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兵敗被殺是三國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在此之前劉備吞併荊州、益州並在漢中正面打贏了曹操,一時間威望無以復加,劉備因此自稱漢中王,蜀漢的國力也到了巔峰時期。為了擴大戰果,劉備特意命令關羽攻打荊州,極大削弱曹操的有生力量,但以為東吳在背後捅刀子,最終關羽被吳軍擒殺。
其實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還有最後一次生還的可能,就是駐紮在上庸郡的劉封領兵接應自己。關羽已經寫信劉封了,但劉封竟然以兵力不足為由拒絕關羽。戰後劉封也被劉備清算、賜死。很多朋友不明白劉封為什麼不救關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
劉封的遺言
當關羽兵敗身死的消息傳到劉備耳邊時,劉備第一反應是流言蜚語,但當確認了消息的真實性後劉備怒了,第一時間就要治罪劉封,削去他的職務,讓張飛接替。但諸葛亮認為,劉封不滿足自己的待遇已經很長時間,再加上他在軍中很有威望,甚至以後可能會威脅到阿鬥的地位。與其只是治罪,不如趁機殺了他,也好為以後阿鬥上位掃清障礙,消除集團內戰的安全隱患。
劉備不是迂腐之人,他冷靜考慮諸葛亮建議後認為可行,隨即在成都寫了一份命令,讓人在上庸大張旗鼓地交給劉封。劉封身為劉備的義子,當年劉備也親口承諾過會選他作為繼承人,在這種身份的加持下,劉封認為自己和關羽的死有牽連但罪不至死,最多無非是革職,等以後戰事又起的時候還可以翻身。
當在所有人面前聽到劉備要處死自己的命令後劉封慌了,他甚至認為是使者的意思。使者早就考慮過這點,沒等劉封反應過來,身後的將士們一把上前控制了劉封,這時候劉封才知道局勢不由自己掌控了,只能等死。按照劉備的意思,劉封為集團做了很大的貢獻但功不抵過,有白綾一條和毒酒一杯讓劉封自己選擇。劉封含著淚說了句:"悔不聽孟達之言!"然後喝下了那杯毒酒。
孟達的建議
其實劉封接到關羽求救信的時候是猶豫的,因為從道義上來說,關羽是蜀漢的大將,而離自己又那麼近,派兵救一救其實不費事。孟達的話點醒了劉封,孟達告訴他現在整個蜀漢集團士氣非常高,主公因此稱王,這對於集團內的人來說都是好消息,而對於我兩人來說就是壞消息。
在孟達看來上庸夾在宛城和漢中的中間,其實把這裡當作前線、東部的屏障是可以的,但是劉備卻提拔魏延做漢中太守,而且還授予了他3萬兵馬駐守漢中,孟達和劉封駐守上庸的兵馬僅有5000人,而且多為自己的舊部。這就意味著,劉備實際上是把漢中當作曹魏和蜀漢的緩衝地帶,根本不理會孟達和劉封的死活。
而且劉備此前雖然承諾過會讓劉封繼位,但其實只是一種拉攏人心的方式,畢竟那個時候的劉備很需要劉封、荊州士族的支持,這其實更是一種政治交換。但劉備現在有了親兒子劉禪,從血緣。名義上來說他更傾向於讓劉禪接班,這是人之常情。劉備把劉封安排到上庸的目的,名義上是讓他駐守,但何嘗不是希望能夠借曹仁的手殺了劉封呢。
劉封聽著孟達的分析冷汗直流,但內心裡對劉備、對自己繼承人這個身份還是有渴望的,只是在糾結。孟達看穿了劉封的心思但左右不了劉封的思想,只是籌劃如何投靠曹魏才可以利益最大化。後來當孟達得知劉備大張旗鼓派使者傳信給劉封時知道死期將至,在投誠的前一天晚上告訴劉封帶著整個上庸郡一起投降曹魏,不然將會引來殺身之禍。
劉封不相信劉備真的會殺自己也沒有強行拘留孟達,孟達趁著夜色逃到宛城向曹仁投降,第二天劉封就被處死,所以臨終前才說了那句話。
關羽對劉封的態度
其實劉封選擇不救關羽,除了擔心駐紮在宛城的曹仁會趁勢攻打上庸之外,還與另外一件事有關。前不久關羽正在攻打襄樊,當時曹仁還還駐紮在襄陽死死抵抗,當時曹仁手上有3萬兵馬,關羽也是3萬兵馬,曹仁憑藉防禦戰佔據了一部分的優勢。這時候關羽寫信給劉封,命令他帶著4000兵馬截斷北方曹操對曹仁的補給,但被劉封拒絕。
劉封拒絕的理由很簡單,第一個是上庸的兵力不夠,第二個劉封身為副軍將軍,關羽身為前將軍,雖然關羽的職務打過劉封但實際調動不了劉封,沒有劉備的命令他也不想動。
劉封的藉口雖然看似有理但卻說不過去,畢竟是整個集團的戰鬥,很多人並沒有在意所謂的職務高低,哪怕他答應關羽的調動劉備也不會說什麼,甚至還可能因為獲勝而獎賞劉封。
關羽看穿了劉封的態度,隨即寫信回復劉封,大概意思就是既然你不想幫那就不幫了,等戰爭過後我再收拾你!劉封知道關羽的為人更知道他的能力,關羽真要收拾自己的話那肯定會出手。出於恐懼作祟,接到關羽的求救信後並沒有出兵,而是按兵不動,甚至從內心裡還是希望關羽快點死。
小結
從當下的角度來看,關羽的對劉封的語氣雖然橫但並不是因私廢公,而是出於大義的考量,畢竟身在同一個集團做著同一件事,大家出力是應該的,所有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卻被劉封拒絕,關羽自然氣氛。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劉封的人格弱點,那就是太自私了,一切的一切都為了自己考慮,壓根沒有想過大義,沒有想過集團的利益。與其說是劉備不想讓他做繼承人,不如說是劉封自己就不配做這個繼承人。他的死實際上是自己作死,怪不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