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世界上發生了兩件大事。1.《獨立宣言》發布了,美國獨立了。2.英國的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了,就是著名的《國富論》。當時的中國還是清朝。在這之前,還沒有經濟學這個概念,也說明經濟學的歷史很短。但人與人互動的行為,早就有了,只是被亞當.斯密發現了經濟的一些規律。物理學家的牛頓的三大定律的發現,電的發現,都一樣,給人類的發展掀開新的篇章!
《國富論》的出現,運用它來指導經濟,亞當斯密思想統治了資本主義世界達150年之久,現在也把他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他把書寫完道:國王陛下,請不要幹預國家經濟,回家去吧!國家做什麼呢?就做一個守夜人,夜幕降臨的時候就去敲鐘;夜深了,看看有沒有偷盜行為,這就是國家的任務。
資本主義靠什麼維繫的?個人利益的追求。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想到是為了促進社會利益,他首先想到的是怎麼實現自己的利益,都是從個人的利益的出發去做事的。但是當他真正這樣做的時候,就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指引著他,其結果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的效果要好的多,這隻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機制,即價格機制。中國的田地責任制,把田分到各戶,自己負責種好田,也是利用這個亞當斯密的思想解放了中國的人思想,把人的利益追求發揮的淋漓盡致。那現在我們是資本主義了嗎,不是,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混合體,也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了。危機首先從美國開始,股市崩盤,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工人失業,經濟陷入大蕭條,然後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各國都陷入經濟大蕭條之中。
這個時候,人民就質問"這隻看不見的手"不靈了,怎麼辦?有什麼辦法解決工人失業,股市倒閉,銀行破產的問題。這個時候,英國又出現了一位大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徳.凱恩斯。1936年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也是經濟學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凱恩斯說,你們沒招了,我有招了,這一招叫做"看得見的手"。
所謂"看得見的手",就是國家幹預經濟生活。政府沒錢,可以發國債,用以拉動經濟,刺激經濟回升。是不是凱恩斯發明發國債的,不是他。早在12世紀,就在英國有這樣的事了。只是那時收利息,是罪惡的行當,是神不允許做的事,也是金融的創新,挑戰神的權威。
凱恩斯,他把社會現象提升一種理論的高度認識,現在說國債起來這麼簡單,但在當時也非常有聰明的真知灼見。經濟學是研究人與人互動的行為。後面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是在這個互動行為的發現,和創新。
那凱恩斯到底怎麼做到解決工人失業的。他講過一個"挖坑理論":僱兩百人挖坑,再僱兩百人把坑填上,這就叫創造就業機會。現在的人會說,這不是神經病的事麼?僱兩百人挖坑時,需要發兩百把鐵鍬,當政府買鐵鍬時,生產鐵鍬的企業開工了,鋼鐵廠也生產了,當政府發鐵鍬時還得給工人開工資,食品公司也有錢掙了。等再僱兩百人把坑填上時,還得買兩百把鐵鍬,還得開工資。
這個例子,就是當國家蕭條時,經濟發展很慢慢的時候,政府不是沒有辦法,政府應該出來做點事,用這隻"看得見的手",通過發國債的方式把經濟從大蕭條中拉出來。
國家用經濟學理論指導幹預經濟生活的歷史是從凱恩斯開始的,由此經濟學理論從微觀走向了宏觀,從個量分析走向總量分析,所以宏觀經濟學是從凱恩斯開始的。
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之後,油價飆升,物價飛漲,政府再繼續刺激經濟時,經濟並沒有實質增長,只是物價在上漲,通貨膨脹來了。1998年後幾年,有些通貨緊縮,利用亞當斯密理論指導下,還是向前發展了。相比之下,通貨膨脹,這個經濟病,難治些?還是經濟理論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在美國,他們就又產生了貨幣主義學派,只要控制貨幣供給量。後面也有供給學派,福利派等等
在經濟發展出現的問題的時候,就回有人去研究它,就會提出新的理論,然後去解決這個問題。走進書店,經濟類書籍,琳琅滿目,面對這麼多學派的的書籍不知從何下手。但實際上經濟學只有兩派,一派就是我們說的新古典經濟學,那隻"看不見的手";另一派就是新凱恩斯的經濟學,這隻"看得見的手"。這兩隻手就如我們左右手,經常在互搏。也就是說一直在爭論,究竟用那隻手!
到了現在,宏觀經濟學的理論也得到提高,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總量和總量的相互關係。總量問題,如總的經濟增長率,總的就業率,總的價格指數,稅率,匯率,經濟周期等,當其中某個指標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就會作出相應的分析和判斷。例如PMI,採購經理指數,也稱孤島指數,例如你在孤島上,那個經濟指標你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上個月採購經理購買了什麼。是通過對採購經理的月度調查匯總出來的數據,每月1日發布,往50向上,表明經濟擴張,低於50向下,表明經濟萎縮。一般我們利用連續三個月的數據,去看趨勢。
凱恩斯說,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中有4個部門,第一個部門家庭;第二個部門,企業;第三個部門,國家;第四個部門,國外部門。一個家庭要賺錢,就是儲蓄,消費,企業就是生產消費品,和投資。首先家庭和企業的平衡,家庭儲蓄等於企業投資,消費品等於消費,假設家庭不願意消費了,企業也就不會投資;有了國家來管理,就會收稅,就有財政收入等於財政支出;國外部門,就有了進口,出口,要想達到宏觀經濟平衡條件就要出口=進口。
經濟生活有兩個方面:一邊是供給,一邊是需求。對於宏觀經濟學來說,就是總供給,總需求。家庭的收入等於企業的消費品,儲蓄等於投資,財政收入等於財政支出,出口等於進口。總供/總求在理想下是要求平衡。消費品+儲蓄+財政收入+進口=消費+投資+財政支出+出口。現實中,不那麼完全平衡的,物極必反,就是太不平衡了,就會出現經濟增長過快,或則衰退。也符合陰陽理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成長,退步,彼消此長,等混為一體的關係。有人會說,我儲蓄怎麼等於企業家投資了,我賺了錢存在銀行,企業家又從銀行借錢去投資了,但現實中,中國也沒有完全100%讓儲戶的錢,讓企業家借去投資,這個任務就是國家需要靈活調控的,達到一定的經濟增速就好了。只是往平衡的總思路那裡調控就好。
前面說到的一國經濟,自然要提到經濟總量。它用GDP表示。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它是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GDP=總消費+總投資+淨出口,我們就清晰的看到政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刺激總消費,加大總投資和鼓勵出口。
刺激消費,投資,出口,都是用錢去消費,去生產產品。那錢在這個流轉的市場就是金融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期貨),貨幣市場,怎樣讓它們平衡,就是供給和需求來著手處理的。例如股市的印花稅,就進了財政收入。國家財政支出拿錢就養軍隊,公務員,教師,借錢給銀行,到企業家,等等就都是改善需求量的措施。
宏觀經濟學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學科,望大家和它一起成長!
參考,韓秀雲《推開宏觀之窗》,
何帆《宏觀經濟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