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夏瑪巴唐卡。 此幅唐卡主要表現一位藏傳佛教噶舉派的高僧大德。大師居於畫面中央左側,頭戴噶舉派獨有的紅色法帽,容貌威嚴,蓄有鬍鬚,表情莊重。上身穿僧坎和袈裟,外披大氅蓋住雙腿。左手結禪定印,右手持金剛杵,盤坐於錦墊之上。畫面上方正中繪無量壽佛,左右兩側及主尊前方繪有三位噶舉派高僧的法相。畫面下方設置有供桌,桌前有兩位僧人分持傘蓋和珍寶,向主尊虔誠供奉,另有四臂大黑天居於畫面下方正中。
19世紀蓮花生唐卡。蓮花生大師音譯為巴特瑪薩木巴瓦,烏仗那國(即斯瓦特)王子,常被尊稱為咕嚕仁波切(意即上師仁波切)。8世紀後半期把佛教密宗傳入西藏,藏傳佛教尊稱他為洛本仁波切(軌範師寶)、古如仁波且(師尊寶)、烏金仁波且(烏仗那寶),是各派共同尊奉的主尊。
17世紀 佛本生故事唐卡。此幅唐卡以釋迦牟尼佛弘法事跡為核心,利用山巒、河流等自然景物,將幾個故事巧妙安排於畫面之中,構圖疏朗但卻處處留有回味,體現出藏東八蚌風格唐卡的布局特色;設色淡雅柔和,大量留白充斥於畫面之中,體現出藏東唐卡繪畫對漢地繪畫傳統的吸收與發揚,其藝術風格特徵與司徒班欽所繪的佛本生如意藤系列唐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堪稱是藏東地區八蚌風格本生傳唐卡的上乘之作。
18世紀十八羅漢唐卡。 十八羅漢是較為常見的唐卡題材,畫面中釋尊飾有螺發,容貌莊嚴,五官端正,表情肅穆,左手結禪定印,捧有佛缽,右手結觸地印。身前有舍利弗和目犍連兩大弟子侍立。畫面背景為青綠山水,十八羅漢和四大天王安駐其中,或喜悅,或忿怒,或沉思,或寂靜,形態生動,如同真實場景再現世間。整幅唐卡疏密得當,立體縱深感強烈,設色雅致清麗,畫面柔和卻不失視覺衝擊力;人物繪製繁縟精細,線條勾勒自然順暢。
12世紀佛經彩畫。 此物就是帶有佛畫的經書。材質為能夠防止蟲咬的傳統藏紙,其上用墨筆書寫經文,字體古拙優美,並有紅色打孔圈,模仿早期貝葉經的形式。此外,經書紙頁正中及側面彩繪諸佛和護法的法相,諸佛和菩薩面龐豐圓,眉眼上挑,肌體健碩,身姿優美;護法神靈面龐寂忿,帶有尼帕藝術的風格特點,表現出佛教繪畫藝術從克什米爾向尼帕風格的轉變。
19世紀大白傘蓋佛母唐卡。大白傘蓋佛母藏文名「杜甘姆」,是諸佛事業的化身佛、三世如來的佛母、扭轉一切逆緣障礙的金剛本尊,也是降伏妖魔的賢神。其化相亦有多種,包括千手、十臂、六臂及二臂相等。本在釋迦牟尼頂髻中化現,具極大威力,能放大光明,能以佛的淨德覆蓋一切,能以手中寶傘遮護芸芸眾生,是格魯等派的重要供養神祇。
18世紀宗喀巴唐卡。宗喀巴大師(1357-1419)為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他自幼聰慧非凡,在學問修持等方面都具有極高成就,被藏族僧俗尊稱為「第二佛陀」。此幅唐卡中,大師頭戴黃色桃形尖帽,容貌莊嚴,表情寂靜。上身內著僧坎,外穿袒右肩式袈裟。雙手於胸前結說法印,兩肩上飾有寶劍和經書。下身著寬鬆僧裙,跏趺坐於蓮花座上,下承雙獅臺座。臺座兩側,大師兩位弟子:賈曹傑和克珠傑安坐於法座之上。
17世紀 四羅漢唐卡。 羅漢是唐卡中的重要題材,此唐卡中繪畫有四羅漢,形象莊嚴,神情亦表達得十分傳神。各著袈裟,身姿自在安然,手持不同法器或結不同印契,顯示各自不同的宗教功用與身份。羅漢的文本描述最早來源於公元四世紀的印度文獻《聖難陀仙人本生名》。在西藏,羅漢形象的文本來源於十二世紀克什米爾大班智達,釋迦獅利所撰之《十六尊者禮讚文》,其中包含對各個羅漢的描述,此為後世唐卡羅漢形象的一切母本。
18世紀格魯派皈依境唐卡。 皈依境是藏傳佛教徒在修持佛法時的皈依對象,各教派在內容表現上都會依本教派的核心修法及祖師而有所變化,此幅唐卡就表現了格魯派的皈依境。畫面中心為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頭戴黃色桃形尖帽,面容俊逸且安詳,內著僧坎,外披袈裟,左手託缽,右手結法印,兩肩飾有經書和寶劍,寓意大師為文殊菩薩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