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周
朋友恬恬,和相處了三年的男友分手了。原因是,他的朋友圈太廣。
剛戀愛時她是這樣形容男友的:他符合我對男朋友所有的期待。學識淵博,健康開朗,關鍵是朋友很多。恬恬從小就自認為很內向,朋友很少。她潛意識裡對自己社交這塊是不滿意的,所以有了補償動機,在擇偶的時候,就首選社交能力強的。
只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後來讓恬恬無法忍受的,也是男朋友的朋友圈實在是太廣了,廣到裡面已經看不見她了。
我對恬恬說:其實,你比你男友更懂社交,內心更富足。恬恬一臉不解:可我到現在也沒幾個朋友啊!我回復她:你眼前不就有一個嗎?相隔千裡,卻隨時可以聽你傾訴。身邊還有個每天對你噓寒問暖的好同事。
恬恬有個女同事也是單身,是外地人,去年急性胃炎住院是恬恬主動去照顧的,每天又是燉湯又是熱水袋,讓同事感恩在心底,這次恬恬失戀,同事回饋了同等的愛,每天噓寒問暖,還請她去了當地最好的美容院做全身SPA。
她男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從兩人的出租屋搬走後,原本打算到朋友那裡過渡一個月,沒想到遭到拒絕。恬恬一陣唏噓:原來那個意氣風發的社交達人這麼慘。
我說:這是他必然會經歷的,因為他誤解社交的意義了。
經常會聽到媽媽們吐槽:我孩子社交能力差啊,朋友少啊,以後進入社會要被淘汰的,怎麼辦?其中有個人的兒子已經讀大學了,她還在憂心兒子社交能力差,整天就知道悶頭讀書,生怕以後工作也找不到,對象也找不到。
後來我與她的兒子交流了一番,卻發現這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孩子,表面看來內向安靜,也不太參加集體性活動,但他的社交能力一點也不差,甚至超過了一般人。
他在陌生人面前可以落落大方介紹自己,這是成功社交的必備心理素質。談話的時候,他眼光可以和我對視,不畏懼,也不咄咄逼人,是那種恰當好處的從容。關於交友也有自己的看法:「我媽媽肯定說我孤僻無能、沒有朋友吧?其實我是有鐵哥們的。一定要每天呼朋喚友才叫活潑開朗,才叫有社交能力嗎?我生性就不喜歡熱鬧,幹嗎要強迫自己扎堆?」
這孩子說得很通透,我們社交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和便利,是交換信息,互相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也是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但絕不是彰顯自己特殊性的一種外在技能。
所以現在的家長有個謬誤,單純以孩子交朋友的數量來衡量孩子的社交能力,把社交變成了定額任務,而不是互助和互動的美好過程。到頭來孩子體驗不到社交的輕鬆和美好,反而徒增了額外的壓力。
恬恬說,她的男朋友之所以對朋友的數量有執著的追求,而且寧願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應酬那些所謂的朋友,也是因為他從小受到父母的「薰陶」:人要廣交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表面看來,此話沒毛病。但實際分析就有漏洞。試問這輩子你要去多少地方?要走多少條路?人家在喜馬拉雅給你開條路,再到大興安嶺給你開一條路,你夠得著嗎?你走得過去嗎?
恬恬之所以覺得和男朋友在一起毫無希望,是因為男朋友在交友方面毫無原則,毫不篩選。誰找他借錢他都不拒絕,找他喝酒他都搶著買單,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結婚都能給他發請帖,每月一萬多的收入,到月底就席捲一空了。這樣的社交就是低質量的,表面朋友成群,實則是一種高付出低回報的不平等交易。
有心理學家表示,社交的層次分為三種:點讚之交、單方面付出型、彼此滋養,共同進步型。或許你會問:我哪裡找那些能力水平相當,甚至可以兩肋插刀的朋友啊?其實很簡單,先把周圍一切消耗你的關係終止。要知道,每個人的精力好比一個電腦的內存,是有限的。如果你心裡裝滿了那些天天朝你抱怨的人,只有不開心的時候才想起你,缺錢的時候才約你出來的人,那你哪裡還有容量去迎接那些與你頻率相同,真正欣賞你關心你的人呢?
人生的精緻和美好,是適當精簡的結果,把寶貴的時間留給值得的人,以珍貴交換珍貴,以真心換取真心。別讓無用的社交廉價了自己,而要通過高品質社交讓自己更加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