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和:一座小城的文化修為

2021-02-14 微觀永和

於蒙蒙夜色中,到達了永和縣。清涼的的夜色讓我感覺到,這是一座山中小城,安靜、平和、樸素。我在心裡邊把她稱作;袖珍山城永和縣。在永和賓館住下來,想著第二天早早起床,把縣城好好轉一圈。

永和縣,是臨汾西北隅的一座小縣城,臨黃河,在呂梁山南端,革命老區,盛產紅棗和核桃。毛澤東東渡黃河時在此住過13個夜晚。還是伏羲的故裡,國家蛇曲地質公園的典型代表,黃河在這裡形成7個S型大彎,像一條騰飛的巨龍,地理地貌十分特殊。——這些,是我到達永和縣城後逐步知曉的。

第二天早上六點半,晨起推簾,一座山脈就在我眼前,那麼近,仿佛要觸到鼻尖了。白紗般的薄霧攏在山腰,一股沁涼撲面生津,頓覺舒爽。出得門來,始覺這座山城的靜謐、閒適、淡雅、懷舊。南北走向的兩座山夾著一座小小的縣城,縣城只有一條街,叫永和正大街。政府、機關單位、商業店鋪沿街分布,依傍山腳。街上的行道樹是浪漫的銀杏樹,形狀美麗的樹葉在晨霧中婆娑著姿影,透著山城的清麗柔和。街角,有小平車推著賣菜的,有鐵皮桶燃著煤球烤白麵餅子的。白麵餅子呈三角形狀,被爐火考的焦黃脆嫩,一元錢一個,咬一口,香噴噴,脆生生,溢著煤火的土香。賣土特產的,賣服裝的小店都早早地打開門,原來店主就住在店裡面,前面是小門面,後面住人。土特產是自產的紅棗、核桃,服裝的數量很少,是小縣城的流行時尚。放置物品的貨架用生鐵焊接,粗糙結實。還有一個小小的文化廣場。廣場上有跳舞的、踢毽子的、練拳的。小城街道上空的喇叭播放著中央廣播電臺新聞聯播,喇叭裡傳出來的聲音,響在清晨的薄霧的上空,像一首悅耳的詩歌,一剎那好像回到了過去的年代。是的,是上世紀80年代,清純、唯美、久遠、幽靜。現在,常常是,習慣的車水馬龍的大街和川流不息的喇叭噪音,太陽一出來,眼睛一睜開,就被這城市千篇一律的情景淹沒了。而這裡由於山的阻擋,到7點多的時候,太陽才從山頂上露出半個臉來,這更加襯託了小城早晨的安靜和漫長。此時,我站在一座遙遠的小縣城的街上,他的遠離後的安寧,把我的記憶拉長,拉在我年少的時候。那種像土炕一樣溫暖的感覺很少時候在回來了,但在這個早晨,回到了我的心頭。

如果要拍一部老電影,我想這裡是不用再搭建任何道具的。

由於平時出來的時候並不多,因此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細緻的在街道上走一走,那種糅合著世俗焰火氣的房屋、店鋪、小吃往往能傳達出這個地方的味道,讓人覺得親切。晚飯後,沿街散步,小城的夜竟是如此安逸。街上行人三三兩兩,沒有汽車,路燈的影子拖得長長的。麵皮、炒餅、麵包店裡有三三兩輛的人,服裝店、百貨店敞著門,隨意,隨心,仿佛顧客來也行,不來也行,我就在那兒,不急於成交於一樁小買賣。這樣的姿態真是好。來永和之前,原以為這兒已在太原之南,天氣一定熱,只裝了兩條裙子,沒拿褲子,來之後,感受到的是山城的清涼,我的腿就有點受不了,於是在賓館旁邊的小店裡買了一條海水一樣藍的褲子,穿起來覺得又舒服又美氣。店主躺在裡間的炕上,說:「自己試穿,隨便試。」仿佛不是為了專門做生意,而是在店裡居住生活,順便捎帶賣點東西,也不亂要價。還買了兩袋紅棗和核桃。同住一屋的文友說,紅棗和核桃哪裡都有,何必那麼重的提上。我說,不一樣,感覺不一樣。有時候,我們就是要的一種感覺。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有永和的紅薯,幹,甜,綿,我覺得吃到了最好吃的紅薯,兩天的飯菜,以紅薯生,幸福。

召開的女作協換屆會議上,永和縣委書記介紹了全縣情況。我們了解到,這裡是發明了太極陰陽圖的伏羲的故裡;承載「和」文化的乾坤灣資源群,也在這裡,是九曲黃河的核心景區;這裡是毛主席東徵時路居地,有許許多多毛主席的傳說故事。

開會之餘,我們領略到了黃河的天賜之美。

到達永和關,那些散落在黃河邊上的古村落,廢棄的古窯洞和風蝕摩崖壁畫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特別是摩崖壁畫,高高的懸崖上,褐色的巖石被四分五裂後,呈現出造型奇異、凹凸不平的石頭壁畫,似乎有一種撕裂的疼痛。聽介紹說,是黃河在這兒拐彎兒的時候順河槽吹來的勁風,猛烈撲向黃河東崖堅硬的石巖上,形成「河流山開,風吹石殘」的自然現象。石壁奇特,溝壑縱橫,黃河湧流,厚重堅韌飽受磨難的黃河文明,在這裡以一種凜冽的冷峻的美呈現。這和我們雁門關外天蒼蒼、野茫茫的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相互雜糅的文化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在看黃河乾坤灣的時候,更加明顯。黃河從青海的巴顏喀拉山出來後,呈「幾」字型流經9個省。流到山西省永和縣這兒的時候,由於晉陝大峽谷的特殊地形,黃河拐了7個大灣。從空中俯瞰的話,這7個大灣像一條龍的樣子。有專家將這條黃河龍和古代皇帝龍袍上的龍以及九龍壁上的龍進行印證,發現竟然完全重合。這說明中華龍圖騰在黃河,在永和因此,永和縣的7個灣總稱為乾坤灣。我們去的是其中的一個灣「仙人灣」。

永和縣沒有煤炭工業,也就沒有汙染,走到哪兒都是清新的空氣和明麗透徹的陽光,給人感覺特別舒服,這是最寶貴的。這也是永和人驕傲的地方,也是永和發展旅遊的先天條件。

通往仙人灣的道路正在重修,仙人灣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國家蛇曲地質公園,接納了不少旅遊者和地理考察者的腳步。

空氣清澈,陽光媚麗。一塊巨大的景觀石上,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的字樣闖入眼帘。顧名思義,這裡的地理地形地貌河流山川,都像蛇一樣彎曲盤繞,極具遊覽觀賞價值。可不是,這幾天,山環水繞,一路行駛,已經真切的體會到和我們塞北寬闊平坦一望無垠的原野不同了。下車之後,往前走,看見黃河呈圓弧形繞著山塬由東向西流去,又繞著彎從東向西流去,對岸既是陝西的延川縣。從高處向下俯視,巖壁巍峨,犬牙交錯,巖壁底黃河安然流淌,流呈一個圓弧形,中間一座小島,島上有一條小路,彎彎曲曲的向後逶迤而去。天地靜美,水流從容,自然之造化幸運地屬於永和。曾去過河曲縣的娘娘灘,那兒也是黃河拐彎的地方,不同的是,這裡看黃河是俯瞰,多了一份壯麗,娘娘灘是平視,多了一份親和。

這裡是蜿蜒廻曲之美,我們塞北是空曠高遠之美;這裡是山水雄渾之美,我們塞北是山水蒼遠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都是我們的山西之美。

短短兩天,也許感受還不夠全面,但有一點還是肯定的,那就是,永和的文化修為非常深厚。這種修為是中華名族的母親河——黃河——浸潤出來的。永和賓館的樓頂有東徵樓和乾坤樓的牌匾,賓館的牆壁上有毛主席的塑像攝影,走廊上每隔一段都懸掛著乾坤灣以及表現民俗風情的攝影作品。這一點一滴都詮釋著永和縣的文化精神,都在表達著這座山城的文化嚮往。

在蔣韻、葛永平、孫頻三位女作協主席、副主席所作的「女性寫作與黃河文化」講座上,永和縣的文學愛好者和我們一起凝神聆聽,那份對文學的虞城依舊是這座山城安寧美好的見證。

這次出行,我被一座小城的文化追求所感動,也被那份久違了的素雅安寧所吸引。我期盼上蒼賜予寫字的女人更多的靈感,讓我們以美麗的文字與這個世界對話,找到我們的精神依傍。將生命的頓悟與疼痛融化為字字珠璣,綿延,雋永,堅韌,不息。

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女作家協會理事,山西散文學會理事,朔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朔州區政協七屆常委,2013年度朔城區委、區政府重點表彰「模範個人」,朔城區新聞中心主任。主要出版著作有散文集《落花時節》《纖筆歲月》,長篇散文著作《紅塵裡》。

相關焦點

  • 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山西永和
    永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獨具魅力。永和縣人類文明的鼻祖伏羲的故裡。且周圍存在著與八卦圖相關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標誌物和以伏羲、女媧的名字命名的村莊、廟宇以及大量相關的傳說,更是增添了黃河乾坤灣的歷史文化和神秘色彩。 永和文廟
  • 暢想永和宋文化
    然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還有一座安陽城,那就是宋金時期的安陽城。時金滅北宋,黃河北岸盡為金人所據,安陽治所遷至今天的永和鎮。時安陽稱相州,屬河北西路,治所一度為今天的永和鎮。時光嫋嫋,滄海桑田,今天我們在永和鎮已經很難找到宋金時期的影子,唯餘一座石橋述說著過往。永和橋為一座厚墩聯式三孔石橋,位於安陽縣東20公裡的永和集,橫亙在洹河故道,貫通永和東西,居全村顯赫位置。
  • 福建泉州,一座古樸而又低調的城市,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小城
    在我國的東南角,有一座鮮有人知的一座小城,這座小城他沒有福州的發展迅速,沒有廈門的光彩耀人,他有的只有寧靜與恬適,歷史與文化。我們卻忽略了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小城——泉州。作為第一批像北京這樣的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西安和杭州,泉州有自己不可替代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南方福建:大量的古代船隻,石碑,石頭塔樓,陶瓷網站和伊斯蘭神聖的陵墓,見證了過去繁榮的港口了數千年,清淨寺、觀嶽寺、開元寺、天后寺等仍在書寫著各宗教和諧共存的歷史,東西塔、安平橋、洛陽橋和崇武古城牆代表了中國石造技術的高超水平,這些珍貴的文物散落各處,古城四通一達,
  • 山西大醫院全面託管永和縣醫療集團
    人民網太原4月48日電  4月28日,從山西大醫院獲悉,4月24日,山西醫學科學院·山西大醫院全面託管永和縣醫療集團籤約儀式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山西大醫院、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對口幫扶永和縣人民醫院責任書籤署儀式在永和縣人民醫院舉行。
  • 山西臨汾:主題音樂會+帳篷露營!讓我們一起相約永和乾坤灣!
    為助力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活動成功召開,託舉「黃河之魂在山西」的品牌影響力,展現黃河文化、推廣山西文旅「黃河品牌」和臨汾旅遊資源,圍繞「所有旅行都是出發,到了臨汾咱是回家」、「尋根·鑄魂·悅生活
  • 「徒步乾坤灣健康扶貧行」2020健行者公益活動山西永和開賽
    9月26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扶貧辦指導,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共永和縣委、永和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協辦,北京凱撒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2020健行者公益活動暨2020中國戶外徒步城市積分排名賽(永和站)」(簡稱「2020健行者永和公益活動」)在山西永和火熱開賽,來自全國各地多支團隊和近千名「健行者
  • 山西一座地級市,曾經是都城,2018年迎來「大轉變」
    文/老路小城探索計劃(歡迎個人轉載與分享)專注世界的每一寸風景,用文字了解一座城提起「山西」你會想到什麼?煤老闆、陳醋、歷史建築等等。在華北地區內的山西省,雖然在經濟發展上較弱,但這個省份自身也有著巨大的魅力。
  • 天哪,這個山西縣長在武漢火了……還拖帶了山西這些地方
    山西手工陳醋(南山森林公園)         右玉縣是「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首批國家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縣」、「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魅力小城」、「最值得向全世界推薦的旅遊縣」
  • 「生命接力」第二站——山西永和!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質量與評價處副處長馬旭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趙洪濤、山西省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李莉、山西省臨汾市衛健委副主任劉甫憲、山西省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劉驪、永和縣委書記高永賢出席會議並致辭。出席會議的還有永和縣縣長範洋平、副書記馬愛麗、副縣長周宏等。
  • 在山西永和,有這樣一條最美風景路,也是小康致富路和鄉村振興路
    9月23日,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遊公路「0km」標誌文化驛站啟用儀式同時舉行。從這一刻起,盤桓於永和縣全境的黃河一號旅遊公路正式投入運營。這是一條最美風景路永和縣按照山西省鍛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的總體思路,以堅持文旅興縣、建設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品牌縣」為目標,高規格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充分挖掘黃河之魂在山西、龍行乾坤在永和的黃河風情、峽谷風光、紅色及民俗等地域特色文化內涵,不斷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
  • 永和黃河一號旅遊公路 「0km」標誌文化驛站啟用!
    9月23日上午,我縣舉行黃河一號旅遊公路「0km」標誌文化驛站啟動儀式。 啟用儀式上,舉行了 2020「豐百杯」·黃河一號旅遊公路(臨汾·永和段)自行車邀請賽和「豐百杯」黃河一號旅遊公路徒步行活動,為啟用儀式助力添彩。
  • 永和乾坤灣成晉陝兩省新景區
    永和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開園 彰顯九曲黃河風情的乾坤灣像一條蜿蜒盤旋的「巨龍」,在群山間飛騰。8月19日,山西永和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開園,美麗的乾坤灣成為晉陝兩省一個新景區,當日接待國內外遊客五千多人次。 黃河乾坤灣位於山西省永和縣和陝西省延川縣的晉陝峽谷中,在我省流經永和縣68公裡,自北而南形成7個大灣。這裡,山抱著河,河繞著山,宛然一幅山水和諧共生的立體「太極圖」,形成了中國河流中規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被專家稱為「黃河上最美的灣」。
  • 文化|從一座小城,看日本對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
    萩市因此也擁有豐富的有形和無形歷史文化遺產。從小城萩市的文化遺產保護細節,可以對整個日本的遺產保護管窺一斑。 400多年來凝聚在萩燒上的這些傳統和文化,使它成為了萩市的「文化名片」。 我有一段時間因為工作的原因,告別東京,帶著全家人來到了萩市居住。這才發現,這個人口只有4萬多的小城,卻有大量從事「萩燒」的藝人,在主要遊客集散地一定有銷售「萩燒」產品的店鋪。 市內還有一家「萩燒博物館」,展示著數百年來的名品。
  • 永和:雄奇柔美乾坤灣
    冬日陽光溫和,記者來到山西永和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近距離感受了乾坤灣的雄奇柔美、飄逸和諧。  站在觀景臺,俯瞰乾坤灣,眼前呈現出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滔滔不息的黃河水,在這裡一改奔騰咆哮的個性,劃出優美的「S」形大彎,勾勒出陰陽八卦圖案,形成河抱著山、山依著河,河中有山、山中有河的奇觀。
  • 廣州黃埔區永和街擬打造紅色文化景點
    據悉,黃埔區永和街道擬通過打造紅色文化景點,將紅色文化植入居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當中,傳承先輩的革命精神。據介紹,此次公益徒步活動始發於華峰寺,終點為永龍隧道口逕頭村。公益徒步活動途經華峰寺山、黃旗山、油麻山和松山等景點,全程約13公裡。為了讓徒步者更深入了解永和紅色文化,永和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社工沿途向徒步者介紹東江縱隊當年的光榮事跡。
  • 馬祖之旅--永和文化主題畫展&國際馬拉松
    近期,我有幸受永和食品董事長林炳生先生的邀請,來到風景美麗的馬祖,以永和豆漿健康大使,形象代言人的身份,參加「永和文化主題畫展」
  • 山西又將建成一座高校
    我們山西地大物博,文化底蘊深厚,以生產的食醋味道純正,數量眾多,麵食種類繁多,做工精良而聞名全國。山西還是古中國的發源地,歷史悠久,更是有著五千年燦爛的文化。晉商曾在中國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山西的旅遊景點眾多,其中有很多國家級的重點文物,堪稱國寶。每年來山西旅遊的客人更是非常多,他們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就是想一睹這片土地獨特的風景和厚重的人文歷史。這些年來隨著全國各地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山西也不斷地加快腳步。經濟也是慢慢地上升,要想保留人才就必須先引進人才,因此山西就決定再成立一座高校。
  • 【出彩永和人】白小平
    白小平,男,1974年4月出身於山西永和縣,漢族,黨員,大專學歷,職業技能等級為高級技師,現就任於山西千·福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技術總監。1994年退伍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參加各項技能培訓來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終獲得了高級技師資格證書。
  • 一座小城與一所大學
    這篇文章的作者李約瑟,時任英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贊,他先後兩次到過西遷至湄潭的浙江大學,給予這所大學極高評價,也使湄潭為世人所知。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湄潭這座西南小城與浙大結下了不解之緣,也因此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  這是有關一所大學的故事,展開在長達七年的時光中。  淡淡的霧氣籠罩著清晨的湄潭縣城。
  • 」山西娃」張利東高光回鄉:字節跳動山西將有這些大動作
    張利東感謝省委和省政府對字節跳動在山西發展的支持幫助,高度評價山西推動轉型發展、深化改革開放、打造「六最」營商環境的工作和成效,介紹了公司發展情況。他說,字節跳動將抓住山西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的機遇,聚焦「六新」,不斷拓展合作領域。 張利東,山西臨汾永和縣人,1979年生,山西財經大學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