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祠廟會館概述

2021-02-08 訪古湖湘

長沙祠廟會館概述

本文原載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系第二章概述

祠廟和會館都是地方性的祭祀性、聚會性建築。祠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用以紀念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一般建在與其活動有關、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另一類為宗族祠堂或家廟,分布在城鎮和聚族而居的村落。會館通常也是一種神廟,是同籍商幫或同業商幫祭祀祖師、聚會議事的場所。舊時祠廟會館遍布長沙城鄉,並形成了地域性的建築特色。

長沙為名人立祠歷史悠久。文字記載最早的祠廟是西漢之初的吳王廟。吳王即是漢高祖劉邦所封的長沙王吳芮。據《一統志》載,吳王廟在「長沙縣西北吳王冢旁。」《湘城訪古錄》說得更為具體:「吳王廟在長沙北門外,今北門外大道旁菜園內有極小之廟,即其地。」

民國初年賈太傅祠(即賈太傅故宅)

稍後,大政治家、大文學家賈誼貶謫長沙,居今太平街太傅裡。其故宅後來改為祠,歷代增修,明代又合祀屈原,稱屈賈祠,規模崇宏,至今遺址猶存。東晉大將軍陶侃,以軍功封為長沙郡公。長沙百姓為紀念這位傳奇式人物,在他曾住過的沙河街建起了陶公祠。陶公祠門樓為戲臺,內有大空坪,北為殿堂,分前後兩殿,前殿供鐵質陶公鑄像,高約丈許,惜毀於1938年「文夕大火」。

還有為健在的人建「生祠」的。如南宋理學家真德秀嘉定十五年(1222)以荊湖南路安撫使知潭州,在官「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湘城士民感佩其作為,在今南牆灣立生祠以祀,名「西山先生祠」。

到清代為歷史名人建祠形成高潮。一方面許多舊祠得到修復或重建,如重修賈太傅祠,重建張仲景祠(在今蔡鍔北路),韓公祠(祀東漢長沙太守韓玄,在學院街)、李公祠(祀南宋末潭州知州李芾,在路邊井)、友靈公祠(祀明代兵部右侍郎王偉,在營盤街)、蔡公祠(祀明末長沙推官蔡道憲,在太平街)等等。

另一方面,大肆為對「國朝」有功的地方官員建立祠堂,如賢良祠(祀康熙年間偏遠巡撫趙申喬,在今蔡鍔北路一帶),郎公祠(祀康熙年間湖南布政使郎永清,在育嬰街)、呂太守祠(祀乾隆年間長沙太守呂肅高,在走馬樓)等等。鹹豐年間又為跟太平軍作戰有功的官員和陣亡將領建立了許多祠堂,如三公祠(祀湖南巡撫駱秉章、張亮基和布政使潘鐸,在三公裡)以及三忠祠(在錫慶裡)、十忠祠(在司馬裡)等。

到清末,清廷詔諭為已逝高官立祠,長沙城有三大祠堂非常引人注目。三大祠堂是位於局關祠的曾文正公祠、位於北正街的左文襄祠和位於小瀛洲的席少保祠。今中山路船山學社舊址即曾祠遺蹟,局關祠今田家炳實驗中學為曾祠園林浩園舊址。今湘春路工人文化宮內的假石山則為左祠的遺物,長沙市博物館存有「賈太傅祠」「賈太傅饗堂」等碑刻。席少保亦為湘軍將領,官至貴州布政使,其後裔席楚霖民國中期曾任長沙市市長。據民國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蹟今釋》載,席少保祠園內水塘廣寬數畝,清流似鏡,可以通舟,旁植花竹,交相掩映,一時稱為勝跡。

局關祠街曾文正祠(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北正街左文襄祠(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小瀛洲席少保祠(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嶽麓書院內也建起了濂溪祠、朱張祠,城南書院建起了船山祠等,以紀念這些對湖湘文化有卓越建樹的大師。

清末船山祠(今無)

族必有祠,民間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更是遍及城鄉。街名中有徐祠巷、毛祠巷、王祠巷、範祠巷等,也印證了古代長沙宗祠之普遍。祠堂或家廟是宗族敬宗收族之地,同時又是向族眾宣講封建禮法的課堂,也是族人討論族中事務的場所,還是宗族的法庭,因而成為宗族的象徵和中心。宗族的內部結構一般為:宗族——房派——支族。與此相對應,宗族建祠時會依房分或大小宗法觀念,建不同層次的祠堂。

今留存有老照片的長沙最久遠的宗族祠堂為位於戥子橋的陳氏宗祠。照片為德國建築師恩斯特·柏石曼1906—1909年所拍。柏石曼拍攝的中國古建築照片已結集為《西人眼中的晚清建築》一書出版,書中寫道:「背景顯赫的陳家在長沙城裡擁有一家最美的祖宗祠堂。」這個「陳家」,乃清末編纂《湘城訪古錄》的陳運溶一族。據載,1904年春宋教仁由桃源來長沙組織華興會時寄居於此。20世紀30年代祠堂開設「至善小學」,陳運溶後裔陳繼徵、陳士琦相繼任校長。1949年至善小學為長沙和平起義北區的聯絡據點,校長陳伯勳參與了策反交警總隊的工作,並推為北區和平委員會副主任。1951年郵電學校接收該校,祠堂建築陸續被拆毀。

戥子橋陳氏宗祠(20世紀50年拆除)

長沙城內其他祠堂也十有九毀,農村存數則較多,凡族居人口較多的地方或適中的地方可見到。祠堂由地方或家族集資興建,分為總祠、支祠和家廟,多採取軸線對稱布局,三進或四進,即大門、儀門、享堂、寢堂。長沙地區的祠堂蓋小青瓦者居多。布局嚴謹,一般都有高大的正殿,用以陳設和供奉一族或一支(房)、一家祖先的神主牌位。正殿前有天井或庭院,周圍有廊屋、廂房。廂房一般用於存放家譜、族譜和祭祀用具等。較大的祠堂,如寧鄉溈山高氏祠堂,前院建有戲臺及兩側廂樓,供集會與唱戲聽戲之用。

祠堂建築形式地方特色鮮明,反映出典型的長沙民間做法。長沙地區的祠堂多圍以高大的封火山牆,突出的牌樓式大門飾以各種堆塑浮雕。簡潔的青磚清水牆,以其山牆起伏變化、簷口、墀頭、脊飾等處理,手法表現出不同的家族的淵源和特點。庭院、天井與正廳、正堂、後寢、管理用房的平面組合,既繼承了長沙民間建築傳統,也適應同族成員集體活動的需要,在裝修、裝飾上則表現出肅穆而隆重的氣氛。

會館建築形式類似於祠堂,主要是同籍或同業公共集會和進行祭祀、娛樂活動的場所,通常又是行會的駐所,有時還為同行商人或外地行商提供食宿方便。會館也是神廟,一般依本籍或本業供奉祖師的不同而起名。如江西會館名「萬壽宮」,福建會館名「天后宮」,錢業會館名「福祿宮」,藥材業會館名「神農殿」,酒館業會館名「詹王廟」,泥木業會館名「魯班廟」,糟坊業會館名「杜康廟」,屠宰業會館名「桓侯廟」,成衣業會館名「軒轅殿」,理髮業會館名「呂祖殿」,戲班業會館名「老郎廟」,綢緞布匹業會館名「天孫宮」,茶、面、豆、油業會館名「雷祖殿」等等。當然也有以地名作會館名的,如山陝會館、蘇州會館、粵東會館、中州會館、雲貴會館、湖北會館等。會館推舉業中資力雄厚而又講誠信者為「值年」,進行管理。勢力較大的會館還購置有大量「公山」「公田」以供糧餉。

會館較之一般祠堂,更為壯觀華麗,商業氣息較為濃厚,其牌樓式門樓裝飾更為突出。大多數會館都建有戲臺、正廳、正殿、後殿和左右廂房等,集祭祀、集會、娛樂、辦公、住宿等功能於一體,兼具裝飾性和實用性。如位於今銅鋪街小學的江西會館萬壽宮,始建於宋代,清代多次重修,以致規模崇宏,建有真君殿(祀許遜)、坊表、戲樓、至斯堂、公正堂,還有不同行業祭祖的關聖殿、文昌宮、財神殿、大雄殿、雷祖殿、杜康祠等。又如位於寶南街,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魯班廟,共三進殿宇,佔地30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由山門、戲臺、廟坪、五睦堂、觀音堂組成,氣勢恢宏,華麗堅實。今銅鋪街萬壽宮尚存清乾隆間石獅一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而寶南街魯班廟早已無覓蹤跡。

寶南街泥木業會館魯班廟(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有的會館有幸保留到20世紀80年代初,始位於坡子街的長沙錢業會館「福祿宮」,佔地2578平方米,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內供奉財神。大殿由8根1.5米見方,7米高的方形花崗石柱支撐。花崗石門框上雕刻有太極圖案。1983年12月西區少年之家以「危房」為藉口,將福祿宮一舉拆除,不少市民深表痛惜。

福勝街蘇州會館舊址(2006年本書出版時尚存)

天心區福勝街11號為清代蘇州會館舊址,為民國時期利用會館建築所改建,今為居民住宅。磚木混合結構,青磚清水外牆,內屋多為木結構。今雖隔建為眾多房間,但原會館神殿、祠堂、廂房等的布局依稀可見。據清光緒《善化縣誌》記載,蘇州會館建於清康熙年間,前進門樓戲臺方坪,正棟為關聖殿,左為文昌閣,右為財神殿,中為翠波閣。後進,中為大雄殿,左為雷祖殿,右為杜康祠。2005年列為「長沙市重點保護歷史舊宅」。

附:祠廟會館目錄(僅收圖書出版時尚存遺蹟者)

紀念性祠堂

三閭大夫祠 賈太傅祠 曾國藩祠(湖南自修大學舊址) 相國廟 譚烈士專祠 忠烈祠 湖南省警察紀念堂

宗族祠堂

徐家祠堂(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 劉家祠堂(秋收起義部隊第三團駐地舊址) 李家祠堂(紅一方面軍成立舊址) 範家祠堂(紅軍醫院舊址) 常家祠堂 孔氏家廟 魯氏家廟 餘氏祠堂 藺氏宗祠 陳家祠堂 李氏宗祠 張氏家廟 廖家祠堂

神廟會館

魯班廟舊址 太清宮遺蹟 蘇州會館舊址 楊公廟 寧埠八元堂 萬壽宮舊址 財神廟古宅

本文原載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主編 謝建輝 撰稿 陳先樞 攝影 羅斯旦等

相關焦點

  • 長沙佛寺道觀概述
    長沙佛寺道觀概述本文原載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系第三章概述古代長沙是中國佛教八宗之一的禪宗的重鎮,也是中國道教洞天福地的薈集之地,兩教並行不悖,歷史悠長。佛教宣揚慈悲普度、善惡報應,倡導以修行來得到解脫。道教主張順應自然、全性葆真,追求與道合一。
  • 博白縣那林鎮金陣村甯氏長沙祠關於重陽祭掃祖墓的倡議書
    通知:       博白縣那林鎮金陣村甯氏長沙祠(臨贊公)所有後裔宗親 大家好!
  • 洞庭湖中有座「江南第一祠」,湘妃祠跟乾隆皇帝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現在身在洞庭湖中,眼前的這座「江南第一祠」,跟乾隆皇帝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此湘妃非彼香妃,並不是指清朝乾隆皇帝的那個身上帶有香味的香妃,而是指湘水女神,娥皇和女英,她們又是誰呢?就有這麼一個故事,在三皇五帝時期,實行的是禪讓制,認為誰有才,有德,才可以當皇帝,所以,當時堯帝看中了舜的才華,認為他德才兼備,對他進行了三年的考察,並在當時把兩位女兒一起許配給了舜帝,三年之後,舜帝通過兩位妃子的輔佐幫助,讓他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所以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二妃,就建造了這座湘妃祠。冠名第一的稱號大家可能要質疑了,為什麼它能是第一呢?
  • 長沙的沿革和地名的由來
    當時「長沙鱉」是作為方物貢獻給周王室的,據孔晁注「王會篇」,謂「長沙鱉」  「特大而美故貢也」。方物以地而名,可見長沙當時已是很有名氣的地方。《戰國策·趙策》中有「長沙之難,太子橫為質於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長沙,楚之粟也」等,可見長沙之名在戰國時就屢見不鮮了。
  • 嗇色園黃大仙祠 黃大仙祠的百年嬗變
    創立於 1921 年的嗇色園黃大仙祠,將於今年迎來一百周年紀慶。
  • 長沙被評為「世界媒體藝術之都」,名字起源於天上的一顆星星
    長沙是湖南省的省會,也是長江中遊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被稱為「屈賈之鄉」、「楚漢名城」,那麼,你知道「長沙」這個名字的由來嗎?關於長沙這個名字的由來,歷史學家和民間歷來眾說紛壇,大概有下面這四種說法。古人認為,天上的星星和下面的城市是對應的,軫宿對應的是南嶽衡山,而長沙星對應的就是今天長沙這個地方,於是,人們就給這座城市起名為「長沙」,這也是長沙叫「星沙」、「星城」的原因。唐朝的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就記載過長沙星,認為長沙星是一顆主導壽命的星星,可以讓長沙星所對應的城市的人長命百歲、子孫滿堂。
  • 樟林荖巷的韓文公祠
    而廣東汕頭也有一座韓文公祠,則鮮為人知,那就是位于澄海樟林荖巷的韓文公祠。潮州韓文公祠雄偉壯觀,是與韓愈「治潮才八月,山水盡姓韓」的豐功偉績有關,而樟林荖巷的韓文公祠雖然規模較小,屬於「袖珍式」,卻與荖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香港黃大仙祠
    香港黃大仙祠肖介漢香港黃大仙祠,又名嗇色園,坐落於九龍半島獅子山南麓高聳的市民住宅和華廈之間,是香港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金碧輝煌,氣勢雄偉,極富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特色。祠裡主要供奉東晉時南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大仙。據說,黃大仙原名黃初平,於公元328年(晉朝)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
  • 臺灣八日遊-臺灣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祠
    日治時期的延平郡王祠入此時期該廟為民間私廟,於乾隆十年(1745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有重修的紀錄。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牡丹社事件,清廷派福建船政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延平郡王祠 仗節守義,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禱輒應,尤屬有功臺郡。著照所請於臺灣府城建立專祠並與追諡,以順輿情,欽此。"朝廷批准後,工程在同年三月動工,秋八月完工。
  • 香港黃大仙祠
    今得道升仙地建有浙江金華黃大仙祖宮,廣州和香港等地建有黃大仙祠。香港亦有為紀念他設立的黃大仙區。黃大仙祠,在中國有兩個,分別是廣州黃大仙祠和香港黃大仙祠,香港黃大仙祠又名嗇色園[1]  ,始建於1945年,是香港九龍有名的勝跡之一,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負盛名。廣州黃大仙祠[2]  始建於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是廣州宗教聖地之一。
  • 無極包公祠
    地址:城隍廟二樓,客服電話:85581868       「村村莊莊關帝廟,極邑別有包公祠。」關雲長廟宇遍天下,皆因大清王朝御封其為「國神「予以極力推崇,而包公祠天下只有屈指可數的幾處,無極包公祠當為其中之一,可見無極人對包公的厚愛。君不見,凡是包公劇目,無論評劇、絲弦、京劇、河北梆子,還是各種說唱,都是久演不衰,無極百姓誰都能說一串《包公案》上找不到的包公軼事。
  • 長沙開福區境內的古代園林
    陳家於同治十一年(1872)從江西老家遷長沙,居長沙局關祠閒園,直至光緒六年(1880)遷河南武陟。光緒八年(1882)返回長沙,直至十七年(1891)離去,大部分時間居長沙泰安裡蛻園,陳三立有《春日遊蛻園歌》曰:名園當春花欲繁,鳴鳩喈喈來喚門。
  • 西文廟坪長沙府學宮
    西文廟坪長沙府學宮長沙府學宮為明清長沙府十二州縣之最高學府,位於今天心區西文廟坪,今存「道冠古今」石坊,花崗石構成,高約十米,寬約六米,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其前身為宋代州學。北宋治平元年(1064),潭州知州吳仲復改築廟學為州學,王安石欣然作《潭州新學》以賀,是為長沙府學之始。
  • 瀛洲文祠芳名錄
    」的原則,對瀛洲文祠進行修繕。然五百年來,文祠歷經滄桑,年久失修,不復輝煌。        汫洲鎮黨委、政府,重文崇教,為復文祠榮光,多措並舉,2019年瀛洲文祠被縣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發展文祠,內外鄉賢發起成立饒平縣汫洲鎮瀛洲文祠保護發展促進會,並提出如下倡議:        文祠重修工程將啟動,希望鴻門內外鄉賢、社會各界人士,同心同德弘揚傳統文化,燃旺瀛洲人文教育之火,璀璨鴻門文明之光。
  • 有求必應,黃大仙祠,中國兩大黃大仙祠之一,集儒釋道三家於一身
    在中國,有兩個黃大仙祠,一個在廣州,一個就在香港。黃大仙祠又名嗇色園,始建於1921年,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祠內供奉著的黃大仙相傳「有求必應」,在香港享有盛名。來黃大仙祠拜祭主要以五種物品為主,即:香燭、鮮花、紙燈、清水、生果。香港人相信只要獻上這五樣東西,便能得到黃大仙的注意,祈求所願必能實現。遊客一般都是從黃大仙大殿開始祭拜,其餘供奉諸神的殿堂都比較小,香火比黃大仙殿弱很多。每個寺廟的大雄寶殿都是最恢弘最雄偉的,黃大仙祠也並不例外。大雄寶殿裡供奉著黃大仙,所以也是寺廟中香火最盛的地方。
  • 舌尖上的長沙美食
    舌尖上的長沙美食先介紹長沙吧!「長沙」之名最早見於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
  • 從「半湘街」到「萬祠巷」,順口溜裡的長沙街巷
    其實,這個順口溜可以有多個版本,因為在長沙,從「一」到「九」開頭的街巷大多不止一個,而是有多個,人們可以自由組合,編出很多個這樣的順口溜版本。 長沙街巷的地名蘊含豐富的文化元素,「數字」街名只是它的一個小小的體現。即使是老長沙人,恐怕也數不全長沙「數字街巷」的全部,更難以做到一條一條地到過、走過。
  • 府城黃忠義公祠黃氏宗祠
    府城黃忠義公祠,又名「忠義公大宗會館」,俗稱黃氏宗祠。位於今府城尚書直街,明代「尚書坊」左側,「文明樓」右側,東依「邢知軍書舍」。祠門下有一橫匾,為清朝時定安探花張嶽崧所題,正中陰刻楷體橫字「黃忠義公祠」,具有重要的文物保護價值。府城黃忠義公祠,又名「忠義公大宗會館」,俗稱黃氏宗祠。位於今府城尚書直街,明代「尚書坊」左側,「文明樓」右側,東依「邢知軍書舍」。
  • ​西文廟坪長沙府學宮
    西文廟坪長沙府學宮 長沙府學宮為明清長沙府十二州縣之最高學府,位於今天心區西文廟坪,今存「道冠古今」石坊,花崗石構成,高約十米,寬約六米
  • 走近金門延平郡王祠
    延平郡王祠於1968年完工,是一處仿古宮殿建築,規模宏偉壯觀。該祠是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而建的。明末清初,延平郡王鄭成功由廈門轉進金門,在島上留下很多歷史遺蹟。祠址位於夏墅村後高崗,視野寬闊,為當年鄭氏海上觀兵之處。前方可看到建功嶼上屹立的鄭成功塑像和金廈海灣。走進延平郡王祠,大門上的「忠肝義膽」特別醒目,讓人們追憶起350多年前鄭成功反清復明,東渡臺灣驅逐荷夷的英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