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明(正中白衣)與貴州大學定向運動隊
定向運動在我國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從軍事定向、地形學發展而來,後成為國防體育必學的學科之一,2003年起開始向高校推廣。
說起貴州的定向運動,就不得不提1位10幾年如1日投身於定向運動的大學教師。他從事定向運動10幾年,帶出了3位世界排名前20名的定向運動員,1人入選國家定向運動隊,2006—2007年度他受邀成為國家定向運動隊教練。
多年過去,如今他雖已退休,但依舊身體力行地推動著貴州定向運動的發展,他是中國大學生定向運動協會教練委員會名譽主任,也是貴州無線電、定向協會的副會長,他叫侯德明。
「談到我與定向運動的邂逅,就要追溯到10幾年前了。2003年,教育部牽頭對定向運動進行推廣,在杭州辦了一個關於定向運動的培訓班,這就是我與定向運動的首次接觸。」侯德明說。
其實,定向運動在這個培訓班舉辦前,許多省就已經開始推廣,但貴州起步較晚,定向運動少有人知。而這次培訓班的舉辦就成為貴州定向運動起步的一個契機。
「當時,我所在的貴州大學決定成立一支定向運動隊,並在公共體育科目裡開設定向運動的課程,2003年下半年,這項課程就正式開始教學了。」侯德明說。
通過1年的訓練,2004年,貴州大學定向運動隊參加了全國定向錦標賽(體育總局)和全國學生定向錦標賽(教育部),最終團體總分排名全國第三,貴州大學的名號也在國內定向運動界一炮打響。
2004年後,教育部決定將定向運動納入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的比賽項目。當時我國大學生運動會每屆只有10個運動大項,定向運動便是其中1個項目。
從1982年首屆大學生運動會舉辦以來,貴州代表團積分徘徊於1-3分範圍,2004年第七屆大學生運動會,貴州代表團獲得了總積分4分的成績,其中定向運動就貢獻了2個積分。
隨著後來貴州定向運動突飛猛進的發展,之後的第八屆大學生運動會,貴州代表團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拿到了27分,而定向運動為貴州帶來了26分。第九屆大運會貴州的各項運動水平都在提升,那一次貴州代表團總積分52分,再度實現突破,而定向運動佔了38分。
「記得在第八屆大學生運動會上,我們拿了1個銀牌1個銅牌,7、8個前八名,但當時我們參加定向運動比賽的隊員,手中連一張彩色的地圖都沒有。」侯德明介紹,沒有彩色地圖便很難分辨地圖所指位置的植物是否茂密,這對定向運動員的路線選擇會產生很大的幹擾。
後來隨著定向運動被國家體育總局列為高風險項目,接下來的杭州大學生運動會就暫時取消了定向運動這個大項。雖然高校的定向運動依舊在開展,但缺乏了大運會這樣高級別的比賽,逐漸各個學校將原本傾斜於定向運動的資源分給了其他運動項目,定向運動在高校的發展逐漸放緩。
定向運動是一項需要運用多種知識和多種專業工具的運動,從地理、測繪、體育等多個學科到地圖、指北針、越野運動裝備等多種器具,都需要運動員去掌握。而且定向運動比賽設置的每個點,相距都在3公裡左右,對於體能也是十分大的考驗。所以,許多從事定向運動的人都常說「定向運動既是腦力的比拼也是體力的較量」。
貴州無線電、定向協會副會長侯德明。
「定向運動對於運動員的經驗、思維、體能、毅力都是很好的考驗,無論訓練還是比賽都常出現迷路的情況,城市定向還好,戶外定向可能就會發生危險,所以,定向運動才被定義成高危運動。」侯德明說。
對於定向運動員而言,讀懂地圖是第一步。通過地圖和指北針確認自己所在的方向,再分析周邊地形地貌以確定自己所處在地圖哪個位置。「定向運動選路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要分析每條可以到達目標的路線,還要根據自身體能選擇最為合適的一條去完成。」侯德明細緻地講解道。
定向運動不僅考驗人的體力和腦力,更考驗毅力。一場比賽常需要幾個小時,若是戶外定向,還將面臨崎嶇的山路。因此,沒有特別的熱愛和頑強的精神,參與的人也許嘗試過一兩次便會選擇放棄。
「雖然定向運動辛苦,但這項運動互動性強、趣味性也強,每次選擇的場地都是全新的,每次都將面臨全新的挑戰。所以學生們在挑戰自我的同時探索未知地帶,探險欲、好奇心、遊戲性總讓很多人樂在其中。」在侯德明看來,這就是這麼多人喜歡定向運動的原因。
因為其趣味性和低門檻,定向運動賽事如今逐漸發展成大型體育賽事。如黔東南州舉辦的首屆城市定向挑戰賽,便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500名參賽者報名參與,許多父母都領著孩子參加了這次比賽。
「定向運動其實是進行許多戶外運動的基礎,如登山、越野、溯溪等。依託於貴州豐富的山地資源,戶外定向可以打造成貴州山地體旅的一張名片,而風險低的城市定向,則可參照馬拉松的運營模式,發展成為一項城市的體旅品牌。」侯德明說。
文章來源:《貴州體育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丨陳曦源 圖丨受訪者提供編輯丨劉霜編審丨王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