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獨:真正能做到的人一定都是非常優秀的人,無一例外

2020-12-11 任蝶渢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也能夠堅守自我,不做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為,亦不做虧心事。

"君子慎獨",語出《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威,故君子慎其獨也。"

最近聽到一個身邊人的經歷,準確來說是身邊的一個孩子媽媽的複述。

那個孩子媽媽在工地做「小工」,就是在三十幾度的高溫天氣下,搬磚、搬石頭以及和水泥等等,鄉下女人想掙錢無疑是那麼幾種,在工地雖然不是最累的,但也格外辛苦。

中午飯後閒聊,聊到她的孩子,這無疑是她最大的驕傲,也確實值得驕傲。

她的孩子在縣城裡可以算得上最好的高中尖子班裡,而且沒有出過年紀前十,說前十其實五年裡也就幾次考到過前五開外,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第一,尤其是初中,成績好的在我們這片兒簡直絕無僅有。

今年那個孩子高二,前半年的課因為疫情原因就是在家上課,在家上課最大的弊端就是靜不下心來,但是那個孩子在我眼中簡直就跟「神」一樣,父母都在工地打工,自己在家上網課,自律到了極致。課程表是早晨五點半起床,晚上十點半休息,但是她能夠做到早上四點半起床,晚上十一點半睡覺,而且這期間,除了上課幾乎娛樂的時間。聽她媽媽說,她從來不玩遊戲,玩手機的時候大多數是在網上找題刷,或者聽網課。

這個孩子可謂是把「慎獨」做到了極致,很難想像她將來到底是要發展到何種可怕的地步,從小便這麼優秀的一個女孩,優秀了十幾年,將來很難不繼續優秀下去吧。

我記得我的高中時期,有一年寒假,我的語文老師在布置寒假作業的時候,對我們講,最後我送給你們兩個字:「慎獨!」並讓我們在寒假好好學習,提高成績。老師的話總是那麼有道理,但是奈何都是年輕氣盛肆意妄為的年紀,誰又聽得進去老師經年總結出來的話呢,能夠按時交上作業已然算是不錯了。

慎獨,南宋陸九淵說過:"慎獨即不自欺"。人可以騙得過所有人,然而,卻最騙不過自己。慎獨,於人是坦然,於己則是心安。

相關焦點

  • 君子慎獨 不欺暗室
    當我們遠離熙攘的人群,孑然無拘時,是否還能恪守原則;當我們暫別工作的崗位,回歸私人生活時,是否依舊會謹言慎行;當我們面對林林總總的誘惑,無人苛責時,是否能夠淡然視之,獨自面對生活時,究竟該如何要求自己?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 「慎獨」道德至高之標準,何為「慎獨」?又該如何做到「慎獨」?
    文/孔子研究院 楊富榮"慎獨",是中國古代先賢聖哲所倡導的一種修身的路徑。毋庸置疑,在今天的社會,我們依然要"慎獨"。可是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如何真正做到"慎獨"?"慎獨"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狀態?何為"慎獨"?慎獨,顧名思義就是審慎地對待自己獨處的時候。獨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釋名》中這樣解釋:獨,無所依也。當周圍環境沒有客觀的約束存在時,自己真實的內心狀態便可顯現出來。此時的自己,怎麼想,怎麼做,才是真正體現一個人素養的時候。
  • 君子慎獨,始終如一
    石濤山水作品願意且常常自省的人,往往在獨處的時候,會與心語,所謂慎獨,即能在他人看不見的時候,可慎重行事;在他人聽不到的時候,能不言妄語。「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簡單來說,君子慎獨,言行如一也。
  • 君子慎獨,卑以自牧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一個人或許只是一滴水珠,激不起千層浪,但時間卻將這一滴滴水珠,匯聚成了一條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河。
  • 最高級的修行,是慎獨
    (先做到了再去說,這就是一個君子)雖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孔子卻用它一語道破了成為君子的要訣之所在——知行合一。一個可以稱為君子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終如一,人前人後一個樣。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後,僅帶走兩小塊山上撿拾的天竺山石,以資紀念。
  • 高三暑假寫作訓練:慎獨,成功之道
    做一個坦蕩的君子,不需要別人來約束自己。君子要捫心自問:看自己像個君子嗎?這是慎獨。慎獨不是怕丟人,而是怕喪失人格。在校園裡,我們堅持慎獨。課堂上認真地聽講,做筆記,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任何時候獨處依然能做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那麼我們的學習成績想要不優秀都不行!
  • 什麼是「君子慎獨」?一起來看看吧
    在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例如《論語》、《大學》、《中庸》、《禮記》等等,都有講述思想道德對一個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性。「君子慎獨」作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評價一個人最好的標尺。在《大學》一書中這樣寫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談「慎獨」:慎其獨也,方能成其大業
    兩部儒家典籍都不約而同提及的一個君子品行——慎獨,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依筆者看,「正其心」是慎獨,「誠其意」是慎獨,表裡如一,毋自欺也,就是慎獨。 慎獨是一種氣度,是楊震面臨重金時,那鏗鏘有力的「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如此話語,堅定得無力可撼,這是對生活的徹悟,更是對人生的真誠。
  • 慎獨是內心深處的修行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倡導的修身方法,見於《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有君子之德的人,即便在獨處時,也會慎重行事,檢點行為,不會因沒人注意而做有違道德之事。慎獨是中國人的千年修行,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 陽奉陰違的社會,還需要「慎獨」嗎?
    我們每個人是否都有這樣的感覺:旁邊在有人和沒人看著的情況下,自己完全判若兩人?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講求的"慎獨",指的就是一個人內在的自我道德約束,做到有沒有外人在,都是一個樣。初中之時,我第一次聽到"慎獨",當時聽後,慚愧之情油然而生。只要父母老師一不在,漫畫小說,就自然而然回到了我的手中。面對現代社會,在人心隔肚皮之下,在陽奉陰違面前,我們是否還需要做到慎獨呢?
  • 慎獨,道德至高之標準
    「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即自律,是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至高標準,即使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能模範地遵守道德規範,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後都是君子,不會由於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強調不要因為沒有人看見,或者事情微小就放縱自己,一個注重品行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有越軌行為。隱蔽的東西和微小的事情,最能顯示一個人的品質。所以,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要特別謹慎,不做壞事。「慎獨」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一個特有的範疇。《大學》認為慎獨要以「誠意」為基礎。
  • 曾國藩強大內心的方法之一:慎獨
    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獨處的時候保持謹慎的態度。《中庸》中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小心的,即使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身處隱蔽之地越不能放鬆自我要求,越是在細微的小事上,越要用心盡力。
  • 慎獨(深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作者:哲學君來源:哲學人生網「慎獨」一詞,最早出自儒家著作《中庸》一書:慎獨,是說一個人在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要謹慎做事,自覺遵守道德準則,遵循內心教養,嚴以律己。慎獨,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行。
  • 曾子的「慎獨」
    前一句「慎獨」,意為誠意則必內心端愨真誠,不虛驕造作,就如「惡惡臭、好好色」一樣,坦誠老實,不自欺而欺人,故君子於幽暗處亦必磊落、謹嚴,「慎獨」自處。這裡的「慎獨」,更顯著的是針對「自欺」而言,是反「自欺」的。下一句「慎獨」則由「閒居」引發,抨擊小人之「掩」,論誠中形外,人前作秀只會弄巧成拙,也無異於自欺欺人,故君子隱私處亦必謹守。這兩段話意思微異,但都涉及「獨」的私處性以及戒備之的顯著意涵。
  •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層次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最隱蔽的東西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有道德的人在獨處時,也不會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對「慎獨」的通俗理解是: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不做違紀違法的事,不做違背良心的事,這就叫做慎獨。
  • 慎獨則心安,一個人的修行之道
    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中對「慎獨」一詞的釋義是:即使當獨自一人而沒有別人監視時,也要表裡一致,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在這個嘈雜聒噪的世界,只有做到知行合一,即使一個人也能做到謹慎不苟,自覺控制自己的欲望,才有能夠真正達到修身的可能。
  • 慎獨,人生最高深且簡單的功夫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到底什麼是「慎獨」,以及「慎獨」與「誠意」的關係。在原本《大學》關於「誠意」的述論中,曾子曾兩次提到「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足見「慎獨」的功夫對於「誠意」這一環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到底什麼是「慎獨」?
  • 君子慎獨,也是「悟道」後的一種自然表現
    《中庸》: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李雲:慎獨關鍵在「六謹」
    在對古今修養方法的合理因素借鑑時,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著重強調了「慎獨」。而今,引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員幹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就要優長於慎獨,而慎獨之功在「六謹」。因為,慎獨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隨心所欲不是日常所說的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指道德修養到一定程度後所達到的一種境界。
  • 「慎獨」中「獨」字可區分你是君子還是小人
    在古代,「慎獨」是一種流行的內聖修養方法。《禮記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因此,一個有道德的人在獨自一人、無人監督時,總是小心謹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堅持慎獨,在「隱」和「聖」上下功夫,即有人在場和無人在場都是一個樣,不允許有任何邪惡性的念頭萌發,才能防微杜漸,使自己道德品質高尚。「獨」這個東西,是君子和小人共同感受到的。小人認為自己是獨自一人時會產生非分的念頭,非分之想積聚多了就會任意妄為,由此欺人的壞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