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衝擊教育體系,各國教育部長呼籲教育創新及公平

2020-12-23 和訊

2020 年 6 月 30 日美東時間 14 時(北京時間 7 月 1 日 2 時),世界教育論壇(FWE)以線上網絡直播的方式在紐約開啟了今年首場高峰論壇。作為新冠病毒爆發後,全球首場最高規格的國際教育線上論壇,本次論壇集結了來自歐洲、北美、亞洲和大洋洲七個國家十五名教育部長、專家學者、政策決策者以及傑出青年代表,就全球疫情背景下,未來教育的改革、發展與創新展開了巔峰對話。

本次論壇以 「教育中斷與教育重建:新冠疫情如何塑造教育的未來?」為主題,由OECD教育與人力技術部長、被譽為「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縮寫)之父」的Andreas Schleicher特別設計,《紐約時報》世界知名專欄作家、國際事務評論員、三屆普利茲獲獎者Thomas Friedman擔任主持。

主旨演講及討論嘉賓包括: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主席John Palfrey、 世界教育論壇創始人及主席 Dr.Cheng Davis、國際文憑組織(IB)執行秘書長Dr.Siva Kumari、美國前教育部長Rod Paige、西班牙教育部部長Alejandro Tiana Ferrer、芬蘭前教育部部長Olli-Pekka Heinonen、Teach For Peru執行長Franco Mosso、Phalen領導力學院創始人及CEO,Earl Martin Phalen、Red Bridge創始人Orly Friedman等。

作為論壇的重磅環節,OECD教育與人力技術部長Andreas Schleicher首次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披露OECD學術報告,深度解析新冠疫情對全球教育體制帶來的衝擊以及有效應對措施。他在主旨演講中指出: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約190個國家因疫情暫停了線下課程,超過15億學生的教育進度受到影響。雖然有部分學校嘗試通過線上教育的方式來繼續提供課程,但僅有一半的學生能夠通過網絡完成部分或全部課程。對於網際網路服務薄弱地區的學生來說,停課使他們難以繼續學業。在線教育有限的觸達和使用能力,加劇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他呼籲,對於各國政府及學校而言,當務之急是保證疫情之下教育的延續性。現有的在線教育模式和教師的整體教學能力並不能完全消除學校關停帶來的負面影響。各方必須做好準備,增強在線教學技術的布局及運用,提高教師培訓,同時兼顧偏遠地區及低收入家庭群體、低齡學生、以及繼續教育學生的需求,以應對被疫情中斷的2020-2021學年以及將來可能持續的風險。

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主席 John Palfrey首先指出,政府應當通過擴大受教育機會、創新教育模式以及關注學生身心健康這三個方面,有效應對疫情挑戰。他在演講中坦言,對於疫情對現行教學體系的影響感到憂慮,敦促美國教育系統做出重大轉變,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問題,以包容和公平的方式擴大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機會。

遠程學習雖然為學校停課提供了解決方案,卻無法彌補因此造成的社交環境的缺失。據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疫情期間,美國學生的焦慮和壓力感上升了81%。就此問題,Phalen 領導力學院創始人及 CEO,Earl Martin Phalen表示,學校本應是家的延伸,是為學生提供社交支持和心理疏導的地方。他分享了他所在地區的學校通過增設線上俱樂部,幫助學生疏解心理壓力的成功經驗,呼籲教育者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而在以「快樂教育」理念聞名的芬蘭,孩子們的身心健康被認為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芬蘭前教育部部長Olli-Pekka Heinonen在圓桌討論環節分享了自己的教育觀:無論疫情與否,教育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學校、老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相互影響關係,而信任是這個體系可持續運轉的最重要的因素。他認為,老師和學生之間、老師和家長之間、學生和家長之間都必須建立和形成相互的信任,才能打造一個良性循環的教育系統。

西班牙教育部部長 Alejandro Tiana Ferrer則表示,「各國政府及教育決策者應當為學生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他分享了本國教育體系為應對疫情做出的有效嘗試,包括:建立知識分享網站,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運營;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搭建更多創造性的活動平臺和渠道;以及通過電視臺提供免費節目,為在線學習有困難的孩子提供居家學習的資源等等。

世界教育論壇(FWE)一貫重視青年領袖的參與。來自美國的傑出青年領袖代表之一,「歐巴馬總統終身成就獎」獲得者,Command Education的總裁兼執行長Christopher Rim與來自加納、盧安達的優秀青年代表分享了他們如何在疫情期間為各自的國家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世界教育論壇(FWE)創始人及主席 Dr.Cheng Davis則提到了美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嚴峻的挑戰。她在主旨演講中分享道,由於疫情影響,未來4-10年中會有約4500所美國大學暫時關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或無法繼續接受高等教育。因為在過去四十年中,美國高校學費上漲1400%,使得更多學生依賴於助學貸款,這也將導致年輕學生入讀大學變得愈發困難。世界教育論壇(FWE)將在九月的論壇中專題討論高等教育財政的問題。

儘管各國與會嘉賓普遍認同,疫情對全球教育體製造成了嚴重衝擊,但他們同時相信,疫情為全球教育創新帶來了無限可能。在論壇的最後,Dr.Cheng Davis高度評價了論壇在疫情背景下,探討全球教育體系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她呼籲各國的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機構抓住時代的契機,著重關注非優勢地區的教育公平,培養符合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因為「精英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充滿人性關懷的領導人」。

非營利組織世界教育論壇(FWE)於 2018 年成立,總部位於美國波士頓,在全球多個主要城市設立辦事處,是世界首個致力於為全球商界領袖、前任和現任教育決策者及世界 知名學者提供包容的平臺,使各方能夠就教育問題展開對話與辯論。FWE 探討的核心問題包括經濟增長和繁榮、國家勞動力質量、數字社會中的就業前景,以及弱勢群體的機會與公平。

去年 12 月 3 日,世界教育論壇(FWE)於巴黎 OECD 總部召開首屆高峰論壇。論壇採取邀請制,阿里巴巴創始董事長馬雲、泰國CP 集團高級董事長謝國民、荷蘭勞倫蒂安公主、OECD 教育與人力技術部長 Andreas Schleicher、世界教育論壇創始人及主席 Dr. Cheng Davis 等重磅嘉賓發表演講。來自美國、中國、新加坡、芬蘭、英國、瑞士、 紐西蘭、巴西等國超過 300 名各界領袖及專家學者共襄盛舉,為全球智慧共同探索未來教育發展之路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世界教育論壇(FWE)2020年首場線上高峰論壇,本次論壇通過網絡視頻直播的方式向全球觀眾播放。據悉,FWE還將於今年七月及九月呈現兩場線上高峰論壇,就疫情背景下,全球高等教育及青年人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展開深入探討。觀眾可登陸世界教育論壇(FWE)官網 註冊和回看論壇實況。我們期待7月22日和9月22日世界教育論壇的再次登臺。

(責任編輯:董雲龍 )

相關焦點

  •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人工智慧展示了變革教育的巨大潛能
    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會上表示,一年以來,在人類歷史上少有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教育受到嚴重影響,各國政府和教育界奮力抗疫,實施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線上教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向我們展示了變革教育的巨大潛能。陳寶生同時指出,技術進步在帶給人類巨大利益的同時,可能會擴大不同人群間的差距,數字鴻溝會給人類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 2020首場全球國際教育線上論壇:全球疫情將如何塑造教育未來?
    )法國巴黎隆重舉行,匯聚了來自美國、中國、新加坡、芬蘭、英國、瑞士、紐西蘭、巴西等國超過300位全球政商領袖、各國教育部長、政府決策者和著名學者,為全球智慧共同探索未來教育發展之路打下堅實基礎。2020年6月30日美國東部時間14時(北京時間7月1日2時),世界教育論壇(FWE)將重磅回歸,開啟疫情後的全球首場最高規格國際教育線上論壇。全球觀眾可登陸FWE官方網站收看或回放論壇實況。據悉,FWE將於2020年6月至9月呈現三場線上高峰論壇。
  • 教育部長陳寶生《旗幟》撰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成教育強國
    日前,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旗幟》發表署名文章《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加快建成教育強國》,一起來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成教育強國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 陳寶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乃至未來15年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統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 趙章靖: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教育的變化特徵和趨勢
    這類報告面向世界,從全球視角對各國教育現狀進行梳理,深入思考這次舉世罕見的疫情對教育帶來的衝擊、挑戰、風險以及客觀上帶來的機遇,並對疫情期間和疫情後教育的走向進行了研判,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對後疫情時期我國教育改革也有著重要的啟示。
  • ...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
    來自海內外的諸多專家學者線上線下與會,探討疫情期間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教育應對舉措、變革方式及實施效果,研判後疫情時代全球教育的新形態與新機遇,探索教育的創新路徑,加快推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變革,推動信息技術、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 全球疫情對國際教育發展帶來哪些啟示?聽王府學校總校長怎麼說
    「疫情給全球治理尤其是全球教育治理帶來了挑戰,需要我們以教育無國界的創新改革精神,利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推動教育全球化和教育信息化。」法政集團董事長、法政國際教育董事長、王府學校總校長王廣發先生參加4月19日召開的「全球疫情挑戰下的國際教育戰略研討會」,發表主旨演講時講道。
  • AI賦能教育的中國探索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教育所帶來的極大衝擊,大規模線上教育加速了技術革命與教育變革的進程,一系列新技術展示出巨大潛能,人工智慧時代的需求無疑也發生了重要變化。中國一直在進行著「人工智慧+」的教育創新,智能技術與教育的融合正成為催化劑,重塑課堂、學生、教師三者間的關係。
  • 偉東雲教育受邀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0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
    她還特別感謝了偉東雲教育集團對此次會議的支持與貢獻。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發言中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教育受到嚴重影響,各國政府和教育界奮力抗疫,實施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線上教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向我們展示了變革教育的巨大潛能,我們應加快發展更高質量的教育、更加公平包容的教育、更加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
  • 地球是平的,教育是公平的?
    第二是儘量避免教育方面引起的階層固化,保證社會適當的流動性。 第三是制定相應的資源分配政策,是在重點領域,力求實現教育和科研能帶來科技的突破,為整個國家和全世界各國在頂尖領域的競爭中把握機會。 如果說網際網路讓世界變成平的,我們獲取信息的公平性大大加強。
  • 拜登擬提名康州教育局長卡多納出任教育部長
    中新社華盛頓12月22日電 (記者 陳孟統)美國當選總統拜登22日宣布,擬提名康乃狄克州教育局長米格爾·卡多納(Miguel Cardona)出任教育部長。拜登在聲明中說,如果卡多納的提名獲得通過,他將協助自己確保美國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高質量教育,無論他們的學區、父母收入和族裔背景。卡多納現年45歲,父母來自波多黎各。他在康州出生、成長,並在該州公立學校系統接受教育,直至獲得康乃狄克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
  • 促進教育公平成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的重大意義
    一、促進教育公平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崇高理想  爭取無產階級的受教育權,實現社會各階層群眾受教育的平等機會,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主張,也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實現教育機會和權利的真正民主與平等。馬克思曾呼籲歐洲工人階級要為本階級兒童的利益向資產階級展開鬥爭。
  • 郭永福:關注創新人才培養,重視教育信息化發展
    教育界專家學者、行業領頭人、專業研究機構等匯聚一堂,共同探討疫情之下教育行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變革與發展,並深度研究教育與公益如何實現更深融合,為實現教育資源聯動創新尋求更多機遇。中國教育學會原常務副會長、創新人才研究雜誌社社編審郭永福出席了活動,並在現場發表演講。
  • 年會報導|網龍莫俊琦:教育出海,數字教育資源的重要性在不斷提高
    本次大會以「共濟·復新」為主題,與教育同仁一起探討「後疫情時代」,教育行業的應對與破局之道。為配合相關部門的疫情防控要求,網龍網絡公司CEO熊立未能出席本次大會,而是通過視頻給藍鯨教育大會帶來了美好祝福,並表達了他對2020年教育行業的看法。他指出,後疫情時代,將是全球教育共同體加速構建與融合的過程。
  • 全球超70國將中文納入教育體系 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正式啟動
    田學軍指出,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4000多所國外大學開設了中文課程。據粗略統計,目前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近2億,表明國際中文教育已擁有廣泛而堅實的基礎。
  • 教育部喊你去留學|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開幕
    會議以「培養新能力,迎接智能時代」為主題,探討智能時代人類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研究未來教育發展戰略和育人方式。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會上介紹了中國政府在全力實施2030年教育議程、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實踐、探索和展望。
  • 【華立教育】疫情後的快學漢語教育
    在這次歷史大事件中,每個人、每個行業、每個國家都將面對疫情的衝擊,難以獨善其身。那麼新冠疫情對漢語教育有什麼影響,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本文試圖做一個粗淺的分析。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各國紛紛出臺了禁航、禁入國門等措施,大型體育賽事、商業活動、教育合作等各種類型的國際交往取消或推遲,全球範圍內大規模人員流動基本處於凍結狀態。可以預見,在可靠的疫苗開發出來之前,各種形式的國際交往會大幅減少。
  • 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14日在北京啟動。記者從交流周活動上了解到,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4000多所國外大學開設了中文課程。據粗略統計,目前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近2億,國際中文教育擁有廣泛而堅實的基礎。田學軍說,疫情加速新技術應用,推動語言學習變革。本次交流周以「新項目、新夥伴、新發展」為主題,順應了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趨勢。
  • 清華大學發起全球大學特別對話 共商新冠疫情下在線教育合作與發展
    近百位UNESCO全球代表處官員、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媒體代表旁聽會議。「疫情沒有國界,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武器」。
  •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發展更適合每個人的開放靈活教育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智能時代,如何通過教育幫助人們培養新能力、駕馭新科技?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日前表示,迎接智能時代,應當加快發展更高質量、更公平包容、更適合每個人、更開放靈活的教育。在8日於北京落下帷幕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陳寶生指出,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向我們展示了變革教育的巨大潛能,幫助每個人獲取駕馭新科技、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正是教育的使命所在,應當加快發展更高質量的教育、更加公平包容的教育、更加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陳寶生表示,中國將以改革為根本動力,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
  • 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召開,科大訊飛展望人工智慧時代教育
    12月11日,經教育部批准,由中央電化教育館與北京師範大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京正式召開,本次大會為期2天,誠邀人工智慧、教育屆以及多名行業資深人士共同參會,共同探討新形勢下,如何推動智能化教育向更高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