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7月3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上,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北京聯合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成功。如今5年籌備時間過去,北京賽區、延慶賽區、張家口賽區全面進入場館建設收官年,儘管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所有改建、新建冬奧場館都能按照計劃在今年底全面完工,達到測試賽標準。正如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可持續發展處處長劉新平所說,北京申辦冬奧會時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始終貫徹在場館建設的每一道設計和施工程序中。
奧運遺產:場館可持續
北京曾是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舉辦地,奧運會比賽場館的賽後利用一直被世人稱道。「鳥巢」「水立方」不僅成為奧運會留給北京這座城市的新地標,更成為大眾健身的樂園。北京奧運會期間承擔籃球比賽的五棵松體育館,奧運會後作為首鋼籃球隊的主場,見證了首鋼籃球隊三次捧起CBA冠軍獎盃,成為京城球迷的「天堂」。2016年,五棵松體育館進行改造後成為可承接籃球和冰球比賽的「雙棲球場」,「冰籃轉換」可在6個小時內實現。
另一處實現「雙輪驅動」的場館是國家遊泳中心,從前它的暱稱是「水立方」,如今多了一個稱呼「冰立方」。它曾在2008年夏季奧運會舉辦遊泳、跳水和花樣遊泳比賽,在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期間,將再次作為比賽場館用於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水冰轉換」是這座場館的新亮點,據國家遊泳中心總經理楊奇勇介紹,通過可轉換的鋼結構、混凝土板的體系進行製冰,可以實現泳池到冰壺賽道的轉換。改造後場館將成為世界上首座在泳池內搭建冰壺賽道的冬奧場館,是北京又一座保留夏冬兩屆奧運遺產的場館,並可實現冰水業態之間的轉換,節約了土地資源,減少了對生活環境的影響,體現了場館的反覆利用、綜合利用和持久利用。
奧運公園:生態可持續
「山林場館、生態冬奧」是延慶賽區核心的設計理念。距離延慶賽區不遠,有個地方叫「8號地」,路邊的木柵欄外立著簡單的木牌子,一塊牌子上寫著「雪車雪橇賽道移植樹木」,一塊牌子上寫著「高山賽道移植樹木」。
北京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環保及可持續發展工作組主任梁德棟向記者介紹說:「這裡是冬奧會遷地保護基地,佔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2018年5月30日專家組制定了《遷地保護基地實施方案》,提前對樹木遷入地編制了《樹木種植地回填、土壤改良方案》,針對不同樹木移植批次編制了《樹木伐移工程施工方案》,確定土壤改良、移植技術、移植範圍,總計移植以白蠟、暴馬丁香、核桃楸為主的30餘種兩萬多株樹木。
在「8號地」的不遠處,總面積22萬的延慶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一期將於9月完工,10月1日正式開園。這裡曾是一片荒灘,以遷地保護移植作為帶動,這裡被設計建設成為一座公園,「我們將通過擺放冬奧吉祥物、冠軍腳印、冠軍林(冬奧冠軍認養珍貴樹木)等形式來展示歷屆冬奧會舉辦的亮點,體現獨特冬奧之美。」延慶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龐月龍說。
北京奧運會後,奧運核心區留下一座「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如今已成為京城一處跑步聖地。而在延慶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中,也將有一條沿河兩岸閉合步道,一期全長2.3公裡。
奧運文化:理念可持續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全民狂歡的畫面仍在記憶中,申辦冬奧會的成功使得冰雪運動走進更多學校和家庭、廠礦和鄉村。奧運文化的滲透使「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銘刻在更多人的靈魂深處。
崇禮太子城地區在歷史上曾是中原文明與遊牧文明碰撞、交流、融合之處。在為冬奧會張家口賽區服務的太子城小鎮基建項目開工之際,具有800年歷史的金代太子城遺址被發掘出來。在最初的項目總體規劃中,該遺址與太子城小鎮的四季商街以及冬奧村有部分重疊。在與北京冬奧組委、河北省政府達成一致後,四季商街的北邊讓渡了約2至3萬平方米用地用於遺址保護。目前,太子城考古遺址公園正在發掘修復中,冬奧會期間,這裡將成為禮儀場所,向世界全面展示考古成果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時空穿梭之間,古老文明與奧運文化碰撞出新的激情。
800年前的先民文化因冬奧而重見天日,而他們的後代子孫,則因為冬奧改變了生活,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