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是烹飪、養生鼻祖彭祖建立大彭氏國的地方
孔子曾到這裡的呂梁地區觀水,
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千古浩嘆
楚漢相爭時,劉邦在銅山漢王鎮拔劍得泉,
留下了漢文化的最初記憶
蘇東坡在利國驛大興煉鐵
為中國的冶煉史寫下濃重一筆。
渡江戰役中,
總前委把指揮部設在漢王鎮大北望村,
運籌帷幄,指麾南北,從此改寫了中國的命運
細數銅山往事,歷經漫長的歷史變遷和時代風雲
如今,就如歷經滄桑、頑強生存的老人,
向我們訴說著一段段往事
鄉村的故事,
我們來聽聽咱家鄉「銅山」的由來
銅山得名於銅山島。銅山島位於微山湖東南部,坐落於徐州市銅山區利國鎮境內。全島面積約1平方公裡,海拔標高73.6米,因島中地下產銅而得名。據史料記載,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州升格為府,因府治彭城縣境內有銅山島,彭城縣始更名銅山縣。《同治徐州府志》裡表述:「城東北八十裡曾產銅,巖皆綠鏽,頂有大石數丈,似鑿山而出者。縣以此取名,其地原為彭城廢縣。」
銅山島因產銅而頗具盛名。早在漢代,這裡的銅礦已聲名遠揚。漢初,諸侯王國私鑄錢幣的情況非常普遍,徐州一帶尤甚,起因就是銅山島盛產銅礦。當時,徐州產銅主要用以鑄鏡,在我國遼陽三道濠出土的一枚銅鏡,其上就有「吾作銅鏡真是好,銅山徐州清且明兮」的銘文。在日本,也發現了十餘枚帶有「銅山徐州」字樣的銅鏡。這些銅鏡上刻有神獸圖像,直徑都在20釐米以上,鑄造的年代相當於中國的曹魏時期。宋代元豐年間,北宋朝廷還在銅山一帶設立「寶豐監」,專門鑄造銅錢。明代時,這裡地表可採銅礦已開採殆盡,僅留下「銅山」一名。《明史•地理志》記載:「州有銅山島」即指此而言。
銅山島原為陸地上的小山,自明代微山湖逐漸形成後,銅山島才成為水島。明、清兩代,微山湖是南北漕運的必經之地,文人墨客常常來銅山島泛舟觀賞湖光山色,並留下許多詩文傳世。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文人常安的一詩一文《遊微山湖登銅山遠眺》和《遊銅山記》。進入新世紀以來,銅山區不斷加大微山湖旅遊開發的力度,修建了微山湖快速進湖通道,興建了萬畝荷花觀賞區、水產養殖區,來此乘船觀景、品嘗湖鮮的遊客日益增多,銅山島已成為微山湖旅遊觀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銅山歷史悠史,相傳在原始社會晚期,堯封顓頊後裔籛鏗(彭祖)於此,稱大彭氏國,距今4000餘年。大彭氏國歷經夏代,至商武丁43年被滅,紂王封其臣崇侯虎改建為崇國。周初,武王滅崇國在今徐州市東南60裡建呂國,改崇國為彭城邑屬呂國轄制,即為稱彭城之始。據《周史.路世名》載「呂旋亡」後,改設彭城邑和呂梁邑屬楚國。春秋時,呂亡於宋,為宋彭城邑,周簡王十三年(公元前573年),楚、鄭伐宋,佔領彭城,封魚石於彭城。次年,魯、晉圍彭城,誅魚石,彭城復歸宋。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齊、楚、衛聯合滅宋,彭城再次屬楚。故謂春秋戰國時期,先屬宋,後屬楚。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改彭城邑為彭城縣,隸泗水郡(駐沛縣)。楚漢之際,楚懷王熊心及西楚霸王項羽皆建都彭城。漢滅楚後,仍稱彭城縣,屬楚國(劉邦弟楚元王劉交封地)。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國置13刺史部,楚國屬徐州刺史部。宣帝地節元年(公元69年),廢國設郡,彭城縣屬彭城郡。元帝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彭城郡復為楚國,新莽時期,彭城縣屬和樂郡,郡守駐彭城。東漢建立,廢和樂郡,建武二十年(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封其子劉英為楚國諸侯王,都彭城,彭城縣屬楚國。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劉英自殺,楚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改國為郡,第二年,改楚郡為彭城國,領彭城等8縣。
三國時,曹魏佔據中原,劃分12州,曹操遷徐州刺史部由郯城移治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彭城縣為彭城國6縣之一。西晉時分全國為19州郡,徐州刺史治彭城,彭城縣屬彭城國7縣之一。西晉「永嘉之亂」後,徐州一帶人民及士族南遷避亂,相聚而居,不隸當地州郡。東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在京口(今鎮江市)僑立「徐州」,原徐州則稱「北徐州」。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改僑置的徐州為南徐州,北徐州復為徐州,治彭城。彭城郡領彭城等5縣。北魏佔領淮北後置徐州,徐州治彭城,轄彭城等7郡,彭城縣為彭城郡6縣之一。東魏、北齊承北魏建置。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彭城縣直隸徐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全國分19郡,彭城縣為彭城郡所領11縣之首。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全國置10道,彭城縣屬河南道徐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徐州復為彭城郡,仍轄彭城等7縣。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再改為徐州。五代時期仍稱徐州彭城縣。
北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國為15路,實行路、行、縣三級制,徐州屬京東路,領彭城等5縣。公元1127年宋室南遷,淮北為金佔領,彭城縣仍為徐州所轄。
元代在全國設行省。徐州屬河南省汴梁路,領彭城、蕭、永固3縣。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彭城縣併入徐州,降徐州為下州,屬河南省歸德府汴梁路。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年),升徐州為總管府,亦稱徐州路。至正十三年,改徐州為武安州。
明初,武安州復改稱徐州,屬中立府(即鳳陽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州直隸京師(南京)。明代徐州轄豐、沛、蕭、碭4縣。
清初,分全國為18省,徐州初屬江南布政司(即省)。康熙六年(1667年),屬江蘇布政司。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為府,增置銅山縣,因當時境內微山湖中的銅山島而得名。
民國初年,廢府留縣,銅山縣直隸江蘇省。民國3年(1914年)江蘇省5道,徐海道尹公署駐銅山縣,轄銅山等12縣。民國17年廢徐海道,銅山等8縣直隸江蘇省。民國20年,設徐州行政督察區,治銅山縣。民國22年,江蘇省劃分為13個行政區,原徐屬8縣(豐、沛、蕭、碭、邳、宿、銅、靈)除宿遷外,均劃歸第十二行政區,行政區督察專員由銅山縣長兼攝。
民國27年5月徐州淪陷後,銅山境內有國民黨銅山縣政權,日偽銅山縣政權和抗日民主縣政權,三方政權並存。從民國27年5月至1949年10月,銅山境內分四片先後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縣級民主政權。
1948年12月1日,銅山全境解放,境內有銅山、邳睢、蕭宿銅、銅北4個縣的建置和徐州市郊區。1949年4月,銅山縣劃歸徐州市所轄,隸山東省。建國後,銅北縣隸山東省臺棗專區,1950年5月臺棗專署撤銷後,隸滕縣專區。1952年5月銅山縣撤銷。1953年4月撤銷銅北、華山、邳睢3縣,以銅北縣為基礎恢復銅山縣建置,歸隸江蘇省徐州專區。1960年5月,銅山縣劃歸徐州市領導,1962年6月25日銅山縣復歸隸徐州專區。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新體制,徐州專區撤銷,銅山縣隸屬徐州市至今。2010年銅山縣改為銅山區。
銅山區現轄17個鎮、12街道、1家國家級高新區、1家省級開發區、1家省級旅遊度假區。
17個鎮:何橋鎮、黃集鎮、馬坡鎮、鄭集鎮、柳新鎮、劉集鎮、大彭鎮、漢王鎮、棠張鎮、張集鎮、房村鎮、伊莊鎮、單集鎮、、大許鎮、茅村鎮、柳泉鎮、利國鎮;
12個街道辦事處:義安、利國、張集、垞城、電廠、張雙樓、三河尖、拾屯、銅山、新區、三堡、沿湖;
1個國家級高新區:徐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家省級開發區:銅山經濟開發區
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呂梁山旅遊度假區。
現在的銅山,山川壯美,風景秀麗
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大氣雄風,蕩人襟懷
生長於斯的銅山人,樸實淳厚、豪放大度、堅韌不拔
正是銅山悠長綿亙歷史的見證、深沉豐厚文化的彰顯
新的時代,銅山人美好生活撲面而來
銅山,加油
編輯:張茜
- END -
銅山最權威的資訊平臺
銅山最高效的互動平臺
銅山最貼心的服務平臺
關注我們
聆聽銅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