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痛點,死於增長

2020-12-23 運營之術

最近發現一個令人詫異的現象,很多產品由市場的痛點而生,在前期生存得很好,但是到了快速增長的階段很快就死掉了。

很多公司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公司孵化新項目時,前期規劃得很到位,而且也認為有很強的市場前瞻性,於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到項目即將成型的時候,反而產品不增長了,慢慢地被遺棄。

前期規劃產品的人,得到了口碑和能力的雙豐收,後面進場做運營的人,被扣上了能力不行,眼界不行,執行力不行的三座大山。

而且產品為了滿足已有用戶的需求,愈加滴不敢突破常規的做法,甚至一些常用的功能也不做了,沒有了前瞻性,必然沒有發展的潛力。

而運營人員在接手了「爛攤子」之後,更加想要快速地做出成就,獲得別人的認可,而這種急迫的心理,愈加讓運營人員循規蹈矩,拿不出亮眼的成績。

一個產品在獲取了種子用戶之後,便更加看重種子用戶的建議,凡事都依照著種子用戶的建議做規劃,稍有不慎就會被扣上不尊重客戶建議的帽子。如果種子用戶的建議把產品帶偏了方向,用戶的增長情況堪憂,團隊更不敢拓展新的突破性的功能,而且公司也不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源,於是就陷入了沒有用戶增長,就不敢做新的功能,就沒有公司投入資源,沒有資源更沒辦法做新功能,如此循環下去,產品只能被淘汰。

如果想要突破這種困境,就需要公司、產品經理、運營人員跳出當前的坑,從全局上重新審度這件事情的可能性,這也是大多數公司不願意做的事情,做這件事情需要極大的勇氣,而且事情不成之後,被甩的鍋,極可能會壓垮一個人的最後心情。

而做好這件事情需要有三個方面的重新審查,其付出的成本比重新開發產品節省不了太多,也會造成大量人員的抱怨。如果團隊不夠強大,這件事情很難做成功。如果能拿出靠譜可用的解決方案,產品說不定能夠重新迸發出新的活力。

重新度量市場和用戶

產品在規劃之初沒有做好市場調研和用戶調研,也有可能沒有做市場調研和用戶調研。國內研發產品的方式,看國外做成功了什麼,然後走特色主義的中國應用。小公司研發產品的方式,看大公司已經做了什麼,然後重新定義特色的應用。

如此創立的產品,其成功率比自己有好創意要高很多,但是這類產品是否真的有成效,還需要重新定義。

更多的時候,我們假客戶痛點,觀產品之名。

我們美名曰,產品解決客戶的某方向的痛點,這個痛點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自己並沒有太多的調研。

至於用戶群體是否存在,以及目標用戶群體是否為產品的目標用戶,也沒有一個明顯的界定。

「差不多」主義在產品規劃階段是要不得的,不然就造成「差很多」的結果。

重新度量市場規模

與一位創業者朋友聊天,他說自己做的項目很有市場,在種子用戶階段用戶的意向度很高,而且付費率也很高,目前出現了增長乏力的情況,這件事情應該如何解決。

我問他,你怎麼知道市場的規模很大。

他說,感覺!

相信很多公司也是這麼做的市場規模的預測,感覺上很有市場,在市場中凡是的感覺都不太靠譜,也需要進行用戶需求的調研。

一些小而美的產品,在前期做項目的時候可以很容易找到相對應的目標人群,而且人群的總體量級不大,在面臨投資人壓力,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就遇到了一些問題,產品用戶增長乏力,產品變現路徑困難,市場規模不大等問題。

每年都會有各種公司推出大量的調研報告,特別是證券公司的市場規模的預測可以作為參考。

在做電商的時候,所有的電商講師都會告訴你做藍海的項目,然而在真實操作的過程中,很多人都選擇了紅海的項目,因為市場盤子足夠大,上限很高,獲得的收益要比藍海高很多。

所以在度量市場的時候不要聽從自己的感覺,也不要聽從別人的建議,而是用科學的調研方式去驗證市場的可行性。

有人說,賈伯斯從來不調研市場。因為他做的都是已經火爆的市場,他的產品力可以做到極致,然後從競品的受眾搶奪市場,所以從來不用做市場調研。

大多數公司還是要根據競品、根據市場、根據細分市場進行用戶的調研。

重新度量目標用戶群體

前期的種子用戶很重要,然而大多數人都找不對種子用戶,一旦種子用戶發生了改變,更多地要關注非種子用戶的用戶心聲。

雖然種子用戶會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吐露自己的心聲,大多數用戶並不是真正的種子用戶,只能算作產品的試用者。

在產品使用人數較少的時候,我們把使用人默認為種子用戶,然而這些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並不會給予包容,只會以一個挑剔者的角度擺出自己的態度,而不是給出使用建議。對於產品不完善的地方給出超強的個人方案,這類人群最多算得上產品的鍵盤俠。

而產品運營的過程中如果注重注意了這些用戶的心聲,反而迷失了產品的核心功能和解決問題的方案。

一個小而美的產品,種子用戶尋找得不正確,不少人在使用過程中給出了很強的反對意見。功能不完善,交互體驗差,系統不穩定,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反饋到了產品人員的耳朵裡。公司內部團隊的和諧氛圍也被打破了,員工之間出現了甩鍋的現象,作為管理者是不能忍受這部分的事情發生。

於是他們重新調研了產品的用戶,發現這部分用戶只是這個行業的偽需求用戶,他們自己根本不熱愛二次元產品,只是為了時尚而跟風二次元而已。

吸引到種子用戶之後,產品才開始了正向發展,而真正的二次元的人員,給出了很多合理性和規劃性的建議,而不是在體驗之後就開啟了一通亂噴。

種子用戶尋找不對,極有可能會斷送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在合理的時間段進行種子用戶的調研和篩選也很有價值的。

重新定義產品解決問題的方式

我們認為產品解決了客戶的問題,但是產品不一定解決了客戶的問題,而且客戶也有可能會把產品用在其他的方面,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戶的痛點各不相同,但是需求卻從始至終。過度關注痛點,反而會喪失了觀察用戶基本需求的能力。

因此在產品功能研發過程中,注重注意產品功能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以及是否解決了用戶的需求。

重新定義用戶痛點

在功能研發的階段,聽到最多的就是用戶的痛點,然而,用戶的痛點要麼沒有足夠大的市場,要麼有可代替的解決方案。

到現在這個階段,用戶的痛點都被挖掘得差不多了。現在更多的是需要關注用戶的需求,而不是團隊意淫出來的假痛點。

一款APP產品,解決設計師與其他用戶的溝通需求描述不清的痛點,團隊進行了用戶調研,發現這個痛點足夠的痛,而且有很大的市場。經過各種推算,產品一定能有足夠大的市場,也可以改變這個行業。

然而產品上線之後發現,這個痛點是一個偽需求!

團隊過度地關注了產品的痛點,反而忘了用戶的基本需求。他們只是想要一種與客戶溝通方便的方式,而不是在圖畫標註聲音。

如果從用戶的需求點出發,解決這個問題就有了N多種方式。用戶只是想要溝通更順暢一些。

可以遠程電話溝通,可以把圖片做成文檔並標註出來設計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可以去客戶現場解決問題。更有甚者不解決這類的問題,客戶依然可以接受。而調研中的客戶痛點,在上線之後又成了另外一個痛點,使用者需要下載APP,一張張圖片拍照,然後在圖片上標註聲音,發給對方,對方還需要一個一個聽,最後才解決了問題。

有這麼長的時間,雙方打電話就溝通完了需求,而且解決問題比這種方式靠譜得多。

過分關注用戶的痛點,要麼目標市場太小,不足以支撐產品的發展,要麼痛點是偽痛點,導致對應產品功能失效。

而以上的驗證方式都需要通過運營的手段觸達用戶,獲取用戶的真實反饋。

因此,在產品中更多地關注用戶的需求,而非客戶的痛點,你會有更多的收益。

重新定義產品功能

了解了客戶的需求,規劃了產品的功能,但是產品功能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用戶行為的改變而發生改變。

在產品獲取了用戶之後,著重關注用戶的使用行為。在用戶的行為數據中可以找到不同的解決方案。

歷史上有很多的知名產品都是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發生了行為的改變,進而促進了產品的改變。

「偉哥」最早是擴張血管的藥物,最早期的時候應用在解決心臟病的問題上,被偉大的人們發現了它的神奇之處,因此世界上少了一種解決心臟病的藥,多了一種某些人「性」福生活的良劑。

YouTube最早成立之初是相親網站,通過發布自己介紹的視頻,通過喜歡、點讚、反對等行為,匹配對應的用戶。三位創始人發現用戶上傳其他視頻的數量要遠高於自我介紹的數量,索性把網站進行了全面的改版,才有了現在的20億用戶的視頻網站。

發現了用戶的怪異行為,對於產品來說不一定是壞事,如果團隊固守成規地遵循原來的功能,那麼一定是壞事。

根據用戶的行為,即時更改產品的核心功能,可能會衍生出偉大的產品。

重新梳理產品運營的路徑

產品的運營路徑是最後一道防線,也是產品見光死的最常見方式。

很多產品在規劃和研發階段覺得產品世界第一,真正進入到運營解決,讓用戶驗證產品時,產品的各種功能都會暴露出來,運營人員要根據產品暴露的問題,隨時調整產品的運營方向。在產品投放市場時,運營人員都期待著通過產品進行建功立業,也會使出渾身解數運營產品。

大力不一定會出奇蹟,還有可能創造悲劇,產品極有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這時運營人員需要停下來,觀察已經取得的成就,然後規劃未來的方向。

很多從零到一的產品,在運營推廣的過程中都會跳過產品的驗證期,期望直接到達爆發期,拼命地獲取用戶,也不對用戶進行留存和轉化。其結果,通過渠道獲取的流量,在體驗產品之後就流失了。

之前有一款社區軟體APP,解決社區的最後一公裡,我下載產品體驗之後給產品提了一個建議,再也沒登陸過這款產品。而且產品只經過了那麼一段時間,就在市場上銷聲匿跡了。

面對投資人或者其他的壓力,用戶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增長。而產品的不完善,運營的壓力,終究會給產品帶來悲劇。

而大多數的產品團隊發現了用戶的痛點,也打造了產品,在運營過程中,老闆又會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老闆看不到用戶規模的增長,就不投入資源,而不投入資源,運營人員有沒辦法獲取大規模的增長。

而且團隊內部嚴重的追責,只能讓運營人員囿於已有的方式,而不敢嘗試新的方法。因此,團隊的制度對於產品的運營有很大的影響。

老闆經常在運營小組內投放「0元新增10W用戶的必備技巧」等內容,而且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如果有錢,我找你們來做什麼?

在沒錢的情況下,老闆又等不及,想要快速地看到效果,大多數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死掉了。

寫在最後:

在現在的環境中,每天產生的新產品太多了,如果沒有好的運營方式和運營思路,產品最終是死路一條。

大多數的團隊都在盯著客戶的痛點,痛點的市場規模沒有任何數據作為支撐,反而普適性的需求有更好的發展。

即使產品到達了運營的階段,如果不通過數據分析用戶行為,難以找到真正發展的方向。產品運營過程中極有可能會出現跳躍式和糾結式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摧毀產品發展的很大一部分因素。

作者:張沐 《運營思維》作者,關注ToB產品運營和商業邏輯,關注通用運營技能和運營思維。7年網際網路經驗,從事SaaS產品運營。做過SEO、全網營銷、電商、自媒體、教育行業運營、AI產品運營。

相關焦點

  • 胸懷天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個觀點是片面地,至少不是主要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精神內涵,催生了中國人勤奮,努力,上進的民族特性。只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中國就能積蓄起無窮的能量:美國已經感覺到這種撲鼻而來的力量了。科舉制是統治階級給寒門學子提供的一個階級晉升的通道,李世民洋洋得意地說:天下學子盡入我彀中!
  • 初中語文文言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考點講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譯文: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武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進了朝廷,百裡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
  • 《菜根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當上天要賜福給人的時候,總是先有意為難你一下,所以,有了難處不必擔憂,就看你能不能自救;當上天要降禍給人的時候,總是先給你點好處來驕縱你一下,所以,遇到了好事不必竊喜,就看你是如何消受它的。荀子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的至理名言,噹噹李國慶俞渝安樂中對撕
    原來應了孟老夫子的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經的模範夫妻名言與故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孟子》下面這段文字,我們在初中語文課本上都學過,大部分人都能背上一二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的故事古今中外數不勝數。春秋時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由弱變強,起兵三千越甲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這便是生於憂患。
  • 2020初中語文八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翻譯及習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請國足謹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世界盃預選賽將於北京時間2019.10.15 周二晚上8點開賽,國人矚目的菲律賓VS國足也即是這場比賽。那麼對於這場比賽,國足是勢在必得,也是志在必得。所以,國足千萬不能大意,幾千年的教誨不能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滿招損謙受益......
  • 火箭生於三分死於三分
    火箭生於三分,也死於三分。籃球是一項必須把球投進的運動,如果你投不進,一切都是白搭。與勇士的搶7大戰,豐田中心的籃筐對自家人上鎖。如果說比賽前一節半火箭13中6的三分球還算正常的話,那麼接下來完全就是災難性的表現。在關鍵的第三節,火箭三分完全失準,14投0中,算上第四節,他們一度三分球27投0中,直到塔克扔進一個三分球,才終止了尷尬的紀錄。
  • 曹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縱觀歷史,這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情況比比皆是,其中有個典型,就是魏明帝曹叡。當提到魏國第二任君主曹叡時,可能很多人都沒什麼印象,畢竟很多影視作品在展示三國後期魏國的時候,都是以司馬懿為主角,而非曹叡。
  • 夜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注釋】[1]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舜是從田野間被任用的。發,起,指被任用。於,介詞,從。畎,田間水溝。畝,田壟。「畎畝」泛指田野。
  • 早讀2:高考名句名篇巧記(魚我所欲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①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TS2-4MTG,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隕落原因跟QG一模一樣
    不得不說,TS真的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隕落的原因其實跟QGhappy一模一樣。另外,這一戰過後,也標誌著凱凱教練回歸之後小局10勝8敗,大局0勝率,而TS也成了冬冠最弱戰隊。2020年上半年,TS還是一支連選手工資都發不出來的隊伍。
  • 王寶山下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國產教練尷尬又悲催的命而已
    其實王寶山的下課,反應的更多的是國產土帥在中超裡面的生存環境,只不過是他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尷尬又悲催命運的又一次證明而已。當下中超土帥並不多,王寶山下課以後,只有魯能的李霄鵬和河北華夏幸福的謝峰兩位了,謝峰不用說,曾經兩次擔任國安救火教練,雖然成績不錯,可惜都沒有得到最終想要的帥位。
  • 解析三國(連載二三六):為人莫忘本,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因為吃苦能夠錘鍊人的意志,鑄就人的精神,給予人不斷增長的自信與快樂;但如果僅僅只把物質享受當成幸福的話,就會使人的意志軟弱,人的精神鬆弛,最終難以自立,走向毀滅!或許有人會問,吃苦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一些嗎?這個說法沒錯,人之所以能夠做到拼命努力,吃苦耐勞,就是因為心中對於未來的生活,充滿著苦盡甘來的美好願景!
  • 生於創意死於創意 wiiu成為壽命最短主機
    生於創意死於創意 wiiu成為壽命最短主機 最為電子遊戲業的三大巨頭,任天堂、索尼和微軟在遊戲主機的更新換代上,都是以極慢的更新周期,FC堅持了
  • 2021年中考語文複習知識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語文複習知識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通假   1、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3、衡於慮。衡通橫梗塞。   4、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 《花花公子》:生於嬰兒潮,死於網際網路
    網站流量很快出現大幅增長,月活數很快從400萬飆升到1600萬,並且吸引了更多的年輕用戶。這讓《花花公子》雜誌也看到希望,於是,從2015年開始,雜誌也選擇了輕路線,將雜誌內容降為PG-13級(指普通級內容,不適於13歲以下兒童),但用戶對此似乎並不買帳,雜誌銷量繼續下跌。
  • 蝦米音樂:生於理想,死於商業
    當年註冊音樂人後發布了第一首歌的那瞬間,蝦米就給了我3年VIP,這點紅場和綠廠(指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就做不到。我是為了那3年VIP的錢嗎?我是感慨蝦米對獨立音樂人的態度。」獨特的推薦機制深入人心。蝦米音樂被稱為最早一批根據用戶習慣推薦歌曲的手機軟體,其推薦機制非常個性化和小眾化。
  • 「媒體+社區+電商」助力解決行業痛點新氧三季度財報實現逆境增長
    各行業在國家擴大內需,經濟內循環的政策感召之下,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以醫美行業的頭部平臺新氧科技為例,新氧以其獨特的媒體+社區+電商新玩法在解決行業痛點的同時,擴大內需,在促進產業內循環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實現逆境中的穩定增長。據悉,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新氧科技於11月25日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劉詩雯選擇性參賽,大滿貫將成鏡中花水中月
    只能說小心陰溝裡翻船,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伊藤一直在以戰代練。
  • 大汗蒙哥上位史,預示蒙古帝國結局:生於不義,死於恥辱
    這生滅之間,關鍵點,就在蒙哥汗上位體現的特別明顯。 蒙哥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兒子,因為《射鵰英雄傳》廣為流傳,很多人都知道。 成吉思汗生前有四個繼承人選: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