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協作,可以泛指家長在子女教育過程中,與學校一切可能的互動行為。
它是教育者與家長共同承擔兒童成長的責任,包括當好家長、相互交流、志願服務、在家學習、參與決策和與社區合作等六種實踐類型,是現代學校制度的組成部分。
正是這份應盡的責任,讓家長越來越難把控,也讓學校越來越難進行。
深入探究,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前段時間退出家長群的「衝動爸爸」,還是班級裡最盡心盡力事事負責的「全能媽媽」,亦或是每天時刻關注班級群生怕漏掉一點事宜和作業的「焦慮家長」,都是如今家有上學娃的父母的生活百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家校協作中,當老師給家長反饋孩子問題時,到底應該如何應對?
首先,我們可以將家長處理家庭教育和學校關係時表現出來的狀態,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家長被動且過度緊張孩子的學習類型
孩子上學後,班級群每天發很多消息和反饋,很多家長是初為小學生家長,往往異常緊張和焦慮,生怕因為自己的疏忽讓孩子出差錯,而被老師批評。
一年級的知識很簡單,大多數孩子需要訓練的是寫字的規範性和口算,確實需要家長的更多關注和引導,畢竟學習習慣的培養在這一時期非常重要。
但有些家長重視關注過度,且對老師的反饋和告狀極度緊張,常常被老師牽著鼻子走。
70後的父母往往會出現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的現象,主要也因為60、70後的這兩代人往往覺得讀書就是出路,知識就是命運,他們生長的年代一路走來的優秀教師非常多,讓他們由衷產生敬重和敬畏。
同時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理念上沒有什麼系統的觀念,還是傳統的尊師重教的基本觀念,所以家長對老師就特別尊崇。
第二種,是新興家長,自由教育理念與傳統理念有衝突
以80、90後家長為代表,他們大多數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知識水平比較高,同時接受過西方先進的思想,對於教育往往由自己的一些理解和見識,反對傳統應試教育理念。
因此對於老師反饋的一般性問題不太重視,有時甚至與一些老教師的理念有衝突,出現跟學校掰手腕的現象。
矛盾衝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老師不滿意並對孩子關注度下降,最終使孩子在學校處境不佳,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績均下降。
第三種,是教育觀望者,參與度少,配合度低
還有一些觀望類家長,特別是比較忙的家長,他們多數認為學習教育就應由學校和老師負責。
家長和家庭給與孩子的應該是生活上的,只要做好生活保姆,保障孩子的需求和安全,就是非常負責的家長,這類父母屬於教育過程中的觀望者。
那麼,正確的家校協作中,家長和老師之間的角色分工和定位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呢?
我們應該意識到,家校協作中,核心應該是孩子。
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和責任人,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始終都扮演著最主要的角色。
家長就像是一個總指揮官,管理和調控著孩子成長的整體進程,來給到孩子依託和支持。
對於成長中其他的所有部分,包括學校和老師在內,都將作為資源來為家長所用,來為孩子服務。
因此,家長必須有總指揮官的能力和魄力,堅持自己的姿態和原則,更好地與老師相配合,從而達成和諧愉悅的家校協作關係。
我們應該理解,學校的老師很難有精力關注到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因為畢竟老師對學生的比例是1:30、40的關係,老師沒有那麼多的精力。
其次老師畢竟就是老師,不是孩子的父母,要老師付出多麼深的感情,這種期待也是不現實的。
老師對孩子的了解一定不如孩子自己的父母,老師給到的愛和幫助也不可能達到父母這樣的程度。
因為對孩子最負責任的人,一定是孩子最親近的家人,而不是老師。
所以,家長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總指揮官,擇校和與學校協作,都將是家長手中最好的資源,如何利用好資源更好地為孩子服務,則需要我們花點心思去琢磨。
那麼,家校協作中,對於老師的反饋,我們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處理呢?
我們已經了解,家校協作的原則為是家長作為總指揮官,而所有資源包括老師在內,都將被家長所用。
1、我們需要客觀地識別信息,同時進行主觀的評價。
家長要學會識別和解讀老師最想表達的意思,謹慎察覺出老師的客觀事實和主觀評價部分,重視客觀事實,識別主觀評價。
2、學會對事情做正確篩選,了解哪些是重要事件,哪些是緊急事件,哪些是一般事件。
學會篩選老師回報的事情的重要度,並分級別進行處理,是進行下一步溝通和具體操作的前提。
3、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應對措施,及時進行溝通交流。
無論什麼級別的事情,家長都需要與孩子進行深入的親子溝通,只是不同級別的事件溝通方式可稍有不同。
4、溝通分析後,與孩子達成共識,然後積極給到老師反饋信息。
針對於重要和緊急的事件,家長需要極度重視並及時反饋;
針對於一般事件,家長可以間接性地與老師溝通,也可將孩子間斷性的進步反饋給老師,從而讓老師看到家長的重視程度。
總之,無論任何事情,家長都需要以孩子為核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助他發現問題並處理解決。
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並給他提供正向積極的建議,才是我們作為總指揮官最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要同老師保持比較好的合作關係,即使是老師有些行為有情緒化的地方,家長也要抱著感恩的態度和老師交流。
與老師友好合作是家校協作的最基本條件,畢竟學校中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老師幫助與支持。
當出現問題時,家長也應該第一時間站在孩子角度,做好孩子的情緒安撫工作,保證孩子的自我認知不受老師情緒化的應對的影響。
家校協作的難處就在於家長對於度的把握,當老師反映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或問題時,往往會在憤怒和慌亂中亂了手腳。
我們不妨試想一下自己小的時候,是否也有很多被老師誤解找到家長的情況,或者某些事不被老師理解而告狀的時候,即便是成績下降或犯錯誤也都不是毫無緣由的。
所以,凡事多問孩子一個為什麼,搞清楚原因再去決定如何處理,或許我們將會得到更多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