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生活中,家長教孩子行為和表現的時候,考慮的並不是很多,所以不知道輕重或深淺。家長在教的時候,是基於環境和條件,根據氛圍,參與到孩子的互動中,才能完成教,孩子才會完成學。如果只教了要做的,是不夠的。在不同的事情中,是不同的環境和條件,如果能夠使用所學,就可以表現自我。如果使用不出來,自我就會被埋沒在環境和條件中。所以,在教孩子學習中,要麼是駕馭環境和條件,要麼是被環境和條件所驅使。在少兒英語學習中,如何才能表現好呢。這個問題,要知道,需要的是孩子好的表現;學習少兒英語是條件和環境,是拿來用的,表現自我。在英語環境中,在自身上找能力,在實踐中找方法,在互動中找溝通。英語單詞,只有藉助於聽說讀寫,才是單詞;單詞,只有付諸於實踐中,才能形成思維。
少兒英語啟蒙,課堂上,老師和孩子互動,是結合了情景,教孩子怎麼去表達和行為。在行為和表達中,融入了單詞的應用。在應用的過程中,就完成了單詞的認知。所以,單詞的含義,是通過實踐,表現出來,從而在思維中產生清晰的語境。這樣,英語單詞,才是真正的記憶。發音呢,要通過孩子的模仿和表達中產生;詞義呢,也是要經過身體力行才能實現。如果只是記憶詞義,和記憶單詞的字母有什麼區別呢?只是又增加了另一份記憶罷了。英語單詞的詞義,是為了詮釋單詞;課堂上的互動,也是詮釋單詞。有的孩子喜歡在課堂上,和老師互動遊戲,情景對話,故事戲劇等。是因為,在實踐中,才能找到自己。在課本上,只是讓自己聽從於課本。學習的時候,是和知識做朋友。學習英語,要學怎麼使用它,才能成就自己。
在少兒英語學習中,怎麼樣才能學得好呢?其實呢,只需要做的就是精緻,專一。什麼事情呢,都怕認真;什麼知識呢,都怕仔細。啟蒙英語的時候,並不是有了英語,孩子才有了能力;而是孩子本身就有能力,而是通過英語,才表現出來。在學英語之前,孩子很認真,熱愛互動;在跟著老師互動的時候,也會很認真,熱愛互動。並不是英語鍛鍊了孩子,而是孩子成就了英語。在閱讀英語故事的時候,有的孩子會理解通透,有的理解起來比較模糊。是什麼原因呢?理解通透的是,在看到英語句子,能夠在自己身上能夠找到實踐的影子;而感覺模糊的,是思考不能落地實處,不能確定的緣故。有時候,家長會給孩子解釋,解釋的內容,自然是孩子能聽懂的;孩子為什麼能聽懂呢?是在聽的時候,思維中有語境。語境呢,是孩子實踐過的。有多少體驗,就會有多少語境。如果學習過了,沒有總結和體會,就沒有語境,遇到了還是要重複學習過程。
當在英語學習中,體會到了語境。遇到了單詞或句子,可以直接用語境去實踐。在閱讀英語的時候,如果思維中是語境,就不會走神;因為每個單詞,每個句子都有根本,其根本就是語境。當沒有語境的時候,閱讀的是別人;當有語境的時候,閱讀的是自己。閱讀別人,是向外求;越向外求,越感到迷茫。就像人,越向外看,越遙遠;越向內看,越細緻,周全,通透。所以,學習英語,是自己在學,學到多少,不在自己身上尋找,還希望誰給予呢。在課堂上,老師教孩子做活動,經歷過程,獲得結果,讓過程越清晰,獲得結果時的趣味就越濃厚。孩子在溝通的時候,其實是語境在分享,也是在分享語境。學科英語中,閱讀和填空,考核的是什麼呢,聽過英語故事,來考核理解和實踐能力。理解呢,是思維在理解,思維是語境,那就拿語境在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