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國名的形成,是該國歷史文化長期積澱的結果,既要受到歷史傳統和民族構成的影響,也要受現代文明社會文化的薰陶,所以往往從一個國家的國名上,可以窺探出該國的政體性質。
日本古稱「倭國」。我國漢代的史書稱日本人為「倭人」,唐代的史書稱為「倭奴」。 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根據中國皇帝國書中的稱呼將其國名改成為了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
我國古代何以最初稱日本為「倭」,上引文獻均未作說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詩經·小雅·四牡》云:「四牡 周道倭遲。」《說文》釋倭:「順貌,從人,委聲。」有人說,倭字從人又從禾、從女,蓋由倭人素以稻米為主食,女多男少而來。這種解釋,顯然是一種無稽之談,純屬附會。一些學者認為,古之稱日本為「倭」,可能同「匈奴」、「鮮卑」一樣,只是一種音譯;因為日本民族稱「和」,「和」為「倭」的諧音字。這個說法,似乎比較有道理。
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東漢時期,漢光帝劉秀就賜名現在的日本為「倭國」,「倭」的意思是醜惡低矮,當時的日本人並不知道這個名字含有貶義,於是他們也欣然接受了這個稱號。
吉田孝先生寫了一本書《日本的誕生》,講的就是日本誕生的歷史。這本書裡面的論點和論述是相當穩妥的,哪怕是成書到今天的20多年,這本書的大多數結論仍然很適用,不需要大篇幅的增減或是批判修正。如果,一定要對它做些什麼的話,就是增補這20多年來的一些新材料,或者是一些新觀點。
根據《後漢書》記載,公元57年,日本島建立了100個左右的小國,其中一個島國派遣使臣來中國進獻貢品。因為使者又矮又瘦又小,東漢光武帝劉秀就冊封其國為倭國,為當時中國附屬國,冊封其皇帝為倭王,並頒發給倭奴國國王「印綬」。後來的1954年,日本政府將這枚出土的金印,指定為一級國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我們一直稱日本國為「倭奴國」,稱日本人為「倭人」。
有個謀臣就說:中國有句古語叫「日出東方」,我們正處在中國的東方,中國還有個說法是「扶桑之國」,扶桑樹是太陽金烏鳥的棲息之地,我們既處在中國的東方,國民又崇拜太陽,何不取名為」太陽的發源根本之地「呢?也可以說明我們這個地方是神聖的太陽發源地。
日本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本」,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隋書·東夷傳》中記載曾記載了「日出之國」的解釋,即「日本國,自大唐東去萬餘裡,日出東方,升於扶餘,故云日本。」料想「日本」這兩個字的源起,應該就在這裡。
後來到了隋朝,在隋煬帝在位時,日本使者小野妹子再次請求賜國名,當時他們想依據''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而取名為「日本」,但是遭到了隋煬帝的拒絕,因為在這句話在中,表面上看是因為日本在日出的東方,寓意日出之國,但是實際上卻表達了以天子自居,和隋朝平起平坐的意思。直到唐朝武則天即位時,才將日本二字賜給他們作為國名。
在之後為了加強皇位與國民的聯繫和強調皇權的至高無上,能更讓人信服。每朝每代都為會完善其國名和皇權的神話故事,以加強皇權的統治。也是日本名稱的簡單化的由來。