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藝小編將為你呈現中國古典音樂之美,與我一起,探尋傳統樂器,品味古典音樂之美。
宮(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古樂五音,我國五聲音階中不同音的名稱,類似現在簡譜中的1、2、3、5、6。即宮1(Do),商2(Re),角3(Mi),徵5(Sol),羽6(La)。
最早的「宮商角徵羽」的名稱見於距今2600餘年的春秋時期,在《管子•地員篇》中,有採用數學運算方法獲得「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的科學辦法,這就是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
《樂記》中表述: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
《史記.樂書》記載: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宮動脾而和正聖,
商動肺而和正義,
角動肝而和正仁,
徵動心而和正禮,
羽動腎而和正智。
音樂在古代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興衰,大家可能不理解,怎麼音樂能左右一個國家呢?其實,樂器與音樂會傳播人們內心世界,也會反映當時社會特定的文化背景,也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的內心感受和思想狀態。音樂有很深的內涵,從一個人彈奏的樂曲中可以體會到這個人的個性和修養。
宮商角徵羽的演奏離不開樂器,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器樂藝術十分發達的國家,樂器按照各自使用的物質材料分為八種類別: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稱為「八音」。樂器分為五類:吹,拉,彈,唱,打擊。表演方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合奏,一是獨奏。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傳統樂器包括少數民族傳統樂器遠不止這些,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下面為大家列舉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樂器及奏樂,讓大家在百忙之中感受一下中國古典音樂的洗滌,陶冶一下情操。
壎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壎是閉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壎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有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投擊獵物時,石上空腔由於氣流的作用而產生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於是早期的壎就產生了。
壎在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現在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壎市場上不常見)。亦稱「陶壎」。以陶製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笛子,是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笛。音域一般能達到兩個八度多兩個。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在民族樂隊中,笛子是舉足輕重的吹管樂器,被當做民族吹管樂的代表。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在民族樂隊中,笛子是舉足輕重的吹管樂器,被當做民族吹管樂的代表。
排簫,傳統吹管類樂器,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是距今3000年的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排簫是把若干支同種材質的音管,用粘接、捆綁、或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們結合成一個整體樂器,在音管的內部用蜂蠟或軟木塞堵住,吹奏時,氣流從吹口上方滑過,撞擊對側的內管壁,氣流在音管的內腔震動,產生了樂音,由於蜂蠟、軟木塞的位置不同,氣流在音管內的震動周期不同,所以氣流的震動頻率不同,因而就產生了不同的樂音。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漢族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 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中華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宣布,中國古琴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考古發現最早的古琴,為2016年在湖北棗陽郭家廟,出土的周朝曾國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將我國有實物佐證的琴史提前約300年[10]。
中國古琴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傳說炎帝在沁源景鳳羊頭山下「黍定黃鐘」,發現了音樂,炎帝神農氏又「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
琵琶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彈撥樂器。經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趨於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演奏技巧、表現豐富的樂器。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於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或玳瑁)等材料製成的假指甲撥弦發音。琵琶採用木製或竹等製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
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
古箏,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古箏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盛行於陝西、甘肅一帶,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書秦始皇時,曾描述了中國傳統箏歌的生動場面:「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乎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結構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稱之為琴碼)、琴弦、前嶽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嶽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嶽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釐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撥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樂使用外,在民間也流傳。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又杜佑的《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後,用於隋唐燕樂中的印度樂,至宋代隋煬《樂書》中仍繪有當時存在的多種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後失傳。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拉弦樂器之一。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暘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鑑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並發明了二胡揉弦,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範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編鐘,大型打擊樂器,編鐘興起於夏朝,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中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1957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編鐘13枚演奏的東方紅樂曲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響太空。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是笛子的思念;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是箜篌的傾訴;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是琵琶的纏綿;
一聲雍門淚承睫,兩聲赤鯉露帑祝,
三聲白猿臂拓頰,
是古箏的傳情……
那麼,說到古典名曲你能想到那些呢?
是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
還是疏朗開闊的《平沙落雁》?
明天,藝小編將為您盤點中國古典十大名曲。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本文文字、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