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 通訊員 楊柳 /文 通訊員 馬鐸銘/圖
深圳大學總醫院心內科團隊成功為74歲的強叔(化名)裝上了一枚全世界最小的心臟起搏器。這枚微型起搏器只有1.75克,差不多一顆膠囊大小,同時也刷新了深大總醫院無導線、無創口的起搏器植入紀錄。有了這個「隱形保鏢」,強叔說,「心臟很舒服」。
阿叔心跳瘋狂「超速」 竟然比常人快一倍
今年74歲的強叔患房顫已經10多年了。正常人心跳每分鐘60-100次,強叔的心跳能快到每分鐘150-170次,「咚咚咚咚」像是擂鼓。心臟越跳越快、越跳越大,負荷也越來越重。強叔心慌難受、氣喘、反覆咳嗽,腳也腫得像饅頭,這些都是典型的心衰表現。最近半個月,強叔因為心臟不舒服,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住進了深圳大學總醫院心內科,醫生一檢查,發現反應心臟功能的NT-ProBNP標誌物高達 8000pg/ml,超過正常人十倍!在給予充分的強心、利尿藥物,進行抗心律失常、減緩房室傳導、平喘治療後,強叔仍然氣喘得厲害,心室率也沒有任何改變,NT-ProBNP仍然高達4800pg/ml,這就意味著,即便所有的藥物都用上,對他也沒有任何作用了。
考慮強叔的情況,李海鷹主任建議強叔儘快手術,通過「房室結消融+希浦系統起搏器植入」逆轉他的心衰狀況。這種起搏原理是生理性的,也是深大總醫院心內科團隊已開展的、十分成熟的國內領先的技術。不過,強叔卻有自己的擔憂——強叔說,聽說有曾做過傳統植入起搏器的病人,胸口皮下像「掛個口袋」,那個「口袋」後來還感染了,強叔和家人有些猶豫,「還有沒有更好的起搏器,更好的植入方式?」
考慮到老人家的顧慮,更重要的是結合強叔的適應徵,經過全面評估和反覆溝通後,李主任決定為強叔植入一種新型「膠囊」 Micra無導線起搏器。
Micra無導線起搏器是國際先進的技術,和傳統起搏器相比,Micra體積減小了93%,僅有曲別針大小,重量僅1.75g。別看它身量小,只有一粒維生素膠囊大小,但是它擁有超強的電池續航能力,可以運行12年,植入體內後,還不影響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因為是直接植入了心腔內,一般患者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真正的「無形」之間,讓患者心跳如常,可以說是守護心臟的「隱形保鏢」。
「膠囊」起搏器 讓心臟乖乖聽話
個頭小、重量輕,還沒「尾巴」,捏在手裡也就像拿了根回形針,「神器」一出場,就吸引了眾多目光。
8月27日中午13:00,手術準時開始。
局部麻醉後,李海鷹主任、董逢泉副主任醫師和牛歡主治醫師通過股靜脈穿刺,將起搏器通過導管植入到了患者的心腔內部,藉助X光透視畫面經三次確認,起搏器順利抵達右心室間隔中下方,整個過程還不到30分鐘。
X光畫面中,原本瘋狂跳動的心臟,猶如一匹「野馬」,可小小的起搏器一到位,仿佛一下子就被套上了韁繩,乖乖被「馴服」了。
手術效果立竿見影,強叔說自己心慌、氣短的感覺沒有了。當天晚上,他頭一次能平躺著睡覺了。
術後第二天,反應心臟功能的NT-ProBNP指標,下降到800pg/ml,七天後已經平穩下降到300pg/ml。因為強叔是高卒中高出血的風險人群,在和他與家人充分溝通後,醫生們為他做了行左心耳封堵術。未來3個月再吃一段時間抗凝藥物後,就可以徹底停藥了。從以前一吃一大把藥,到以後不用再吃藥,強叔簡直太滿意了,出院後特意回到醫院送上錦旗,高高興興和醫生聊天,多虧了深大總院醫生們的高超醫技,現在自己可以到處去玩,輕鬆又開心。
「不用在皮膚上植入一個『口袋』,可以完全隱藏,避免了傳統心臟起搏器手術植入給患者帶來的皮下囊袋痕跡和手術創口傷疤,不需要皮下拆線及切口換藥等後續事項,對於外觀需求較高的患者可以優先選擇。」李海鷹主任介紹說。李海鷹主任團隊獨立完成了植入無導線起搏器的團隊,開啟了深大總醫院心內科起搏器治療的新起點,李海鷹主任希望這項創新技術和療法可以讓更多患者知道,讓更多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