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 晴
8月即將接近尾聲,年度最後一個大滿貫——美網,也即將閃亮登場,又是一季網球愛好者的狂歡。眾所周知,網球有四大滿貫,開年大戲澳網、浪漫詩意的法網、優雅傳統的溫網和熱情四射的美網,四個網球頂級賽事就像四季一樣各有千秋,今天我們就從商業價值的角度來聊聊四大滿貫。
說到商業價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收入,四大滿貫的收入來源主要是贊助商、轉播權、門票、周邊商品這四個部分。
先來看下2017年四大滿貫的收入對比,讓大家心裡有個底兒,下面我們來逐一分析。
數據來源:福布斯、 Companies House
贊助商
辦賽需要金主爸爸們的慷慨解囊,這裡最吸金的是澳網,澳洲網協目前擁有30多家世界各地的合作夥伴和贊助商,其中既包括起亞,澳新銀行和勞力士等傳統大公司,也包括百歲山、攜程這樣的中國企業。
據統計顯示,每年澳洲網協都能從贊助商那裡豪取8600萬美元,佔年度總收入的30%。今年澳網和老夥伴起亞完成續約,籤訂了5年8500萬美元的合作,雙方將攜手至2023年。憑藉此單,澳網一躍超過溫網,成為第二位最掙錢的大滿貫,收益僅次於美網。澳網官方更是放出豪言,明年的贊助收入有望突破1億美元。
法網和美網雖跟澳網相比稍有遜色,但都深受本土企業的厚愛,法網坐擁巴黎銀行和雪弗萊汽車,美網有大通銀行、運通兩大金融財團撐腰。反觀歷史最悠久的溫網,據福布斯統計,2017年的贊助收入為4600萬美元,僅是2018年澳網的一半有餘,這是為什麼呢?
這其一要「歸咎」於溫網的「乾淨政策」。為了保持球場美觀和觀賽體驗,溫網的球場從來不設一塊廣告牌,贊助商的logo也多以黑白兩色為主,擺設在不顯眼的位置。對比之下,其他三大滿貫,球網、座椅,廣告燈箱無處不在的金主logo,主辦方會想盡一切辦法將贊助商權益最大化。花了巨資,卻不能大聲吆喝,這種含蓄的營銷風格恰恰是溫網的特色。贊助商除了要具備雄厚的財力,還需有低調行事的「涵養」。
沒有一塊廣告拍的中心球場
其二,溫網素來以傳統聞名,贊助商不會輕易更換。像比賽用球史來辛格,與溫網合作長達105年之久,甚至比很多賽事還要悠久,品牌得契合溫網挑選贊助商的口味,當然,溫網優雅古典的貴族氣質,也是品牌願意在消費者心中樹立的形象。所以溫網不是你有錢,想贊助就能贊助的。如此「低權益」+「高門檻」,讓眾多金主望而卻步,溫網的贊助收入低也就不足為奇了。
歷史悠久的比賽用球
轉播權
贊助收入雖墊底,但溫網憑藉轉播收入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以2017年的數據為例,溫網以1.6億美元的天價轉播費收入高居榜首,並且甩排名第二美網6000萬美元,法網的轉播收入甚至不及溫網的一半。
在英國本土,BBC是溫網的指定轉播商,雙方已經合作了九十年,最新的合同都至少要持續到2024年。每年,BBC向溫網支付的版權費高達6000萬英鎊(約7705萬美元)。ESPN佔其版權收入的另一大頭,雙方在2011年籤訂了為期12年的轉播合同,每年的轉播費用在2500萬英鎊(3211萬美元)左右,剩下的就是全球其他媒體貢獻的轉播費。
BBC在2017年特意製作了雙方合作90周年的慶祝海報
ESPN在2015年拿下了美網在美國國內的版權,這份合同總價值8.25億美元,時間長達11年,每年的版權費高達7500萬美元,除此之外,全球每年還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轉播美網賽事;澳網與本土媒體Seven West Media的賽事轉播合同,每年收取3500萬澳幣(約2562萬美元),雖然數字上較比英美兩國的本土媒體稍顯遜色,但澳網的國際轉播費卻拔得頭籌,總收益仍在1.18億美元,僅次於美網的1.2億美元。
這很有可能得益於中國觀眾。從轉播費能推斷出觀眾對不同大滿貫的喜愛程度,澳網是開年大戲,每年1月中旬左右開賽,時間上偶爾能與中國的春節假期重疊;澳洲與中國的時差僅2小時,觀賽時間是四大滿貫裡對中國觀眾最「友好」的大滿貫;澳網還是金花福地,李娜曾在此獲得過2亞1冠的好成績,吸粉無數,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除了國內多家電視臺轉播,網絡平臺愛奇藝合同一籤就是四年,今年更是破天荒地從資格賽就開始轉播,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2014年李娜奪得澳網冠軍
門票
如果說還有一個角度能從側面反映出哪個大滿貫更受喜愛,那就是門票收入了。轉播看久了,難免會有去現場朝聖的心動。這次終於輪到美網當家作主,去年1.2億美元的票房數據接近其他三個大滿貫之和,傲視群雄。
「要想多儲水,就得先修大池子」。美網的阿瑟阿什球場最多可以容納23771人觀賽,是四大滿貫中可滿足觀賽人數最多的球場。阿姆斯特朗球場在2016年翻修之後可以容納14000人,新修建的大看撞球場也可以容納8000人,而其餘三項大滿貫最大的球場最多能容納15000人左右,只能和美網的第二球場媲美。美網官方表示,阿姆斯特朗球場的改變與大看撞球場的落成,預計會增加售出10萬張比賽期間門票。
能容納23000人的阿瑟阿什球場
除了容納人數最多,美網的門票也是四大滿貫裡最貴的,以今年首輪的票價為例,同樣在中心球場看一場比賽,美網要花費89美元,澳網和法網需要87美元,而良心的溫網只需要77美元;據福布斯統計,去年美網的總觀賽人數突破70萬大關,僅次於澳網的72萬人次,而溫網為50萬人次,法網47萬人次。門票雖貴,觀眾仍然趨之若鶩,也難怪美網賺得盆滿缽滿。
今年美網票價一覽
周邊產品
大毛巾、大網球,經常現場觀賽的網球迷一定對這些東西不陌生,既然來看比賽了,豈有空手回家的道理。雖不及贊助、轉播和門票的數字好看,但每年四大滿貫出售周邊紀念品所得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這部分四大滿貫都差不多。
獎金
俗話說「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球星是贊助商的寵兒,更是票房的基石,高額獎金自然是最好的「吸星大法」。在這裡放個小彩蛋,說完收入,再對比下「開銷」,來看看2016-2018三年,四大滿貫的獎金對比。
心疼法網,收入排行墊底,還被一直冠以「最摳門大滿貫賽事」的稱號。儘管每年總獎金都水漲船高,但法網的價位仍然低於其它三項大滿貫賽事。最財大氣粗的當屬美網,獎金一直以來都位列四大滿貫之首,每年都創歷史新高,畢竟收入在那裡擺著,而且美網又是每年最後一個大滿貫賽事,臨近賽季中後期,球員難免出現疲憊狀態,傷退風險也在增加,要想吸引球員參賽,自然要拿出真金白銀的誠意。
當然,判斷一個賽事的成功與否包含方方面面,不僅僅是看商業價值和獎金的高低,對於網球迷來說,相比四年一度的世界盃,一年能有四個眾星雲集、精彩絕倫的網球頂級賽事已實屬幸事也。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點擊下面藍色字,獲取更多資訊
WTA年終總決賽落戶深圳,這對中國網球產業意味著什麼?
當澳網颳起粉色旋風,她卻在穿沒有LOGO的淘寶貨?
中國男網飲恨戴維斯杯,「網球世界盃」會有我們的一席之地嗎?
為體育奔赴美國,曾供職美網,這是她的體育故事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點擊 「閱讀原文」 進入生態圈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