解到,中華五千年禮樂文明究竟有怎樣的內涵;  如果你觀看了這場《順德之夜》,你會了解到,巧舌如「簧」的「簧」是如何發聲的;  如果你觀看了這場《順德之夜》,你會了解到,東西方音樂有著怎樣的淵源;
  • 傳承民族文化 弘揚國樂雅韻 「珠江大同國樂2018新年音樂會」即將...
    原標題:傳承民族文化 弘揚國樂雅韻 「珠江大同國樂2018新年音樂會」即將奏響華龍網12月28日20時29分訊(記者張義)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弘揚國樂雅韻。12月28日,「珠江大同國樂2018新年音樂會」將在重慶大劇院奏響。《慶典序曲》《彩雲追月》《茶馬古道行》等多首經典曲目將共邀山城市民享受國樂之美。
  • 薈萃中外琴韻,勾勒藝術之美 -- 上海樂器展文化主題活動
    作為極具音樂特色的滬上文化名片,上海國際樂器展在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從未停止為廣大公眾推廣普及音樂文化的步伐,每年以名家論壇、現場演奏的形式開展一系列藝術普及與交流賞析的活動,中外藝術家們在這裡走下樂壇,親手採摘中西音樂菁華,與音樂愛好者們共同尋路藝術文化之旅。
  • ​以詩和歌傳承經典 「國樂大賞之夜」在廈門上演
    福建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趙亮古壎獨奏《千年風雅》(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東南網12月12日訊(本網記者 李霖 李奇 實習生 葉琰)如泣如訴的古壎、宛轉悠揚的二胡、玉珠走盤的琵琶、蒼涼悽清的洞簫……12月12日晚,「聆聽經典 詩韻國樂」「國樂大賞之夜」在廈門凌雲玉石博物館上演,為初冬的廈門增添了一抹深沉而厚重的底色。
  • 蘭州市初中音樂教學研究基地開展「國樂進校園」活動
    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比起西洋樂咱們的國樂更能讓人體會到浸潤心靈的高雅享受。2020年12月3日,蘭州市第六十五中學作為初中音樂教學研究基地,邀請西北民族大學「八音」國樂學生社團走進學校,舉辦了「國樂進校園」民樂獨奏、齊奏專場音樂會。
  • 西藏民間傳統樂器巡禮:古老的悅耳之聲
    藏族被譽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民族,近年來,在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西藏歌舞」這個品牌已然變身為一個讓人為之驕傲的文化符號,一個讓民族音樂、民族文化得以傳揚的文化現象。而在這個品牌、現象的背後,久經歲月沉澱的傳統樂器就好比是一根金線,將一個個符號串聯,讓人在其中體味著傳統文化的追想,陶冶著業餘生活的情操,感受古老傳統藝術的味道。
  • 「國樂很棒」——中央民族樂團《印象·國樂》驚豔臺北
    原標題:「國樂很棒」——中央民族樂團《印象·國樂》驚豔臺北  新華網臺北1月15日電(記者許雪毅 陳斌華)15日晚,作為臺灣巡演音樂藝術周的重頭戲,中央民族樂團在臺北為島內觀眾帶來民族樂劇《印象·國樂》。精彩的演出讓全場觀眾為之驚豔,不斷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您是誰?今天為什麼來這裡聽音樂會?
  • 感受音樂交融之美
    改編熱情之大,凸顯了拉丁風情與華語流行音樂融合的奇妙魅力。歌曲中穿插的饒舌音樂,使這首曲子在異域風情的基礎上,又融入了現代時尚,滿足了不同年齡群體的音樂審美。中文的唱詞也讓中國音樂愛好者更容易理解,更能感受拉丁音樂之美。拉丁音樂一般指從美、墨交界到南美最南端地區的流行音樂。在這廣袤的多民族土地上,白人音樂、黑人音樂、印第安音樂,甚至是遠在大洋彼岸的亞洲音樂,相互交融。
  • 民族樂器|讓世界愛上中國民族音樂
    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出使烏孫國,烏孫王昆彌與漢通婚,在烏孫公主出嫁前,漢武帝為她做了一件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此樂器便是「阮」,古代稱之為「秦琵琶」。阮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彈撥樂器,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由於阮音色圓潤,渾厚,音域寬廣,因此古代就已成為獨奏,合奏、重奏的主要樂器。
  • 國樂大師方錦龍華附開講:對傳統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自信!
    12月15日,中國著名琵琶演奏家、國樂大師方錦龍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華附」),給學子們邊演奏邊講國樂,再現「萬物皆可吹,萬物皆可彈」。他隨手拿起一支龠,吹了一段音階,告訴同學們這個外形像笛、看似普通的樂器,已經有了8800年的歷史。幾支簧疊起來吹竟能有現代電子音樂的風格,原來幾千年前,老祖宗早就玩過了現代潮流。「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同學們耳熟能詳的典故中也有了中國古典樂器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