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地質博物館,有一處模擬場景,介紹的是山西鹽礦的主要開採地——運城鹽湖。
要了解運城鹽湖,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鹽湖?
運城鹽湖
鹽湖通俗來講,就是鹽度比較高的湖。我們一般看到的湖屬於淡水湖,比如鄱陽湖、洞庭湖等,這些湖水中每升水大約含有一克的礦物質。如果每升水礦物質含量大於一克時,我們把它稱為鹹水湖,比如納木錯和青海湖等。如果每升水的礦物質大於35克,也就是超過海水的平均鹽度時,我們才把它稱為鹽湖。
運城鹽湖是我國四大鹽湖之一,它也是世界上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由於它的湖水密度和中東的死海密度非常相似,而且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所以,運城鹽湖又被稱為「中國死海」。
運城鹽湖湖水密度之所以這麼高,離不開它得天獨厚的環境因素。在生活中,把湯調鹹無外乎兩個方法,要麼是多加鹽,要麼就是在開始時少放點水。這樣的話,就能使湯中的調料始終保持較高的濃度。運城鹽湖的形成其實和調成一碗鹽湯的原理是一樣的。
在距今約5000萬年前,中國境內發生了一次巨大的造山運動,這次地殼運動使得運城南部形成了一個大面積的低洼地形,這樣的低洼地形在暴雨洪水的情況下很容易匯聚成湖,為鹽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條件。
其次,這個地區周圍存在有大量的含鹽類巖石,這些巖石在長期風化剝蝕以及地表水的溶蝕下,巖石中易溶的鹽類物質就會源源不斷地被帶到湖水中,這就使得湖水中的鹽類物質越來越多。
另外,這次造山運動使運城北部的峨嵋嶺發生抬升,原有的地形被改變。被抬高的峨嵋嶺,阻擋並改變了原來流經運城的汾河水的流向,汾河轉而向西流,經萬榮縣直接匯入黃河。這樣一來,原來流向運城盆地的淡水斷流了,運城湖盆中的淡水因得不到補充而進一步鹹化。
最後,這個區域處於乾旱—半乾旱大陸性氣候環境,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4.2~5.7倍。湖水因之不斷蒸發濃縮,含鹽度越來越高,水不斷鹹化,最終發展成為鹽湖。
運城鹽湖鹽礦的開採歷史約有4600多年,是當時山西乃至全國鹽礦的主要開採地。由於鹽是人類機體所必需的礦物質,也是人類發展必不可少的資源,所以鹽類作為一種戰略資源歷來為兵家所爭奪,由此而引發的戰爭非常多。有人考證,著名的中華第一戰黃帝大戰炎帝的阪泉之戰,以及後來黃帝大戰蚩尤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運城鹽湖,運城鹽湖邊上現在仍有個蚩尤村。人們推測,戰爭的起因正是為了爭奪鹽礦。
到了現代,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鹽」的含義早已極大擴展,遠遠超出了食鹽的範圍。目前,運城鹽湖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無水芒硝出口基地。鹽湖產的鹽主要是工業用鹽,這裡的「硝」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它是生產洗衣粉和肥皂的主要原料。
圖片來源:山西地質博物館
近年來,隨著對運城鹽湖的研究逐漸深入,人們還發現,鹽湖湖底還沉積著一層厚厚的淤泥。這些黑色的淤泥是幾千萬年來逐漸沉積下來的,裡面含有十分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目前,運城鹽湖區充分發揮這些天然的資源優勢,開發了很多旅遊養生項目。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到那裡去體驗一下鹽湖漂浮浴、黑泥浴、健康理療等項目,親身感受大自然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