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 出版人沈昌文逝世:回顧一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2021-01-19 澎湃新聞

學人Scholar  今天

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2021年1月10日)

據學人君多方核實,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先生於今日(2021年1月10日)早晨去世,享年90歲。據生前友人介紹,今晨六點左右,女兒發現其過世。

沈昌文1931年9月生於上海。在上海租界工部局所辦的學校受中小學教育。1945年3月因家境困難輟學,開始了6年的銀樓(首飾店)學徒生涯。1949至1951年初在上海私立民治新聞專科學校採訪系學習,,最後取得的學歷是上海民治新聞專科學校採訪系二年級肄業。

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曾任校對、秘書、編輯、編輯室主任等職。1980年3月起兼管《讀書》雜誌編務,任副主編、主編。1986年1月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十年後退休,發起創辦《萬象》雜誌,策劃出版《新世紀萬有文庫》。退休後常在海內外文化出版界奔走,甘當「業內臨時工」。

著作有《閣樓人語》《書商的舊夢》《知道》《八十溯往》《最後的晚餐》《 也無風雨也無晴》等。

一、編《讀書》雜誌

1986年主事《讀書》後,沈昌文要廣開言路,達成「通識」,為知識分子創造一個精神家園。他最怕的是不允許各種觀點並存。世界太複雜了,他希望兼容並蓄,才是完滿。

當時,出版社的領導陳原告訴沈昌文:「要和作者推心置腹地聊天,最重要的是要裝著什麼都不懂。」後來他有所領悟:「把一個思想評論雜誌《讀書》長期堅持下來,讀者越來越多(從兩三萬到十三四萬),靠的無非是認識到自己的局限和無能。」

《讀書》創刊號

沈昌文辦《讀書》靠「三無」——無能、無為、無我。王蒙闡釋為:無先入為主,無偏見,無過分的派別傾向,無過分的圈子山頭(有意或無意的),無過多的自以為是與過小的鼠目寸光,無太厲害的排他性,無過熱的趁機提升自己即為個人的名利積累的動機,才能兼收並蓄來好稿子,也才能真正團結住各不相同的作者,才能真正顯出一種恢弘,一種思稿若渴一種思賢若渴的謙虛和真誠,才能具有相當的凝聚力吸引力容納力。

王蒙還評價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何況辦一個刊物乎?沈昌文和沈以前的《讀書》諸君,其實辦刊物辦得平平淡淡,狀態似是老農收麥子,麥子熟了收割就是啦,這就近於無為了。來了好稿子,有時候帶著泥巴帶著草屑照用不誤就是了;有一點點辛苦,但算不上什麼大事。

二、執掌三聯書店

沈昌文執掌三聯書店期間,熱衷於傳播國內外優秀文化,並且不遺餘力地傳播近當代的經典文化成果,出版了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圖書,例如楊絳的《洗澡》《幹校六記》《我們仨》《將飲茶》,巴金的《隨想錄》,董鼎山的《西窗漫記》,鬱風編的《鬱達夫海外文集》,夏衍、胡風等一批優秀作家的雜文集等等。這些作品文字優美、思想獨特,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養。

沈昌文75歲時,沈從文孫女沈帆為沈公而作

沈昌文認為,「我們要時刻記往,出版工作是一個長命的工作,就像西方諺言所說:『書比人長壽,白紙印上黑字,印上彩圖,想抹也抹不掉。』我們做出任何一本不合出版品格的書,到你有了更多經驗的時候,回想起自己的舊作,會有一種羞恥感。」正因如此,沈昌文時代的三聯書店成為讀書人的綠洲,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三、編輯的人脈與飯局

沈昌文曾總結自己的出版工作經驗是「三個第一」,即文化第一,質量第一,人脈第一。他說,所謂人脈第一,「就是人際關係。編輯工作是個奇怪的職業,自己不生產,這邊是作者,那邊是發行,那邊是印刷廠,你在中間。這就要求你要做到人脈相通,當然首先是作者了,這樣才能生產出好的讀物來。你不是直接生產者,你只是組織生產的人,這中間,自然要和生產要素搞好關係嘛。」而要搞好關係,飯局就十分很重,他直言不諱地說:「我是主張吃的。跟文化人,或者思想家要搞好關係,我沒別的手段,只有一條——吃。因此到哪裡去吃,最重要的是我要了解他喜歡吃什麼。飲食便於進入主題,就有話可談了嘛。」

他曾出過一本隨筆集《最後的晚餐》,他說:「當我以文化為職業的時候,常蒙前輩教誨。現在視之,這些言傳身教,無異是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時對門徒的訓詞。而當我以後能獨立工作之際,能實行的常常只有一條:請客吃晚飯。」

王蒙說沈昌文:「在發展北京餐飲營業上作出了貢獻。」

「我編的是小刊物。當年,我們編輯部或在地下室,或在廠房,不成體統。本人忝為主編,文房四寶之外,鬥室之內有三樣不可少:冰箱、電砂鍋、咖啡壺。」電砂鍋裡燉的是紅燒肉,冰箱裡冷藏的是「普京」(普通燕京啤酒),幾杯小酒落肚,吃飽喝足,這樣之後再來看稿改稿,沈昌文形容是「如得神助,靈感迭現」。

四、做有思想性的出版人

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時代的視野,引入當代的思想潮流,啟迪民智,是沈昌文在出版行業內一貫秉持的理念,也正因為如此,《讀書》雜誌被譽為當時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刊物之一;他還積極引進、翻譯那些曾經或正在國內外思想界引發重大影響的書籍,給讀者深刻啟迪。

他曾說,當編輯太苦,所以非要有精神上出路不可。「無名英雄」云云,只是皮相之見。難為的是無名的折磨。一個天生的paradox不斷考驗著你:要「導向」,給讀者的東西要精揀苦選,削皮去核,狠心捨棄;可是又要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需求和喜好,要給他們最新、最美的東西。

沈昌文先生稱自己是「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識分子,他以謙虛謹慎的人生態度和踏實肯幹、積極進取的工作風格,為讀者真誠服務,為出版事業無私奉獻,成就了其不平凡的人生。

他心系讀者,尊重作者,正確處理編輯、作者、讀者三者之間的關係,充分發揮了出版社的橋梁紐帶作用;他獨具慧眼、目光敏銳,能夠及時抓住出版市場發展上升的空間,極富創新能力,為廣大讀者打開了一扇又一扇嶄新的大門,開拓了讀者的視野。

他深刻意識到出版社的文化責任和社會責任,並且作為出版社的領導者,他勇於擔當,極為重視出版物的質量,注重品牌的影響力,為推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以及人們思想文化的進步而奮鬥不息。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出版江湖(chubanjianghu)

參考資料:

[1]沈昌文.書商的舊夢[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2]沈昌文.閣樓人語:《讀書》的知識分子記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3]王帆.沈昌文出版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4.    

[4]芃子.沈昌文:「三無」老編輯 書界「交際草」[N].光明日報,2012-04-05(013).    

相關焦點

  •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逝者沈昌文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於今早去世,享年90歲。「今晨六時許,女兒發現,沈公睡去。」沈公生前好友,出版人俞曉群如此告訴媒體。沈昌文生於1931年,上海人。亦著有《閣樓人語》、《書商的舊夢》、《最後的晚餐》、《知道》《也無風雨也無晴》,譯作有《控訴法西斯》、《阿多拉茨基選集》(部分)等。以下文字選自沈公回憶錄《也無風雨也無晴》。該書詳細地記錄了他如何從上海銀樓裡一個初中都沒有讀完的「小夥計」,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和各種機遇,而一步步地成為三聯書店總經理和《讀書》雜誌主編,以及退休後的生活與出版活動。
  • 出版「老頑童」沈昌文去世 浙大出版社曾為他出過《八八沈公》
    出版家沈昌文今天清晨離世。 資料圖今天,文化圈都在刷屏一條消息——出版人沈昌文去世。 沈昌文在書齋中。翻開中國當代出版史帙卷,這是一個燈塔級的人物,沈昌文從金銀首飾店的小學徒做到名牌出版社的大編輯。他被稱為是出版界的旗幟和靈魂人物,被譽為「延續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夢想」。沈公在出版界是個大人物,幾乎人人都尊稱其為「沈公」,畢恭畢敬。用知名出版人俞曉群的話說:「跟沈公做書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 出版人沈昌文去世,享年90歲
    澎湃新聞記者從出版人俞曉群獲悉,著名出版人沈昌文於今早去世,享年90歲。「今晨六時許,女兒發現,沈公睡去」。俞曉群說。沈昌文生於1931年,上海人。著有《閣樓人語》《書商的舊夢》《最後的晚餐》等。他主編的《讀書》雜誌,曾是中國讀書類雜誌的範例,延續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夢想。
  • 江曉原:沈公傳奇之吉光片羽|紀念沈昌文
    著名出版家、作家沈昌文於今日凌晨逝世,享年90歲。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生於上海,曾於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在回憶錄《也無風雨也無晴》中,他曾稱《讀書》雜誌辦刊的方針為「無能,無為,無我」。
  • 深切悼念沈昌文同志
    沈昌文同志生平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傑出出版家,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讀書》雜誌原主編沈昌文同志,於2021年1月10日6時在北京逝世
  •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去世 著有《最後的晚餐》等
    來源標題:出版人沈昌文去世,著有《最後的晚餐》等,網友:又少了一個優秀的人 澎湃新聞記者從出版人俞曉群獲悉,著名出版人沈昌文於今(10日)早去世,享年90歲。「今晨六時許,女兒發現,沈公睡去」。俞曉群說。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那是因為有一天,他和同伴外出郊遊,不料突然遇到風雨,朋友們都感到很狼狽,只有這位大文豪不在乎。他認為,在雨中吟嘯詩歌、緩步慢行,即使手扶竹杖、腳穿草鞋也輕快得勝過騎馬。時近黃昏,雨又忽然停了,他回顧剛才風雨交加的情景,感到既然風雨不足畏懼,那麼晴天也不必過于欣喜。於是他爽朗一笑,說:「不如歸去啊,為什麼要在意是風雨還是晴天呢?」
  • 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許多事,在你坦然的那一刻,或許會發現風雨都消失殆淨。秋風蕭瑟,冷風吹起滿地黃葉,遠方的夕陽如同一隻酸酸的橙子掛在天邊,蒼茫蕭索。我走在小石子鋪就而成的林蔭道上,手漫無目的地擺著。自我出生起,記憶力總少不了姑父的身影。他總是喜歡抱著我,把我舉高,我會興奮地揮舞著小手說:「舉高高!」現在回想起來,總會有一絲自己都無法察覺的微笑掛在嘴邊。
  • 如幻人生,本無風雨也無晴
    有人說這是歲月的煎熬、生活的磨礪驅駛下的成熟,才有這來時的路上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感悟。然而,當我們將思緒在這條回望的路上繼續前探,去參父母未生前我們本來的面目時,卻發現透過那幽深久遠、晦明搖動的塵影縫隙,見到的卻是一片湛然長寂、空無一物、不知該說有還是該說無,也無法用時空、名相來形容的境地。那裡光明無限,卻找不到發光之體,清涼寂靜處空空如也。
  • 也無風雨也無晴(昌君作品)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宋)蘇軾歌詞裡唱的很好:「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但是夢醒了才發現牽掛逐漸多了起來,牽掛父母、牽掛愛人、或者是牽掛孩子,牽掛朋友。漸漸的,我們會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世界物質誘惑太多,人的欲望總是填不滿。面對生活中的困惑,我們會有多種選擇,我們不妨可以學習蘇軾「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堅定信念,永遠心懷希望,因為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 湖人總冠軍: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無風雨也無晴。因為早在幾天前,就已經在心裡給自己了暗示,這本來就該是湖人的總冠軍!詹姆斯老了,霍華德老了,濃眉哥還沒有嘗過總冠軍的滋味……隆多……麥基,格林這些人年紀都不小了,他們聚在一起的目的就是獲得總冠軍來的。
  • 蘇軾,一生沉浮,一路坎坷,他卻道:「也無風雨也無晴」
    《四海一生踏歌行》這本書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一生沉浮,一路坎坷,他卻道:「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本書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對其詞進行了情感化的解讀。讀他的詞,可以醫心;品他的人生,讓人奮發。
  • 業界送別出版家沈昌文——
    這是1月14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的出版家沈昌文遺體告別儀式上的一副輓聯。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很多業界人士趕來送沈昌文最後一程。中宣部出版局、中國出版協會、韜奮基金會、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公司、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三聯書店等都敬獻了花圈。  1月10日,沈昌文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 嶽德彬:也無風雨也無晴(四章)
    也無風雨也無晴——讀蘇詞是水土潤奇才,還是奇才潤水土?一朵彩雲,於峨眉山下的眉山隨風而起,飄漾京都,輾轉東南。之後,一個名字便橫絕令人仰望的峨眉之巔。「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山溪娓娓流動,猶如在我枕邊呼吸。你洩過砂石,滑過草地,又迷失在叢林。就像我昨天那些生動的往事,去向不明。
  • 張培亮|復工記第三天:也無風雨也無晴
    張培亮|復工記第三天:也無風雨也無晴一直覺得,當一個作家寫天氣的時候,接下來往往就會有重要的事情要寫。復工第三天,沒有了昨日悽寒的風雨,也沒有前日離家時的豔陽高照,姑且把這種沒有風雨也不是晴天的天氣稱之為「也無風雨也無晴」吧。較昨日,氣溫回升兩度,但體感並不強烈,或許只有晴日溫煦的陽光才能給我溫暖的感覺吧。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因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今年的春天似乎要春荒了。
  • 蘇軾《定風波》,「也無風雨也無晴」,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精氣神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全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尋常處生奇景,於簡樸中見深意,表現出詞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詞人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 一代名編駕鶴西去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遺體告別儀式今在京舉行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出版家、編輯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得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讀書》雜誌原主編,資深編審沈昌文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1月10日6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 《讀書》前主編沈昌文去世,他擔得起「出版家」的稱呼
    1月10日早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原《讀書》雜誌主編沈昌文,在北京去世,享年90歲。今天一整天,學人和出版人都在朋友圈或者微博發文哀悼。大家不約而同用上「出版家」來形容沈昌文,「他是擔得上這個稱呼的。」
  • 一代名編,一生「昌文」知名出版家沈昌文仙逝,文化界同悼
    對隱身於圖書、期刊、作者和讀者背後的出版人而言,這種場面堪稱罕有,從中,或可估量沈昌文受讀書人愛戴之程度。  一位出版家要產生這樣巨大的影響,必要滿足如下條件:一個具備稀有才能和時代精神的人,恰逢其時地遇到他能大展拳腳的時代。  沈昌文便是如此。  1月14日,沈昌文追悼會在京舉行。
  • 人生,最高級的修行:歷練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
    我們總說風雨過後總會見到彩虹,事實上,風雨後能見到多少次彩虹呢?但是,當你向目標不懈的努力過了,面對任何結果,能夠擁有更加豁達,隨緣的心境。這份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才是我們人生路上真正的彩虹。有些人喜歡熱鬧,但要先意識到,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有些人迷戀年輕的容顏,但要明白,人總有一天會變老的;喜歡小孩子,要有耐心,付出精力將孩子養大成人;當明星是耀眼的,但要想清楚,總要曝光在眾人的目光下,誤解和緋聞滿天飛。所以,人生的快樂都是伴隨著苦,當我們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不那麼稱心如意,我們也就走出了苦的光環,不再那麼恐懼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