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晨
大銅山是蘇中制高點(蘇中的地理概念是沿通揚運河的揚州、泰州、南通三個地級市所轄區域),海拔1490米除以10,位於儀徵原銅山鄉境內,現屬棗林灣生態旅遊區。
【遠眺大銅山視頻】
大銅山東側原有小銅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山軋石發家致富,將堅硬的玄武巖炸成塊狀,再用軋石機軋成核桃大小或指甲大小(俗稱瓜子片),用於鋪路做建材。小銅山竟被蠶食殆盡,原址石頭被挖完後仍不罷休,繼續向下索取,以至於形成了一個大水窪。不僅小銅山如此,同為玄武巖質地的馬集二亭山、移居烏山也是同樣的命運,大銅山和捺山因山裡有駐軍而倖免,否則蘇中第一山的頭銜,還不知要讓位給誰呢。
筆者爬遍了儀徵的這些山頭,時間大都是上世紀年輕時候,可惜沒有照相機,記得有一張爬烏山的照片(烏山海拔約90米,也是玄武巖柱狀節理,俗稱石柱),大約是1986年左右,是科協主席高廣玉給我拍的,遺憾找不到了。
2009年3月29日是個星期天,下午午睡後,駕車和妻子一起去大銅山爬山玩去,後來寫了一篇《蘇中第一山——儀徵大銅山遊記》,說是遊記,其實並沒有成文,因為當時流行在論壇上貼圖,所以是帶著照相機去的,回來後在儀徵政府論壇上發了些照片和解說。(選發三張照片)
山上有盤山公路,也有階梯,我們選擇階梯。
山頂上原來有測量標誌鐵塔,現在沒有了,只有國土局2006年立的碑。站在山頂望一望,心情真舒暢。滿山的野棗刺,秋天真的有野棗,能吃,有棗味,不咋甜。石頭上的氣孔雄辯地證明了大銅山火成巖的身份。幾個小朋友在山上拔野蔥,這東西聞起來有蔥味,據說吃起來還有韭菜味。
【山頂俯瞰】
山頂上真有個天池,據說永不乾涸,不知是真是假。我覺得這是銅山最神奇的地方,只是可惜有人在天池旁邊新建了一座墳,落款時間居然是2009年清明節(時間還沒到呢),出於對逝者的尊重,未拍照。山頂上還有天坑一個,在山頂可眺望向北去月塘的路。
這個好像是靈芝,長得特別好的是枸杞,這是野生蘑菇,盛開的野花,野花開得風頭勁。
有公路,盡頭快到山頂了,沒幾步,但從哪裡上來我沒追看,估計在部隊裡。這是快到終點的地方。
另一條上山的路,多次穿越盤山公路。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不了黃,右擎不了蒼,抱顆zhuang3樹玩玩。
【大銅山近景】
【抱樹】
下上後我隨想:大銅山,據說是漢武帝時期,吳王劉濞在此鑄錢,銅山因此得名。如今揚州有二王廟,供奉夫差和劉濞,其中劉濞是作為財神爺的,我們儀徵如果挖掘一下,在銅山弄個劉濞塑像,再做些假銅錢賣旅遊紀念品……
能爬山的好日子就在這年年底結束了,膝蓋半月板磨損,上下臺階從此需要抓扶手,或搭別人的肩,後來就買了登山杖,旅遊出門帶拐杖了,打兵乓球、羽毛球、騎自行車統統不玩了。由於駕駛汽車頻繁踩離合器不便,將手動擋上海大眾桑塔納換成了自動擋鹽城起亞秀爾。
縣誌裡有大銅山的記載。
大銅山,申志云:「在縣西北二十五裡。舊志:相傳為吳王濞鑄錢之所」。
小銅山,申志云:「在大銅山東,麓相連接,亦濞鑄錢之所」。
所以大小銅山都是因劉濞在此鑄錢的傳說而得名的。
有的人偏要辯,說銅山並不產銅,劉濞憑什麼在這裡鑄錢?所以叫銅山名不副實。其實這是對地名的誤解,銅山得名於劉濞鑄錢的傳說,劉濞是否真在這裡鑄錢並不是充要條件;同樣的道理,新城得名於謝安出鎮廣陵「築壘新城」,謝安築的城是不是真在新城並不是充要條件;胥浦得名於伍子胥逃吳渡江,伍子胥是否真在這裡渡江並不是充要條件;曹山得名於魏文帝曹丕臨江觀兵築東巡臺,魏文帝是否真在這裡築臺並不是充要條件。
銅山確實並不產銅。縣誌上錄載了戴君耀的《銅山》詩:
吳濞當年不盡忠,
因山鼓鑄欲無窮。
天知瘠土民思善,
從此銅山不產銅。
詩人將劉濞當年不盡忠與從此銅山不產銅聯繫成了因果關係,這當然是文人的發散思維。事實上在劉濞造反之前,銅山肯定也是不產銅的。筆者推測,劉濞當年應該是順著長江,將湖北、江西、安徽的銅礦石運到儀徵,沿胥浦河到達銅山腳下,在這裡鑄錢,隱蔽又安全。
縣誌上還收錄了劉宋鮑照(415-466,字明遠,東海郡蘭陵人,官至中書舍人)的《過銅山掘黃精》詩:
土肪閟中經,水芝韜內策。
寶餌緩童年,命藥駐衰歷。
矧蓄終古情,重拾煙霧跡。
羊角棲斷雲,榼口流隘石。
銅溪晝沈森,孔竇夜涓滴。
既類風門磴,復象天井壁。
蹀蹀寒葉離,灇灇秋水積。
松色隨野深,月霧依草白。
空守江海思,豈愧梁鄭客。
得仁古無怨,順道今何惜。
2020年2月15日,揚州阮元文化研究所搞了個「阻擊疫情詩文創作」活動,要求會員寫詩參與,我拼湊了一首《儀徵對口支援大冶抗擊新冠肺炎》:
吳王鑄錢地,礦源在鄂崗。
大冶肺炎多,儀徵醫護強。
結緣千年早,真情即刻忙。
健兒逆流去,祈祝凱歌揚。
註:儀徵境內銅山,為西漢吳王劉濞鑄錢之地,儀徵不產銅,礦石似從湖北大冶運來;江蘇對口支援湖北黃石,大冶是黃石代管的縣級市,古稱鄂城,儀徵醫護人員分配在大冶人民醫院。儀徵與大冶,可說是兩千年的緣分。
2014年10月25日,筆者到揚州旅遊局參加「尋美揚州旅遊故事」大賽,遇到揚州文史專家黃繼林,他對我說,最近聽說儀徵人要在大銅山頂上「恢復準提寺」,不能玩,因為大銅山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準提寺,談何恢復!要說原來有沒有寺廟?有的,應該是爐鞴廟。他囑咐我回來跟有關領導說說。
我翻閱了縣誌:
1、沒有準提寺
翻遍縣誌卷十九、卷二十的祠祀志,共有壇6處、廟51處、神祠9處、祠29處、寺21處、院10處、觀5處、庵83處,沒有準提寺的記載,但有準提庵,而且有兩個。
縣誌中說,準提庵,顏志云:「有二。一在羅泗閘河濱,雍正間,有柴僧寓吟於此。乾隆癸巳間,創建臨江樓三楹。一在舊江口,中有老梅。康熙末,枯四十餘年,復活。花時,古香異常。人目為「返魂梅」,題詠甚多。
按,返魂梅,一本五幹,高出簷屋。花時,香聞數裡。相傳為劉宋時物,後萎。至北宋,復甦。阮太傅元題為「宋返魂梅花觀」,題詠者甚多。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確實有兩個準提庵,其中第二個準提庵還有「返魂梅」的優美故事,阮元還為此題詩,這在我的《阮元儀徵事》中有述。但這兩個準提庵都不在大銅山。
2、確有爐鞴廟
大銅山詞條沒有說到廟。
小銅山,今山上有廟。
漢爐鞴將軍廟,在縣北四十五裡。舊志雲,漢吳王濞鑄錢處。
這裡有存疑:
大銅山未說到廟;小銅山有廟但沒有說到廟名;漢爐鞴將軍廟的位置(裡程)與大銅山不對。
再進一步拓展視野,查閱「山川」條目,發現雞留山、橫山、方山、丫山(奶山)、冶山、靈巖山、赤岸山、小帆山、瓜步山、馬頭山、牛頭山等都在《輿地誌》《山川》條目中,陸志加說明曰,上述地方「今屬六合,故不載」,可見明代這些地方還屬於儀真,但康熙以後劃歸六合了。
而「冶山」條目說得很清楚:申志雲,在縣西北四十裡,(陸志作六十裡)。林疏而秀,其上多石。又產磁石,青綠諸石。上有漢爐鞴將軍廟。唐開元間,建寺其上,曰「袛洹」。陸志又引《六合志》云:其山盤六合、儀徵、天長三縣,亦劉濞鑄錢所。
可見「漢爐鞴將軍廟」建在冶山上。
阮元撰有《六合縣冶山袛洹寺考》,《揅經室集》三集卷四。
3、再來看看「爐鞴將軍」何許人也?
手頭無資料,查在線漢語詞典「漢典」,有這樣的解釋:爐鞴亦作「爐韛」,解釋有二,一是火爐鼓風的皮囊,亦借指熔爐;二是謂冶煉,鑄造。
原來,爐鞴將軍是風箱、鼓風機一類玩意,擴展一下,是為冶煉神啊。
2015年5月3日,筆者探訪六合冶山(詳見六合《冶山》),在礦山博物館見到了複製的爐鞴將軍模樣,如下圖。
【冶山礦山博物館爐鞴】
4、結論
大小銅山曾是昔日吳王劉濞鑄錢之所,山上有廟,不知其名;六合冶山上建有祭祀冶煉神的「漢爐鞴將軍廟」。
對揚州和儀徵而言,這是個令人沮喪的結論,然而史實如此,尊重史實是我們正確的選擇。
果真要在大銅山頂上建寺廟,筆者同意黃繼林的意見,可以建「漢爐鞴將軍廟」,畢竟「吳王劉濞鑄錢之所」是有根據的。結合劉濞的故事和上面的古詩,找些冶煉的資料物件,搞個冶煉博物館也有可能。與冶山同時都以「爐鞴」為祭祀對象也不矛盾。
當然,道光志刊行後,大銅山上是否建了廟、廟名是不是準提寺,筆者考證不著。也許後來真建了準提寺,或者現在的老百姓或者當權者就是要在山上「恢復準提寺」,筆者也沒有辦法。
人算不如天算,2016年,兩園(2018第十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2021世界園藝博覽會)落戶儀徵棗林灣的喜訊傳來,有關人士發起在大銅山創建寺廟。2017年2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山西五臺山妙江大和尚應邀來到儀徵棗林灣考察,他建議,取儀徵天寧寺在唐朝初建時的名稱,並欣然提筆:「永和禪寺」。4月,由妙江大和尚親自推薦、曾在全國多地寺院參學並任山西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的惟證法師,鄭重地接過儀徵市佛教協會的聘書,正式駐地永和禪寺,推進寺院的規劃建設。2018年3月18日,永和禪寺舉行了大雄寶殿上梁祈福法會,與此同時,永和禪寺所在的銅山小鎮禪修區工程同步啟動。
大銅山上還有個儀徵市文物保護單位,是儀徵老革命魏然同志的墓。《風流宛在:揚州文物保護單位圖錄》云:魏然將軍墓位於儀徵市銅山辦事處儀徵實驗林場內,銅山南麓半山腰上。魏然(1918-1995),原名魏家齊,江蘇儀徵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縣委書記、新四軍支隊司令,為建立淮南抗日根據地做出過重大貢獻。解放戰爭期時期,先後任華東軍區支隊副司令、支隊司令兼政委、黨委書記,參加淮海、渡江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鐵道兵師政委、軍政委、司令部副參謀長,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曾指揮黎湛、鷹廈等鐵路建設。因功勳卓著,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獨立勳章。墓區南北長10米,東西寬5米,漢白玉圍欄上鐫刻有詩詞以及刻畫魏然將軍生平事跡的圖案。墓碑高3.7米、寬0.8米、厚0.15米,正面刻有「魏然將軍之墓」,背面鐫刻魏然將軍生平,碑額雕刻有捲雲紋。
【《風流宛在》魏然將軍墓】
巫晨所著《阮元儀徵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