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遠
一、大清算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劉備集團威震華夏的大將——關羽,戰敗被殺,這場失敗來的太快、太突然,毫無準備的劉備集團,不但損失了約三成的控制區,而且從此失去了荊州這個戰略要衝。
戰敗訊息傳來,劉備集團上下一片悲戚,之後,就開始進行強烈「反思」,思考之後的第一個清算結果是——幹掉「乾兒子」劉封。
「關羽被殺,卻弄死劉封」,說實話,這個彎兒繞的有點大,處理結果也有點莫名其妙。
關於這一段的描述,《三國演義》大概是這麼寫的:由於劉封見死不救,這導致了關羽戰敗被殺,再加上劉封事後倉促出戰,卻又不勝,劉備在盛怒之下,「大義滅親」,斬了劉封。後來聽說劉封斬了孟達勸降使者之後,劉備這才擠出了幾滴懊悔的眼淚。
雖然在《演義》中,很是著墨描寫了劉封孟達見死不救,導致關羽父子敗亡,儘量讓人覺得劉封死的不冤。可無論是少年時期讀這一段,還是現如今回想這一段,筆者都覺得劉封死得很冤。
二、劉封的素質
在《三國演義》中,劉封雖然沒有五虎大將那麼光輝奪目,可也絕對是劉備集團中響噹噹的將軍,這一點可以從曹奸雄的口水仗裡看出來:
在漢中之戰的時候,曹操是這麼罵劉備的:「賣履小兒,常使假子據敵 」,這種潑婦罵街段位的罵戰在曹孟德的一生中可不多見,這一方面是在打劉備臉——「小樣兒,連個像樣的真兒子都沒有」;另一方面也是對劉封戰力的肯定:如果劉封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草頭將軍,曹奸雄估計連這種話都懶得罵。
當然了,漢中之戰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劉玄德打了個翻身仗,從此站穩了西南寶地,而這一戰中劉封也是出力不小。
三、襄樊大戰時的劉封
再來說說劉封的死因——襄樊大戰。
在《演義》中,在關羽的最後時刻,請求劉封、孟達發兵救援,而劉、孟卻以基礎不穩的理由,拒絕出兵,見死不救。
這《演義》中的理由是否靠譜?簡單看一下地圖,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劉封此時的所在地是上庸、新城一帶,這地段在襄陽、樊城的西側,而關羽所在地荊州,則在襄陽的南面,最後困守的麥城也在襄陽的南面,就這地理位置而言,劉封出兵救援,不但要跋山涉水,而且還要穿越敵佔區——根本不現實!
而事實是,在關羽發動襄樊大戰前,派人要求劉封、孟達從西線發動攻擊,協同作戰,而劉封拒絕了,理由是上庸、新城、房陵三郡剛剛攻克,民心不穩,大軍不敢動!對此,劉備集團是事先知道的。而事實上,後來這三郡背叛,狠捅了劉封一刀,證明這地段確實不穩,從政治穩定層面來說——劉封根本沒錯!
因此,在《演義》中殺死劉封只是一個似乎合理且實際上不成立的藉口。
在整個三國時期,因為這種罪行是應受懲罰的,我恐怕只有劉封。
四,死亡原因為劉封
而劉封真正的死因,我們可以從《三國志》看到一個明確的答案:
諸葛亮:「考慮到封印的兇猛,在輕鬆的世界之後很難控制。」意思是:這個劉封很兇,沒有很好的控制,你劉備一百年後,小組無法抑制他。
臥龍是對的:從劉備到劉表,劉封已經開始跟隨劉備,並且已被接受為小孩,參加過新野,赤壁,漢中的戰鬥,在少將的劉備組中,絕對值得戰鬥出色而勇敢。然而,劉封的死也是因為他「非常勇敢」。
換句話說,如果他是一個廢物,它是安全的。但是一個神聖的浪費,劉梟雄將永遠不會被接收為兒子——當時,劉備已經四十歲了,即使今天它絕對是一個超級永恆的男人,所以劉封這個兒子,是一個「親子」+接班人「培養。而且劉封很年輕,可以稱為蜀漢第二代將軍第一人,如果劉玄德一輩子都沒有兒子,那麼劉封繼承自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然而,當劉梟雄四十多歲時,他生下了他的兒子「阿鬥」,這非常令人尷尬。因此,已經耕種多年的乾燥兒子只有一個命運——,從那時起被邊緣化。關羽,張飛等重量級人物都有意識地站在了團隊中,「我不知道,不愛」可以說是劉封的感覺。 (注意:在《演義》中,劉備是第一個阿鬥,而劉封是乾子——,這是藝術。)
這種兒子越勇敢,未來的問題就越大。而且這是證據:朱溫的乾兒子朱友謙和他的兒子朱友貞和其他人奪取了權力,李克用的乾兒子李嗣源挖了兒子的李存勖角落,李嗣源的乾兒子李從珂然後挖了李從厚角。
V.悲傷的劉封
讓我們回到劉封。有一段歷史可以說,雖然他做得很好,但他並不擅長聯合同志。他不能用孟達,申耽,申儀等小便,並且對於關羽,諸葛亮等是不夠的。他自己被清算了。
我不說劉封的字符——實際上,這個東西無法驗證,但是劉封被事實背叛了,而在孟達勸說和三國演義失敗的情況下,選擇劉封是不要投降曹魏 ,或返回成都。
事實上,關於劉封的結尾回到成都,孟達說服書非常明確和準確:你是一個乾燥的兒子,這是洋蔥?回去是死,最好投降,也許有一天有機會翻身。
但突出的劉封,他的傲慢,決定他不會成為頭銜,甚至不是投機。為了對抗曹魏一生的投降,無論是「忠誠」還是「孝順」,這都不是劉封的選項。這既是劉封的驕傲,也是劉封的悲哀。
劉封可能不太相信曾經「帶人過河」的劉幹邑將把他帶到刀下。當「忠誠,孝順和勇氣」的兒子最終被迫任意時,他留下了一個無限悲傷的「沒有孟子度的懺悔」,他可能直到死後才明白他的真正死因。
簡而言之,在世界時代,一個有能力的兒子是一種「不能親近但不能放棄」的悲哀。
猜你喜歡:
諸葛亮5次北伐,3次缺糧無功而返,為何不一次性解決缺糧問題?
一個人人都想娶的女星,為防老「不曬太陽不生孩子」,如今52歲仍像個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