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比叡山延曆寺:修行與教學的靈峰(視頻在最後)

2021-01-07 旃檀佛藝

久慕延曆寺,今日始登臨。在一個深秋的日子,我與朋友一道登上了日本京都附近的比睿山。

比睿山是一座聖山,也是一座學習和修行的道場。在1200多年前,最澄法師在這裡開山。傳播天台、禪、律、密教,年輕的學僧幾乎都要到比睿山學習和修行之後才能獲得僧侶的資格和作為僧侶的自信。

日本淨土宗的祖師法然法師、淨土真宗的祖師親鸞法師、曹洞宗的祖師道元禪師等都曾在比睿山學習。

從這個意義上說,比睿山可以說是整個日本佛教的發祥地,是日本佛教的母親山。

在1200餘年的歲月裡,比睿山雖然也曾遭兵火之災,但正如根本中堂中的長明燈未曾熄滅一樣,最澄大師的精神和事業也代代相傳、燈燈相續。

即使面對現代文明的衝擊,比睿山依然像一位氣定神閒的老人,全然不顧周邊的浮躁和喧囂,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在安然踱步。

這次登臨比睿山,除了參觀之外,我們還想追尋一位神秘的修行者的蹤跡。這位大修行者就是酒井雄哉阿闍梨(1926-2013)。這是一位兩次修滿「千日回峰行」的大修行者。

回峰行

「千日回峰行」即在7年的近1000個日子裡,每天都要拜遍比睿山和京都府的270餘處聖跡(包括佛、菩薩、神、巨樹等),而且走的都是崎嶇不平的山路。完成千日回峰行,總行走距離大約4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一周。在規定的一千日中,無論颳風下雨還是生病受傷,都不能成為停下來的理由,一旦有一日走不下來就等於修行失敗。

「千日回峰行」的源頭可以追溯至比睿山的第二代慈覺大師圓仁法師(794-864)。

圓仁法師曾到中國巡禮佛教聖地五臺山,回日本之後著《叡山三塔巡禮記》,記述了自己到中國巡禮的感悟。其弟子相應和尚在此基礎上,吸收了一些日本文化的元素,最終創立了「千日回峰行」這一獨特的修行法。

由於「千日回峰行」極具挑戰性,所以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完成這一壯舉。在比睿山開山1200餘年的歷史上,只有3人曾兩次修滿「千日回峰行」,而酒井雄哉法師就是其中之一。

他分別於1973年至1980年、1980年至1987年,兩次完成這一艱苦卓絕的修行,並獲得「佛教傳道功勞獎」,成為頗有社會知名度的修行者。

有許多記者問酒井雄哉法師,為什麼要修「千日回峰行」,酒井雄哉總是回答「我只能做這個」。

經歷了生活的很多苦難後,40歲那年,酒井法師走到了人生的轉折點,在比睿山出家為僧。雖然已經40歲,但按照佛教的規矩,他必須從沙彌做起。

最初的沙彌生活,對酒井雄哉法師來說是艱苦的,甚至是難堪的。他不僅要嚴格按照寺院的規定修行各項科目,還要像傭人一樣照顧師父一家人的生活,從替師父照顧家人到為客人準備飯菜,無所不為。

終於,幾年後,酒井法師正式入睿山學院學習。對於日本天台宗的修行而言,最基本的是在睿山學院的2年學習,其中有60天是「解行雙修」,要學習天台密教的修法,如護摩等。

而要在比睿山大大小小的寺院中擔任住持,除了睿山學院的學習修行之外,還要有3年的修行。

其中,第一年,在淨土院掃除,掃除不是一般意義的打掃衛生,而是一種修行意義上的掃除,一年之內,不得走出院子,不得言語,院子裡不能看到一個雜物,不能有一片落葉。還要不斷地誦經、禮拜等,所以有「掃除地獄」之稱。

第二年,修「百日回峰行」,這可以說是「千日回峰行」的迷你版。

第三年,在彌陀堂修「常行三昧」,即在40天裡常行不臥,繞阿彌陀佛念佛,由於這是一種挑戰人體忍耐極限的修行,故有「常行地獄」之稱。

酒井雄哉法師在40多歲時入睿山學院學習,其同學皆是20來歲的青年。他克服年齡大、知識基礎薄弱的困難,取得了優秀成績,並修滿包括「百日回峰行」和「常行三昧」的科目,成為了長壽院的住持。

這時候,他已經接近50歲,按理說,他完全可以過一種安穩而充實的僧侶生活,不必再去接受更嚴酷的挑戰,但他毅然選擇了「千日回峰行」。

實際上,「千日回峰行」並不是僧侶的必修科目,甚至不是任何人想挑戰就能隨便去挑戰的。在本人提出意願之後,需要得到比睿山所有寺院住持的一致同意,才能走上修行之途。

酒井法師之所以得到許可,與他在之前修行中的突出表現密切相關。而一旦得到許可,等於與佛和比睿山全體僧眾籤下了生死文書,修行者必須以自己的僧格和生命來踐行承諾,決不能半途而廢。在修行者的身上佩戴著一柄「降魔劍」,這柄劍不是裝飾品,而是在修行有失敗危險時自盡用的。

想想看,在長達7年、1000日的時間段中,天災人禍、疾病受傷的概率是很高的。酒井雄哉法師就曾經在行走途中指甲化膿,一隻腳腫得穿不下草鞋。但即便如此,修行者也不得以此為藉口而休息或謀求治療,只能硬撐著走下去,等傷口自然痊癒。

入堂

為了體驗「千日回峰行」,我和朋友也在山上走了一小段,有些地段坡度很大,走上幾步就已經氣喘噓噓,渾身冒汗。而酒井法師在14年的歲月裡,幾乎每天都要走遍全山,僅憑想像其情景就讓人欽佩不已。

其實,「千日回峰行」的難關不僅限於每天的行走,最具挑戰性的環節還應算是從修行的第七百日到第七百零九日之間的「入堂」。

「入堂」修行是在不動明王堂舉行的集中修行,在前後9日的修行期間,不食、不飲、不臥、不眠,每日念誦不動真言,9日念誦10萬遍。其目標是通過這種極限修行,獲得不動明王的加持,全身心得到改造,最後與不動明王合體。

如果說在此之前的修行是為求自我解脫的修行,那麼這之後的修行則是為了解脫眾生。之前的修行是「動」中修行,這裡的修行則是「靜」中修行。

在進入這一特殊修行之前,要發帖給比睿山各寺院、以及在家信徒。信徒會集聚在明王堂周圍,為修行者祈禱。在明王堂中還有兩位僧人負責焚香、換蠟燭、搖醒打瞌睡的行者,同時也負責監視修行者是否嚴格按照規矩修行。

據酒井法師後來回憶,第一、第二日沒有特別的感覺;第三日,睡眠欲、飲食慾等各種欲望變得強烈,在上衛生間洗手的時候,看到水就有跳進水中的衝動;第四日,身體發出臭味,感官變得格外敏感,連香灰落下的聲音都聽得到;第五日,允許用水漱口,但不得咽下,為了驗證是否咽下,陪護的僧人要用器皿稱量;

第七日,感官變得驚人地敏感,10公裡之外飯店的食物的味道都可以嗅到,凌晨兩點到堂外取水時,水的香氣都可以嗅到;第八日,是最危險的階段,行者被允許兩臂掛在橫槓上稍事休息,信徒齊聚明王堂周圍,為行者加油;第九日,凌晨三點,修行結束,由延曆寺總管宣讀「入堂修行圓滿」的證明書。

據醫學研究,人在不吃不喝不眠的情況下至多能堅持一個禮拜,超過這一界限身體機能就會紊亂,意識模糊,甚至有生命危險。而「入堂」修行可以說是對生命極限的挑戰。如果沒有修行基礎而盲目挑戰,即使能夠活命,也必然會對身體造成極大傷害。

而像酒井法師這樣的修行者經過這樣的修行似乎身體得到一次徹底的新陳代謝,據酒井法師本人講,似乎感到全身細胞都更換過一遍。酒井法師活到88歲才過世(2013),也驗證了修行的正面功效。我們不能不驚嘆修行生活在開發生命潛能方面不可思議的功效。

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裡遊。行腳歷來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功課。用日本禪學者鈴木大拙的話說,靈性就是大地性,大地孕育萬物的生命力恰如人的靈性的生生不息。人走在大地上,呼吸大地的氣息,有助於喚起自身沉睡的靈性。

從印度的遊行乞食,到上中國的行腳巡禮,再到日本的「千日回峰行」,雖然內容形式各有不同,但親近大地、親近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宗旨是一脈相承的。

隨著現代文明的進步、交通工具的改善,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以至於我們的靈魂趕不上自己的腳步。如何找回丟失的靈魂?

唯一的辦法就是放慢我們的腳步。不要懸在半空,而是腳踏實地。當我們行走在堅實的大地,大地便會幫助我們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一體感。

感恩轉發

相關焦點

  • 紀錄片 | 比叡山延曆寺:修行與教學的靈峰(視頻在最後)
    久慕延曆寺,今日始登臨。在一個深秋的日子,我與朋友一道登上了日本京都附近的比睿山。
  • 《比叡山延曆寺:修行與教學的靈峰》:千日回峰行,苦修之巔
    比叡山摹仿中國浙江天台山及山北四明山,別稱天台山,最高峰別稱四明嶽,最澄、天台宗和中國千絲萬縷的關係是我看到這段歷史時最感慨之處。最澄確立了天台宗僧侶嚴格的修行規範,比如年籠山行是12年不能下山專注修行,雖然現在只要完成3年的籠山修行,就能獲得延曆寺住持的資格,但依然有人會挑戰12年的籠山修行,比如紀錄片裡正在挑戰千日回峰行的星野圓道法師。
  • 比叡山延曆寺的寶物之美
    如果兩座寺院,一座香火旺盛,俗稱有求必應,另一座寶物豐富,美感潛移默化,你更願意接近哪一座?你的取捨,決定了你的走向!——純道題記日本重要文化財:平安時代(九世紀)的千手觀音立像許多人知道日本的比叡山延曆寺,或者特意要去參拜一下,大多衝著它是日本兩大重要的佛教聖山之一,高野山是真言宗的總本山,比叡山是天台宗的總本山。
  • 修行 | 「日本佛教之母山」 世界遺產比叡山延曆寺初秋散步
    比叡山延曆寺是「日本佛教之母山」位於滋賀縣大津市內,作為古代日本中部地區上京的東北關隘屬於古京都遺址之一於1994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公元1571年被織田信長火燒之前,延曆寺有「三塔十六穀一百五十堂」。1571年9月「佛敵」織田信長在此大開殺戒,整個比叡山延曆寺全數被焚毀,據推測死亡人數超過四千多人。
  • 京都,比叡山,延曆寺一日戶外徒步
    京都一日,比叡山、延曆寺之行 前面的話:京都三面環山,周邊可以爬的山特別多。比叡山位於京都東部,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比叡山因有延曆寺而聞名。 「比叡山,別稱叡山、北嶺、天台山等,是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東北隅的山嶽,由大比叡嶽(標高848米)和四明嶽(標高839米)所組成,最高點位於鄰縣滋賀縣大津市境內。
  • 傳奇比叡山
    兩個線索,促成了這次比叡山行。
  • 京都,比叡山與天皇的煩惱
    他早年在奈良出家,後來獨自到比叡山結廬修行,那是在恆武天皇遷都京都的七年之前。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巧合,最澄修行的一乘止觀堂正處於京都風水的艮位,是鎮守京都不許鬼神進入的重地,七年後新國都動土之際,最澄的草廬被指定為國家級守護寺社,好比家門口被刷了個「拆」字,身價一日千裡。
  • 尋訪比叡山
    比叡山東可眺被譽為天台藥師之池的日本最大的淡水湖泊━琵琶湖,西則可將千年古都━京都的市景一覽無餘。並且它和高野山一樣,因為延曆寺和日吉大社的存在,自古就成為日本人的信仰對象。自從搬到了京都巖倉之後,名副其實地住在了比叡山腳下。推開落地的窗戶,整個比叡山就呈現在了眼前。從山櫻爛漫到漫山的紅葉,再到皚皚白雪覆蓋整個山峰。
  • 日本京都比叡山,國寶級的佛國大櫻花山道
    比叡山的精華不是琉璃光院,而是延曆寺說起比叡山,很多中國人遊客都知道在楓葉季,比叡山的琉璃光院是著名的網紅景點,卻很少國人有人會在櫻花季,去看比叡山的延曆寺歷史悠久的櫻花大樹山道,其實比叡山是不僅是一個觀櫻花的盛景,而且還是眺望琵琶湖的絕美去處,粉紅和白色的櫻花大樹點綴在古寺的四周。
  • 比叡山,靜修聖地!
    從琵琶湖看整個比叡山比叡山橫跨在京都市和滋賀縣,別稱天台山,自古即被視為鎮護京師的聖山,山中有歷史悠久且香火鼎盛的延曆寺,朝拜信徒絡繹不絕。在日本雖然人氣不及高野山,但有著「日本佛教之母山」的稱號。開山祖師最澄,留學大唐時在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學習,回國後在比叡山創建延曆寺,比叡山自此成為日本天台宗的總本山。
  • 小眾路線推薦之 日本佛教母山——比叡山橫斷
    可以看到通票不僅含了從京阪線各站到達比叡山的交通,比叡山內部的各種交通,隱藏福利是其實它還含了比叡山參拜券費用,並且可以在沿線的其他景點、餐飲獲得折扣哦。比叡山山頂內部的交通主要依靠穿梭巴士,東塔和西塔區域之間距離較近,也可以選擇徒步一段。穿梭巴士的乘車起點在花園美術館東門口的比叡山頂站。巴士按照東塔、延曆寺巴士中心、西塔、峰道、橫川的順序依次停車。因為穿梭巴士班次較少,大約每小時才有一班,所以建議計劃好參觀每個片區的時間。
  • 斷食9日,不吃不喝不眠不臥,比叡山僧人的苦修遠不止如此!
    而比叡山的僧人,一生賭上性命只做一件事,這就是日本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千日回峰行」,也被稱為是「史上最殘酷的修行」。作為日本天台宗最具挑戰性的修行方式——千日回峰行,其源頭可以追溯至比叡山的第二代慈覺大師圓仁(794-864)。圓仁和尚是日本遣唐使之一,曾到中國巡禮佛教聖地五臺山,回日本之後著《叡山三塔巡禮記》,記述了自己到中國巡禮的感悟。其弟子相應和尚在此基礎上,吸收了一些日本文化的元素,最終創立了「千日回峰行」這一獨特的修行法。
  • 琵琶湖旁 比叡山上-中新網
    琵琶湖旁 比叡山上   那年冬天,我隻身走到日本關西其中一個吸引我的,是在滋賀縣的比叡山。  從大阪市中心到比叡山車程大概為2小時30分鐘,途中在石山悞本線一段會看到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那時正值寒冬,初升的陽光溫柔地灑進車廂裡,灑在琵琶湖上,粼粼的水光讓人看得出神。到了悞本總站,沿大街走過密密麻麻的神社、寺院,便到了比叡登山纜車站。
  • 餐比叡山色,飲琵琶湖光
    登比叡山俯瞰京都、泛舟琵琶湖,可以說是在遊客扎堆的關西,本地人不願外傳的保留節目。《環球》雜誌記者/楊汀  古人說,且餐山色飲湖光。在日本關東地區,提起湖光山色,人們一般會想到富士山和富士五湖,而在關西地區,則是比叡山和琵琶湖。  日本著名詩僧、史論《愚管抄》的作者慈圓曾寫道,「眾山芸芸,但說起那座山,就是指比叡山。」
  • 京都旁的比睿山
    秋景無盡,韶光有限,在周圍欣賞了楓葉的美好後,前往參拜比睿山延曆寺的精神標記所在「根本中堂」。延曆寺最中心建築物,故稱為根本中堂,然而,這個中堂最珍貴的象徵是它的法燈,自從一千多年前點亮後,無論經歷了自然災害還是刀兵劫難,僧人們一直保護著這個火苗,從未熄滅過,也象徵了佛法不滅不斷。比睿山的僧侶修行有其特色,其中有修學十二年不可下山之說。不過可惜的是中堂在修葺,外部全部遮蓋住無法拍照。而中堂內部也不允許拍照,我也只能欠奉照片了。
  • 一隅光照,感受歲月磨礪出的滄桑感所帶來的魅力,北嶺比㕡山延曆寺
    公元1571年被織田信長火燒之前,延曆寺有「三塔十六穀一百五十堂」。1571年9月「佛敵」織田信長在此大開殺戒,整個比叡山延曆寺全數被焚毀,據推測死亡人數超過四千多人。現在的比叡山延曆寺是世界級旅行目的地,分為東塔、西塔和橫川三大觀覽地區。但是一天之內如果想要整個觀覽三部分,除了十分考驗規劃能力,還要考驗在山中奔跑的腳力。
  • 日本佛寺指南|特別篇:比叡山旅行說明書及若干佛教問題討論
    比叡山上的延曆寺,即為最澄所建立的寺廟。 其地位如宣傳手冊上所寫「日本佛教の母山」。 比叡山在京都東北,一半屬於京都府,一半屬於滋賀縣,毗鄰琵琶湖。就我觀察,日本小葉紅楓多過櫻花樹,深秋當是最好的季節——當然,仲夏的新綠和冬日的雪也值得一看。
  • 織田信長火燒比叡山成佛敵,江戶時代學者為何讚賞火燒比叡山?
    摘要:織田信長火燒比叡山成佛敵,江戶時代學者為何讚賞火燒比叡山?織田信長為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變成近世幕府統治全國打下基礎,極其激烈的個性在日本史上特別與眾不同。信長乳名吉法師,父親織田信秀是統治尾張下四郡的織田家的家老。
  • 太平記:日本南北朝時代的延曆寺合戰
    六月十四日,足利尊氏迎接之前在後醍醐天皇上比叡山時留在京都的光嚴上皇等持明院統的皇族進駐東寺,隨後又在十七日、十八日發起對延曆寺的進攻,都遭到了阻擊。而此時的延曆寺也不是鐵打的一塊,在十八日的進攻中,延曆寺的僧侶光澄突然叛變,充當足利軍上山的帶路黨,帶著一支足利軍偷偷上山,結果被官軍發現,胖揍了一頓,將這支敵軍殲滅。  六月二十日的凌晨,無論是官軍還是足利軍,還是後醍醐天皇,還是公卿,都在熟睡之中,而大講堂的鐘樓,卻出現了幾個影子,不是人影,而是猴影。  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那早起的猴子呢?
  • 東京大阪京都賞楓7日- 京都比叡山
    京阪鴨東線鳥羽街道站--出町柳站,換乘叡山本線至寶池站。寶池站先向西行,鞍馬線市原站與二之瀨站有段紅葉隧道。電車行駛在民居間,看地圖這已是京都的郊區了。鞍馬線回程到寶池站,接著向東行,至終點站八瀨比叡山口站。這裡有間僅開放一個月的京都紅葉名所最美窗景的第一名-琉璃光院,出站前行不遠就見山腳下搭著白色帳篷,上前問詢被告之,琉璃光院排隊時間需2~3小時,還不是國內那種派個人扔塊磚就行,非得每個人站著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