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和他的十元理髮店

2021-01-09 大河網

    □本報記者呂志雄實習生許榮霈秦然升

    人臉大的「理髮」兩個字掛在小區道路邊上,宣示著張建設師傅的十元理髮店的存在。六平方米的簡易房裡,一把椅子和一面鏡子,加上普通的理髮工具,就是這個理髮店的「核心」服務設施。張建設老漢一手按著人頭,一手翹起小拇指,緊緊地捏著剃刀,細細刮著顧客脖子上的絨毛亂發,專注的神情裡,也顯示著他身上那股子看似柔軟的堅韌。

    十元理髮店在鄭州市緯二路、政五街這塊兒已有六年了,之前不是十元店,而是五元店。後來,隨著物價的上漲、成本的提高,收費才改為十元。

    當都市美髮館動輒以上百元價格,在人腦袋上勾畫著險峻、渲染著綺麗之時,張師傅用他最傳統的剃刀,在城市的角落裡一刀一刀闡釋著簡約,刻畫著另一種生活方式。

    77歲的李老太太住在附近小區,得過一次腦梗後,走路都有些吃力了。可她還是步行十分鐘,腿都走得「酸溜溜」的,來到張師傅的理髮店理髮。年輕時在鶴壁鋼廠當工人,老太太說話依然是「鐵姑娘」的爽朗:「別處理髮,要三四十,有一家還要六十,我說你去找那高級人吧,咱這頭能值恁多錢?又不是金頭銀頭。找張師傅理,便宜。」進門的人,都是老主顧,不用問話,那人往椅子上一坐,這人就開始理,理過了,頂著一頭碎頭髮回家洗去——張師傅這裡不負責洗頭。

    收破爛的老耿也喜歡老張的理髮店,這裡除了便宜,還不用排隊,進門就理。可這也讓老耿為老張擔心:「只憑這簡單剃頭手藝,能幹多久?」

    張師傅並不因此而失落,他說:「我現在眼都不太管用了,再過幾年,肯定幹不成了。」他很坦然:「人呀,日子都是往好處過。」他有堅守,卻並不固執,他的生活適應著變化。

    張師傅今年66歲,來自夏邑縣,農民。他說,14歲那年趕上洪災,為了吃飽飯,開始跟著師傅學手藝。藝不壓身,學習三年徒出師,他挑擔走街串戶趕大集為人理髮,攢錢買了自行車,之前那副被磨得油光的扁擔就下崗了。

    憑著「餓不著」的手藝,他娶了妻子,有了兒女。農忙種地,農閒理髮,撫養兒女長大,家庭的重心也隨之變了。

    如今,兒女都比他有能耐。女兒結婚後與丈夫到鄭州打工,有了孩子沒人看護,接了老兩口來。張師傅進城了!兒子當兵立功回來,在鄭州創業,買房,結婚生子。老兩口看護了外孫再看護孫子,夫妻倆圍著兒女轉。

    孫子也上學了,不需要看護了,再回老家吧,可家裡的地都流轉給別人了。總覺得忙了半輩子,不幹點什麼心裡難受。便和門口保安、院裡老人聊天,知道他們都嫌街上理髮太貴。張師傅就想起自己的手藝,想重操舊業去理髮。兒女們反對,說不缺你吃的穿的用的,掏力掏得還不夠?就不能歇歇?張師傅卻說,能幹一天就幹一天,不能總伸手向子女要錢。於是,踅摸地方,正好鄰近小區有簡易房,租金低。一拍即合,五元理髮店就開張了。

    附近打工的,以及城裡不願意「花冤枉錢」的老人都來這裡理髮。收入不高,但顧住房租,一個月也能掙個像門口保安的工資,張師傅很愜意,不只是為著錢,也為「有耍的地兒」。

    顧客多是同齡人,理髮時,講些年輕時的事兒,說些在孫子輩面前鬧出的笑話,談論國家大事,說說家長裡短……

    張師傅愛養鳥,門口掛一籠,對面扯根線也掛幾籠。社區在那兒放張長椅,院裡的老先生、老太太們愛坐在那兒聽鳥叫,與閒了的張師傅說些閒話。

    「我才不讓他理呢!」染了紅頭髮的時髦老太太耍笑張師傅,「他就會理個光頭。這附近你看誰是光頭,就是他理的。」說著話,來了一個短髮的老先生。老太太指了說:「這才是他理的呢!」短髮老先生說:「俺這頭比那七八十塊錢的頭還涼快!」張師傅聽著只是笑。

    聽說記者採訪張師傅,時髦老太太稀奇,說老張也能上報紙?張師傅笑眯眯卻是很硬氣地頂了一句:「咋?俺農村人就不值錢?!」語氣重,卻是說笑,都不惱。老太太說:「還說是農村人呢?住城裡,又不種地。」張師傅這才意識到他身份其實已經轉變了。

    以往是多麼羨慕城裡人呀!理髮店裡幾乎沒有別的裝飾,但一張照片卻是張師傅最在意的飾品。照片上,他穿了筆挺的西裝,將手瀟灑地插在口袋裡;老伴著了旗袍、掛了珍珠項鍊,優雅地端著手。兩人面帶微笑卻是莊嚴地站在天安門廣場。而其實,他腳下踩的是農村的土地,身後的天安門城樓只是布景。照片表現的是他的夢想,成為城裡人的夢想。

    如今,三個外孫兩個孫子生下來都是城裡人。大孫子十三歲了,再過一年就是張師傅學徒時的年紀,張師傅心裡想的是孫子能考上大學。兒子買的房子好,兩孫子都上省實驗小學。農民爺爺,城裡孫兒,將來孫兒還是大學生。張師傅說,他要好好活著將來抱重孫子。

    堅守著過去,那裡有快刀斬不斷的情絲;期望著未來,將會迎來更多讓人稀罕的驚喜。

相關焦點

  • 老市民將作別老理髮店
    老張原來在邢臺市一家國有企業從事設備維修工作,上班的時候,他就經常給身邊的工友理髮,車間的哥們兒基本上都找他理過發。那個時候他在不知不覺中弘揚著助人為樂的精神,在那個時候老張就練就了一手「剃頭」的活兒。老張下崗後利用在工友頭上練就的手藝,在東關街口自己母親的理髮店裡重新再就業了。自從幹起理髮這個行當,其中的艱辛只有老張自己清楚。
  • 老張和他的「寶貝」康復新液
    雖然其中有不少都是空瓶兒,但老張依然不捨得把他的「寶貝」們丟掉。老張的朋友們都開玩笑說:「你怕是要和康復新液過日子吧!」良藥「腥」口 獨居老人與康復新液結緣「如果能早點遇見這個好醫生康復新液,我也不用遭這麼多罪!」老張和記者說起康復新液的時候讚不絕口。
  • 老張和他的「地下羅浮宮」
    張聖志是一位熱愛畫畫的保潔員——馬桶刷、掃把是他的畫筆;生抽、白醋、撿來的眉粉是他的顏料。他在小區的地下室搭建了自己的「地下羅浮宮」。記者通過豎屏紀錄片的方式,從2020年6月開始記錄了老張的「地下羅浮宮」從創造到被清理,卻以另外一種方式「重見天日」的過程。
  • 小區門口的理髮店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挎上只有一把剃刀,一把推子,一截蕩刀布的背包,風塵僕僕定期挨家挨戶的給莊戶人家理髮(多是男性)是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舊時理髮店久而久之附近的年輕人因為家中父母常來光顧的原因都知道有這麼一家理髮店,但是他們自己卻很少去過。
  • 國慶特輯人物|老張 鐵道兵——老張
    「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這是當時響徹雲天的口號,滿腔熱血的青年和眾多的祖國建設者紛紛投入到西部地區等條件艱苦的地方。這是建設祖國的心願,更像是一場戰鬥。本故事的主角「老張」,就是三線建設期間,修築「成昆鐵路」的一名鐵道兵戰士。巍巍險峰,鋼鐵長龍。有多少人在這裡流下了血和淚,他們的經歷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記憶。
  • 日漸消失的老行當|理髮十元,芒市這家老式理髮店即將關門成為回憶
    日漸消失的老行當|理髮十元,芒市這家老式理髮店即將關門成為回憶 2021-01-07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合肥已有多家理髮店開業!去理髮店要注意……
    )》,並以三孝口街道白廈美容美髮和深港名髮型兩家理髮店為試點,科學、有序推動理髮行業復工營業。2月24日上午八點半,阜南路深港名髮型的老闆金師傅熟練地向廬陽區衛生監管所和三孝口街道城市管理部的執法人員介紹自己這家理髮店的準備情況。「每天都有老主顧打電話問我什麼時候開業,最近越來越多,我只能讓他們耐心等通知。」
  • 平輿東皇:老張搬家記
    2017年5月,經駐村工作隊和社區「兩委」走訪、了解,按程序把其老張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此老張的冷暖,社區一班人記掛在心,老張也開始了三次搬家之旅。一搬,心順老張原來和兄弟共住3間破爛瓦房,一住20多年,早已成了險危房。
  • 片警老張有兩個比他年長的「妹妹」,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提起片警老張,居民們最津津樂道的就是他有兩個比他年長的「妹妹」,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老張連忙掏出自己的警民聯繫卡,宋大姐不停地安慰著菲菲,周經理馬上就敲定,以後每天保潔員定時上門來收垃圾。老張和菲菲加了微信好友,又把她拉入中華社區平安志願者大家庭群。他們約定,菲菲家裡有難事必須喊老張。打這以後,樓下的草坪裡再也沒出現過垃圾。菲菲也把老張當成了知心人,他們偶爾微信互動,老張到社區走訪時也總是會去菲菲家,了解她的生活狀況。
  • 雨過天晴老張轉正了
    大家好,我是老張,今天是個大人小孩都開森的日子,六一兒童節這天,老張收到了百家號提前轉正的通知,雖然粉絲不多,不過老張還是很開心的。為了慶祝這一天,老張激動的穿上了珍藏多年的王者套裝!如果還沒開始,那麼抓緊買頭盔呀,老張相信下一個要火的神器就是「頭盔」。不過老張早已不是初入江湖的懵懂少年,老張的座駕也早已從兩輪升級到了四輪,至於安全帶嘛,老張是必戴的。老張雖然辭職回到農村,不過也要做一個高大上的農民!於是老張決定豪橫一下,六一兒童節為自己配個強化+15的吊墜。
  • 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老張的1096天
    這是老張負責金雞環衛工作的第1096天,從金雞垃圾中轉站剛成立到現在,老張負責環衛工作已整整3年了。老張今年58歲,儘管環衛工作非常辛苦,但他總是做得一絲不苟。上班的每一天,老張總是先到垃圾中轉站檢查前一晚的垃圾是否全部轉運結束、垃圾壓縮機是否運轉正常,再騎著電動垃圾車到集鎮主幹道和各個社區檢查當天的環衛保潔情況。
  • 下馬陵大黑屋——老張的Element
    如今在老張的Element球鞋店最顯眼的桌子上還擺放著一雙14年前的詹2,那是老張的青春。紛繁的年輕文化下,球鞋早已不再只有一種身份,而更多是一種藝術品和文化產品,體現著年輕的生活文化和街頭文化的設計感。2011年球鞋市場開始火爆起來,在西安玩鞋的人愈來愈多,老張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和很多熱愛球鞋的朋友漸漸熟悉。
  • 賣糖葫蘆的老張-銀川晚報·輕鬆閱讀
    蘸糖。 「唐徠市場做糖葫蘆的那個老張去哪了?」這段時間,好幾位銀川市民在朋友圈問。他們打聽的老張,名叫張安起,是個退伍軍人,今年57歲,說著一口東北話,笑起來很憨厚。「老張」這個稱呼,是他原先在唐徠市場做生意時,同行叫起來的,後來幹的時間長了,好多市民都知道了,也就跟著叫他「老張」。前段時間他從唐徠市場搬走後,許多市民就發朋友圈,想找他買糖葫蘆。
  • 十二年了,犀浦的老張還在等拆遷
    老張說。老張是某地林業局退休員工,1995年單位在犀浦集資建家屬院,他是第一批購房人——一套接近80平米的兩室一廳,總價二萬八,單價大約350元/㎡。人們心中篤定,為了修快鐵站,老房肯定要拆,又有犀浦中心的優越感,還聽了些拆遷致富的故事,心理優勢很強。幾乎都認定,當時給出的3000元/㎡市場價低了。
  • 十多年的理髮店疫後重生,理髮老闆回漢落淚
    1999年,當網紅街區曇華林還是個老街的時候,張家順和他的理髮店「簡單生活館」就呆那了。武漢解除封城後,張家順第一時間回到了曇華林,看到政府官員們列成一排在站臺向他們鞠躬歡迎回家,這個湖北漢子哭了張家順說自己「沒有別的本事,只會理髮」。但事實上,社區哨崗值班、鄰裡街坊搬重物、汛期義務巡堤都有他。
  • 張雲雷理髮店收費標準一覽 張雲雷理髮店地址在北京哪裡
    此前,張雲雷在某採訪中被問,如果不當相聲演員最想嘗試什麼職業,他當時回答稱「理髮師」。張雲雷開理髮店受到很多網友們的關注,大家都好奇,相聲演員張雲雷開的理髮店會是怎樣的。張雲雷開理髮店是怎麼回事,難道張雲雷以後再也不說相聲了?這段時間,張雲雷飽受爭議,大家都因為張雲雷調侃慰安婦,以及四川地震,而對他十分不滿。很多人甚至都喊話要封殺張雲雷呢。現在張雲雷沒有演出,又高調的開理髮店,不少網友疑惑發問,張雲雷開理髮店從此不說相聲了嗎?
  • 突遭飛來橫禍的「老張頭」,一路走好
    結識「老張頭」,是在五年前市裡組織的市直機關桌球比賽上,在四分之一決賽中與其相遇,我們都用得正交直拍,他是左撇子。初次交手就感覺他功力深厚,技藝上勝過於我,但想壓制他的右側,也是左撇子打桌球的軟肋,但沒有很好地堅持這種致勝戰術,結果以三比一敗北,慘遭淘汰。
  • 最後的棒棒:他的肩頭扛著生活和尊嚴
    緊趕慢趕,在菜市場關門前,老張買到了幾顆快爛掉的青菜頭。他很滿意,家裡還掛著幾片臘肉,割下幾片就著青菜一炒,晚餐還是很不錯的。夜風送來炸雞和燒烤的香味,老張肚子咕咕直叫。他扛著棒棒,暗暗加快了腳步。他沒吃過燒烤,倒是隔壁的老劉和老李在美食城撿過幾個。掰開黃澄澄金燦燦的外殼,裡面裹著瑩白絲滑的雞肉。香氣彌散了一屋子。
  • 老杜與老張的火鍋之爭
    掌門人老張。(以姓氏代替)BN起源於河南安陽,現在也逐漸在全國市場是發力,掌門人老杜。(以姓氏代替)我以前也是做餐飲的,經常去觀察老杜他們家開店,有HDL的地方必然有BN,BN真是和HDL對著整,還別說,挺有效。
  • 同樣是種西瓜,為什麼老張能種出名氣來?
    老張就是張世同,北京大興人,今年50歲,皮膚黝黑,種了將近20年的西瓜,曾3次在全國西甜瓜擂臺賽上捧回冠軍獎盃。他在北京有近320畝的西瓜地,靠種瓜、賣瓜,一年純收入200多萬元。老張和妻子一樣,都是性格偏內向的人、不善言辭,但是一聊起西瓜來,話匣子就打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