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訊(實習生 陳星宇 記者 張可)從天下文樞到文學之都,讓南京有條件打造出全國「唯一」城市標識,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也給了南京城無限的文學可能。「槳聲燈影裡的大咖故事薈」第二季活動,來自各界的大咖嘉賓將共同走讀秦淮河畔的文脈典故,與歷代知名文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他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現北京大學),曾任國立清華大學(現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同友人俞平伯同遊秦淮河寫下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該文1924年1月25日發表於《東方雜誌》。
在朱自清眼中,「秦淮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秦淮河在朱自清的筆下如詩、如畫、如夢一般。奇異的「七板子」船,足以讓人發幽思之情;溫柔飄香的綠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飄渺的歌聲,似是微風和河水的密語。平淡中見神奇,意味雋永,有詩的意境、畫的境界,正所謂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
秦淮河現在的美景
朱自清在暮色的掩飾之下開始遊歷秦淮河,藉助小船進入「幻夢」般的精神世界,通過月亮移置排遣內心的惆悵,歌妓的出現使得暢神移情的流程被迫中止而不得不回歸現實。朱自清感情的生成既源於這一特殊的環境,更與情感的獨特經歷密不可分。文學創作成為作者表達內在情感以達到「剎那間」滿足的最佳選擇。。
這篇文章寫於1923年10月,正值五四運動過後4年,文化領域顯得比較冷落。兩位作家身為新文化運動的幹將,想要借遊覽秦淮河滋潤自己乾枯的心靈,慰藉自己寂寞的靈魂。但是在遊覽的過程中,他們在燈影交輝,笙歌徹夜的秦淮河上親身感受新舊文化的交鋒,深有感觸,便相約寫下這篇同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