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巴爾幹洞察》12月10日文章,原題:研究稱,中國在巴爾幹地區媒體領域日益活躍周三提交的一份由外交關係專家、歐洲外交關係協會訪問學者弗拉基米爾·肖洛夫撰寫的研究報告稱,中國正進入東南歐的媒體領域。
為了「關注中國在東南歐不斷上升的媒體存在」 這項研究,肖洛夫9月至11月在8國進行40次採訪,包括媒體專家、記者、政策分析家、大學教師、外交官和政商界人士等。報告顯示,中國正與(地區的)國有和私營媒體機構建立一個越來越精細的媒體合作框架。儘管「重點主要是經貿」,但正逐漸擴大到政治(主要是正面)和事實性報導,很少有批評內容。
報告詳述了巴爾幹國家的情況。中國官媒與阿爾巴尼亞、波赫、北馬其頓和塞爾維亞的對口機構有正式合作協議。這些國家常組織當地記者赴華考察訪問。克羅埃西亞和黑山也組織類似訪問。
根據2019年的一個協議,「關於中國治理體系」的紀錄片等被引入阿爾巴尼亞。當地媒體主要報導與中國的雙邊關係,並對中方官員進行採訪。中方也鼓勵年輕人報導有關中國的抗疫情況。當地新聞報導還聚焦於中國的經濟項目,但中企通常不會與媒體有太多交流。
保加利亞通訊社常發布中國官方通訊社的圖片內容。另一家在索菲亞存在了幾十年的中國媒體,在當地有自己的網絡。新聞門戶網站「24小時」建立了一個完全基於中國資源和內容的欄目「聚焦中國」。
克羅埃西亞與中國媒體的官方合作相對較少,合作的主要平臺是克記者每年的考察訪問。但當地媒體已增加對華報導,重點是一些項目或中美關係。雙周刊《環球》還有關於中國的副刊。
在科索沃,北京聯絡處雖不引人注目,但也在增加活動。在北馬其頓,對中國發展的報導越來越多,大多數是經濟的,與正在進行的或潛在的雙邊項目有關,且往往是對西方媒體報導的翻譯。
塞爾維亞有關中國的新聞通常都是非常正面的。關於中國大使館活動的報導,與「(西方)批判性的媒體明顯保持距離」。(作者佐爾茲納·巴米,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