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有些偏技術向,旨在向大家介紹一下在大家沉浸於光影世界時經常被忽略的東西——電影的聲音。相信大家在看電影的時候很少去關注電影的聲音(特別震撼的BGM除外),觀影過程中出現的每個聲響你都不覺得突兀,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聲音裡面至少有60%從來沒在拍攝現場出現過。
聲音是非常奇妙的東西,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形象的:同樣一個人說話,我們可以根據迴響在腦中形成一個空間概念,比如是在曠野上或者狹窄的室內。聲音會讓觀眾產生更強的代入感,能夠更好地烘託電影的氣氛,今天美叔就跟大家聊一聊奇妙的電影聲音。
與其他的電影技術一樣,聲音也是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到繁的發展,美叔先跟大家介紹一下電影聲音的歷史,再跟大家講一講我們在看電影時聽到的聲音到底是怎麼來的。在介紹歷史之前,先跟大家普及一下電影聲音的分類:人聲、聲效以及背景音樂,這三個大類也是跟隨這電影聲音發展一步步出現的。
電影聲音的歷史
聲音對於電影的重要性,在電影剛剛普及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受到了從業者的關注。眾所周知,最早出現在電影院當中的電影是無聲電影(默片),但這並不是說觀眾在觀影的時候沒有聲音:會做生意的影院會在銀幕下方安排一支樂隊演奏音樂或者解說,更有創意的影院則會在幕後(真正的電影銀幕後面)放一支聲音效果團隊,根據影片內容實時提供聲效。
雖然聲音錄製發明的時間要早於影像錄製,但兩者的播放速率不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只能選擇現場演奏這種方式。不過這種方式有太多弊端:失誤、不同步,最大的問題是養活這麼一支團隊太費錢,所以電影技術從業者一直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直到1926年,第一部音畫同步的電影問世了——華納兄弟出品的《唐璜》(Don Juan)。雖然《唐璜》當中只有背景音樂,但放在當時來說這也是非常大的進步,觀眾第一次在電影院當中欣賞到了有聲電影,於是一大群「影院樂團」失業了……
1927年,對白這一概念也在電影當中得到了體現:《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當中首次出現人聲。有了語言的介入,電影創作者能夠更加直觀地表達自己的內容,對於觀眾來說也更容易理解角色。這部電影同樣是華納兄弟出品的,可見在電影聲音的歷史上,華納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音畫同期這一操作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是一項非常簡單的操作,但是在當年的技術條件下,其實並不容易。如果你自己拍攝視頻的話就會知道,如果環境音嘈雜的話,你的對白很容易被環境音給遮掩下去,更難的是,當年話筒的收音範圍很小,演員說話的時候身體動作幅度一大,就會出現聲音忽大忽小飄忽不定的現象。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製片廠將拍攝場地放到了影棚之內,以保證能夠有效隔絕環境音,同時在拍攝的時候要保證現場的「絕對安靜」;另一方面,演員在表演的時候要時刻對準話筒,以保證收音的質量。
即便如此,拍攝過程中也沒法照顧到電影中的開關門聲、腳步聲等音效,但是缺少這些聲音就會讓影片顯得不真實,於是音效剪輯概念開始出現。製片廠會採集各種不同的聲音,組建一個音效庫,然後在電影剪輯過程中把音效與畫面剪輯到一起,這樣一來,電影角色的動作也更加生動起來。
不過最早的音效非常簡陋,因為各大製片廠的音效庫中的聲音素材並不豐富(畢竟錄音磁帶很佔地方),所以這些音效只能重複利用,於是觀眾經常能在不同的電影中聽到「熟悉的聲音」。這個時候的音效更多的是為了烘託影片的氣氛,而不是讓觀眾感受到真實。
1941年上映的電影《公民凱恩》(Citizen Kane)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其敘事手法、拍攝技巧等成為很多導演紛紛效仿的目標,其實在這部電影當中對聲音的運用也開創了先河。
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開創性地將空間感置入了電影的聲音當中。就像文章最初美叔舉的那個例子一樣,在《公民凱恩》這部電影當中,主角在不同環境當中的對白會有不同程度的迴響,這種真實感是當時上映電影所不具備的。
在這之後的三十多年中,電影聲音技術並沒有太多發展,這緣於製片廠本身並不重視聲音,好的聲音效果與圖像效果一樣,都需要長時間的剪輯工序,這就會拖慢影片上映的進度,這種結果並不是製片廠樂於看到的。再加上上世紀60年代電視的黃金期,導致電影產業不景氣,更是難以有人會在這種「看不見的東西」上面投資。
這一情況直到1976年《一個明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上映才得以改善,當然,這也得益於音樂播放技術的進步。上世紀60年代隨著披頭四的音樂流行,聲音播放技術也獲得了更好的發展,立體聲技術逐漸在音樂領域出現並站穩了腳跟。
如同2018年上映的同名電影一樣,這部1976年上映的電影也是一部音樂電影,當時這部電影的主演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表示自己想要把電影做成立體聲,製片廠則表示預算只有600萬美元,你想做什麼都行,超出的預算自己買單。
於是芭芭拉·史翠珊自掏腰包100萬美元將電影的聲音做成了立體聲,更為難得的是,芭芭拉·史翠珊也樂於讓音頻剪輯團隊更加細緻的工作:同時期一個半月的音頻剪輯工作,《一個明星的誕生》花了四個月。
當然,結果是這部電影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製片廠也將芭芭拉·史翠珊自掏腰包的那100萬還給了她。也正是因為這部電影,好萊塢的傳統製片廠開始發現了電影聲音的魅力,電影院則開始改建,將原本的單聲道換成了雙聲道立體聲。
1979年上映的《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則奠定了現代電影聲音播放的基礎:環繞立體聲。《現代啟示錄》採用了六聲道播放,觀眾在觀看電影的同時可以體驗的聲音從左到右,從遠到近的差別,如果閉上眼睛你仿佛親臨電影現場一般,這樣的真實感是觀眾從未體驗過的。
我們現在去電影院觀影,但凡有點兒良心的製片公司出品的電影都能讓我們擁有遠比在家中要震撼的聲音體驗,哪怕這部電影並不是「特效大片」,也會用富有層次感的聲音來傳遞感情、締造真實、烘託氣氛。電影聲音的歷史就說到這裡了,下面美叔跟大家聊一聊我們聽到的電影中的聲音是怎麼來的。
背景音樂
在電影發展的歷史當中,背景音樂是最先出現在電影當中的聲音元素,也是最容易被人記住的聲音元素,大多數電影都會在其中添加背景音樂用以營造氣氛,但是也有些導演是異類,他們在電影當中幾乎很少用到背景音樂,比如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
人聲
想要將電影中的人聲清晰完整的表現出來,需要進行以下三步:現場錄音、音頻剪輯以及對白後期錄製。現代電影的拍攝環境非常複雜,如果是處於安靜場所,那麼演員的聲音就可以直接使用;但如果現場環境嘈雜,那麼就需要將角色對白之間的的嘈雜聲音剪掉替換成靜音;對白後期錄製則是為電影音頻剪輯上的一道保險,另外如果遇上演員臺詞不過關或者外語片譯製,也都是後期對白錄製。
聲效
聲效也是有三部分組成的,分別是音頻特效、擬音和環境音。這裡面最容易引起大家興趣的莫過於擬音環節,擬音師會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模擬出特定物品發出的聲音,比如抖動布料來模擬角色快速移動時衣服帶出來的聲音。
在整個電影歷史中,擬音出現的非常早,上面美叔就說過,在無聲電影時期就有電影院僱傭團度在幕後進行擬音工作,不過那個時候的擬音更多的是為了讓觀眾感受到電影中的緊張氣氛而不是呈現出真實,比如說他們會用快速敲擊軍鼓來模擬機關槍的聲音,事實上這兩種聲音完全不一樣。
環境音則是靠龐大的音效庫來支撐的,當然要求高的導演會讓團隊採集新的聲音素材。比如說《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的導演羅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讓團隊採集了不同水流的聲音(大河、小溪、瀑布等)素材,然後放入到電影當中;李安在拍攝《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的時候也讓團隊採集了不同的風聲素材。
環境音最大的作用就是締造真實,看慣了現代電影的我們如果回過頭去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及之前)的電影時,總會對聲音有種難以說明的不適感,除了錄音設備導致的聲音失真之外,沒有足夠的環境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說一下音頻特效,這是最考驗音頻剪輯師的環節,因為音頻特效需要挖掘出剪輯師的想像力。音頻特效首次出現是在1933年上映的電影《金剛》(King Kong)當中,這部電影的音頻負責人莫雷·斯皮瓦克(Murray Spivack)非常有創意的將半速播放的獅子吼是疊加上半速倒放的老虎吼聲,創造出了金剛的吼聲。
是的,看到這裡估計大家能夠猜到,音頻特效是為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配音。當然,這並不是音頻特效的全部服務對象,很多時候現實中事物發出的聲音既不震撼還很枯燥,這個時候也同樣需要音頻特效來塑造出更具有吸引力的聲音來。
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古早時期的科幻電影通常會使用電子音來提高電影的「科幻感」,但是失真的電子音總會讓人出戲,而1977年上映的《星球大戰》(Star Wars)則反其道而行之,電影的音頻負責人之一本·貝爾特(Ben Burtt)把在現實中採集的聲音經過編輯之後用在了電影中,從而讓這部電影成為了永恆的經典之一,本·貝爾特也以新人之姿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這是他的第一部電影)。
混音
混音是電影聲音製作當中非常關鍵的一環,這項工作等於是用聲音為觀眾把電影故事講述一遍。可能大多數觀眾並不理解,覺得把音頻放入音軌就可以了,哪有那麼多的講究?
其實這項工作並沒有那麼簡單。正常來講,一部電影大概會用到上千條的音頻素材,讓這些素材在對應的畫面發出聲音只是基礎工作,聲音團隊還要結合情境來對聲音做出處理,比如說這段鏡頭需要清晰的對白,那麼就降低聲效和背景音樂;如果這一段鏡頭需要展現角色所處的環境,那麼就突出聲效;遇到需要烘託氣氛的鏡頭,則突出背景音樂。這些需求在一部電影當中是隨時變化的,聲音團隊要做的不僅是在合適的地方突出合適的聲音,還要做到無縫切換——不能讓觀眾感覺到突兀。至此,整部電影中的聲音部分才算徹底結束。
其實昨天晚上美叔想到這個選題的時候就在想,估計這會是一篇文章字數大於閱讀人數的文章,畢竟這是一篇枯燥的知識普及性文章,既沒有八卦也不具備娛樂性。思來想去半天,美叔把原本想要寫的另一個選題延後,選擇了這個選題。
原因是美叔覺得聲音在一部電影中起到的作用並不比畫面要小多少,卻總是被人忽視,你去看影評文章,可能有人分析劇情,有人分析鏡頭,但幾乎沒有人去分析電影的聲音,而這些被人覺得「理所應當」的聲音,也是電影幕後聲音團隊千辛萬苦做出來的,總得有個人來為他們說說話吧。
有人寫文章是為了流量,有人寫文章是為了名聲,美叔是俗人,也喜歡流量也喜歡名聲(雖然目前兩者都沒有),但更多的是想要分享知識,這篇文章也算是沒有忘記初心吧。自吹自擂半天……這篇文章就到這裡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