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位供需矛盾突出,向地下要空間成為選項。 劉東華 攝
未來,不管你在廈門哪個區域,打開手機就可以查詢附近停車場是否有車位,方便又快捷。目前我市正在推動建設智慧停車系統,已經納入了200多個停車場的動態信息,以後將推動全覆蓋,實現資源的共享,提高停車泊位的利用率。
截至去年年底,廈門市機動車保有量約166萬輛,其中小型汽車約126萬輛,而全市各類停車場泊位數約86萬個,按1∶1.1的要求,缺口52.4萬個,供需矛盾突出。如今停車場規劃管理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接下來有什麼計劃?昨天,廈門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對停車場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情況開展專題詢問。多個部門負責人介紹相關情況。
智慧停車
推動停車動態信息聯網 實現資源共享
■手機查詢共享車位。
推行共享停車可以有效提高停車泊位的使用效率,但也需要加強信息化引導。市工信局局長吳新奎說,目前全市的智慧停車系統形成了1+N的體系,「1」就是「i車位」平臺,接入全市靜態停車信息;N就是若干個市場化平臺,如「停開心」「停簡單」平臺等。下一步,工信局將結合智慧城市建設,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來更好地推動停車動態信息資源的共享和配置,提高停車泊位的利用率。
目前「i車位」平臺已接入廈門市全部停車場靜態信息以及200多個停車場動態實時車位信息,完成200多個停車場的智能化升級,開通電子支付的網際網路停車場近80個。車主可以通過平臺,如「停開心」找車位、付車費、月租續費等。在共享停車方面,「i車位」已聯合SM城市廣場、廈門國際郵輪中心、百腦匯科技大廈、火炬大廈等停車場,提供錯時車位1000餘個。
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林培森說,近年來在著力推動機關事業單位多餘停車位向市民開放,與市民共享,緩解周邊居民以及辦事群眾停車難的問題。截至目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一共向社會開放車位是3146個。接下來將加大開放的力度,在不影響安全、不影響保密工作的情況下,把多餘的停車位在晚間和周末向市民開放。
編制規劃
細分建築類型 不同類型配建指標不同
■因地制宜挖掘停車資源。陳立新 攝
今年,市建設局啟動了《廈門市停車場「十四五」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市建設局局長陳錦良表示,將按照「配建車位為主,公共車位為輔,道路停車為補充」的原則,一方面嚴格落實新建項目的配建指標,確保配建的車位與建築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另一方面將分區域差異化設置,根據用地發展和交通條件,將全市劃分為停車嚴格控制區、一般控制區以及其他區域,執行差異化的供給及管理。
2020版《廈門市建設項目停車設施配建標準》近期出臺,市資源規劃局局長柯玉宗說,相比上一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變化。一是進一步細分建築類型,對不同建築類型設置相應配建指標;二是隨著雙地鐵時代的到來,鼓勵居民出行乘坐公共運輸,對軌道站點周邊的輻射範圍進行了調整,服務半徑由400米調到500米,在500米範圍內折減了20%的配建標準;三是適當降低工業倉儲建設項目地面車位的配建要求;四是明確配建停車設施應按相關規定和規範要求設置電樁;五是對非機動車停車位配置標準適當調低。
拓展空間
降低基準地價 鼓勵開發地下停車場
如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停車場建設?柯玉宗答詢時說,新一輪基準地價更新和底價徵收管理規定正在修訂中,鼓勵向地下要空間增設停車場。此次修訂一是較大幅度下調單獨供地公共停車場地價,對比2018版下降幅度超過60%,約為工業地價的60%。二是從原來的按建築面積計收改為按用地面積計收,地下二層以下免地價。按此方法計算,地下停車場價格總體下降65%,可提高社會投資建設的積極性。
市發改委二級巡視員羅咚玲則表示,要堅持市場取向,大幅度縮小停車場的定價管理範圍。全市停車場有5248個,政府定價的停車場只有379個,僅佔7.2%,實行社會調節價佔了92.8%,以此吸引社會資本的投資。
停車場作為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也很關注。詢問結束後,分組審議又延續這一議題,說得最多的還是三點:向地下要空間、提高智慧管理的水平、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比如,有人指出在深圳地下三層已經被利用得非常好了,而我們目前的地價標準還沒有考慮到第三層,建議從地下三層開始,政府對建設停車場應給予適當的補貼。(廈門晚報 記者 林珊 彭菲)
(原標題:全市停車場動態信息都將聯網共享
市人大常委會對我市停車場建設管理工作開展專題詢問,推動建設停車智慧系統)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