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珍(1920年-1983年),男,現代醫家。河北威縣寺莊人。提倡以氣功強身治病,籌建北戴河氣功療養院、唐山氣功療養院等。長年開展氣功療法,整理內養功、強壯功、保健功等功種,並著《氣功療法實踐》一書行世。
劉貴珍所提倡的內養功,是明末清初由河北省南宮縣東雙廟村,有郝湘武薛氏傳授給該縣薛家吳村薛文佔之子,再由薛氏傳授給該縣張家吳村張學忠,張氏傳授給本族張春和,相繼傳至河北省威縣寺莊劉贊華,劉死後,張春和又傳授給第五代威縣寺莊劉渡舟,傳到劉貴珍是第六代。
南宮東雙廟~薛吳村~張吳村~寺莊劉渡舟~劉貴珍【第六代傳人】
劉貴珍1940年患嚴重胃潰瘍等多種慢性病,經練《內養功》而治癒。他所提倡的內養功,是明末清初由河北省南宮縣東雙廟村,有郝湘武薛氏傳授給該縣薛家吳村薛文佔之子,再由薛氏傳授給該縣張家吳村張學忠,張氏傳授給本族張春和,相繼傳至河北省威縣寺莊劉贊華,劉死後,張春和又傳授給第五代威縣寺莊劉渡舟,傳到劉貴珍是第六代。
出版背景
1949年冬,劉貴珍到冀南行署幹部休養所試驗內養功,效果很好。以後,劉貴珍即先後在河北省第二幹部療養院、唐山氣功療養所、北戴河氣功療養院等地主持氣功療法的臨床和教學工作,推廣《內養功》,據統計經氣功治療的慢性病的治癒好轉率在百分之八十二以上。他著的《氣功療法實踐》和他主持下編寫的《內養功》二書,於1957年先後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57年5月,唐山市氣功療養院建成後,劉貴珍和劉渡舟均在該院親自指導病人練功,他們的工作曾得到衛生部的支持和鼓勵。以後,全國各地療養單位相繼開展了氣功療法。接著,以氣功療法為主的慢性病中西醫結合綜合快速療法在全國醫療單位普遍推廣。劉貴珍同志在推廣我國氣功療法的臨床應用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949年冬,劉貴珍到冀南行署幹部休養所試驗內養功,效果很好。以後,劉貴珍即先後在河北省第二幹部療養院、唐山氣功療養所、北戴河氣功療養院等地主持氣功療法的臨床和教學工作,推廣《內養功》,據統計經氣功治療的慢性病的治癒好轉率在百分之八十二以上。
1953年9月,省衛生廳調劉貴珍等七位同志到保定省第二幹部療養院準備教氣功,當時還沒開院。
1954年3月劉貴珍等七人由保定被借調到唐山,成立了唐山氣功療養所,劉貴珍任主任(即所長)。舉辦了三期治療班、兩期氣功培訓班,效果都很好。1954年7月、11月、1955年6月先後到衛生部匯報工作,得到衛生部的重視。1955年12月衛生部部長李德全籤署了對唐山氣功療法小組的嘉獎令,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建院大會上將獎狀和獎金三千元發給了唐山氣功所。從此,氣功名正言順的進入了醫學殿堂,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
1956年河北省決定,將北戴河幹部療養院改為氣功療養院,調劉貴珍任副院長(後為院長),唐山氣功療養所業務人員全部到這裡來支持北戴河氣功療養院的籌建工作(約一年時間)。
編者按:劉貴珍同志1940年患嚴重胃潰瘍等多種慢性病,經練《內養功》而治癒。他所提倡的內養功,是明末清初由河北省南宮縣東雙廟村,有郝湘武薛氏傳授給該縣薛家吳村薛文佔之子,再由薛氏傳授給該縣張家吳村張學忠,張氏傳授給本族張春和,相繼傳至河北省威縣寺莊劉贊華,劉死後,張春和又傳授給第五代威縣寺莊劉渡舟,傳到劉貴珍是第六代。
1949年冬,劉貴珍受組織上的派遣,到冀南行署幹部休養所試驗內養功,效果很好。以後,劉貴珍即先後在河北省第二幹部療養院、唐山氣功療養所、北戴河氣功療養院等地主持氣功療法的臨床和教學工作,推廣《內養功》,據統計經氣功治療的慢性病的治癒好轉率在百分之八十二以上。他著的《氣功療法實踐》和他主持下編寫的《內養功》二書,於1957年先後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1957年5月,唐山市氣功療養院建成後,劉貴珍和劉渡舟均在該院親自指導病人練功,他們的工作曾得到衛生部的支持和鼓勵。以後,全國各地療養單位相繼開展了氣功療法。接著,以氣功療法為主的慢性病中西醫結合綜合快速療法在全國醫療單位普遍推廣。劉貴珍同志在推廣我國氣功療法的臨床應用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他所倡導的氣功療法,以《內養功》為主,尤對消化系統病的治療療效卓著,也兼治其他多種慢性病。下面介紹的就是我們根據劉貴珍同志的《氣功療法實踐》和《內養功療法》兩冊資料整理而成,在整理時,我們在內容上保持原樣,文字編排上略作刪改。
一、練功前後準備在作內養功之前,要注意幾件事情:
1.要把一切煩惱的事情放開,在作功的時候,心中不要有所牽掛;
2.精神要輕鬆,心情要愉快,呼吸要保持穩慢狀態;作功時不要緊張,如果在作功時心中有事,煩亂不安,就不必勉強作下去;
3.為了作功安靜,最好準備一間清淨的房間,避免吵擾;如條件不足,亦不必強求,室內設備應儘量簡樸,亦可張貼幾條練功信心的標語,鼓勵自己持之以恆,不要半途而廢;
4.有鼻塞病的先要把鼻病治好;
5.練功前先排除大小便,以免中途排便影響練功;
6.無論坐式或臥式,都要把腰帶、內衣寬鬆,使呼吸舒暢,血液循環不受障礙。呼吸不要用勁,全身肌肉要放鬆,眼睛看鼻尖或足尖時均輕閉,如果眼睛疲勞,閉住也可,閉住如感覺睡意就還露一小縫;
7.練功的姿勢要自然,坐著、立著或躺著都不要挺胸、聳肩,擺姿勢也不能拿勁。如用坐式,坐好先把身體的上身前後左右搖晃幾下,以求坐穩舒適;
8.練功期最好隔絕性生活一百天,此後適當節制性生活。
二、內養功練法內養功的具體操作方法可分為:
(一)鬆弛;(二)姿勢;(三)默念字句;(四)呼吸法;(五)意守法。
(一)鬆弛
練功前的準備是否充分及練功過程中的精神與肉體是否保持鬆弛狀態,是練好功的一個重要環節。鬆弛一般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1.身體鬆弛——練功前可飲適量開水,排除大小便,脫帽,戴眼鏡者須摘下,寬解衣扣、腰帶、鞋帶、錶帶,有意識地使頭、軀幹、四肢、全身肌肉都完全鬆弛,從外觀形態上來看現出一種松靜的姿態;
2.意識鬆弛——在全身各部肌肉鬆弛後,意識上要發出準備練功的信號,心情舒暢,再開始練功。
(二)姿勢練功姿勢要求病人體質及病情而規定,以達到自然鬆弛為度。不要因過分硬性強調姿式,而引起病人不自然和緊張,因而有必要照顧到具體病人各部器官的機能情況。
1.臥式——取側臥位(左右均可),頭略向前低,平穩地枕於枕上。上面的上肢自然伸於身體上側,手掌心向下,放於髖關節部,下面的上肢屈肘,手自然伸開,掌心向上,放在距頭約二寸遠的枕上。腰部略向前屈。下面的腿自然伸開,微彎曲,上面的腿彎曲約120度,放於下面的腿上。
2.坐式——身體端正穩坐凳上,兩腿自然分開,與肩等寬,兩膝關節彎曲成90度,兩小腿平行而垂直於地面,兩腳底踏實地面(如凳的高低不合適,可在凳上墊毛毯或腳下放踏板。如凳腿有調節裝備,則可調節之)。兩手掌面向下,自然平放在兩大腿中三分之一處。兩肘關節自然彎曲、放鬆。附記——過去我們還採用過仰臥式,在患者出院前三、四天,每天練兩小時。然而,根據臨床觀察,仰臥式對治病無明顯作用,因此唐山市氣功療養院現在已不採用該式。但為供參考,簡略介紹如下:取仰臥位,頭頸部端正,枕高25釐米左右,肩下墊高5釐米左右
3.在行功中身體各部的協同姿勢——在行功中不論取臥式或坐式,身體各部的姿勢以及有關器官的配合動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必須起到協同作用,方能收到預期的療效。現將應注意事項,協同姿勢的細節問題略加申述如下;頭頸部的姿勢要求自然平直,端正,傾斜當然不對,但緊張用力或使其接近強直似的狀態更非所宜。為了避免頭頸部的緊張,可將前額稍向前方,下頜部微向內收,呈輕度低頭姿勢。同時,前胸部亦宜微向內收,腹部稍向前鼓,兩肩自然下垂,勿向前聳起,使臀部向後凸出,背部略呈後凹,腹腔容積增大。口唇自然輕閉,兩眼雖微合,但仍露一線之光,兩視線注視鼻尖,即所稱「目視鼻準」。
(三)默念字句在練功呼吸時,須隨同默念字句,但只是用意念(即腦子想),而不要念出聲。一般由三個字開始,根據病人情況可逐漸增加,並靈活掌握。不過,增加字數最多以不超過九個字為宜。平常用的字句有「自己靜」、「自己靜坐」、「自己靜坐身體好」、「自己靜坐身體能健康」等。其與呼吸法的具體配合的做法如下:第一種呼吸法——默念第一個字時開始吸氣,念中間的字時停頓呼吸,中間的字句越多,則停的時間越長。念最後一個字時將氣呼出;第二種呼吸法——吸氣呼氣中均不念字,呼吸完了開始停頓時念字;例如:念「自己靜」三個字,用第一種呼吸法時,默念「自」字吸氣,同時舌頂上顎,默念「己」字時,停頓呼吸,默念「靜」字時舌放下,同時將氣呼出;用第二種呼吸法時,吸氣時將氣吸滿,呼氣時將氣自然呼出,停頓時舌頂上顎,同時默念字句,念完後舌放下,再吸氣,如此周而復始地呼吸。兩種呼吸法之差別,在於前者是吸後停閉,後者是呼後停閉。
(四)呼吸法呼吸法是內養功的主要內容之一,即要鍛鍊成一種腹式呼吸。如吸氣時腹部逐漸向外鼓出,隨著呼氣腹部再逐漸回收。這種有意識的鍛鍊,目的在於使腹部隨著一呼一吸的動作,逐漸形成明顯的張縮運動。呼吸法分為下列兩種。
1?第一種呼吸法——用鼻呼吸。吸氣時舌抬起頂上顎,氣自然地吸入,意識中引到小腹部,所謂氣沉丹田。此時且勿用力吸氣,亦勿用力將氣壓到小腹,呼氣時舌放下。如此反覆呼吸。
2.第二種呼吸法——用口鼻呼吸,吸氣時自然地將用口吸入,意念中引導到小腹部,亦不要用力吸氣。練功開始時,可稍留餘地不要將氣吸滿,隨時再將氣自然地用鼻呼出,然後停頓呼吸和默念字句,同時舌頂上顎。字句完成,舌即放下,再吸氣。這樣,周而復地進行。
附記——劉渡舟老先生傳授了第一種呼吸法後,在1957年才開始傳授第二種呼吸法。經過臨床運用,這兩種呼吸法的效果都很好。但如應用不當,都能產生一定的缺點。例如,第一種呼吸法,因為吸氣、停頓後才呼出,如果應用不當,會使人有「憋氣」的感覺,產生腹脹、胸痛、頭昏等現象。第二種呼吸法,因用口吸氣,如果應用不當,便會產生冷氣入胃的感覺,引起胃內涼感,腹部不適。但如能注意運用,二者的缺點都可避免。根據劉渡舟老先生的臨床經驗,將第一種呼吸法稱為「硬呼吸」,適用於病輕壯年人;第二種呼吸稱為「軟呼吸」,適宜於病重體弱者。兩種呼吸不能並用或交替使用。唐山市氣功療養院現多採用第二種呼吸法。
(五)意守法為了容易使思想集中,起誘導作用,練功時,要使患者意識集中於丹田(臍下一寸三分處),即所謂「意守丹田」。這樣鍛鍊久了,可以排除雜念,思想集中,達到入靜。由於長期不斷的鍛鍊,經過一段時間,吸氣的同時好象有氣吸入小腹的感覺,謂之「氣貫丹田」。實際上氣不會貫到腹部,乃是橫隔肌下降的緣故
在衛生部嘉獎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董必武、林伯渠、陳毅、葉劍英、李富春以及王任重、葉季壯等都習練過內養功,並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少奇同志親自過問和批示,為其解決了醫療器械和職工宿舍基建問題。1956年,劉少奇同志專門請劉貴珍來北京匯報和傳授氣功,一些領導人對氣功療法給予了高度評價。在1956年全國群英會上,毛主席親切接見了劉貴珍。
劉貴珍著的《氣功療法實踐》和他主持下編寫的《內養功》二書,於1957年先後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1957年5月,唐山市氣功療養院建成後,劉貴珍和劉渡舟均在該院親自指導病人練功,他們的工作曾得到衛生部的支持和鼓勵。以後,全國各地療養單位相繼開展了氣功療法。接著,以氣功療法為主的慢性病中西醫結合綜合快速療法在全國醫療單位普遍推廣。劉貴珍在推廣我國氣功療法的臨床應用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959年,劉貴珍邀請秦重三先生到北戴河參加氣功會議,會上秦重三先生做了精彩的發言。秦重三回到北京後,北京中醫醫院邀請他到北京(寬街)中醫醫院主持氣功工作。
1964年以後的一段時間,劉貴珍受到迫害。1966年文革開始後,第一次氣功熱潮突然中止。
1976年氣功重新獲得解放。
劉貴珍的大徒弟張天戈繼承了他的衣缽。1979年12月14日,北京氣功研究會成立時,邀請劉貴珍到北京開會,當時劉貴珍是帶著張天戈來開會的。
1980年劉貴珍平反,恢復院長職務,並被評為主任醫師。1981年7月,劉貴珍當選河北省中醫學會氣功研究會會長。1981年9月在保定召開的中華醫學氣功科研會成立大會上劉貴珍為華北組組長。他還主持了1982年5月省中醫學會氣功研究會學術會議。
1983年12月27日劉貴珍病逝於北京。
中國中醫研究院在1983年成立了氣功研究室,1986年建立了氣功學碩士學位。
1996年北戴河氣功康復醫院為劉貴珍樹立了銅像,以示懷念。
劉貴珍1940年患嚴重胃潰瘍等多種慢性病,經練《內養功》而治癒。他所提倡的內養功,是明末清初由河北省南宮縣東雙廟村,有郝湘武薛氏傳授給該縣薛家吳村薛文佔之子,再由薛氏傳授給該縣張家吳村張學忠,張氏傳授給本族張春和,相繼傳至河北省威縣寺莊劉贊華,劉死後,張春和又傳授給第五代威縣寺莊劉渡舟,傳到劉貴珍是第六代。
出版背景
1949年冬,劉貴珍到冀南行署幹部休養所試驗內養功,效果很好。以後,劉貴珍即先後在河北省第二幹部療養院、唐山氣功療養所、北戴河氣功療養院等地主持氣功療法的臨床和教學工作,推廣《內養功》,據統計經氣功治療的慢性病的治癒好轉率在百分之八十二以上。他著的《氣功療法實踐》和他主持下編寫的《內養功》二書,於1957年先後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57年5月,唐山市氣功療養院建成後,劉貴珍和劉渡舟均在該院親自指導病人練功,他們的工作曾得到衛生部的支持和鼓勵。以後,全國各地療養單位相繼開展了氣功療法。接著,以氣功療法為主的慢性病中西醫結合綜合快速療法在全國醫療單位普遍推廣。劉貴珍同志在推廣我國氣功療法的臨床應用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劉貴珍
劉貴珍,現代醫家(1902-1983年)。河北威縣人,因患潰瘍病及肺結核住院療養,以氣功鍛鍊而治癒,因而鑽研氣功,並提倡以氣功強身治病,籌建北戴河氣功療養院、唐山氣功療養院等。長年開展氣功療法,整理內養功、強壯功、保健功等功種,並著《氣河北威縣功療法實踐》一書行世。
中文名
劉貴珍
出生地
河北威縣
出生日期
1902
逝世日期
1983年
主要貢獻
劉貴珍1940年患嚴重胃潰瘍等多種慢性病,經練《內養功》而治癒。他所提倡的內養功,是明末清初由河北省南宮縣東雙廟村,有郝湘武薛氏傳授給該縣薛家吳村薛文佔之子,再由薛氏傳授給該縣張家吳村張學忠,張氏傳授給本族張春和,相繼傳至河北省威縣寺莊劉贊華,劉死後,張春和又傳授給第五代威縣寺莊劉渡舟,傳到劉貴珍是第六代。 1949年冬,劉貴珍到冀南行署幹部休養所試驗內養功,效果很好。以後,劉貴珍即先後在河北省第二幹部療養院、唐山氣功療養所、北戴河氣功療養院等地主持氣功療法的臨床和教學工作,推廣《內養功》,據統計經氣功治療的慢性病的治癒好轉率在百分之八十二以上。他著的《氣功療法實踐》和他主持下編寫的《內養功》二書,於1957年先後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57年5月,唐山市氣功療養院建成後,劉貴珍和劉渡舟均在該院親自指導病人練功,他們的工作曾得到衛生部的支持和鼓勵。以後,全國各地療養單位相繼開展了氣功療法。接著,以氣功療法為主的慢性病中西醫結合綜合快速療法在全國醫療單位普遍推廣。劉貴珍同志在推廣我國氣功療法的臨床應用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