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ME: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褚海燕組揭示關鍵菌群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作物...

2020-12-27 騰訊網

導 讀

該研究揭示了長期施肥背景下關鍵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在維持土壤功能和作物產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並且找出了與作物產量和土壤養分循環密切相關的多營養級微生物集群,為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來源:宏基因組公號(2020年10月11日)

關鍵菌群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了40年施肥管理下的作物產量

第一作者:Kunkun Fan (範坤坤);Manuel Delgado-Baquerizo

通訊作者:Haiyan Chu (褚海燕);Yong-guan Zhu (朱永官)

合作作者:Xisheng Guo (郭煕勝);Daozhong Wang (王道中)

主要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71 East Beijing Road, Nanjing 210008, China)

中國科學院大學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西班牙塞維亞巴勃羅.德.奧拉維德大學(Departamento de Sistemas Físicos, Químicos y Naturales, Universidad Pablo de Olavide, Seville, Spain)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Institute of Soil and Fertilizer Research,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outh Nongke Road 40, Hefei, 230031, China)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Key Laboratory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men 361021, China)

摘要

幾十年施肥管理下的作物種植體系對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功能潛力產生了不確定的影響。其中,長期施肥背景下土壤生物多樣性在調控作物產量方面的機制尚未清楚,這也限制了我們在全球變化背景下通過土壤生物多樣性的變化來評估作物生產和土壤健康。本研究中,作者將多營養級生態網絡和土壤微食物網理論相結合,藉助35年長期施肥試驗平臺,研究土壤生物多樣性尤其關鍵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對土壤功能潛力和小麥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關鍵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與土壤功能基因和作物產量之間呈正相關關係,並且部分關鍵微生物菌群與作物生長息息相關(固氮菌、光合菌等),並與大部分參與養分循環的功能基因豐度呈正相關。同時,與其他微生物集群相比,關鍵微生物菌群具有更多參與氧化還原反應和碳、氮、磷、硫元素循環的功能基因。該研究揭示了長期施肥背景下關鍵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在維持土壤功能和作物產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並且找出了與作物產量和土壤養分循環密切相關的多營養級微生物集群,為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引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試驗和觀察研究表明土壤生物多樣性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養分循環,有機質降解,植物生產力和病原菌調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們對長期施肥管理下農田生態系統中土壤生物多樣性對作物產量和土壤健康的影響知之甚少。在農業生態系統中,施肥被普遍用來提高作物產量,但同時也潛在影響了土壤生物多樣性在維持作物增產中的作用。施肥能改變土壤生物的多樣性和群落組成,並且不同施肥管理對微生物群落的影響也存在差異,因此,加深對土壤生物多樣性在調控土壤過程和農田作物生產力方面的認知將為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土壤生物以微食物網形態在土壤中共存,其中包含捕食者、被捕食者、益生菌、病原菌等,並且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在農業生態系統中,這些多營養級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是參與土壤過程的重要指示物種。近年來,生態網絡為解析成千上萬種土壤生物之間的潛在關係提供了新方法,並且模塊化分析可以用於發現與土壤功能和作物產量息息相關的關鍵微生物類群。最近,有研究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揭示了關鍵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在驅動生態系統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簡言之,具有較多特定關鍵微生物菌群的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同時具有更高的植物生產力和有機質降解速率,同時也具有較少的病原菌。然而,在人為幹預頻繁的農業生態系統中,尤其在長期施肥管理下,土壤生物多樣性和關鍵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在維持作物產量和土壤功能潛力方面的機制尚未可知。同時,我們也缺乏對與作物產量和土壤養分循環密切相關的特定關鍵微生物菌群基因組特性的研究。基於此,我們依託安徽蒙城長期定位試驗站對長期不同施肥管理下小麥根際、非根際土壤進行採樣,並結合高通量測序與高通量定量PCR技術測定土壤多營養級群落和土壤功能基因豐度。我們推測在長期施肥管理下土壤生物多樣性尤其是關鍵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是驅動作物產量和土壤功能的關鍵因素,因此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尤其是關鍵微生物類群的多樣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結果

與土壤功能和作物產量密切相關的關鍵微生物菌群

利用生態網絡模塊分析,共發現四個主要的微生物生態集群(Module #0-3) (圖1A-B)。其中Module #0中細菌、真菌、叢枝菌根真菌、線蟲的多樣性與功能基因豐度和作物產量呈顯著正相關(圖1C-D)。其中Module #0中包含了較多的植物促生菌和最少的病原菌。因此我們將Module #0作為關鍵微生物菌群。

圖1 基於多營養網絡的生態集群。

(A) 四個主要微生物生態集群的網絡圖(Module #0-3); (B)不同微生物生態集群中優勢菌群的OTU比例; (C) &(D)線性回歸分析解析關鍵微生物菌群生物多樣性與土壤功能潛力、小麥作物產量之間的關係。

與此同時,關鍵微生物集群(Module #0)中主要的優勢菌群之間包含較多的正相關關係,優勢菌群的相對豐度與大部分功能基因豐度呈正相關(圖2A)。其他微生物生態集群(Module #1-2)與關鍵微生物集群不同, Module #1包含了最多的潛在植物致病菌,且優勢菌群之間負相關關係較多(圖2A);Module #2包含了較多的細菌—叢枝菌根真菌之間的相關性,且優勢菌群與功能基因豐度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 (圖2B)。

圖2 不同微生物生態集群中(Module #0-2)的優勢菌群。(A)不同微生物生態集群中優勢菌群之間的相關性;(B)功能基因豐度與不同生態集群中優勢菌群相對豐度的Spearman相關。

關鍵微生物菌群的系統發育特性及預測的單基因組特定基因拷貝

通過進一步獲取不同微生物生態集群中優勢菌群的全基因組信息和16S rRNA基因片段(97%相似性),我們將不同生態集群中優勢菌群的代表序列與47個全基因組16S rRNA進行構建系統發育樹,結果表明,關鍵微生物菌群(Candidatus Solibacter, Candidatus Koribacter, Rhodoplanes, Bradyrhizobium, Rhizobium)更傾向於在特定細菌門內部呈現系統發育聚集(圖3A)。基因組分析表明,關鍵微生物菌群具有較高的參與氧化還原反應和碳、氮、磷、硫元素循環的功能基因拷貝數(圖3B)。

圖3 不同微生物生態集群中優勢菌群的系統發育特性和單基因組基因拷貝數。(A)不同生態集群中(Module #0-2)優勢菌群與47個全基因組(16S rRNA片段與優勢菌群序列的相似性大於97%)的系統發育樹;(B)標準化的單基因組基因拷貝數。

關鍵菌群多樣性與功能基因和作物產量之間的生態關係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SEM)發現關鍵微生物菌群的生物多樣性直接並正向驅動作物產量和土壤功能潛力,表明關鍵微生物菌群的生物多樣性對維持土壤功能潛力和作物產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總體微生物多樣性對作物產量和土壤功能潛力的驅動作用減弱,其中,總體真菌多樣性和叢枝菌根真菌多樣性對作物產量具有負效應 (圖4)。

圖4 結構方程模型解析影響作物產量的生物與非生物因素。

長期不同施肥、根際效應、土壤特性、總體微生物多樣性、關鍵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土壤功能潛力對作物產量的直接和間接效應。

通過進一步挖掘特定基因功能,關鍵微生物菌群,作物產量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們發現,chiA的基因豐度與關鍵微生物綠彎菌(Chloroflexi)呈顯著正相關;amoB基因豐度與關鍵微生物亞硝化螺菌(Nitrosospira)呈顯著正相關;phoD基因豐度與關鍵微生物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呈顯著正相關。並且這些功能基因豐度、關鍵微生物菌群的相對豐度與作物產量呈顯著正相關(圖5)。

圖5 關鍵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功能基因豐度、作物產量之間的生態關係。

以關鍵微生物菌群中綠彎菌(Chloroflexi)、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e)、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和功能基因chiA, amoB, phoD為例。

討論

本研究結合多營養級網絡分析和土壤微食物網理論發現並驗證了關鍵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對維持土壤功能潛力和作物產量的重要性。關鍵微生物菌群包含了較多的與作物生長息息相關的功能微生物如固氮菌、光合菌、解磷菌等,並與大部分參與養分循環的功能基因豐度呈正相關;同時關鍵微生物菌群中含有較少的植物潛在病原菌。檢索到的基因組信息表明,與其他微生物菌群相比,關鍵微生物菌群具有較高的參與氧化還原反應和碳、氮、磷、硫元素循環的功能基因。本研究為靶向分離純培養特定關鍵微生物菌群來調控土壤微生物群落從而提高作物產量提供了科學參考。

參考文獻

第一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範坤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關注根際微生物群落構建與演替,土壤微食物網與功能,土壤宏基因組等。目前以第一作者發表了1篇The ISME Journal、1篇Microbiome、5篇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第一作者:Manuel Delgado-Baquerizo,主要關注土壤微生物生態、全球環境變化、古氣候、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等。目前在Nature、 Science、 PNAS、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等期刊發表論文170餘篇。

相關焦點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
    Soil biodiversity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Pedosphere. 30:1-4) 土壤構成了地球活的皮膚,孕育了地球最高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了人類波瀾壯闊的全部進化史,在糧食生產,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鈍化劑對土壤鎘鉛有效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影響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來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9 年 12 期作者:張迪,李婷,方炫,吳曉霞,丁愛芳單位:南京曉莊學院環境科學學院摘 要為研究海泡石和生物炭兩種鈍化劑對鎘鉛複合汙染土壤修復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的影響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魯非研究員以「Adaptive evolution of wheat: convergence within divergence」 為題主要分享了小麥不同來源染色體亞型進化歷程和遺傳多樣性。通過構建小麥全基因組遺傳圖譜以及基因滲入分析,為小麥的育種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礎,並且揭示了AB和D亞基因組的遺傳多樣性差異。
  • 研究揭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
    研究揭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57:35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ichael G. Harvey等研究人員揭示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特徵生物標誌物萜類化合物具有指示生態系統和植被多樣性的潛力。為理解和應用萜類生物標誌物,需通過普查、鑑定和分析工作,明確不同生態系統中現代植物和表土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及其對應關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南京土壤所揭示小麥種子萌發期應對逆境脅迫的響應機制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蘭平課題組對萌發期的小麥種子採用PEG、NaCl和淹水處理,分別模擬乾旱、鹽脅迫和洪澇災害。研究發現,這些逆境均會對種子萌發造成負面影響,其中,淹水損害嚴重,會導致種子不能正常萌發。進一步對這些脅迫下小麥種子胚和胚乳分別進行蛋白組學分析發現,種子的不同部位均能通過多種方式響應乾旱、鹽和淹水脅迫。
  • 每克土壤中數以億計微生物,到底有啥用?
    剛剛過去的第七個「世界土壤日」主題為「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土壤猶如地球的皮膚,其中蘊藏著細菌、真菌等海量的微生物,什麼是有生命力的土壤?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何作用?為何要關注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近日,《科技周刊》記者採訪到高校科研院所相關專家,探索「地球皮膚」中的秘密。
  • 中國林科院:沙林中心科研人員參加蒙古高原草原區生物多樣性綜合考察
    近日,中國林科院沙林中心科研人員參加了蒙古高原草原區生物多樣性綜合考察。 圖片來源:中國林科院 考察活動由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組織,中國林科院、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農科院草原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和山西大學等單位參加
  •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授Marko Virta訪問南京土壤所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授Marko Virta訪問南京土壤所 2018-06-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生物菌肥與有機肥配合使用,增加土壤養分,提高作物產量
    空間,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增強速效性養分的釋放,有利益根系生長,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施用生物菌肥是為了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而土壤微生物最顯著的成效就是「分解有機質」。
  • Hortic Res 綜述 | 江蘇省中科院植物所劉建秀課題組:假儉草遺傳多樣性
    2019年12月,Horticulture Research 在線發表了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暖季型草坪草種質創新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劉建秀研究員課題組題為「Genetic diversity in centipedegrass [Eremochloa
  • 基於多組學的成年同卵雙胞胎病毒多樣性與腸道菌群多樣性相關研究
    向大家推薦一篇發表在Cell Host & Microbe的佳作,基於多組學的成年同卵雙胞胎病毒多樣性與腸道菌群多樣性相關的研究,一起來欣賞吧。原標題:Virome Diversity Correlates with Intestinal Microbiome Diversity in Adult Monozygotic Twins成年同卵雙胞胎病毒多樣性與腸道菌群多樣性相關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此外,葉綠體中另一個蛋白CP12也受TRX調控,並能在氧化狀態下與PRK、GAPDH相互作用形成GAPDH/CP12/PRK複合物。複合物形成後,兩個酶的活性均進一步受到抑制。
  • ISME:宏基因組探究美洲河狸糞便微生物
    導讀美洲河狸可以通過築壩改變景觀並塑造生物多樣性。雖然河狸可以使用木本植物作為建築材料和膳食主食,但是對於其胃腸道中的微生物及其在確定宿主中的功能作用仍知之甚少。在這裡,作者使用宏基因組學、功能篩選和生物化學方法來分析其糞便微生物的群落結構與代謝能力,並進一步分析了分布在群體中的基因組與糖苷水解酶(GH)信息。
  • 科研 | ISME:多樣性的演變解釋了焦點物種的預適應對自然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LacZ原始物種的最終密度驅動了這種結果的產生(平均每克土壤的多樣性密度的log10=5.47,95% CI=5.0 6-5.87),在該組分中,其焦點物種終濃度顯著低於其他處理(圖7)。然而,焦點物種多樣性終濃度在預適應的不同種群密度處理間無顯著差異(平均每克土壤的多樣性密度的log10=6.16,95% CI=6.05-6.2,圖7)。
  • 初中生物《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模擬題
    A.物種 B.蛋白質 C.基因 D.生態系統5.下列不屬於生物多樣性間接價值的是( )。A.環境淨化 B.氣候調節 C.土壤改良 D.提供食物6.生物多樣性包括( )。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指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又叫就地保護,就地保護能保護生物及生物所生活的棲息環境,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途徑,是最有效的措施,C正確。直接使用價值,指對人類的社會生活有直接影響和作用的價值,如:藥用價值、觀賞價值、食用價值和生產使用價值(野外收穫進入貿易市場)等。
  • 土壤EC值——土壤中鹽類離子是否超標的「關鍵指標」
    土壤EC值就是土壤電導率,土壤電導率是測定土壤水溶性鹽的指標,而土壤水溶性鹽是表層土壤中可被植物迅速利用的礦質營養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判定土壤中鹽類離子是否限制作物生長的因素。EC值的單位有us/cm,ms/cm,1ms = 1000 us。
  •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胡水金教授訪問南京土壤所
    12月27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植物病理學系胡水金教授應邀訪問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並作了題為How to publish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papers in high profile journals專題報告。報告會由南京土壤所林先貴研究員主持,全所60多位師生參加了報告會。
  • 保護植物多樣性 維護全球生命共同體||第二十三期中國作物野生近緣植物
    能與小麥成功雜交的有11個近緣屬的數十個野生種,其中成效最顯著的是用偃麥草(Thinopyrum elongatum)與小麥雜交,育成了中國著名小麥品種小偃號系列,並構建了其遺傳材料,它們在小麥生產和育種中起到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