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叡山延曆寺:修行與教學的靈峰》:千日回峰行,苦修之巔

2021-02-13 小藥水

我作為住在比叡山腳的大津市民,比叡山延曆寺是一個太值得說的地方了,但因為它複雜的文化、歷史、宗教背景散布其間,也不像其他京都市區的景點有特別鮮明的標誌。這裡沒有特別好看的建築,也沒有中外皆知的名人,但在深入了解它背後的歷史,特別是可以用殘酷來形容的,名為千日回峰行的苦修之後,比叡山才開始散發它真正的魅力。

對大多數國內的日本戰國愛好者來說,關於比叡山的歷史最熟悉的部分就是織田信長火燒比叡山,以及之後「第六天大魔王」的名號,這段歷史源於戰國時代延曆寺強盛的勢力以及僧團的武裝化。在信長死於本能寺的大火之後,秀吉和家康都很推崇天台宗,比叡山又再次走上日本歷史的舞臺。

比叡山的故事要從開山祖師最澄說起,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最澄和高野山金剛峰寺的開山祖師空海一樣是隨著遣唐使赴大唐求學。最澄少年時代在鑑真大師生前弘法的東大寺受具足戒,並學習鑑真和思託帶來的天台宗經籍。

但他對當時和貴族牽連過深的奈良佛教沒有認同感,放棄了僧團中的名利,回到了故鄉滋賀大津的比叡山苦修,埋頭經文,在講述一切眾生悉皆成佛的《法華經》中,他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佛法。確信了以《法華經》為核心的中國天台宗,正是日本需要的新佛教。之後他隨著遣唐使一起赴唐,在浙江天台山修習佛法,並修禪、大乘戒和密教等佛學,回到日本後,在比叡山開山創立了延曆寺,弘揚日本天台宗。

比叡山摹仿中國浙江天台山及山北四明山,別稱天台山,最高峰別稱四明嶽,最澄、天台宗和中國千絲萬縷的關係是我看到這段歷史時最感慨之處。

最澄確立了天台宗僧侶嚴格的修行規範,比如年籠山行是12年不能下山專注修行,雖然現在只要完成3年的籠山修行,就能獲得延曆寺住持的資格,但依然有人會挑戰12年的籠山修行,比如紀錄片裡正在挑戰千日回峰行的星野圓道法師。

延曆寺總共分東塔、西塔、橫川三大區域,並非有哪座具體的寺廟叫延曆寺,延曆寺是3塔16谷150堂塔的總稱。

東塔的無動寺谷正是千日回峰行的起點,千日回峰行的內容是在7年內1000日的修行,其中第1-3年每年100天,4-5年每年200天,深夜2點出發,一路吟唱真言,穿著白麻製成的淨衣,草鞋,形似含苞蓮花的鬥笠啟程,在6小時內在比叡山間穿行30km,一路還要給等待的信眾以佛珠加持。

第5年700日的修行結束後,要在明王堂進行9天的斷食斷水斷眠,稱為「堂入り」。第6年的路程是京都的赤山禪院60km往返100天,第7年要走這個路程100天,再在100天比叡山間30km的行程。

行滿後會獲得在京都御所土足參內的資格,而隨身攜帶的短劍和安葬費是表明這是一場一旦開始就不能結束的修行,如果放棄就只能自決。

雖然在網上幾乎查不到千日回峰行失敗者的記錄,日本網友也有這個疑問,但有人找到了明治時代在「堂入り」的過程中死亡僧侶的記錄,也有人說輪不到放棄的時候失敗者都是在行進的過程中力竭而亡所以沒有留下記錄,也有人說這個修行是戰後才開始嚴格起來,以前有修行的僧侶會晚上跑到京都去玩....

這個怎麼理解都行,但從紀錄片鏡頭的視角真的是無比殘酷,修行僧每天只有4小時的睡眠時間。在比叡山被火燒之後的歷史,完成的一共51個人,其中戰後14人,紀錄片裡正在進行第三年修行的星野源道法師是第13人,完成修行的僧侶會獲得「北嶺大行満大阿闍梨」的稱呼。

自平安時代相應和尚開創千日回峰行這個修行模式以來,一共有3個人完成了2次,其中酒井雄哉就是戰後唯一完成2次的人,查了下他的個人履歷也非常有意思。曾經在應慶讀書,戰時成為了特工隊員,戰後開拉麵店遭遇火災,炒股欠了1億元的債,33歲結婚老婆跑了自殺未遂,39歲出家,這樣經歷的人最終完成了2次千日回峰行。

修行僧所在的無動寺谷,本堂明王堂,是千日回峰行的根本道場,明王堂的本尊是驅惡的密教佛陀不動明王,修行者就是在不動明王的庇佑下修行的。紀錄片當時無動寺谷的負責人,是戰後第11位完成千日回峰行的上原行照法師。

問到開始千日回峰行時的心境,上原法師說的那句話讓我印象極深「看不見自己,只看到高高在上的理想」

主持人問了一個很多人都會感興趣的問題:「當今時代對比叡山的僧侶來說,修行的意義何在。」

上原法師:「宗教的某些東西在一定程度上必須去體驗才能理解,修行定位於體驗之中,通過親自體驗佛祖的教誨,在此過程中有何感受,與佛祖的教誨是否相符,為了讓自己感受到這些,修行是必須的。」

修行就是修行者體驗佛祖的教誨,接近佛祖的過程,上原大師的這番理解是能夠說服我的,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用這樣艱苦和漫長的修行去體驗,並非是沒有意義,也並非只是為了體驗痛苦,而是要在這個過程中才能完成精神和經歷的統一。

其實拋開宗教話題,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裡很多程序化、儀式感的過程必不可少,原因也在於此吧。

而這份對修行恪守了千年的堅持,也是延曆寺如此出眾的原因,要說好看的寺廟,有故事的建築,京都甚至日本各地比延曆寺強的到處都是,但說到這麼艱辛的修行,真的是只此一家。比叡山世界文化遺產的地位,也來源於此。

其實除了千日回峰行,這個片子還是講了許多比叡山的故事,比如不僅是修行之山,比叡山也是學問之山,至今求學的僧侶都要在日吉大社參與「論文」,比叡山藏著近百年來僧侶求學的記錄。延曆寺也非常入世,每年的比良八講演繹了延曆寺和琵琶湖的深厚羈絆,還有和民生的關聯。

除了天台宗,比叡山更是鎌倉新佛教的源頭,淨土宗的開創者法然,臨濟宗的開創者榮西,曹洞宗的開創者道元,淨土真宗的開創者親鸞,日蓮宗的開創者日蓮,都是在比叡山修行的僧侶。

還有和京都各個寺廟的來往,根本中堂裡自最澄以降1200年不滅的法燈等等。

我之前去比叡山的時候,就覺得裡面念經的和尚穿的都是紫色、金色的袈裟,比我去過的其他寺廟裡的僧侶看起來地位都尊貴許多,但比叡山延曆寺真正的魅力,太多都在那幾個走馬觀花看不出什麼名堂的佛堂之外了。

2019.02.06 凌晨 滋賀大津

相關焦點

  • 紀錄片 | 比叡山延曆寺:修行與教學的靈峰(視頻在最後)
    這是一位兩次修滿「千日回峰行」的大修行者。完成千日回峰行,總行走距離大約4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一周。在規定的一千日中,無論颳風下雨還是生病受傷,都不能成為停下來的理由,一旦有一日走不下來就等於修行失敗。「千日回峰行」的源頭可以追溯至比睿山的第二代慈覺大師圓仁法師(794-864)。圓仁法師曾到中國巡禮佛教聖地五臺山,回日本之後著《叡山三塔巡禮記》,記述了自己到中國巡禮的感悟。
  • 紀錄片|比叡山延曆寺:修行與教學的靈峰(視頻在最後)
    回峰行「千日回峰行」即在7年的近1000個日子裡,每天都要拜遍比睿山和京都府的270餘處聖跡(包括佛、菩薩、神、巨樹等),而且走的都是崎嶇不平的山路。完成千日回峰行,總行走距離大約4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一周。在規定的一千日中,無論颳風下雨還是生病受傷,都不能成為停下來的理由,一旦有一日走不下來就等於修行失敗。
  • 斷食9日,不吃不喝不眠不臥,比叡山僧人的苦修遠不止如此!
    而比叡山的僧人,一生賭上性命只做一件事,這就是日本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千日回峰行」,也被稱為是「史上最殘酷的修行」。作為日本天台宗最具挑戰性的修行方式——千日回峰行,其源頭可以追溯至比叡山的第二代慈覺大師圓仁(794-864)。圓仁和尚是日本遣唐使之一,曾到中國巡禮佛教聖地五臺山,回日本之後著《叡山三塔巡禮記》,記述了自己到中國巡禮的感悟。其弟子相應和尚在此基礎上,吸收了一些日本文化的元素,最終創立了「千日回峰行」這一獨特的修行法。
  • 修行 | 「日本佛教之母山」 世界遺產比叡山延曆寺初秋散步
    被後人稱為「日本第一天狗」的後白河天皇曾感嘆「寡人平生三件不如意之事:鴨川之水,色子數,比叡山的山法師。」
  • 傳奇比叡山
    一個是高倉健寫的《比叡山的活佛》一文,文中描寫了酒井和尚「千日回峰」的至難修行經歷,相當令人感動;一個是大河劇《江公主的戰國》中,阿市帶著三個女兒在比叡山頂遠眺琵琶湖的情景。山有兩種,一種勝在自然風光,如泰山、黃山、華山、廬山、武夷等;一種名於人文宗教,如普陀、五臺、峨嵋、九華、終南等。比叡山和高野山都屬於後者。
  • 一生懸命千日回,日本苦行撼人心 ||今日到訪日本佛教母山:比睿山
    到訪比睿山,總會想起「千日回峰行」的修法。有些比叡山的僧人,一生賭上性命只做一件事,這就是日本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千日回峰行」,也被稱為是「史上最殘酷的修行」。 「千日回峰行」即在7年的近1000個日子裡,每天夜深一點半開始,不停地行走,拜遍比睿山和京都府的270餘處聖跡(包括佛、菩薩、神、巨樹等),約行走40-80公裡,而且走的都是崎嶇不平的山路,至到結束,一般已是太陽高升。
  • 比叡山延曆寺的寶物之美
    如果兩座寺院,一座香火旺盛,俗稱有求必應,另一座寶物豐富,美感潛移默化,你更願意接近哪一座?你的取捨,決定了你的走向!——純道題記日本重要文化財:平安時代(九世紀)的千手觀音立像許多人知道日本的比叡山延曆寺,或者特意要去參拜一下,大多衝著它是日本兩大重要的佛教聖山之一,高野山是真言宗的總本山,比叡山是天台宗的總本山。
  • 【國學視角】 鹽沼大師的千日回峰行
    他完成了在近1300年記載上只有2個人完成的修行——千日回峰行。所謂的千日回峰行為每天往返於高差為1300米,距離為48公裡的山路,每年約走120日(冬季封山期間休止)。千日回峰行創建於約1300年以前的奈良時代,在每年的開山期間5月3日至9月3日之間約120日,從位於奈良縣吉野的金峰山寺(金峰山寺)往山頂高差1600米往返48公裡,步行大約16小時。
  • 京都,比叡山,延曆寺一日戶外徒步
    京都一日,比叡山、延曆寺之行 前面的話:京都三面環山,周邊可以爬的山特別多。比叡山位於京都東部,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比叡山因有延曆寺而聞名。 「比叡山,別稱叡山、北嶺、天台山等,是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東北隅的山嶽,由大比叡嶽(標高848米)和四明嶽(標高839米)所組成,最高點位於鄰縣滋賀縣大津市境內。
  • 日本僧人要跳「生命之湖」的琵琶湖,這是持續1100年的密宗修煉儀式
    「回峰行」,比叡山奇特的修行法門,「非人」修行方式初探比叡山的延曆寺作為日本地位至高的佛教聖地,可以說是整個日本佛教的發祥地,是日本佛教的母親山,從比叡山的山頂,可以眺望整個琵琶湖的全景。比睿山的密宗修行僧人,不少會進行「回峰行」試煉,其中「百日回峰行」是「千日回峰行」的迷你版,所謂「千日回峰行」,就是在一千個日子裡,每天都要拜遍比睿山和京都府的270餘處聖跡(包括佛、菩薩、神、巨樹等),而且走的都是崎嶇不平的原始參拜山路。要完成千日回峰行,總行走距離大約4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一周。
  • 京都旁的比睿山
    秋景無盡,韶光有限,在周圍欣賞了楓葉的美好後,前往參拜比睿山延曆寺的精神標記所在「根本中堂」。延曆寺最中心建築物,故稱為根本中堂,然而,這個中堂最珍貴的象徵是它的法燈,自從一千多年前點亮後,無論經歷了自然災害還是刀兵劫難,僧人們一直保護著這個火苗,從未熄滅過,也象徵了佛法不滅不斷。比睿山的僧侶修行有其特色,其中有修學十二年不可下山之說。不過可惜的是中堂在修葺,外部全部遮蓋住無法拍照。而中堂內部也不允許拍照,我也只能欠奉照片了。
  • 【1010期】從職業辛苦看日本僧人的「千日回峰行」
    說到辛苦二字,我不免想到日本僧人的「千日回峰行」,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種修行?這是佛教中公認最為嚴酷的修行,是指高僧在比叡山中進行12年的養性,其中7年的時間用於修煉。日本僧人的「千日回峰行」每天夜深一點半時,離寺前往深山中,到太陽升起的時分,都要不停地行走,每天行走40-80公裡,前三年,各為100天,第四年和第五年,各為200天,總計700天的時間,不論暴雨、狂風還是冰雪之夜,都需在山中專心地行走,翻山越嶺、登險境、潛深谷,一往無前。
  • 日本京都比叡山,國寶級的佛國大櫻花山道
    比叡山的精華不是琉璃光院,而是延曆寺說起比叡山,很多中國人遊客都知道在楓葉季,比叡山的琉璃光院是著名的網紅景點,卻很少國人有人會在櫻花季,去看比叡山的延曆寺歷史悠久的櫻花大樹山道,其實比叡山是不僅是一個觀櫻花的盛景,而且還是眺望琵琶湖的絕美去處,粉紅和白色的櫻花大樹點綴在古寺的四周。
  • 了解「千日回峰行」後,你絕對不會再羨慕日本和尚了
    「千日回峰行」是日本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被網友們稱為「史上最殘酷的修行」,日本歷史能完成這項修行的人寥寥無幾。
  • 小眾路線推薦之 日本佛教母山——比叡山橫斷
    在睿山電車八瀨站的題字「能行不退」或許能夠表達這份勇往直前的決心。今天,我將向大家介紹的便是以比叡山為中心,從京都前往滋賀的一條觀光路線。並且為了方便大家,提供了建議的出行時間,方便交通接駁。* 根據淡旺季和官方安排,時間可能會有所調整,此信息僅供參考,請以實時查詢為準。上比叡山可以有巴士和鐵道-纜車聯程兩種方式。
  • 京都,比叡山與天皇的煩惱
    他早年在奈良出家,後來獨自到比叡山結廬修行,那是在恆武天皇遷都京都的七年之前。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巧合,最澄修行的一乘止觀堂正處於京都風水的艮位,是鎮守京都不許鬼神進入的重地,七年後新國都動土之際,最澄的草廬被指定為國家級守護寺社,好比家門口被刷了個「拆」字,身價一日千裡。
  • 尋訪比叡山
    比叡山東可眺被譽為天台藥師之池的日本最大的淡水湖泊━琵琶湖,西則可將千年古都━京都的市景一覽無餘。並且它和高野山一樣,因為延曆寺和日吉大社的存在,自古就成為日本人的信仰對象。自從搬到了京都巖倉之後,名副其實地住在了比叡山腳下。推開落地的窗戶,整個比叡山就呈現在了眼前。從山櫻爛漫到漫山的紅葉,再到皚皚白雪覆蓋整個山峰。
  • 日本最極端的修行,7年只做一件事,1300年只有3人挑戰成功
    除了印度,日本也有「苦行僧」,其存在有一種修行,稱「千日回峰」,於1300年前出現在日本天台宗祖庭比叡山,「回峰」是出自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不空三藏所翻譯的《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中的「於一切時處,念誦皆成就,於閒靜名山,隨意樂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