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赤壁之戰,魯肅是個好同志,諸葛亮是去分贓,龐統沒有露面

2020-12-18 騰訊網

赤壁之戰是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時,孫權和劉備聯手共抗曹操而發生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的結果是孫、劉聯盟獲勝,打碎了曹操一統天下的雄心,基本上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此戰也是三國愛好者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關於赤壁大戰期間發生的故事,大眾最為熟悉的其實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的精彩內容,「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反間計」、「連環計」、「蔣幹盜書」、「詐降計」、「借東風」等故事讓讀者們大呼精彩過癮。

可惜的是,上述精彩故事在真實歷史中的赤壁大戰期間,百分之九十都沒有發生過,大部分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小說提高了劉備一方勢力的作用,強化了諸葛亮的謀略,強化了後來成為劉備重要謀臣的龐統的作用,以及關羽放走曹操等等。

相應的,小說就弱化了江東一方發揮的主導作用,魯肅變成了毫無主見的庸才,周瑜小肚雞腸,孫權優柔寡斷,若非還寫有「蔣幹盜書」這個故事體現周瑜的謀略,東吳一方幾乎一無是處。那麼,歷史上真實的他們及故事又是怎麼樣的?

第一:魯肅是個好同志,裴松之:「建計拒曹公,實始魯肅」

在小說《三國演義》的描述中,曹軍欲南下,此前一直猶豫不決是降是戰的孫權,是在跟諸葛亮見面之後,被諸葛亮說服的,諸葛亮一番長篇大論後,孫權表示:「先生之言,頓開茅塞。吾意已決,更無他疑。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

可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孫權派魯肅去聯絡劉備時,已經決定了要和曹操死磕,主張死戰的,就是魯肅,在小說中,孫權猶豫不決時,是吳太夫人提醒他趕緊去問周瑜,但在裴松之為《三國志》做的注中,說明了這事其實是魯肅提醒的。

裴松之寫的原文是:「臣松之以為建計拒曹公,實始魯肅。於時周瑜使鄱陽,肅勸權呼瑜,瑜使鄱陽還,但與肅闇同,故能共成大勳。」然後周瑜又對孫權闡述了曹軍的各項弱點和東吳的優勢,說服了孫權不要投降。

當然,魯肅堅定孫權信心的那一番著名的勸諫也是必不可少的:「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

魯肅去見劉備之前,孫權那邊的軍隊調動都已經完畢,給了周瑜三萬精兵突前,孫權自己帶著二萬人在柴桑為周瑜做預備隊,以及準備後勤物資。所以,《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亮跟隨魯肅到東吳的時候:「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

第二:諸葛亮去見孫權,不是為了說服他抗曹,而是去談條件的

魯肅去見劉備,只是為了爭取劉備不倒向曹操而已:「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當然,要詳細了解劉備的實力,判斷劉備是否值得變成盟友也是魯肅的任務之一,而劉備派諸葛亮去見孫權,就是去擺實力談條件的,打是要打的,打完之後怎麼分地盤?

《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見到孫權後,一共只說了三件事,首先是建立互信,說明劉備不會投降曹操,扯孫權的後腿:「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其次是把自己的實力擺出來,說清楚劉備參與此戰並非是作為東吳的附庸:「豫州軍 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劉備好歹也有二萬以上軍隊,不是討飯的叫花子,有資格當東吳的同盟軍,也有資格分地盤和戰利品。

最後就是說出自己的條件:「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不過這個條件,孫權當時並沒有明確回復,大戰過後,又跟劉備見面談判,才在魯肅的建議下答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第三:「群英會」和「蔣幹盜書」是虛構,蔣幹見周瑜是在赤壁大戰之後

「群英會」「蔣幹盜書」也是《三國演義》在中重點描寫的,由此引發出了「反間計」、「連環計」、「詐降計」等精彩故事,這些故事除「詐降計」外,也全是虛構,歷史上,蔣幹受曹操委託去見周瑜時,時間是建安十四年十二月。

根據《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六》中的記載,當時,不但赤壁之戰早就結束,劉備也已經拿下了荊南四郡,曹操跟孫權還在合肥幹了一架,周瑜當上了南郡太守,曹操在軍事上拿孫權無可奈何,於是:「密遣九江蔣幹往說周瑜」

蔣幹也並非是《三國演義》裡面描述的小丑,《江表傳》中評價他:「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準之間,莫與為對」,其實是個相當有本事的人,他替曹操勸降周瑜,被拒絕,但也僅僅是:「還白操,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間也。」和周瑜除了勸說時的言辭交鋒,就沒有其它了。

至於《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蔣幹盜書」的直接受害者蔡瑁和張允,沒有在赤壁之戰時被殺,他們也沒有統帥曹操麾下的水軍,曹操不會相信他們,這倆投降派此後默默無聞,唯一跟他們有關的記載是曹丕罵他們:「無不烹菹夷滅,為百世戮試。」估計在曹魏也是過得不順心。

第四:龐統沒有獻「連環計」,曹軍的弱點是黃蓋看出來的

龐統因為是劉備陣營中的重要人物,而《三國演義》是以劉備陣營為正面描述對象,所以,也抬高了龐統在赤壁之戰時的作用,《三國演義》中寫龐統當時是「因避亂寓居江東」,周瑜委託魯肅找他問計,於是,龐統獻「火攻計」「連環計」,甚至還有周瑜和諸葛亮不約而同在手掌心寫「火」字的精彩情節。

這個描述也不符合歷史,龐統當時確實是在東吳,但他是有官職的,他就在周瑜帳下做功曹(《江表傳》中劉備語:「卿為周公瑾功曹」。其實,龐統投東吳,諸葛亮投劉備,荊州勢力也是兩面下注),但史書上沒有任何關於他在赤壁之戰中獻計的記載。

赤壁之戰後,龐統都還跟著周瑜混,直到周瑜死後,還曾幫周瑜送喪回東吳,但孫權不太願意接納他,因為當時荊州在劉備手上,孫權不怎麼放心接收荊州勢力,且東吳也沒有龐統的位置,畢竟不是江東人,因此,龐統無法在東吳立足,這才投奔劉備。

歷史上,曹操一方水軍在赤壁之戰中的失利,也確實是因為戰船互連和被火攻,看出曹軍這個弱點,以及提出用火攻的,是東吳大將黃蓋,根據《三國志·周瑜傳》中記載,是黃蓋向周瑜提出建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然後他們才商量出「詐降計」

以上是小說《三國演義》裡面關於赤壁之戰的描寫中,一些主要計策和精彩故事在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小說因為要吹捧劉備陣營,神話了諸葛亮,抬高了龐統等人的作用,弱化了東吳陣營中孫權、周瑜、魯肅等人的作用和本事,至於蔣幹、蔡瑁等配角,更是能貶則貶,小說情節確實描寫得很精彩,但再精彩,也不能當真。

參考史料:《三國志》、《三國志·裴松之注》、《江表傳》、《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和龐統,法正,荀彧,荀攸,程昱,張昭,魯肅,陸遜誰牛?
    三國謀士命不好,生在亂世,本已是「杯具」,但他們沒有一個不各顯神通,以奇策妙計來定天下。最具代表性者,自然是諸葛亮,此外還有龐統、法正、荀彧、荀攸、程昱、張昭、魯肅……其中任何一個人,都是足以為國師的大才。那麼,誰才是三國裡最牛的那一個呢?一、諸葛亮——積勞成疾任誰都知道,劉備織履出身,橫行霸道無本錢,沒有諸葛亮的日子裡得不停地換主子、找靠山。所以,司馬徽由衷地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真實的歷史上,龐統的能力如何?
    要想淳化社會風俗時尚,增強人們道德觀念和社會公益心,不把值得讚譽的人誇說得更為完美,他們的名聲就不足以讓人們去仰慕仿效,無法使人仰慕仿效好的行為,則社會上做好事的人將會更少;現在拔舉十人而有五人因不合乎標準被刷掉,但還可得到一半。通過這一半向社會推廣教化,使有志做善事做好人的人自我勉勵,這樣做難道不可以嗎?」
  • 英年早逝的龐統,有何突出之處,為何能與諸葛亮齊名?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可以說諸葛亮功績無數,為蜀國可以說是立功無數,就是說蜀國因有諸葛亮而立足於世也不為過,然而龐統可以說沒有什麼功績,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龐統能與諸葛亮齊名呢?這究竟是事實還是誇大其詞呢?
  • 「臥龍鳳雛」 龐統為什麼能與諸葛亮齊名?
    也就是個杯才不遇的矮大緊(高老師我錯了),史載他「相貌奇醜無比」,估計上大學也不會有人暗戀他, 不過我實在好奇,他的兒子(龐宏)不會是抱養來的吧?單身的我實在是不能接受矮大緊有對象而我沒有的殘酷事實,可能這就是才華的魅力吧。
  • 自負與自卑:龐統的性格悲劇
    文/補充說明 在《三國演義》中,龐統可以說是最高開低走的(上將潘鳳就不算了),頂著「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的名頭出場,值得一提的表現卻只有赤壁之戰中向曹操獻的連環計
  • 《三國演義》赤壁之戰周瑜和諸葛亮誰的功勞更大?
    要說赤壁之戰能夠勝利,功臣不只一個,以諸葛亮和周瑜為代表,在這些功臣中,誰的功勞最大呢?受到電視劇的影響,許多人覺得諸葛亮的功勞最大,因為他借來東風,而周瑜卻沒有肚量。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前後做的事情主要是: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和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
  • 龐統向劉備推薦一個人才,諸葛亮卻說此人不可重用,到底誰說得對
    「伏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鳳雛先生龐統,是三國時期與諸葛亮齊名的一位才幹傑出的謀士。在劉備起家創業的過程中,龐統與諸葛亮都竭忠盡智,出謀劃策,為開闢蜀漢江山嘔心瀝血,做出很大貢獻。龐統甚至在進取益州之戰中以身殉職,獻出自己的生命。
  • 不帶諸葛亮而選龐統相隨 實是因為二人定位相左
    不帶諸葛亮的第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荊州,時值赤壁之戰剛剛結束,劉備趁此大勝佔據了荊州大部,但是劉備若是想要整合荊州當地的各種資源自然還需要一些時日,而精於政務的諸葛亮就是最為適合的人選
  • 諸葛亮贏不了司馬懿,如果換成龐統,結果會怎樣?
    原來,荊州那裡有個叫做龐德公的隱士,龐統是他的侄子,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他的兒子。也就是說,龐德公是兩人的長輩,那麼,誇讚小輩也理所當然。後來,他又將他倆推薦給了司馬徽,於是兩人就更出名了,龐統甚至是司馬徽眼中的荊州名士之首。龐統出名了,跑到周瑜這裡打工,做了他的功曹,大致就是管人事,可能還幫忙拿點主意。
  • 諸葛亮和龐統有多大差距?若讓龐統較量司馬懿,會不一樣嗎?
    諸葛亮投靠了劉備,被劉備委以重任,當上了劉備軍中的軍師中郎將,是第二把手。 龐統 比如說,龐統最早是去投靠孫權的東吳,但是沒有想到,魯肅卻對孫權說,龐統沒有什麼才能,導致孫權怠慢了他,龐統看到自己不太被人待見,就去投靠了劉備。
  • 孫權為何棄用龐統,反讓劉備撿了大便宜?這三大隱情,早已註定
    且在周瑜去世後,又是龐統親自護送周瑜棺槨回江南,引起了江東名流圈的震動。可對此,孫權卻一副無動於衷的模樣。以至於最終魯肅都覺得難為情了,給劉備寫了封推薦信,讓龐統拿著去劉備那裡。那麼孫權為何棄用龐統,反讓劉備撿了大便宜呢?因為這對東吳來言,損失實在有點太大了!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是這三大隱情,早已註定!
  • 為何鳳雛龐統成就不如諸葛亮?
    前兩天我問朋友你知道三國裡臥龍鳳雛不,他說臥龍是諸葛亮,鳳雛是周瑜。也有人以為臥龍鳳雛這兩個名頭是水鏡先生取得。我……行吧,這期寫作素材~其實臥龍鳳雛並不是水鏡先生取得,而是龐德公,包括水鏡先生這個屬於司馬微的名頭,也是龐德公取的。龐德公是何人呢?他是龐統的伯父,兒子龐山民娶了諸葛亮的二姐。這關係能看出個所以然了吧。
  • 《三國演義》關於龐統的三個謠傳 羅貫中到底有何用意?|文史筆談
    我們印象中,高智人士龐統除了擁有匹配「臥龍」的「鳳雛」之名,還有什麼?貌醜,獻連環計,因騎劉備的盧馬而死。我猜排在前三的是這些,而這三個標籤都是羅貫中所賜,是因《三國演義》而廣為傳播的謠言,其實沒有歷史根據。
  • 諸葛亮草船借箭時,為何曹操不放火箭?魯肅:這才是他精明的地方
    要說《三國演義》裡,最能證明諸葛亮料事如神的戰役當屬赤壁之戰了,這是一場東吳和蜀國聯手抗擊曹魏的戰役。此戰讓曹操元氣大傷,之後休養生息了足足5年。也是因為這次戰役,才讓蜀國和吳國得到了空前發展。不誇張地說,赤壁之戰奠定了後來三國鼎立的局面。
  • 龐統臨死前喊了8個字,劉備聽後很納悶,諸葛亮卻想隱退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讓諸葛亮出山後,諸葛亮便對劉備死心塌地,鞠躬盡瘁幫他對付最大的敵人曹操,並且諸葛亮也說服吳王達成了抗曹的協議,雖然曹操這個人精通軍事,可是面對劉備這兩個大軍事,可是頭疼的厲害,並且孩子啊赤壁之戰中險些葬身火海
  • 劉備奪取益州時,為何不帶軍師諸葛亮,而帶的是副軍師龐統?
    在龐德公眼中,荊州地區有三大才子,分別是諸葛亮、龐統和司馬德操。他將諸葛亮比為「臥龍」,將龐統比為「鳳雛」,將司馬德操比為「水鏡」。而水鏡先生司馬德操與諸葛亮、龐統也很熟悉,他曾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司馬徽眾所周知,「臥龍」和「鳳雛」全被蜀漢先主劉備得到,但劉備並沒有平定天下。被水鏡先生十分看好的「鳳雛」龐統,早早便死在了落鳳坡。
  • 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龐統,諸葛亮跟隨劉備的時間顯然更早。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 因此,非常明顯的是,龐統和諸葛亮之間,可以說是各有所長,對於後者來說,擅長治理天下和戰略規劃,而就前者來說,則和法正一樣擅長出奇謀。在益州之戰中,劉備所面臨的環境是比較惡劣的,這就更需要龐統這樣的奇才了。 三 就第二個原因來說,諸葛亮性格謹慎和穩重,能夠協調荊州文臣武將之間的關係,從而適合留守後方。
  • ...在「落鳳坡」死的不是龐統而是諸葛亮,蜀國會如何?一句話告訴結局
    龐統最早效力於東吳,赤壁之戰時向曹操獻連環計的就是他,也就是忽悠曹操用鐵鎖鏈把戰船鎖在了一起,最後一把火燒得曹操大敗。 劉備聽到了徐庶的推薦之後,便是每隔幾天就會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去打聽諸葛亮的消息,諸葛亮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很大的重視,因為劉備是非常渴望自己身邊有一位賢才的,雖然在當時劉備的勢力並不大
  • 【三國傳說-2】醜男龐統,為什麼叫鳳雛
    直到燒完之後,看到慘不忍睹的景象,諸葛亮才醒悟過來,自己過了頭了,就算再大的功德也難抵滅人種族的大錯,不但把自己以前的功德折了個乾淨,還折了數十年陽壽,這也是為什麼最後老諸葛火燒司馬一家,天降大雨以及最後為自己延壽,魏延踢翻七星燈的原故,殺人太多陰鬼索命啊。。。。。雖然老諸葛最後明白了, 但為時已晚。只落的個「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下場。
  • 與諸葛亮、魯肅的遊說無關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此戰最終以曹操戰敗,孫權和劉備聯軍取得勝利告終,從而奠定了南北相持,三足鼎立的格局。不過,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們都知道,在「赤壁之戰」爆發前,曹操擁有壓倒性優勢。當時劉備正在流亡途中,而孫權雖擁有江東地盤,但實力與曹操相比也是非常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