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頌疏》講解(六十一)
第四明翻譯不同者,此論翻譯總有兩時,我們前面不是說過了嗎?有舊翻譯和新翻譯。初即陳朝,後居唐代。先是陳朝,後是唐代兩個時期。既然前面有翻譯了,為什麼又新翻譯?兩個翻譯有哪些不同的地方?陳朝三藏真諦法師,有於嶺南,譯成二十二卷。陳朝,我們中國朝代名詞。
三藏,就是精通經律論的法師,叫三藏,這個三藏法師叫真諦法師,是印度僧人,來到我們中國以後在嶺南,把《俱舍論》譯成二十二卷的《俱舍釋論》,這是最早的翻譯。在唐朝當時對出家是有嚴格控制的,必須要年齡過十八周歲,再通過考試,考試及格者才能出家。玄奘大師的哥哥長捷法師講解佛教經義,與當時的名僧並駕齊驅。
因為家庭遭遇貧窮和災難,長捷法師便將弟弟玄奘帶在身邊,每天都向他傳授佛教義理,還教給他辯論的技巧。玄奘在十二歲的時候也想出家,但按當時的國家制度不能參加考試。於是玄奘大師就只能在考場門外磨磨蹭蹭,一直賴在門口不肯走,這時監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發現後就問他原因,大師說「我要出家,但習近業微,不蒙比預」,意思就是說「我想出家,但因為學習佛法的時間太短,沒有資格參加考試」。
大理寺卿鄭善果又問他為何要出家?大師說:「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遠紹如來」,就是說從遠地講繼承如來的佛法;「近光遺教」,從近地講,我要把釋迦牟尼傳下來的佛教發揚光大。鄭善果一聽這小孩有這麼大的宏願志向,就破格錄取了大師,大師因此十二歲出家,十三歲就升座說法,講解佛經就像泉水一樣噴湧而出,在南北那個時期名望很大。
這個歷史我們就不介紹了,有機會去看看《大唐西域記》和《玄藏法師傳記》,玄奘法師是一位歷史上最有名的大偉人,確實了不起。大唐三藏,就是玄奘大師,永徽年中,是年號,於慈恩寺就是西安的大慈恩寺,譯成三十卷,就是《俱舍論》,玄奘法師翻譯的。我們現在學的叫《俱舍論頌疏略釋》,是圓暉大師記的。
翻譯不同,非無所以,真諦法師和玄奘大師他們倆個翻譯不同,並不是沒有原因的。由前譯主未善方言,致使論文義在差舛。前譯主就是真諦法師,他是梵僧,他也通達《俱舍論》,來到我們中國以後,對漢語的語法方面不善巧,所以在翻譯時候,在這個論文當中出現差誤。所以翻譯的人對語法一定要通達,才能夠翻譯出來不會有錯誤的,否則翻譯出來大概差不多,但細細研究起來毛病很多。
所以這就是這樣,他對我們漢語的語法不太善巧,裡頭出現好多差誤。舉個例子,至如無為是因果,前譯言非。無為就是無為法。是因果,真諦法師譯為「非」因果,這就錯了,本來無為法是因果。這裡頭這個道理很深的,這大概地提一下,後面會細細地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