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文物不斷流失,從20世紀20年代起西方開始討論中國古代玻璃的起源問題,也出現了對中國古代玻璃的化學成分分析和研究。
對中國文物研究中,最早的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中國的古代玻璃是從埃及傳人的,代表人物如德國的Neumann,他認為中國發掘出的古代玻璃是從埃及傳入,中國自己製造玻璃要比歐洲遲得多]。另一俄國人Farmakovski則提出,古代中國不存在專門製造玻璃的技術和作坊,和陶瓷相聯繫的釉料是可能有的嗎。到20世紀30年代初,西方看到一些具有中國古代藝術特徵的玻璃製品後,認為「料器」在中國漢、唐已有,而吹制玻璃技術最早在17世紀或18世紀出現。但是,從日本出土的彌生時代(前300一公元300)的古代玻璃,被認為從中國傳去,就說明中國早就有玻璃。
西方在20世紀30年代後的有關中國古代玻璃的文章和書籍大多數引證自Seligman與Beck的工作些。他們從加拿大傳教士懷特(W.C.White)手中獲得1928年在洛陽市東北方20餘公裡的金村古墓中的珠子、鑲嵌玻璃珠的銅鏡和帶鉤,年代跨越漢至唐。w.C.White是一位很特殊的人物,他是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的奠基人之一。20世紀20-30年代來華,任河南天主教區主教,其間收集了大量的中國出土文物,並編寫了Tombs of Old Lo-Yang(《洛陽故城古墓考》)一書]。他把收集到的中國古代玻璃捐獻給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Seligman與Beck用光譜分析玻璃化學成分方法,發現在漢和漢以前的54個樣品中含PbO的有52個(佔96.3%)、含PbO和BaO的有39個(佔72.2%);唐代以後的15例中,含BaO在5%以下的有7例(佔46.7%)、不含BaO的有8例(佔53.3%)。這些化學成分獨特的古代玻璃驚動了西方。西方到7世紀從希臘的羅得島才發現含PbO的玻璃,而含BaO的玻璃要到18世紀後才有,但是他們堅持遠東玻璃起源於西方「]。在他們的著作中對中國玻璃珠的圖形、色彩及藝術設計做了比較仔細的描述,並與埃及等西方古國的玻璃珠作比較,認為較為相似,這是他們做出以上結論的主要依據。在20世紀30到40年代對中國古代玻璃的分析和探究起源的類似的文章也較多,20世紀中葉後物理分析方法應用於不破壞分析,因而有關中國古代玻璃的分析結果也在增多。
20世紀50年代,英國的Turner在綜合分析各國古代玻璃成分後還認為,含PbO的玻璃在埃及、中東和印度於公元前已有,中國玻璃起源於埃及。蘇聯學者Bezborodov則根據中國發達的古代文明及陶瓷的發展,認為中國在公元前有可能出現自己的玻璃製造技術,同時中國古代玻璃中含有大量的BaO是其他國家古代玻璃所沒有的。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J.Needham)認為,含PbO的古代玻璃在西亞也是不多見的,而含BaO的玻璃在西方更沒有見過。當然,不能認為BaO是作為鉛礦的雜質引入的,因為同時代有很多只含PbO而不含BaO的玻璃,BaO是人們為降低熔化溫度和增加光澤而有意識加入的。他還認為最早的中國古代玻璃可推到春秋和戰國時代。中國古代玻璃是不透明的,東漢以後有可能出現透明玻璃和吹制技術]。
日本學者丸山次雄曾系統地報導了古代玻璃的歷史研究,詳細地介紹了埃及、地中海區域、古羅馬、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古代玻璃情況,但是由於病故而中斷了關於中國古代玻璃情況的分析]。與其同時期的渡邊逸郎,在談到日本的古代玻璃發展時,他提出在中國漢代,玻璃製造技術是由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從中亞傳至中國(洛陽),然後再從中國經朝鮮半島(慶州)傳至日本。主要的依據是早期中國和日本的琉璃珠(鑲嵌珠,又稱蜻蜓眼玻璃珠)的造型與西方的酷似兇。山崎一雄根據日本古墳時期出土的古代玻璃成分與中國漢朝玻璃成分的一致性,即含大量的PbO,確認中、日玻璃製品交流始於漢代]。在朝鮮北部也出土了2世紀的玻璃,認為由中國傳入。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The Corming Museum of Glass)用現代分析方法對中國古代玻璃樣品做了比較仔細的分析叫,也進行了介紹,對推動中國古代玻璃的研究起了積極的作用。
EngleA在20世紀70年代對中國古代玻璃製造做了一個較系統地介紹]。比較多的篇幅是在Seligman和Beck文章]的基礎上介紹中國玻璃珠的圖形、藝術和製作以及中國古代玻璃的成分,由於引用「外來說」,他對中國周邊少數民族與中原的關係和來源介紹得比較多,這對我們進一步研究中西古代玻璃交流是有幫助的。這時國外其他博物館根據其收藏,也有系統介紹中國古代玻璃的文章叫.但因為都是收藏品的文物介紹,所以科學研究的價值就不太大。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國外對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發展的總看法大約為:中國早期的琉璃珠與埃及的護身器的鑲嵌玻璃珠很相似,估計在史前已有貿易來往。BaO和PbO共存是中國古代玻璃的特徵,主要出現在戰國和西漢時期,古代玻璃主要為仿玉器,以中國的璧為代表。羅馬帝國時期,從波斯來了玻璃製造工匠,引進了玻璃吹制技術。14世紀伊斯蘭玻璃影響到中國的搪瓷(瓷釉)的設計,15-16世紀浮雕玻璃的製造是由歐洲傳教士指導的。加拿大的Warmer與Bimsonl2l測定出唐代乳白玻璃的乳白劑為CaF,與NaF晶體,認為中國使用董石作乳白劑比西方早。根據Tumer與Rooksby分析,西方古代玻璃在6世紀用氟磷酸鹽作乳白劑,到14世紀廣泛應用西方到19世紀才使用董石作乳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