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到底是不是真的?英國學者:自欺欺人,中國根本沒有盛世

2020-12-15 騰訊網

《後漢書》中寫道:「何天衢於盛世兮,超千載而垂績。」中華五千年歷史文明,被冠以「盛世」之稱的時代並不少見,往早說有成康之治,往晚說有乾隆盛世(或者康乾盛世),但卻沒有哪個盛世像「乾隆盛世」這樣爭議極大,正面觀點認為:乾隆在位時中國疆域遼闊,人口猛增,突破3個億,可見繁榮。

反面觀點認為:乾隆在位時人們生活貧苦,處處受壓制和剝削,版圖和人口數量說明不了問題。先不說這兩種觀點究竟哪一種正確,常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乾隆帝自認天朝上國無需與外界溝通交流的時候,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首先我們可以明確的一點是,乾隆帝在位後期,清朝衰亡的徵兆已經出現了。否則嘉慶帝登基後,面對的不會是綱紀混亂、汙吏橫行、國庫空虛的危機四伏局面。但乾隆帝本人相當自信,他自我評價道:「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令皆無一仿佛者。」

這種觀點顯然有自我陶醉嫌疑,乾隆帝把歷朝歷代「亡國原因」總結了個遍,但他只看到廟堂之高,卻沒看到江湖之遠。縱觀歷史,自從陳勝吳廣振臂一呼以來,哪個王朝的滅亡沒伴隨著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這些乾隆是沒放在眼裡的,他從不認為螻蟻可以撼動封建專制的大樹。

其次,後世學者對乾隆盛世的讚美,多少也有著像乾隆這樣著眼於「大」而忽略「小」的特點。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稱的歷史學家蕭一山認為,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武功文治,堪稱極盛......屬絕無僅有之時代,即在我國歷史上,亦可以媲美漢唐,光延史冊」,但這句評價同樣沒有提到乾隆時期民眾的生活究竟怎樣。要弄清這個問題,可以參考下外國人的見聞。

公元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得到了謁見乾隆帝的機會,這是一場中西文化的碰撞,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乾隆帝要求地方總兵擺列隊伍震懾使者揚大清國威卻毫無效果、要求使者行跪拜禮導致禮節衝突、馬戛爾尼發現清兵還在普遍使用落後的刀槍弓箭武器、福康安拒絕看英國人操練新式武器等系列事件。

以上種種都能看出,當時的清朝無論君臣眼界都不夠開闊,沉浸在「上國」的迷夢中難以清醒。而馬戛爾尼本人及其使團成員回去後便寫下了許多資料記錄自己在中國的見聞感受,其中有偏見、也有客觀描述,馬戛爾尼嘲笑清朝重臣福康安很蠢,評價當時的中國外表雄偉內裡虛弱不堪,輕而易舉就能將之擊敗。

而英國學者約翰·巴羅則記錄了自己來中國後所見的普通人生活情況,他寫道:

無論何時,我都沒看到任何書上所說「豐衣足食、富饒繁榮」的證明。在中國的土地上看不到紳士府第、舒適農舍,他們住著茅草泥牆的低矮房屋,很少有獨棟小樓,其建築完全不能與我們的城鎮相比,我只看到了貧困落後,觸目所及皆是如此。

使團船隊在定海暫泊、並請求清朝總兵找一個熟悉海路的人將他們領航到天津時,巴羅還看到了總兵如何完成這個找人過程。按照巴羅的設想,應該是開出足夠的回報讓人們自願應聘這份工作,但實際卻是總兵叫兵丁迅速去將本地從海路去過天津的人全部抓回來,然後挑選。

巴羅很吃驚:「我從未見過像他們一樣神情悲慘的人......他們跪在地上聽著傲慢的詢問,儘管他們說離家遠行會給自己的家庭生活、妻子兒女帶來不便,表現出不願的意思,總兵卻完全不聽,只下令叫他們好好準備,可見這個帝國並沒有給予民眾足夠的尊重與保護,其法制也完全稱不上美妙。」

除此之外,巴羅還記錄了自己看到清朝官兵強制要求大量居夫拉縴、僅給少量工資,卻不給回家的路費,許多人為此逃跑。而為了續上人力,官兵便去村莊裡挨家挨戶尋找新民夫,那些民夫「瘦弱不堪,看起來從未吃飽飯」,當他們中一些人試圖逃跑,或者以年老體弱為由請求免除徭役時,「監督的兵丁就會用鞭子狠狠抽打,好像他們是一群馬似的」。

巴羅筆下的「乾隆盛世」是虛假的,是自欺欺人的,他深感自己受到了欺騙,書上描繪的繁榮盛況根本不存在。毫無疑問,當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實力迅猛增長時,清朝還沒有意識到世界發生的變化,依然保持著封建統治思維,更牢牢鉗制著人的思想,這讓巴羅感受到了一種幻滅,同時巴羅看到的一切多少也可以證明,乾隆帝在位後期人們的生活已經深陷困苦中。

我始終認為,人的歷史,就要從「人」這個角度去著眼看待。客觀評價,乾隆是一位功也明顯、過也明顯的帝王,論功自然有「十全武功」,論過,他將封建專制擴到最大化,以至於臣民思想都被無形的壓力緊緊束縛著,文既不盛,武亦落後,比內尚可誇耀,比外底氣不足。

明末清初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唐甄曾經說過「盛世常見多才,衰世常患無才」,如果將目光聚焦到乾隆時期人們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方面,乾隆盛世的狀況很像《紅樓夢》中所形容的那樣,大廈將傾前,表面無限風光,內裡千瘡百孔,已是末路之局;冠以盛世之名,未免名不符實。

相關焦點

  • 乾隆盛世,真的是盛世嗎?來看看英國人筆下的乾隆盛世是怎樣的?
    因為雍正統治時間短,所以統治康幹盛世的不是他,尤其是乾隆,留下了很多關於自己的詩詞。在歷史上,他為長命皇帝製造了一個特殊的「乾隆盛世」。但近年來,相關的歷史諮詢越來越多,揭開了乾隆盛世的真面目。盛世真的出現在乾隆時期嗎?為什麼乾隆以後清朝的衰落越來越勢不可擋?
  • 康乾盛世真的是名副其實?聽聽魯迅怎麼說
    在影視作品當中,對於康熙王朝以及乾隆盛世,人們總是嚮往的。因為在影視作品當中,這兩個時代的皇帝似乎都了不得,不僅僅一個個的文採出眾,而且高大帥氣,處理起百姓事務來,也是遊刃有餘,所有人安居樂業,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這個盛世真的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嗎?
  • 康乾盛世真的盛嗎?乾隆在位都幹了啥?為何說他是清朝衰敗的罪人
    這兩部宮鬥劇都是以清朝乾隆皇帝為原型拍攝的,可以說聶遠和霍建華雖演出了不同味道的乾隆,但是同樣年輕帥氣又不失威嚴,那麼,真實歷史中的乾隆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皇帝呢?回歸現實,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十全老人,但是也有人認為他是千古第一罪人,近代中國所遭受的苦難與恥辱有大半可以追究到他頭上去,這又是怎麼回事?
  • 吃不飽飯的康乾盛世,歷史上的盛世是騙人的嗎?
    康雍乾盛世中當屬乾隆時期最為鼎盛,這一時期清朝的疆域再一次拓寬、人口超過三億,以至於乾隆在他自己編的書裡都說了七十多次「盛世」。但是有學者卻指出這不是一個盛世,如果是,那它也是一個「飢餓的盛世」。提出這一說法的張宏傑先生將同一時期的英國和清朝做了對比,他發現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33~44兩白銀,而一個中等中國農戶辛苦一年卻依然要負債才能過活。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的情況十分普遍。這樣一個吃不飽飯、要賣兒鬻女的時代怎麼能被稱為盛世呢?
  • 英國使臣馬嘎爾尼所見的乾隆盛世
    英國毒舌使臣馬嘎爾尼曾這樣評價清帝國,大清帝國好像一艘披覽不看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事實上,在登陸中國後,英國使團一再震驚的是這個外表繁榮富庶的,處於盛世中的大國難以想像的貧窮。來到清帝國的馬嘎爾尼首次注意到中國人吃狗肉,當然,不只是狗肉,只要是肉,中國人就吃,狗肉是他們慣用的食物, 生活在水上的中國人一向處於半飢半飽的狀態,樂於以任何食物為食,即使是腐爛了的也不會放過。
  • 飢餓的盛世
    飢餓的盛世作者:張宏傑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英國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好奇。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
  • 康乾盛世其實是一個飢餓的盛世,他們需不需要對中國近代史負責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又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日回光。這一時期共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歷時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各方面在原有制度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相對增強,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最快,國土面積最大。
  • 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為何受眾人抨擊?乾隆知道估計得氣哭
    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為何受眾人抨擊?乾隆知道估計得氣哭在中國古代歷史的長河當中,誕生了許許多多的盛世,比如漢朝的"文景之治""昭宣中興",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甚至明朝的"仁宣之治",當然還有備受爭議的"康乾盛世",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中的最後一個盛世,為何沒得到讚賞,反而會受到了眾人的抨擊呢?
  • 中國歷史:紙糊的「盛世」
    有清一代的「康乾盛世」,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 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臺灣等地的史學界及教科書中,將此時期稱為康乾之治。
  • 康熙把一堆科技鎖進深宮,自稱盛世,卻讓他的孫子乾隆背了鍋
    中國分兩個時代,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做的時代。——魯迅公元1793年,清朝乾隆五十八年,一個多達700人的英國使團,來到了中國。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即將年滿82歲的乾隆皇帝祝壽,這個使團的團長,是後來在很多怒清朝不爭的人心目中鼎鼎大名的馬嘎爾尼。
  • 中國古代那麼多盛世,為什麼老百姓還「積貧積弱」?
    在讀中國歷史的時候,很多人會有一個疑惑: 為什麼中國古代盛世治世很多,例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GDP長期領先世界,可老百姓為什麼總是積貧積弱,史書中不是起義就是饑荒,還產生了「富不過三代」的說法?
  • 盛世之下的貧弱愚民
    盛世之下的貧弱愚民(節選)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
  • 清朝所謂的康乾盛世,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什麼樣的?
    不少學者認為鴉片戰爭是清朝衰敗的開端,畢竟在鴉片戰爭之前,清朝手工業、工商業高度發展,可謂是治安穩定,國家富強,還因為清朝統治者的政策而形成了封建王朝最後的一個盛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出現的歷史背景康乾盛世指的就是從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的這段時間,期間經歷了三位清朝統治者,康熙,雍正,乾隆,歷經134年,可以說是清朝統治的巔峰時期。
  • 馬戛爾尼出使中國時,乾隆皇帝為什麼會拒絕英國的請求?
    也因為馬戛爾尼拒絕叩拜,而且馬戛爾尼以祝賀乾隆80大壽為名出使,其實是有別的目的,乾隆很不高興,所以讓和珅請馬戛爾尼使團趕緊回國。馬戛爾尼使團出使中國唯一的成果,就是堅持沒有行叩拜禮。因此乾隆皇帝的回信比較傲慢,但乾隆也擔心他這封回信會觸怒英國導致開戰,於是加緊防禦備戰,尤其是馬嘎爾尼提到的寧波、舟山、天津等幾個通商口岸。
  • 乾隆時期為何那麼多大型宴會?是真的盛世,還是徒有其表
    乾隆朝是清代的鼎盛時期,高宗本人又是極善於表現自己,因此在位期間充分利用了「設宴」這一傳統方式,並有所發展。整個乾隆朝設宴無數,影響較大者有如下三類宴會,即宗室宴、大蒙古包宴、千叟宴。宗室宴:在乾隆朝以前,圍繞皇位繼承問題,歷朝都發生過室諸王之間的激烈鬥爭。康熙、雍正兩朝,這一鬥爭顯得更加激烈。乾隆朝宗室之間雖也有矛盾,但沒有發生過爭奪皇位的激烈鬥爭。
  • 「以書法,造盛世」乾隆的書法
    首先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交流乾隆總覺得,利用皇帝的權力,讓大臣和人民向他致敬,是沒有意思的。因此,在與大臣們討論學術問題時,他通常認為自己是學者。不過,也有人認為他真的很有才華,他有權利偶爾扮演一個流氓,感受成為一個成功學者的喜悅。很高興。乾隆喜歡寫作。
  • 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
    毫無疑問,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正如「乾隆」一詞在滿文文意中表示的「得到上天的保佑」,他的一生確實受到了上天的特別眷顧:他得年八十九,幾乎貫穿了整個18世紀,在位六十年(1736~1795),文治武功俱臻高峰,開創了中國帝制時代最後、也是最輝煌的盛世。
  • 嘉慶為何沒能延續康乾盛世?他好歹也是有為之君,乾隆挖了不少坑
    清朝唯一的盛世,就是康乾盛世,指的是在康熙後期、雍正、乾隆前中期這一時間段段,長達近百年的盛世。其實乾隆的兒子嘉慶,也不是個昏君,而且為大清王朝可謂是操碎了心,為什麼就沒能延續康乾盛世呢?這其中的原因相當複雜,總結下來可以說,嘉慶皇帝不怎麼走運。
  • 歷史上所謂的康乾盛世,真的是康乾盛世嗎?
    直到新|中國成立,國家還在與蘇聯、越南等鄰國爭取主權。從歷史角度看,這是異族入侵;對現代角度而言,也是內戰的發起者,清朝皇帝和張獻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之間沒有本質區別,都是禍害中華民族家園的土匪。再看看西方人對康乾盛世的評價的:巴羅說:「清朝沒有中間階層,這個階層的人,因擁有財富和獨立的觀念,在自己的國度裡舉足輕重;他們的影響力和利益是不可能被朝廷視而不見的。實際上,清朝只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 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標準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出現三個極盛時期,即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清朝的「康乾盛世」。這三個王朝的統治特點是時間比較長,盛世時期綜合國力強,人民生活穩定。從中國封建社會三個「盛世」看,統治時間都比較長。西漢王朝統治230餘年,唐王朝統治近300年,清王朝統治時間與唐王朝大體相當。滿洲貴族從順治朝入關(1644年)到宣統退位(1911年),統治長達268年。如果從清太祖天命建元(1616年)算起,已有將近300年的歷史。清代進入「康乾盛世」時期,國力強盛。主要表現在開疆闢土和國庫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