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蒙蒙夜色中,到達了永和縣。清涼的的夜色讓我感覺到,這是一座山中小城,安靜、平和、樸素。我在心裡邊把她稱作;袖珍山城永和縣。在永和賓館住下來,想著第二天早早起床,把縣城好好轉一圈。
永和縣,是臨汾西北隅的一座小縣城,臨黃河,在呂梁山南端,革命老區,盛產紅棗和核桃。毛澤東東渡黃河時在此住過13個夜晚。還是伏羲的故裡,國家蛇曲地質公園的典型代表,黃河在這裡形成7個S型大彎,像一條騰飛的巨龍,地理地貌十分特殊。——這些,是我到達永和縣城後逐步知曉的。
第二天早上六點半,晨起推簾,一座山脈就在我眼前,那麼近,仿佛要觸到鼻尖了。白紗般的薄霧攏在山腰,一股沁涼撲面生津,頓覺舒爽。出得門來,始覺這座山城的靜謐、閒適、淡雅、懷舊。南北走向的兩座山夾著一座小小的縣城,縣城只有一條街,叫永和正大街。政府、機關單位、商業店鋪沿街分布,依傍山腳。街上的行道樹是浪漫的銀杏樹,形狀美麗的樹葉在晨霧中婆娑著姿影,透著山城的清麗柔和。街角,有小平車推著賣菜的,有鐵皮桶燃著煤球烤白麵餅子的。白麵餅子呈三角形狀,被爐火考的焦黃脆嫩,一元錢一個,咬一口,香噴噴,脆生生,溢著煤火的土香。賣土特產的,賣服裝的小店都早早地打開門,原來店主就住在店裡面,前面是小門面,後面住人。土特產是自產的紅棗、核桃,服裝的數量很少,是小縣城的流行時尚。放置物品的貨架用生鐵焊接,粗糙結實。還有一個小小的文化廣場。廣場上有跳舞的、踢毽子的、練拳的。小城街道上空的喇叭播放著中央廣播電臺新聞聯播,喇叭裡傳出來的聲音,響在清晨的薄霧的上空,像一首悅耳的詩歌,一剎那好像回到了過去的年代。是的,是上世紀80年代,清純、唯美、久遠、幽靜。現在,常常是,習慣的車水馬龍的大街和川流不息的喇叭噪音,太陽一出來,眼睛一睜開,就被這城市千篇一律的情景淹沒了。而這裡由於山的阻擋,到7點多的時候,太陽才從山頂上露出半個臉來,這更加襯託了小城早晨的安靜和漫長。此時,我站在一座遙遠的小縣城的街上,他的遠離後的安寧,把我的記憶拉長,拉在我年少的時候。那種像土炕一樣溫暖的感覺很少時候在回來了,但在這個早晨,回到了我的心頭。
如果要拍一部老電影,我想這裡是不用再搭建任何道具的。
由於平時出來的時候並不多,因此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細緻的在街道上走一走,那種糅合著世俗焰火氣的房屋、店鋪、小吃往往能傳達出這個地方的味道,讓人覺得親切。晚飯後,沿街散步,小城的夜竟是如此安逸。街上行人三三兩兩,沒有汽車,路燈的影子拖得長長的。麵皮、炒餅、麵包店裡有三三兩輛的人,服裝店、百貨店敞著門,隨意,隨心,仿佛顧客來也行,不來也行,我就在那兒,不急於成交於一樁小買賣。這樣的姿態真是好。來永和之前,原以為這兒已在太原之南,天氣一定熱,只裝了兩條裙子,沒拿褲子,來之後,感受到的是山城的清涼,我的腿就有點受不了,於是在賓館旁邊的小店裡買了一條海水一樣藍的褲子,穿起來覺得又舒服又美氣。店主躺在裡間的炕上,說:「自己試穿,隨便試。」仿佛不是為了專門做生意,而是在店裡居住生活,順便捎帶賣點東西,也不亂要價。還買了兩袋紅棗和核桃。同住一屋的文友說,紅棗和核桃哪裡都有,何必那麼重的提上。我說,不一樣,感覺不一樣。有時候,我們就是要的一種感覺。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有永和的紅薯,幹,甜,綿,我覺得吃到了最好吃的紅薯,兩天的飯菜,以紅薯生,幸福。
召開的女作協換屆會議上,永和縣委書記介紹了全縣情況。我們了解到,這裡是發明了太極陰陽圖的伏羲的故裡;承載「和」文化的乾坤灣資源群,也在這裡,是九曲黃河的核心景區;這裡是毛主席東徵時路居地,有許許多多毛主席的傳說故事。
開會之餘,我們領略到了黃河的天賜之美。
到達永和關,那些散落在黃河邊上的古村落,廢棄的古窯洞和風蝕摩崖壁畫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特別是摩崖壁畫,高高的懸崖上,褐色的巖石被四分五裂後,呈現出造型奇異、凹凸不平的石頭壁畫,似乎有一種撕裂的疼痛。聽介紹說,是黃河在這兒拐彎兒的時候順河槽吹來的勁風,猛烈撲向黃河東崖堅硬的石巖上,形成「河流山開,風吹石殘」的自然現象。石壁奇特,溝壑縱橫,黃河湧流,厚重堅韌飽受磨難的黃河文明,在這裡以一種凜冽的冷峻的美呈現。這和我們雁門關外天蒼蒼、野茫茫的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相互雜糅的文化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在看黃河乾坤灣的時候,更加明顯。黃河從青海的巴顏喀拉山出來後,呈「幾」字型流經9個省。流到山西省永和縣這兒的時候,由於晉陝大峽谷的特殊地形,黃河拐了7個大灣。從空中俯瞰的話,這7個大灣像一條龍的樣子。有專家將這條黃河龍和古代皇帝龍袍上的龍以及九龍壁上的龍進行印證,發現竟然完全重合。這說明中華龍圖騰在黃河,在永和。因此,永和縣的7個灣總稱為乾坤灣。我們去的是其中的一個灣「仙人灣」。
永和縣沒有煤炭工業,也就沒有汙染,走到哪兒都是清新的空氣和明麗透徹的陽光,給人感覺特別舒服,這是最寶貴的。這也是永和人驕傲的地方,也是永和發展旅遊的先天條件。
通往仙人灣的道路正在重修,仙人灣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國家蛇曲地質公園,接納了不少旅遊者和地理考察者的腳步。
空氣清澈,陽光媚麗。一塊巨大的景觀石上,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的字樣闖入眼帘。顧名思義,這裡的地理地形地貌河流山川,都像蛇一樣彎曲盤繞,極具遊覽觀賞價值。可不是,這幾天,山環水繞,一路行駛,已經真切的體會到和我們塞北寬闊平坦一望無垠的原野不同了。下車之後,往前走,看見黃河呈圓弧形繞著山塬由東向西流去,又繞著彎從東向西流去,對岸既是陝西的延川縣。從高處向下俯視,巖壁巍峨,犬牙交錯,巖壁底黃河安然流淌,流呈一個圓弧形,中間一座小島,島上有一條小路,彎彎曲曲的向後逶迤而去。天地靜美,水流從容,自然之造化幸運地屬於永和。曾去過河曲縣的娘娘灘,那兒也是黃河拐彎的地方,不同的是,這裡看黃河是俯瞰,多了一份壯麗,娘娘灘是平視,多了一份親和。
這裡是蜿蜒廻曲之美,我們塞北是空曠高遠之美;這裡是山水雄渾之美,我們塞北是山水蒼遠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都是我們的山西之美。
短短兩天,也許感受還不夠全面,但有一點還是肯定的,那就是,永和的文化修為非常深厚。這種修為是中華名族的母親河——黃河——浸潤出來的。永和賓館的樓頂有東徵樓和乾坤樓的牌匾,賓館的牆壁上有毛主席的塑像攝影,走廊上每隔一段都懸掛著乾坤灣以及表現民俗風情的攝影作品。這一點一滴都詮釋著永和縣的文化精神,都在表達著這座山城的文化嚮往。
在蔣韻、葛永平、孫頻三位女作協主席、副主席所作的「女性寫作與黃河文化」講座上,永和縣的文學愛好者和我們一起凝神聆聽,那份對文學的虞城依舊是這座山城安寧美好的見證。
這次出行,我被一座小城的文化追求所感動,也被那份久違了的素雅安寧所吸引。我期盼上蒼賜予寫字的女人更多的靈感,讓我們以美麗的文字與這個世界對話,找到我們的精神依傍。將生命的頓悟與疼痛融化為字字珠璣,綿延,雋永,堅韌,不息。
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女作家協會理事,山西散文學會理事,朔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朔州區政協七屆常委,2013年度朔城區委、區政府重點表彰「模範個人」,朔城區新聞中心主任。主要出版著作有散文集《落花時節》《纖筆歲月》,長篇散文著作《紅塵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