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6文/啊戰
全文共2850字,閱讀大概需要8分鐘
感謝你們還在
還在溫暖我
縱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陽還可以重新回來。-- 汪國真
01 15歲女生深夜自殺,民警抵死相救
昨天看到一個新聞,一個15歲讀初一的女孩輕生。幸運的是,她成功被一位民警救下。
視頻中,民警祝明倫聲嘶力竭地喊著。「我閨女七歲,兒子兩歲,我是警察,我陪你一起死行嗎?」
事後很多人問他怕不怕,他說其實他也怕,當時只想著救人,看到她就想起自己的孩子。
「她還是個孩子,必須好好活著。」
他是個民警,同時也是個父親。他幾乎是顫抖著說出那句話的,也是讓女孩從崩潰中放棄輕生的理由。
15歲的女孩,自殺。這幾個詞語組合到一起,卻讓人有種心痛的撕裂感。
沒有人知道她經歷過什麼,也沒有人知道她崩潰過多少次。
但選擇自殺,總有自殺的理由。
我們都難免的為這樣年輕的生命所遭遇過的不幸和痛苦感動難過。
02 14歲初中生被扇耳光後跳樓自殺
我又想起前幾天看到的一個熱搜上的四分鐘多的視頻。
一個14歲的男孩在走廊上被媽媽打耳光,掐脖子,卻在沉默了兩分鐘後,沒有一絲猶豫就轉身跳上身後走廊的圍欄上一躍而下。
記得評論區裡,有這樣一句話,「身為父母,你責罵,甚至暴打你的孩子,他不會選擇放棄愛你,但他會選擇放棄愛自己。」
看到最後,我已經哭出來了。
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父母的問題。在青少年自殺的課題,永遠與父母有著密切聯繫。
「既要生我,又不愛我。」「你偏偏愛我,卻又不懂如何愛我。」
14歲的生命,還來不及盛開,已經凋零。
14歲的男孩,在毫不猶豫縱身一躍之前,也沒能遇到像民警祝明倫一樣的光。
更多的他們,在年輕的靈魂飽受折辱之後,只是安靜地離開。
而我們的14歲,在幹嘛呢?
在14歲裡,有人青澀懵懂,卻始終對未來滿懷期待。
有人發現了自己的興趣並為此每天樂此不疲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人在朋友與父母豐滿的愛中養成樂觀、陽光的性格。
同時。也在14歲裡,有些人的青春陰暗又抑鬱。
有人在最缺安全感的年紀裡被父母告知一向恩愛的父母已經離婚,而自己只能像個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被一次次拋棄。
有人努力學習卻從不開心,因為他們考不好,總要面臨著父母刻薄的語言暴力甚至是耳光,拳頭等赤裸裸的家庭暴力。
並不是所有的14歲,都能與陽光相向。
在背著光走的少年時代裡,好好活著,需要巨大的堅韌和勇氣。
03 你了解現在的孩子嗎
讓我覺得有些生氣的是,評論裡有不少的立場,是把孩子的自殺歸結到孩子自身問題上。
「現在的孩子,沒吃過苦,一點壓力都受不了。」「早被慣壞了,每天吃好喝好,有什麼好抑鬱的。」「現在的年輕人,真的比不上當年......」
當真是這樣嗎?
但我們這一代與父輩那一代之間差距的,不只是年齡,還有心理的差距。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焦慮症和抑鬱症也在變化著。
焦慮症的發病率,上世紀80年代,大概1%到2%,現在是13%。至少每100個中國人當中,有13個人是焦慮症患者。
更糟糕的是抑鬱症障礙發病率。
十二年前,中國人精神障礙、抑鬱症發病率是0.05%,現在是6%。12年的時間增加了120倍。
紐西蘭學者傑西·伯寧(Jesse Berning)在《自殺:我們為什麼殺死自己》一書中說,導致某個人自殺的原因各不相同,涉及一系列各種各樣的事件。上面自殺的名人名單中,他們的年齡、職業、性格、性別各不相同。
而抑鬱被認為是自殺的主要原因,但大部分抑鬱的人並沒有自殺(只有大約5%),也不是所有自殺的人都抑鬱。
自殺的人,大多患有抑鬱。而抑鬱的人,卻很少發生自殺行為。反而是自我折磨自我傷害較多。
美國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在《自殺作為自我逃避》一文中說,自殺是因為感到自己辜負了他人的期望、自我憎恨、自我指責等等。
所以,自殺真相的背後,需要我們更加關注每個人的抑鬱情緒和心理問題。
十幾歲的初中生自殺現象,越來越頻繁,不禁讓我們唏噓,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著生命的意義。
那些選擇自殺的孩子們,真的是因為父輩口中的「嬌生慣養」和「心理素質差」嗎?
《時代》周刊說:「如今的青少年普遍被認為比他們的父母更加脆弱、復原力較差、更不堪重負。有時他們被稱為被寵壞了、太嬌慣了。
最重要的是,他們到達青春期的時候正是社交媒體在改變社會的時候。他們總是處於自己擺脫不了、不想擺脫的刺激之下。
青少年要做作業,維護自己的社交媒體身份,操心未來的工作、氣候變化、性別歧視等等。
每天、每小時的打鬥和小動作都被記錄在網上。讓人筋疲力盡。每個人都像一座小火山,不停從手機、從親人那裡、從外界受到壓力。」
同時,我們也需要好好了解「自殺」。
世衛組織的材料說,自殺是一種多因素障礙,是由於生物、遺傳、心理、社會和環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自殺病人的情緒通常有三種:無助感、無望感和絕望。郭士頓概括出八個無:無望、無助、無力、無用、無價值、無目標、無意義、無所謂。
所以,他們為什麼自殺?
因為才十幾歲的他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04「他們只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是我抑鬱情緒最低谷時經常問自己的問題。
一是,從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二是,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而是他們太過清楚,人生殘酷的真相。
他們想為自己而活,而他們想活的那一條路往往沒有路可走。
「我對世界最大的失望,不過是,我從來不能為自己而活。」
「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和「不能為自己而活」是十幾歲孩子被困在抑鬱情緒裡的根本問題。
我的一個學霸朋友曾經跟我說過這樣的話,「我其實很羨慕你,儘管你的原生家庭沒有那麼美滿,儘管你得到的東西很少很少,但你看起來總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他說,「你知道嗎?我雖然學習很好,但我經常不知道為什麼而學。我沒有夢想,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我很難過。」
我從來沒想過,原來夢想,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想起曾經的那個自己,也是一樣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我笑了笑,我說,「你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並要一直堅持下去,那樣的人生會很有意思。」
我之前在網上看到一段話,感觸很深。
「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也許我們總會思考這樣的問題,不知道自我,不知道夢想,不知道未來。
我有時候會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因為我從來沒留下過什麼痕跡。
沒有人會記住我,沒有什麼經歷刻骨銘心,也沒有事情特別開心得難忘深刻。
我過去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好像都是在這個世界上半知半解地活著,我們努力完成父母交給我們的任務,我們努力學習,認真聽話,卻從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有一位高考狀元在一次嘗試自殺未遂後這樣說道。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
十幾歲的時候,往往敏感又多疑,在中國式原生家庭的通病的傷害下,這樣的生命其實格外脆弱。
那個媽媽當眾施暴的刮耳光和鎖喉,不會讓一個14歲的孩子絕望到轉身縱身一躍輕易結束生命。
但那會是他沉默的兩分鐘裡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像民警祝明倫一樣的光。
所以,唯一的自救是,你要成為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