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很優秀的員工,離職時領導都會「挽留」,「套路」之下需要明白五點:
(1)「禮貌性」、「象徵性」挽留,還是「真誠式」、「實在式」挽留,外在表象相同,本質面孔卻不一樣;
(2)看重員工「個人能力」,還是著想崗位「空缺損失」;
(3)「沉沒成本」角度考量,招聘、培養一個能夠勝任崗位的新員工,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成本要遠遠大於離職的員工,「經濟效益」始終是擺在頭等位置的考量因素;
(4)顧及員工的「情分」和「面子」感受,讓離職員工本人,感受到領導的「溫暖」,讓別的員工感受到企業的「溫度」,再者離職員工的「面子」也有了,證明員工的能力和價值是領導十分肯定和認可的;
(5)離職的員工,領導真想挽留,必定會問及或追及「離職原因」,抑或提出升職加薪的「實打實砝碼」,而不是嘴上說挽留,實際上卻沒半點行動。
一、「禮貌性」挽留 OR 「真誠式」挽留
離職員工,本人都感覺到自己並不是很優秀,但離職時領導卻還對其挽留,從員工的實際感受而言,員工本人離職時,內心是很溫馨、很舒心的。
為什麼?因為領導挽留自己,就證明自己在領導的眼裡,是值得信任的,領導是認可自己、欣賞自己的,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領導是倚重的。
這是每個辭職員工,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反射」,自然而然的心理動態,領導自然會察覺得到。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解釋,領導對員工進行挽留,有兩個目的:
(1)員工離職時,內心是很溫暖、很溫馨的,對領導不至於「感恩戴德」,起碼懷有一種「尊重感」,認為領導是有「人情味」的,對員工是有「心理顧及」的。
(2)從領導的管理層面來講,似乎是在給離職員工和公司的員工在「演一場戲」,讓所有員工都覺得,公司是值得他們付出的,自己在公司是有「歸屬感」的。
所以,只要員工在公司表現得差不多,離職時領導都會予以挽留,但是,挽留的動機卻是有區別的,有的是「象徵性」挽留、「禮貌性」挽留,而有的是「真誠式」挽留、「實在式」挽留,不同的心理動機,產生的效果自然也就不盡一致。
二、「個人能力」 OR「崗位缺失」
員工離職時,被領導挽留,需要明白一點:領導到底是看重員工的「個人能力」,還是考慮到「崗位缺失」帶來的經濟損失。
看問題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要看現象背後的本質,領導對離職員工進行挽留,到底是出於何種原因、處於何種動機,才是員工需要弄清楚的問題。
通常情況下,領導不是看重員工的「個人能力」,就是考慮到「崗位缺失」帶來的效益損失,才決定對離職員工間挽留的。
當然,上面已經提到了,有的領導只是出於一種「禮貌」或「禮節」,才對員工進行挽留的,可是很多領導也並不會對員工進行挽留,只是客套地說了一些離別話語而已。比如,「以後常回來看看」之類的話語,其實領導內心也清楚,員工離職了,輕易再不會回來公司了。
三、「沉沒成本」與「經濟效益」
領導無論是「客套式」挽留,還是「實打實」挽留,首先考慮到的就是「沉沒成本」!
比如,員工如果真的離職,會不會給部門的工作帶來直接影響,會不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這就是「沉沒成本」的考量。
說得直白點,領導考慮的往往是「經濟效益」,如果離職的員工是業務部門關鍵崗位的員工,領導肯定不會輕易答應員工離職的,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公司的業務進展,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部分經濟效益。
總之,「沉沒成本」的落腳點還是在「經濟效益」上,就算時普通崗位的員工,如果公司再重新招聘、培訓一個新員工,需要付出的成本和離職員工相對比,無疑前者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是不可忽視的。
簡單來講,新員工需要公司投入的時間成本、物力成本和經濟成本,就是為了避免以下三種現狀:(1)「熟悉度」。熟悉公司的環境氛圍和崗位特性,三個月的環境適應期,往往是底線了。
(2)「上崗期」。新員工,都有試用期,這種崗前培訓,不僅需要公司投入時間成本、財力成本,而且還需要公司進行崗前技能和崗前職業培訓。
(3)「試錯帶」。「容錯機制」,是每一個企業對新員工提供的成長空間和試錯機會。尤其是新員工,對工作不太熟悉,公司一般都會有一個「試錯期」,允許新員工在試用期或工作剛開始時,出現一些小的錯誤。因此,期間一定會產生經濟成本。
四、「情分」和「面子」
領導無論是「象徵性」地挽留員工,還是「禮節性」地說這麼一句客套話,並不排除領導是出於上下級之間的工作「情分」,或者是員工本人的「面子」。
大多數的離職員工,除非情不得已,否則,很多員工是不會走到「離職」這一步的。既然員工決定離職,肯定是工作中的某一方面,引起了「連鎖反應」,使得員工不得不選擇離職這個「下策」!
因此,如果員工確實是因為某一方面的不足和瑕疵導致自己不得不離職時,領導自然會給離職員工一個「臺階」下,或者是給員工一個「面子」,讓員工在同事面前「有面子」、「有尊嚴」。
五、嘴上說,沒行動
員工離職時,領導挽留,判斷領導的心理動機,有一個「黃金法則」能夠檢驗:領導是否只是「嘴上說」,實際上卻「沒行動」!
現實中,很多領導對離職員工,往往只是客套地「安慰」一下,並沒有認真盤問或是細細追問,員工到底是因為原因而離職的。或者說,領導只是嘴上說說,實際上並沒有採取什麼「決定」,比如升職、加薪以及附加的條件等等。
很多有能力的員工離職時,如果領導確實是打心眼裡認為員工有價值,領導一定會立馬給員工一些「承諾」的。比如,馬上給你提拔到「中層幹部」崗位,立馬給你加薪5000元,立馬給你提年終績效等等。
如果領導給員工提出這個條件,毫無疑問,領導是「實打實」想挽留員工。
結 語
員工離職時,領導經常會予以「挽留」,是不是「套路」,要看領導的內心動機。因為「套路」,本身就是針對領導而進行的。所以,領導對離職員工進行挽留,有五個層面需要明白:
(1)領導是「禮貌性」、「象徵性」地挽留員工,還是「真誠式」、「實在式」挽留員工,前者是「客套」,後者是「實在」。
(2)領導挽留員工,究竟是看重員工的「個人能力」,還是著想著公司崗位的「空缺損失」,這是衡量領導的一個心理指標。
(3)領導是否對員工進行「真誠式」的挽留,關鍵就看領導對「沉沒成本」的認識,看領導對招聘、培養新員工的「經濟效益」。
(4)很多領導都會顧及到員工的「情分」和「面子」,讓離職員工感受一種「溫暖」,給員工一個「臺階」下。
(5)如果領導真想挽留離職員工,肯定會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追問員工的「離職原因」;二是提出挽留員工的「實打實砝碼」,比如升職加薪;三給員工「畫餅」,提出一定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