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劉春山 每經編輯:陳俊傑
「對於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可以幫助廠商在控制成本的同時迎合和引導用戶選擇,而渠道運營能力不再只是拓寬甚至依賴線上渠道,而是增強與渠道的深度合作。」6月24日,IDC中國研究經理潘雪菲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小米失去國內可穿戴市場第一的位置,一方面是因為小米手環受到供應鏈和需求端的限制,受影響比較大;另一方面,華為由於渠道結構關係,出貨相對穩定,擠壓了小米可穿戴的市場空間。
前一日,IDC諮詢發布報告,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同比下滑11.3%,好於預期。小米可穿戴出貨量同比略微下滑,出貨量414.4萬臺,華為逆勢增長躍居第一,市場份額接近四分之一,出貨量為428.2萬臺。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月,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1762萬臺,基礎可穿戴設備(不支持第三方應用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1486萬臺,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276萬臺,同比下降33.3%。
蘋果智能手錶 每經記者 劉春山 攝
華為逆勢增長
潘雪菲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IDC報告裡所統計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包含智能手環、智能手錶、智能耳機,其中手錶包含兒童手錶和成人手錶,耳機指僅包含能支持心率或激活語音助手的藍牙耳機,其他還有智能跑鞋、模塊類產品。
小米憑藉著每年一更新的小米手環,長期佔據著國內可穿戴市場第一的位置,年出貨量甚至超過2000萬臺,去年年底小米也發布了首款智能手錶,豐富了產品線。而長期在第二位置的華為,今年第一季度終於實現了反超。今年一季度小米可穿戴設備整體出現下滑的情況,而華為同步增長超過18%。
Canalys上周也發布了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數據,報告顯示,2020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為1430萬塊,同比增長 12%。其中蘋果依然居該市場第一,Apple Watch的出貨量達到了520萬塊,同比下降13%,市場份額為36.3%。華為智能手錶的出貨量為210萬塊,同比增長113%,市場份額為14.9%,超越三星成全球第二。
IDC在報告中解釋,小米出貨量同比略微下滑,主要來自於小米手環在疫情期間供應鏈停工和需求不足的雙重壓力。蘋果儘管在手錶和耳機上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因處在快速上升時期,同比依然能夠保持一定增長。步步高旗下的小天才兒童手錶受到疫情影響較為嚴重,兒童戶外活動的限制導致需求銳減。《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小米早前許久未有更新手環產品,今年618期間才進行了小米手環5的銷售。
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手機企業將產品線拓展到智能可穿戴領域,或是主打健康、或是可打電話的智能手錶等,今年3月份OPPO推出了首款智能手錶,進軍可穿戴市場。潘雪菲對記者分析稱,OPPO等在手機市場沉澱許久,通過手機帶動起穿戴類產品,有一定優勢存在,具體表現還要看後面持續發展能力,以及產品線布局。
獨立可穿戴企業處境尷尬
在上市公司序列中,華米科技、樂心醫療是單獨經營智能手錶、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的品牌企業。不過在IDC的可穿戴市場整體報告中,未見華米科技上榜前五,被分在了「其他」裡。
一直以來小米手環由華米科技供貨,不過小米智能手錶並非由華米科技提供。潘雪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小米可穿戴設備裡面的出貨量不包含華米手錶,華米科技的的整體體量並不能進入大盤市場前五,排在了成人智能手錶市場第五的位置。
自從上市之後,華米科技明顯加快了產品發布節奏,2019更是發布了至少超過5款以上的智能手錶類產品。不過從今年一季度表現來看,華米科技的智能手錶業務並不理想。今年前三個月,在成人智能手錶領域,華米手錶僅僅賣出了9.8萬臺,並且出現了71%的下滑,同期華為增長超過111%。
「樂心手環有大單出貨給某手機廠商,供手機廠商捆綁銷售用。」潘雪菲向記者如此解釋樂心醫療近來能夠上榜的原因。早前樂心醫療一直重點推可穿戴產品給消費者,不過一直被小米壓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樂心醫療近日在投資者交流會上表示,公司在2018年底進行了戰略反思,結合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調整了發展戰略。從過去與巨頭的競爭,轉變為向戰略客戶提供JDM(定製)服務,實現雙方的共贏。樂心醫療在一季度報告中披露,報告期內,公司在智能運動手環、手錶等項目上與新的戰略大客戶達成合作。
可以看到,華米科技早期依託於小米成長,一直想要擺脫小米的光環,壯大自我品牌的力量。而樂心醫療在自我品牌突破艱難的情況下,越來越想通過為大客戶供貨的方式提高市場份額。好在從整體上看,可穿戴行業依然有著光明的前景,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潘雪菲預計,國內可穿戴市場2020年預計同比增長17%。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