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祠廟會館概述
本文原載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系第二章概述
祠廟和會館都是地方性的祭祀性、聚會性建築。祠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用以紀念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一般建在與其活動有關、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另一類為宗族祠堂或家廟,分布在城鎮和聚族而居的村落。會館通常也是一種神廟,是同籍商幫或同業商幫祭祀祖師、聚會議事的場所。舊時祠廟會館遍布長沙城鄉,並形成了地域性的建築特色。
長沙為名人立祠歷史悠久。文字記載最早的祠廟是西漢之初的吳王廟。吳王即是漢高祖劉邦所封的長沙王吳芮。據《一統志》載,吳王廟在「長沙縣西北吳王冢旁。」《湘城訪古錄》說得更為具體:「吳王廟在長沙北門外,今北門外大道旁菜園內有極小之廟,即其地。」
民國初年賈太傅祠(即賈太傅故宅)
稍後,大政治家、大文學家賈誼貶謫長沙,居今太平街太傅裡。其故宅後來改為祠,歷代增修,明代又合祀屈原,稱屈賈祠,規模崇宏,至今遺址猶存。東晉大將軍陶侃,以軍功封為長沙郡公。長沙百姓為紀念這位傳奇式人物,在他曾住過的沙河街建起了陶公祠。陶公祠門樓為戲臺,內有大空坪,北為殿堂,分前後兩殿,前殿供鐵質陶公鑄像,高約丈許,惜毀於1938年「文夕大火」。
還有為健在的人建「生祠」的。如南宋理學家真德秀嘉定十五年(1222)以荊湖南路安撫使知潭州,在官「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湘城士民感佩其作為,在今南牆灣立生祠以祀,名「西山先生祠」。
到清代為歷史名人建祠形成高潮。一方面許多舊祠得到修復或重建,如重修賈太傅祠,重建張仲景祠(在今蔡鍔北路),韓公祠(祀東漢長沙太守韓玄,在學院街)、李公祠(祀南宋末潭州知州李芾,在路邊井)、友靈公祠(祀明代兵部右侍郎王偉,在營盤街)、蔡公祠(祀明末長沙推官蔡道憲,在太平街)等等。
另一方面,大肆為對「國朝」有功的地方官員建立祠堂,如賢良祠(祀康熙年間偏遠巡撫趙申喬,在今蔡鍔北路一帶),郎公祠(祀康熙年間湖南布政使郎永清,在育嬰街)、呂太守祠(祀乾隆年間長沙太守呂肅高,在走馬樓)等等。鹹豐年間又為跟太平軍作戰有功的官員和陣亡將領建立了許多祠堂,如三公祠(祀湖南巡撫駱秉章、張亮基和布政使潘鐸,在三公裡)以及三忠祠(在錫慶裡)、十忠祠(在司馬裡)等。
到清末,清廷詔諭為已逝高官立祠,長沙城有三大祠堂非常引人注目。三大祠堂是位於局關祠的曾文正公祠、位於北正街的左文襄祠和位於小瀛洲的席少保祠。今中山路船山學社舊址即曾祠遺蹟,局關祠今田家炳實驗中學為曾祠園林浩園舊址。今湘春路工人文化宮內的假石山則為左祠的遺物,長沙市博物館存有「賈太傅祠」「賈太傅饗堂」等碑刻。席少保亦為湘軍將領,官至貴州布政使,其後裔席楚霖民國中期曾任長沙市市長。據民國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蹟今釋》載,席少保祠園內水塘廣寬數畝,清流似鏡,可以通舟,旁植花竹,交相掩映,一時稱為勝跡。
局關祠街曾文正祠(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北正街左文襄祠(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小瀛洲席少保祠(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嶽麓書院內也建起了濂溪祠、朱張祠,城南書院建起了船山祠等,以紀念這些對湖湘文化有卓越建樹的大師。
清末船山祠(今無)
族必有祠,民間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更是遍及城鄉。街名中有徐祠巷、毛祠巷、王祠巷、範祠巷等,也印證了古代長沙宗祠之普遍。祠堂或家廟是宗族敬宗收族之地,同時又是向族眾宣講封建禮法的課堂,也是族人討論族中事務的場所,還是宗族的法庭,因而成為宗族的象徵和中心。宗族的內部結構一般為:宗族——房派——支族。與此相對應,宗族建祠時會依房分或大小宗法觀念,建不同層次的祠堂。
今留存有老照片的長沙最久遠的宗族祠堂為位於戥子橋的陳氏宗祠。照片為德國建築師恩斯特·柏石曼1906—1909年所拍。柏石曼拍攝的中國古建築照片已結集為《西人眼中的晚清建築》一書出版,書中寫道:「背景顯赫的陳家在長沙城裡擁有一家最美的祖宗祠堂。」這個「陳家」,乃清末編纂《湘城訪古錄》的陳運溶一族。據載,1904年春宋教仁由桃源來長沙組織華興會時寄居於此。20世紀30年代祠堂開設「至善小學」,陳運溶後裔陳繼徵、陳士琦相繼任校長。1949年至善小學為長沙和平起義北區的聯絡據點,校長陳伯勳參與了策反交警總隊的工作,並推為北區和平委員會副主任。1951年郵電學校接收該校,祠堂建築陸續被拆毀。
戥子橋陳氏宗祠(20世紀50年拆除)
長沙城內其他祠堂也十有九毀,農村存數則較多,凡族居人口較多的地方或適中的地方可見到。祠堂由地方或家族集資興建,分為總祠、支祠和家廟,多採取軸線對稱布局,三進或四進,即大門、儀門、享堂、寢堂。長沙地區的祠堂蓋小青瓦者居多。布局嚴謹,一般都有高大的正殿,用以陳設和供奉一族或一支(房)、一家祖先的神主牌位。正殿前有天井或庭院,周圍有廊屋、廂房。廂房一般用於存放家譜、族譜和祭祀用具等。較大的祠堂,如寧鄉溈山高氏祠堂,前院建有戲臺及兩側廂樓,供集會與唱戲聽戲之用。
祠堂建築形式地方特色鮮明,反映出典型的長沙民間做法。長沙地區的祠堂多圍以高大的封火山牆,突出的牌樓式大門飾以各種堆塑浮雕。簡潔的青磚清水牆,以其山牆起伏變化、簷口、墀頭、脊飾等處理,手法表現出不同的家族的淵源和特點。庭院、天井與正廳、正堂、後寢、管理用房的平面組合,既繼承了長沙民間建築傳統,也適應同族成員集體活動的需要,在裝修、裝飾上則表現出肅穆而隆重的氣氛。
會館建築形式類似於祠堂,主要是同籍或同業公共集會和進行祭祀、娛樂活動的場所,通常又是行會的駐所,有時還為同行商人或外地行商提供食宿方便。會館也是神廟,一般依本籍或本業供奉祖師的不同而起名。如江西會館名「萬壽宮」,福建會館名「天后宮」,錢業會館名「福祿宮」,藥材業會館名「神農殿」,酒館業會館名「詹王廟」,泥木業會館名「魯班廟」,糟坊業會館名「杜康廟」,屠宰業會館名「桓侯廟」,成衣業會館名「軒轅殿」,理髮業會館名「呂祖殿」,戲班業會館名「老郎廟」,綢緞布匹業會館名「天孫宮」,茶、面、豆、油業會館名「雷祖殿」等等。當然也有以地名作會館名的,如山陝會館、蘇州會館、粵東會館、中州會館、雲貴會館、湖北會館等。會館推舉業中資力雄厚而又講誠信者為「值年」,進行管理。勢力較大的會館還購置有大量「公山」「公田」以供糧餉。
會館較之一般祠堂,更為壯觀華麗,商業氣息較為濃厚,其牌樓式門樓裝飾更為突出。大多數會館都建有戲臺、正廳、正殿、後殿和左右廂房等,集祭祀、集會、娛樂、辦公、住宿等功能於一體,兼具裝飾性和實用性。如位於今銅鋪街小學的江西會館萬壽宮,始建於宋代,清代多次重修,以致規模崇宏,建有真君殿(祀許遜)、坊表、戲樓、至斯堂、公正堂,還有不同行業祭祖的關聖殿、文昌宮、財神殿、大雄殿、雷祖殿、杜康祠等。又如位於寶南街,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魯班廟,共三進殿宇,佔地30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由山門、戲臺、廟坪、五睦堂、觀音堂組成,氣勢恢宏,華麗堅實。今銅鋪街萬壽宮尚存清乾隆間石獅一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而寶南街魯班廟早已無覓蹤跡。
寶南街泥木業會館魯班廟(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有的會館有幸保留到20世紀80年代初,始位於坡子街的長沙錢業會館「福祿宮」,佔地2578平方米,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內供奉財神。大殿由8根1.5米見方,7米高的方形花崗石柱支撐。花崗石門框上雕刻有太極圖案。1983年12月西區少年之家以「危房」為藉口,將福祿宮一舉拆除,不少市民深表痛惜。
福勝街蘇州會館舊址(2006年本書出版時尚存)
天心區福勝街11號為清代蘇州會館舊址,為民國時期利用會館建築所改建,今為居民住宅。磚木混合結構,青磚清水外牆,內屋多為木結構。今雖隔建為眾多房間,但原會館神殿、祠堂、廂房等的布局依稀可見。據清光緒《善化縣誌》記載,蘇州會館建於清康熙年間,前進門樓戲臺方坪,正棟為關聖殿,左為文昌閣,右為財神殿,中為翠波閣。後進,中為大雄殿,左為雷祖殿,右為杜康祠。2005年列為「長沙市重點保護歷史舊宅」。
附:祠廟會館目錄(僅收圖書出版時尚存遺蹟者)
紀念性祠堂
三閭大夫祠 賈太傅祠 曾國藩祠(湖南自修大學舊址) 相國廟 譚烈士專祠 忠烈祠 湖南省警察紀念堂
宗族祠堂
徐家祠堂(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 劉家祠堂(秋收起義部隊第三團駐地舊址) 李家祠堂(紅一方面軍成立舊址) 範家祠堂(紅軍醫院舊址) 常家祠堂 孔氏家廟 魯氏家廟 餘氏祠堂 藺氏宗祠 陳家祠堂 李氏宗祠 張氏家廟 廖家祠堂
神廟會館
魯班廟舊址 太清宮遺蹟 蘇州會館舊址 楊公廟 寧埠八元堂 萬壽宮舊址 財神廟古宅
本文原載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主編 謝建輝 撰稿 陳先樞 攝影 羅斯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