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昨天,朋友欣然帶女兒來家裡小聚,提起女兒彈鋼琴時,那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仿佛孩子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大事兒似的。
欣然的女兒是跟一個鄰居孩子一起學琴的,那個小女孩兒談得比她女兒好很多,就在昨天早上陪女兒練琴時,欣然實在忍不住大吼:可別彈了,這彈得的是什麼玩意兒,你跟XXX一樣的學習,人家彈那麼好,你對得起我交的錢和陪你練琴的時間嗎?
女兒被罵得狗血噴頭,琴是練不下去了,趴在床上哭了一早上。發洩過後欣然也非常內疚,覺得自己很過分,但是她的情緒就是反反覆覆地波動,對女兒的督促從來沒有放鬆絲毫,孩子的琴技卻沒有什麼起色。
朋友跟我溝通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是不是孩子不是練琴這塊料?我說你應該反省一下自己了。首先你讓孩子練琴的目的是什麼?為了有個特長?為了考級?亦或是將來走專業路線?
朋友說也就是想讓她有個特長吧,我說那你幹嗎苦苦相逼。彈琴本來是件令人愉悅的事情,你天天這樣把孩子的興趣都磨沒了,甚至讓她產生了恐懼,莫非你要培養個郎朗? 再說郎朗從小被爸爸逼著跳樓,內心深處有多少隱藏的傷?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個什麼模樣?
朋友最後嘆了一口氣:道理都懂,可是氣頭上總是控制不住。
朋友其實犯了很多家長教育孩子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誤,那就是喜歡比較,想要通過用別人孩子的優點來刺激自己的孩子上進。
父母「比孩子」由來已久,我們很多人都在別人家孩子的光環下長大,長大後又試圖讓別人家的孩子繼續成為自家孩子的陰影。
為什麼家長這麼熱衷於比別人家的孩子呢?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主要有3種原因:
1. 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受刺激後,會發憤圖強
當看到孩子成績不好、表現不如意時,下意識會找個孩子對比,希望讓孩子看到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從而努力向優秀靠攏,最好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然而往往事與願違,孩子真的會受刺激,不過不是像父母所期望的「化刺激為力量」,反而是產生逆反心理,被父母拿自己的缺點跟周圍若干孩子比優點後,很多孩子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之中,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損,幸福感缺失,嚴重的還會喪失生活的勇氣。
2. 自己實現不了的願望期待孩子來完成
每個人小時候心中都會有無數的夢想,想像著自己長大後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可是成人後才發現自己不過是個普通人,大多數人的夢想沒有變成現實。
做了父母之後,孩子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潛意識裡會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
無數事實證明,這不過是父母的一廂情願。雖然我們給了孩子生命,但是他們的人生卻是全新的,孩子不是父母的傀儡,雖然我們可以依靠「權威」迫使孩子屈從,但是被強迫的孩子內心衝突不斷,正常的心理秩序被破壞,即使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他們也很難感知到生活的幸福。
3. 虛榮心作怪
孩子優秀了就證明父母基因強大、教育有方。所以父母湊在一起自然而然的就喜歡比孩子,孩子出息與否直接決定了父母是否能挺直腰杆。很多事業有成的人,因為孩子「不爭氣」在親朋好友面前會覺得抬不起頭來。
所以很多父母自己可以一事無成,但是絕對不能容忍孩子不優秀,千方百計地鞭策孩子前進再前進,虛榮心讓他們想要的結果不是更好,而是最好。
【包麻麻總結】
請放棄比較孩子,不要以成年人的強勢去試圖改造他們,多關注孩子作為自然人的天性和需求,尊重生命的內在成長規律,孩子才會獲得幸福快樂。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