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當年翻譯過一部經綸,可惜很少人知道,學佛人最好看看吧

2020-12-14 每日一首佛歌

《俱舍論頌疏》講解(六十一)

第四明翻譯不同者,此論翻譯總有兩時,我們前面不是說過了嗎?有舊翻譯和新翻譯。初即陳朝,後居唐代。先是陳朝,後是唐代兩個時期。既然前面有翻譯了,為什麼又新翻譯?兩個翻譯有哪些不同的地方?陳朝三藏真諦法師,有於嶺南,譯成二十二卷。陳朝,我們中國朝代名詞。

三藏,就是精通經律論的法師,叫三藏,這個三藏法師叫真諦法師,是印度僧人,來到我們中國以後在嶺南,把《俱舍論》譯成二十二卷的《俱舍釋論》,這是最早的翻譯。在唐朝當時對出家是有嚴格控制的,必須要年齡過十八周歲,再通過考試,考試及格者才能出家。玄奘大師的哥哥長捷法師講解佛教經義,與當時的名僧並駕齊驅。

因為家庭遭遇貧窮和災難,長捷法師便將弟弟玄奘帶在身邊,每天都向他傳授佛教義理,還教給他辯論的技巧。玄奘在十二歲的時候也想出家,但按當時的國家制度不能參加考試。於是玄奘大師就只能在考場門外磨磨蹭蹭,一直賴在門口不肯走,這時監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發現後就問他原因,大師說「我要出家,但習近業微,不蒙比預」,意思就是說「我想出家,但因為學習佛法的時間太短,沒有資格參加考試」。

大理寺卿鄭善果又問他為何要出家?大師說:「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遠紹如來」,就是說從遠地講繼承如來的佛法;「近光遺教」,從近地講,我要把釋迦牟尼傳下來的佛教發揚光大。鄭善果一聽這小孩有這麼大的宏願志向,就破格錄取了大師,大師因此十二歲出家,十三歲就升座說法,講解佛經就像泉水一樣噴湧而出,在南北那個時期名望很大。

這個歷史我們就不介紹了,有機會去看看《大唐西域記》和《玄藏法師傳記》,玄奘法師是一位歷史上最有名的大偉人,確實了不起。大唐三藏,就是玄奘大師,永徽年中,是年號,於慈恩寺就是西安的大慈恩寺,譯成三十卷,就是《俱舍論》,玄奘法師翻譯的。我們現在學的叫《俱舍論頌疏略釋》,是圓暉大師記的。

翻譯不同,非無所以,真諦法師和玄奘大師他們倆個翻譯不同,並不是沒有原因的。由前譯主未善方言,致使論文義在差舛。前譯主就是真諦法師,他是梵僧,他也通達《俱舍論》,來到我們中國以後,對漢語的語法方面不善巧,所以在翻譯時候,在這個論文當中出現差誤。所以翻譯的人對語法一定要通達,才能夠翻譯出來不會有錯誤的,否則翻譯出來大概差不多,但細細研究起來毛病很多。

所以這就是這樣,他對我們漢語的語法不太善巧,裡頭出現好多差誤。舉個例子,至如無為是因果,前譯言非。無為就是無為法。是因果,真諦法師譯為「非」因果,這就錯了,本來無為法是因果。這裡頭這個道理很深的,這大概地提一下,後面會細細地講。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學佛人為什麼念「南無阿彌陀佛」?
    歷史上,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中有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們再來看看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
  • 揭秘玄奘法師最後往生何處?
    同年正月初三,玄奘大師的弟子懇請玄奘大師開始《大寶積經》的翻譯,這也是一部很重要的佛經。玄奘大師在勉強翻譯了開頭的幾行以後,突然停了下來,他猶豫了很長的時間,平靜而凝重地看著他的弟子,神色黯然地對大家說:「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
  • 玄奘法師——「絲綢之路」的偉大拓荒者
    玄奘法師的故事在中國和印度家喻戶曉,很多人提到絲綢之路都會自然想起他的名字。在魯迅筆下,他被譽為「捨身求法的人」,梁啓超盛讚他「千古一人」,唐太宗高度評價他為「法門之領袖」。《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在過印度河時,水面忽然波浪驟起,船隻傾斜,看守經書的人掉進水裡,大家奮力解救才得以上船,但五十本經書和奇花異果的種子則掉進了水中。 曾經的慘痛損失使得玄奘法師非常希望建造一座石質佛塔,讓佛經儘可能遠離火災、水災,能夠長久地保存以不致散失和損傷。
  • 《心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被稱做三藏法師?
    《心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稱做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人中,除了赫赫有名的玄奘法師,在他之前還有一位鳩摩羅什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經書,並不是像現在的學者那樣,憑藉自己的理解來翻譯,而是當時的譯經院有很多的人。當翻譯佛經的時候,鳩摩羅什每講一句,都要由其他參加翻譯的人討論再討論,逐字逐句斟酌考量,有時候為了一個字或者一句話,往往會討論數天直至好幾個月,力求達到最精準的表達。唐代玄奘法師的譯經院裡,據記載有三千人之多。
  • 紀念玄奘法師
    按:今天農曆二月初五,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玄奘法師圓寂紀念日。玄奘法師(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以下文字根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選編。年十三歲時出家。人問:「出家意何所為?」答:「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 玄奘法師信仰的最後歸宿
    玄奘幼年出家,二十八歲時赴印度求法,四十六歲時回到長安。玄奘一生的最後一段時光,在陝西銅川的玉華宮度過。玄奘的傳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對此有很生動很詳盡的記載: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玄奘翻譯完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其後身體漸覺不適。    第二年是麟德元年(664年),正月朔一日,「翻經大德及玉華寺眾,殷勤啟請翻《大寶積經》。
  • 看看高僧玄奘法師臨終前夢裡都有什麼
    看看高僧玄奘法師臨終前夢裡都有什麼在玄奘法師的一生中,他第一次發出了擔憂之辭。不久,他又對弟子們說的一段話幾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遺言:「若無常後,汝等遣我宜從儉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不淨之身,宜須屏遠。」同年正月初三,玄奘法師的弟子懇請玄奘翻譯《大寶積經》。玄奘法師在勉強翻譯了幾行後,突然停了下來神色黯然地說:「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
  • 朱文杰:「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師
    一頭裝飾華麗的大象來到玄奘面前,戒日王邀請玄奘坐上大象,在城市中巡行,以此來歌頌玄奘的功德。但是玄奘一再拒絕,最後,戒日王只好讓人捧著玄奘的袈裟,一路接受佛教信眾們的膜拜祝福,並歌頌他的成就。    自從這次大會後,玄奘在印度聲名遠播,無人能及。著名史學家范文瀾評價:「玄奘戰勝五天竺佛學者,取得無上榮譽,標誌著中國佛學已經超越天竺。」
  • 法門領袖—玄奘法師與南京的千年因緣
    萬裡;46歲歸國譯經,19年嘔心瀝血翻譯經典、度生無量,65歲功果圓成、安詳圓寂。唐太宗盛讚他為「法門之領袖」、「只千古而無對」;梁啓超譽他為「千古之一人」;魯迅稱他為「中華民族脊梁」。他,就是唐代高僧,佛教法相宗的創立者,漢傳佛教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玄奘法師。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三車祖師──窺基法師
    你看古來那個窺基祖師,他的前生,你看他多苦,坐那個地方,一坐坐了幾千年 ,不知道究竟坐了幾千年?因為他也不記得什麼時候開始坐的了,等到唐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在路上遇到了他,看見這個老修行頭上有小鳥在那蓄窩了。蓄窩在那兒住還不說,還生小鳥,小鳥又生小鳥,在那兒不知道幾輩子了,這鳥雀的世紀不知道是多少個世紀了,人的世紀也不容易計算了!● 投錯胎,走錯路可是玄奘法師一看,啊!
  • 一坐坐了幾千年,這是唐朝玄奘法師取經路上遇到的一位肉身菩薩(宣化上人)
    老修行連自己能幹什麼事,他都不知道啊!玄奘法師說:「你幫我弘揚佛法,釋迦牟尼佛的法還在世間上呢!現在沒有什麼人發願弘揚佛法了。你去到大唐國,等我取經回來,你好幫助我弘揚佛法。」老修行本來不願意去,但是想一想,時間太久了,唉,還是去作一作戲,到那地方看看,逢場作戲!他這一念想要作戲去,說:「那我怎麼樣去呀?」
  • 【伍燈偈】——《經風法雨》頂禮玄奘法師
    沙門雙印伍燈梁啓超譽玄奘大師為「千古之一人」,魯迅稱玄奘大師為「中華民族脊梁」。玄奘法師(600-664)是隋唐時人,傑出的翻譯家,法相宗的創始人。法師自幼聰慧敦厚,溫文爾雅,儀表非凡,跟從仲兄誦習儒道經典,勤學不懈。
  • 高僧行跡|玄奘法師傳(54)——鳩摩羅王
    玄奘法師開始作回國的準備,整理裝好經書、聖像。各位高僧知道了這件事,都來挽留法師,說道:」印度是佛降生的地方。
  • 學佛的最終目標是修成正果!你知道啥是正果嗎?
    雖然是神話故事但使用了唐朝玄奘法師去古印度拜佛求經的真實素材: 唐貞觀元年玄奘法師西行歷盡艱難進入印度境內, 貞觀十七年回國,往返共歷十七年,行程五萬裡 。玄奘大師所帶回的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教化眾生,進而玄奘法師成為一代高僧並修成正果。到底啥是正果呢?
  • 偉大的唐朝翻譯家玄奘,及其停止翻譯後的歲月
    一、偉大的翻譯家玄奘和他的成就玄奘既是佛教大師,也是我國古代佛經四大翻譯家之一,在世界翻譯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三、停止翻譯工作的日子,就是大師最後的日子由於多年勞累,翻譯《大般若經》後,大師自覺身力已經衰竭。他對譯場的眾僧說:「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於此伽藍。經部甚大每懼不終。努力人加勤懇。勿辭勞苦。」
  • 3.這位法師,在近代佛教來講,可以說是最偉大的(宣化上人)
    人題「經題」前面已經大大概概地講了一下,現在再講「譯人」。「譯」就是翻譯,「人」就是翻譯的這個人。我們現在有經典可讀,要很感謝這位翻譯的人。如果沒有這個翻譯的人,我們到現在恐怕也見不著這一部經典,也聽不見這一部經典的名字。既然見不著這一部經典,聽不見這部經典的名字,我們又怎麼能照著經典裡面的方法去修行呢?
  • 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在《心經》的背後有著一段神奇的故事,或許這就是其中的緣由吧。玄奘與《心經》之緣玄奘法師十二歲便出家做了和尚。在誦讀佛教的一些經典之時對於當年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文有很多地方想不明白。可能是鳩摩羅什錯了,可是先聖又怎麼會錯呢?就算錯了又錯在哪裡呢?
  • 玄奘大師圓寂紀念
    ——玄奘大師最後遺言‍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公元602年~664年),俗名陳禕[yī],洛州緱[gōu]氏人。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大師10歲進入佛門,13歲被破格剃度。少年玄奘智商超群、過目不忘,立志出家「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 揭密真實的玄奘:與膽小怕事的唐僧判若兩人
    【提要】在1351年前的今天,664年3月7日,唐朝高僧玄奘逝世。玄奘,名陳褘,洛州 緱氏(今河南偃師 滑國故城)人。世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 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
  • 慧傳法師:青少年學佛生涯規劃—以星雲大師度化青年為例
    茲以星雲大師(之後簡稱「大師」)度化青年為例,讓青年學子知道信佛、學佛、行佛就是最好的人生規劃。二、 度化青年不惜一切星雲大師說:「一個國家、一個團體有沒有前途,就看他對年輕人是否重視。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年輕的時候就要將基礎打好。」[1]為何星雲大師會有這種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