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發揮先進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長效開展,江蘇省委組織部、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推出「兩學一做·群英譜」,為您講述身邊典型的先進事跡,展現他們的動人風採,期待您來點讚、打call!
張文德:蘇中第一村的領航人
張文德,男,漢族,興化市戴南鎮董北村黨委書記,1952年4月出生,1979年9月入黨,先後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中國十大傑出村官」、「中國農村新聞人物」、「江蘇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等;所在村獲「全國文明村」、「國家生態村」、「世界幸福鄉村」等榮譽稱號。
他作為一位老黨員一名新代表,始終把每一天作為自己的新起點,在「兩學一做」的路上,永遠不斷進步、不斷學習,用他每一天的行動來實實在在的踐行著「兩學一做」。
【敢擔當:從「三剩」到八成農戶當老闆】
董北也有貧困的歷史。30多年前,村裡一窮二白,集體負債5萬多元,前任村幹部辦的九廠一社都倒閉了。「集體剩下殼子,會計剩下桌子,書記剩下戳子」,是當時的真實寫照。1983年初,張文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上任第一件事,便率領新支部成員向全村父老立下軍令狀:「一年30萬,兩年翻一番,三年過百萬。做不到,支部集體下臺!」
一心想要改變現狀的張文德,開始帶人到海灘割蒲草編蒲包,一分一分地積累。他和支部幾個委員跑破鞋子籌資金,終於向信用社貸款2000元辦起金屬製品廠。沒有廠房,就把辦公室騰出來;缺流動資金,他們把個人積蓄拿出來;供銷員出差沒路費,張文德把家裡的兩頭小豬拉出去賣了。
經過一番打拼,董北村集體經濟收入當年達到35萬元,第2年達到65萬,第3年達到102萬——張文德兌現了自己的諾言,樹立了威信、贏得了民心。
1996年,董北村成立了興化第一個村級黨委。為了更好服務百姓,這一年張文德主動辭去兼任的戴南鎮副鎮長職務,回家當「村官」,一心一意地帶領村民走「工業興村」之路。一時間,村裡江蘇興龍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產值達到6500萬元。然而好景不長,因經營不善、銀行上門逼債,搞得張文德官司纏身,村黨委9個委員先後有6個辭職去「自謀職業」。
張文德開始了痛苦的思想「涅槃」,一條新的發展思路漸漸明晰——對興龍公司實施改制,鼓勵、扶持企管人員和全村能人辦廠開店,變村辦企業「一枝獨秀」為民營經濟「百花爭豔」。
思路決定出路。到2011年底,董北村926戶家庭,有780多戶創辦了不鏽鋼企業和產品專賣店、連鎖店,實現了「家家有項目、人人有崗位、天天有收入」,全村八成以上農戶當上了小老闆,董北村由此成了蘇中地區遠近聞名的「老闆村」。
【顧大局:要過比城裡人更幸福的生活】
董北村個體老闆一天天多起來,可那些當不了老闆的人怎麼辦?民營企業發展了,集體經濟怎麼辦?作為村裡的「大家長」,這些問題,曾長期困擾著張文德。
2004年的一天,張文德在理髮店與幾個村民閒聊。村民許愛民說:「張書記,你前些年為村裡辦事養的是『公雞』,今年能不能辦個市場,幫村民們養一隻『會生蛋的母雞』啊?」
張文德一琢磨,對呀!全鎮全村有這麼多不鏽鋼企業,辦個市場,不僅能幫企業解決原料問題,還可以為村民創業和就業搭建新的平臺。張文德顧不上理髮了,當即就召集村民代表來開會。
如今這個佔地300畝的市場,年交易額超過10億元,吸納經營戶400多戶,每年僅在市場從事物流服務的勞務收入就達200多萬元。
這幾年,董北村集體先後參股辦公司,包括不鏽鋼進出口公司、富聯小額貸款公司等,形成村民自辦企業發家致富,村集體通過服務民企增加收入,村民和村集體「共富共享」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村裡還制定了「幼有樂、小有教、中有保、老有靠、殘有助、困有幫」的一輩子民生服務工程,每年給予村民各項補助。
張文德尤其關心村裡的弱勢群體,主動把全村12名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安排到企業上班。村民李忙英腿腳不便,丈夫遭車禍身亡。張文德在農民公寓樓給她家安排了一套138平方米的新房,並介紹李忙英母子到企業上班。「讓改革成果印在百姓的笑臉上」,董北村做到了。
【勇創新:從無到有的「石斛奇蹟」】
村集體富起來了,百姓口袋鼓起來了,張文德又在琢磨,怎麼才能給董北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筆寶貴產業財富。
2012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村官研究生班結業回來後,張文德同志決定,在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把轉型的視野放大到現代農業。村裡沒有土地,他們便到不遠處的孫堡村,流轉了2000畝農田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區。
一位在村裡投資的浙江客商向張文德提議,石斛產業方興未艾。對張文德而言,從小到大都沒聽說過石斛,連「斛」字怎麼寫都是一頭霧水。不過,再陌生的行當也阻擋不了渾身闖勁的張文德。他帶領村民赴浙江偵察,去上海打探,到市場摸底,一圈轉回來,「石斛盲」個個開了眼。很快,精明的董北人就認準了這是個「好東西」,把這個祖祖輩輩從未種過的新玩意敲定為全村發展高效農業的「頭版頭條」。2013年開始投資了1.6億元。企業老闆共同參與的股份制辦法,較好地解決了董北村這次重要的農業轉型。
張文德調查鐵皮石斛生長環境
就這樣,一群原本連石斛的「斛」字都認不得的農民,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鐵皮石斛種植基地。一經投放市場,他們的石斛苗火熱開賣,一下子就進帳1200萬元,此外還湧來數千萬元的意向訂單。
2016年10月26日,第二屆國際石斛論壇在戴南鎮董北村舉辦。來自巴基斯坦、南非、法國的科研人員和近百名中國專家、100多位企業界人士,雲集這裡縱論我國石斛產業發展前景,共商中國「仙草」融入大健康產業大計。董北石斛種植園已成為「中國華夏仙草第一園」。
三十餘載光陰彈指一揮間,董北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文德也已在村黨組織書記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了34個春秋。老驥伏櫪、志在千裡,這位年近古稀的老黨員始終不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把每一天作為新的起點,用行動書寫共產黨員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